《現代教學設計》的優秀讀後感

《現代教學設計》的優秀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教學設計》的優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現代教學設計》讀後感1

  和諧產生美,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徵。就像一幅畫的美在於它的色調、構圖等各方面的和諧;一首歌曲的優美在於它音色、音調、旋律、節奏等方面的和諧。和諧是最佳組合,是事物的最佳狀態,和諧是人們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生命課堂的呼喚。

  拜讀皮連生主編的《現代教學設計》,不由地回憶起一位教育學者曾說過:“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有助於信任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是真正的生活。”細細品位,意味無窮。如今的課堂,是洋溢著人文關懷的課堂,更是充滿著生命活力的課堂。

  生命課堂呼喚師生真實和諧的對話。生命的課堂需要生命的文字,生命的文字需要我們用生命的眼光去感悟。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髮展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的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本身就是師生之間共創的教學生活最生動的文字。課堂上既要重知識學習,也要重情感交流,教師要樂於蹲下身子,履行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義務,用平等、民主取代專斷與師道尊嚴地去解決問題,課堂才會寬鬆,教學才會和諧,學生才會暢所欲言、展示自我、張揚個性、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感受並獲得新的成長和發展。

  生命課堂重視師生生活和諧的精彩。生活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的感受構建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多姿多彩,生活中蘊涵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教師將生活與書本融合起來,學生可以感受到書本知識對生活的意義和作用,收穫人生經驗和學習樂趣,陶行之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因此生命課堂不是滔滔不決講解的課堂,也不是呆板死記題海的`課堂,而是操作的課堂,時間的課堂,生動發展的課堂,是重視實踐性,互動性,開放性延展性,搭起文字與生活的橋樑,把課堂營造成師生心靈自由翱翔的天空,理想靈性展示的舞臺,才智縱橫馳騁的原野,個性異彩紛呈的大地,生命多姿多彩的大觀園。

  生命課堂充滿和諧寬容的課堂文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現代教學觀把犯錯誤視為獲取知識的必然過程,教育者也就理所當然在課堂上要竭力保護學生的求知熱情,要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當學生沒有信心時,能否喚起他的力量?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願望?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如果我們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顧情面,橫加指責,就會扼殺學生創造的激情。在充滿和諧寬容的課堂裡,學生才能自由、健康地成長。

  和諧與美是相對的,在追求和諧的征途中不應忘記理性的思考,和諧是什麼?是民主、平等?是發展、生成?是發自內心的原始希望?

  美是人們追求的永恆目標,追求著自然之美、和諧之美,則是一種更高境界。

  我們的生命課堂同樣追求著自然與和諧之美,在展示獨特個性和生命智慧的過程中,體驗著生命不斷“重新整理”的快樂。

  有一種美叫和諧,有一種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現代教學設計》讀後感2

  我國教育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小學教育的物件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為教學技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為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著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

  《現代教學設計論》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為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一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透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在此基礎上,要尋找並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們看重的是成效,結果,沒有人會同情這類人。從來沒有救世主,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