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達爾文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達爾文傳記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達爾文傳讀後感1

  《達爾文傳》的作者歐文·斯通再現了達爾文執著嚴謹同時又充滿浪漫刺激的科學探險活動,其中不乏有對達爾文許多奇妙有趣的經典回顧,對這位長眠於西敏寺中的一代偉人的內心世界及其情感生活也作了細緻的描寫。書中清晰地描寫了他所想做的事以及如何去做成的過程,尤其收集材料與觀察事實的勤懇精神,充分展現了達爾文超乎常人的敏銳判斷力及識別力,影響了許多科學家的信仰。

  《達爾文傳》是一部“小說化傳記”,即用小說的體裁和手法寫成的傳記,透過豐富的生活細節、人物對話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把傳主刻畫得有血有肉。當然,作家歐文·斯通的想象和虛構是以傳主生平經歷為基礎的,所以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傳主。

  我在歐文·斯通的筆下看到了一個對自己熱愛的事物絕不放棄,對他人的批判和否定能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對真理的追求絕不畏葸和放棄的達爾文。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對工作的熱情和恆心,這與他熱愛大自然的本性是分不開的。他研究植物和動物時,身在其中往往是自己的健康安全受到傷害也全然不知。要不是他對自然知識的孜孜不倦追求和對研究的興趣和恆心,哪裡有《物種起源》這本驚世之作?

  但我認為他最終能真正地在學術界上成功,最主要的是他有磐石般的堅持和恆心。他費盡心血創出《物種起源》後並發表後,卻不完全被學者理解並支援。那些反對他的學者,不停地對他攻擊,說諷刺的言語打擊他的觀點,就連過去某個時候曾經是達爾文的老師的地質學家塞治威克也對他作出尖銳的批評。雖然因老師的不理解而倍感痛心,但只是在給愛沙·葛雷的信中提到“可憐的老塞治威克對《物種起源》發出的狂怒”時說:“我永遠不能相信宗教裁判者會是一個好人;但是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可以火燒另一個人,同時又可以有一顆象塞治威克那種又慈善又高貴的心。”時發出憤慨。他並沒有因此而懷疑自己,更沒有放棄“自然選擇”的真理。而是更堅韌地跟他們鬥爭下來證明自己。

  相比之下,如今的科學技術仍較薄弱的中國的科研人員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對正確的事抱有堅定信念的科研人員。

  2011年9月23日,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因發明治療瘧疾的特效青蒿素,登上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的領獎臺,這裡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這個“無博士,無海外留學背景,無三院兩市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在中國無數科研人員和院士博士一大堆的背景下成功,這值得我們深思。

  她的一鳴驚人與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是分不開的,有人說:“優秀只有在你追求知識全面時才跟上。”科技學術研究也是如此,只有當你把一項事業當成你感興趣的事物,並能為它忘記所有、付出所有,真真正正地瞭解它時,這項事業才不知不覺被你做成。其次,近年來,從學生到老師,教授到院士,抄襲醜聞層出不窮。學生做作業抄,老師做報告也抄,學者做論文更是抄,全社會形成一種左拼右湊的壞現象。因此導致研究千篇一律,毫無創新,得過且過的社會風氣,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如此多科研人員卻抵不過一個屠呦呦的原因。

  因此,作為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中國青年,要想活得不那麼失敗,我們必先要有獨到見地和觀點,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要啃前人遺下來的殘渣,像達爾文那樣對自己的成果和發現要執有堅持真理的態度。我們要保護好真理之花,即使全世界反對你,自己也要支援自己,因為創新和成功的果實往往就是這樣掉落。

  達爾文傳讀後感2

  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我曾經讀過很多書。從小學到大學時代的每一本教科書自不必說,它們給了我營養,直到從一個不諳世事的頑童成為了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醫者。在課本之外我所讀的書,給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一本包裝精美或裝潢樸實的書都好似一個個精彩的世界,當它們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都會引起我無盡的遐想,給我智慧,給我啟迪。其中有一本我在中學時代讀過的一本人物傳記,給我的人生道路和醫生職業的選擇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本書的名字叫《達爾文傳》。

  達爾文(1809—1882),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裡。在達爾文生活的那個時代裡,神的理論主宰著當時的整個歐洲,人們普遍認為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生物界是在某一個時刻被一次創造出來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永遠不變了,還有的人認為生物是一次又一次被創造出來的,因此地球上的物種是有變化的。以上的觀點都是所謂的神創論,這當然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也有當時很多的科學家也試圖推翻這種神創的理論,但是最終成功改變大家認識的,正如今天大家所周知的,是達爾文和他經過千辛萬苦撰寫的《物種起源》。

  在我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起初是被書中所介紹的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生物種類所吸引,當我逐漸細讀時,深刻的感受到了達爾文做為一位卓越的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那種嚴謹,細緻,對任何細微之事都能去探究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今天受到世界的接受與尊重。

  我記得在當年讀這本書的時候,剛上初中一年級,可以說是一個渴求知識,對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階段,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電腦也只是當時中國人在科幻小說裡經常提到的神秘名詞,人們接受各種知識主要還是在書本上,所以我看到著本書時,可以說是如獲至寶,不僅被書所吸引,更多的是確實從書中得到了啟迪。面對著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門功課的中學時代,剛開始的時候真有些不太適應。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一下子就不一樣了,現在我還能記得當時的那種心情。雖然在當時並不知道這就是一種心理的調整過程,但是我知道如何去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門課程,弄清其中的道理,不能馬馬虎虎,更重要的是我從此對生物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我繁忙的學業中有時無暇顧及太多,但在我的心裡,生物學,醫學等相關學科已經深深的紮下了根。高中即將畢業,選擇高考志願時,我毫不猶豫的填報了醫學院校的醫療專業,直至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

  一本書,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為了我們,為了大家,為了世界的美好,讓我們都沉浸在書香的氛圍之中吧!

  達爾文傳讀後感3

  “達爾文是1809年——1882年的一位名人。,他是《進化論》創始者。”前幾天我在哥哥的書櫃裡發現這樣一句話,便把這本書借走了。

  達爾文小時候經常被同學玩弄,可他一點兒也不生氣,。他的父親想讓他專攻醫學,可達爾文怕血,父親又想讓他當牧師,可達爾文對學校的教育方式非常厭惡,但對昆蟲植物標本卻非常感興趣,這讓父親與老師很苦惱。1831年12月27日22歲的達爾文在經過父親的同意後,開始環遊地球。1839年,年僅30歲的他被評為皇家會員。1842年,他遷居道文,開始作書。1844年,他以25時在火地島探險的經歷出版了《火山地質島研究》一書。之後,他還出版過:《南美地質研究》,《物種的起源》,《藍的受精》······18/82年4月19日,73歲的達爾文病逝於道文。

  我感覺:達爾文這位偉大的博學家,永遠的“活”在了世上,“活”在了每個人的`心裡。因為他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不是他那堅定的意志,探究科學的精神,等等重要因素,才鑄造出了今天這個聞名世界的博學家,達爾文!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熟悉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

  《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說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面對痛苦、面對孤獨,貝多芬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作為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傲慢的錯覺,對於政治上的專制統治,無情的戰亂,他卻選擇了反抗,為了和平,貝多芬曾說:“只要是為了獲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規律都可以破除。”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他當時反對專制的心理,而米開朗基羅又何嘗不是呢?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因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桿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達爾文傳讀後感4

  達爾文回顧一生的道路時,曾談到兩種氣質對他的幫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訴人們,自己遵循這樣一條治學原則:“我曾堅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實證明這些假說不符合事實時,就丟掉我無論多麼愛好的假設(而我不能反對每一問題成立一種假設),除此之外,我並沒有別的辦法。”考慮到當時宗教的社會習慣勢力和神學的影響,考慮到研究進化論這一問題本身的難度,我們可以體會“保持思想自由”對達爾文是特別有意義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達爾文身上具體表現為富有懷疑精神和不自滿、不保守。

  無須說,他的進化論是對當時宗教神學觀的叛逆,是大膽懷疑的產物。

  他一生最感謝和尊重兩位導師,一個是漢斯羅,一個是賴爾。他懇切地接受導師的指導,但這並不妨礙他保持自己的風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漢斯羅認為纏繞植物的運動是由於它們本身具有一種盤旋生長的自然傾向,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對花房中栽培的攀緣植物的觀察,提出:“卷鬚植物或攀緣植物的運動是一種對生活環境的適應,以獲取較大的陽光面和較多的空氣,利於生存和生長,不這樣的話,它們很難生活下去。”又例如,賴爾關於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個火山口理論。人們相信賴爾,誰也不去懷疑。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疑問:“新的事實似乎不像賴爾所說的那樣。”他認為珊瑚礁的形成與火山沒有必然的聯絡,它是珊瑚蟲長年累月築成的。

  後來他自己成了權威,但這並沒有使他變得保守和謹小慎微起來,而是仍然富有懷疑和進取心。有一次,他讀著剛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書,作者引用比利時一位學者發表在權威雜誌《比利時皇家學會會報》上的一段實驗資料:用近親的兔子繁衍許多代,絲毫沒有發生有害的後果。人們對權威報刊上的文章,習慣於不去懷疑。但達爾文認為,這一實驗報告是站不住腳的,於是寫信給那家雜誌,提出自己的見解,詢問實驗是否真實。果然,不久他得到回覆,那個實驗報告是偽造的。

  達爾文傳讀後感5

  在讀完《達爾文傳》時,他給我第一個印象是離奇、古怪,他常常在大樹上爬來爬去,數值刮破衣服是“家常便飯”,最令人驚訝的是,達爾文小的時候的“私人圖書館”,石頭、標本生物、動植物樣樣俱全,應有盡有。可是我再往後看的時候,這本書中的一切讓我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心想,這麼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小的時候竟然連上學都不用心,好像出他熱衷的圖書,其他任何事情與自己毫無關係似的。

  如果說達爾文離奇、怪誕的話,這在書中還是不難找到的,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宗教徒國家,他們都一樣信仰著人類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古老傳說,剛剛上學的達爾文就對此強烈提出不同的觀點。我還清楚地記得書上寫到達爾文去教堂發生的一件事:達爾文很想弄清楚牆上的畫是什麼,問著問著談上了人類的起源,然後又扯上了上帝是怎麼來的!就連達爾文的母親也回答不上。

  在這本書上,我最最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在1844年寫出長達20多頁的《物種起源》,就因為這樣,所以達爾文徹底推翻“人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無稽之談。

  但出版《物種起源》的時候並非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過很多坎坷才到達彼岸,最另我震驚的還是達爾文公開在大庭廣眾之下說的那句話:上帝與萬物一點關係都沒有!看到這裡時,在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來畫圖是達爾文孤身一人遭受著英宗教徒的諷刺與打擊,那場面想都不敢想。

  看完這本書,我也記下了魯迅先生說過的話:達爾文的學說,舉世震動,蓋生物學之光明,掃群疑於一說之下者也。達爾文那種學習、再學習;求索再求索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達爾文傳讀後感6

  讀完《達爾文傳》,我對理想和信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謹以此文來記錄我的感受。

  達爾文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頗有名望的醫生。小時候的達爾文成績平平,然而他卻總是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採集各種昆蟲和植物標本、釣魚、掏鳥窩上,因此在大人的眼中,達爾文實在是個過於頑皮、不成器的男孩,整天不務正業。

  為了讓兒子學一門正當的技藝,父親希望達爾文以後繼承他的事業,於是將達爾文送進愛丁堡大學學醫。但是醫學院枯燥的課程無法激起達爾文的學習慾望,由於好奇心的驅使,達爾文仍就每天去池塘採集各種動植物標本、去野外觀察鳥類,這使得他在學醫的道路上半途而廢了。

  父親終於明白達爾文不適合學醫了,在經歷了一輪周折之後,父親決定讓達爾文去讀神學,將來做一個牧師,不僅能拯救人的靈魂,而且會有穩定的收入,最終達爾文采納了父親的建議。然而,他卻在足夠多的業餘時間裡故態重萌——大大滿足了自己的第一大愛好,就是野外採集,尤其是採集昆蟲。在此期間,達爾文結識了亨斯羅、塞治威克等有名的生物學家,在他們的指導下,達爾文打下了紮實的科學根基。

  讀完了神學的達爾文,正準備回到家鄉做一個普通的牧師之前,卻收到了亨斯羅教授的邀請———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去參加“貝格爾(號艦的遠洋航行,於是達爾文從此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道路。歷時五年的遠洋航行生活是枯燥的,常常好幾個月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見陸地,但是達爾文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而且,在航海期間他每天都勤勤勉勉地做著日記,養成了安靜思考的良好習慣。五年的航行經歷實在是過於豐富,這讓達爾文蒐集了大量的標本。尤其是在經過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火地島這兩個地方的時候,達爾文的所見所聞更是為他後來尋找人類的起源埋設了線索。五年的航行生活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涯,回到家鄉之後,達爾文果斷放棄了牧師的工作,他開始一門心思地整理標本和思考問題,最終舉世震驚扥《物種起源》問世了,達爾文的夢想終於實現。

  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是的,縱觀達爾文的一生,不難發現,最終還是他的夢想指引著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而蕭伯納卻說“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一是躊躇滿志”,人生在世,沒有理想信念是不行的,而如果只有滿腹志向卻不付諸任何的實際行動亦不可取。若想堅守住理想信念並使其實現,讀完《達爾文傳》,我總結出以下幾點要素:

  一、良好的習慣很重要。人們都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達爾文從小就養成了愛思考、勤動手、及時做記錄的好習慣,這為他能夠在五年的遠洋航行中搜集大量的資料奠定了基礎,同時他的航海日記也為《物種起源》一書的編撰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達爾文的成功與其良好的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優秀的精神品質很重要。陶鑄說:“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一定是一個很有理想,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個只做物質的主人而不做物質的奴隸的人”。從達爾文的身上,我們看到耐心、勤勉、仁慈、謙遜、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敢於為夢想堅持到底等優秀的精神品質,這些優秀的精神品質使得達爾文在遠洋航行中,不顧外界條件的艱苦,仍然能夠忘我地工作。達爾文的成功與其優秀的精神品質密不可分。

  三、機遇是實現理想信念的關鍵。拉羅什富科說:“不管人們怎樣誇耀自己的偉大行動,它們常常只是機遇的產物,而非一個偉大意向的結果”。在達爾文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大師。從愛丁堡到劍橋,達爾文有幸遇見了格蘭特、亨斯羅、塞治威克等生物學家,他們是達爾文的啟蒙者、和塑造者,正是他們的出現,才推動了達爾文的進一步成功。由此可見,達爾文的夢想之所以實現,與其機遇密不可分。

  四、學問出於好奇與探索。亞里士多德說:“學問出於閒暇與好奇”。就達爾文來說,這兩方面他都有了:對於博物學,他從小就充滿好奇;此外,他還碰巧擁有閒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達爾文總是喜歡蒐集動植物標本,並常常去池塘採集各種小動物做解剖;在他的閒暇時間,他還去參加各種學術聚會,拜訪學界精英。這使得達爾文積累了很多博物學的知識和本領。由此可見,達爾文的夢想之所以實現,與其好奇之心和探索之心密不可分。

  高爾基說:“讀一本好書,猶如和高尚的人談話”,讀《達爾文傳》,我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我認識到了理想信念對於我們成長的重要性。理想和信念之於人,猶翅膀之於鳥,理想和信念是飛翔的翅膀。堅定信念,守望夢想!我將帶著我的感悟努力走好接下來的路程,不負青春,實現我自己的理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