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1

  因為《桂花雨》,所以想要去了解琦君,資料顯示琦君的散文總是透露著淡淡的憂傷和濃濃的思鄉情。思鄉可以理解,因為1949年,她就離開江南到臺灣,在司法界服務了;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她總是憂傷,名門之後,從小受著良好的教育,少年成才,憂傷到底為誰?

  第一遍讀《髻》,沒讀懂,不清楚到底要表達什麼。整篇作品,沒有批判,沒有指責,沒有好壞,只是在描述。再讀第二遍,讀到了含蓄為母親的不平。原來母親的髻,不是她驕傲的資本,而是姨娘甚至下人的笑料。姨娘張揚的髻,卻是母親心中的痛。一個妻子,遠遠地凝視丈夫,丈夫的眼神卻停留在另一個女子的身上,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心痛?琦君對母親的心痛了然於心,筆下卻不透露,只是在寫髻,對母親敵人也是滿懷寬容。一句指責都沒有。或許琦君無法指責,那樣的時代,這個女子又有什麼錯呢?她只是做了別人的妾,那個時代,是允許有妾的。父親在情感上拋棄了母親,他也無法體會到那個被拋棄的女人,內心是如何的淒涼與絕望。這是何等的殘忍,琦君不忍心深責父親,因為父親是個正直的人。人性何其複雜,一個正直的人無情地傷害發妻,同在一個屋簷下,對著髮妻皺眉,轉身就與另一個女子笑語娓娓。琦君描寫的普通的生活場景,她記憶中的場景,讀著讀著心怎麼也是那樣的痛!姨娘與母親背對背梳頭,一言不發,這又是何等冷漠。她們的心裡都在想什麼呢?不管想什麼,她們都沒有錯,因為時間會帶走一切。琦君深深理解母親,也同樣憐憫姨娘。在晚年,姨娘應該也會懂得另一個女了的悲哀。愛、憎、貪、痴,都會隨著歲月漸漸遠去,這個世界,究竟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琦君有一顆佛心,看盡人間浮華,心存深深的憐憫,寬容一切,原諒一切。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2

  《琦君散文集》主要寫作者對兒時的回憶。文章寫了哥哥和我短暫而快樂的時光;寫了做錯事被媽媽罰跪的經歷;寫了鄰居家的弟弟心靈受傷害後那敏感的童心;還寫了媽媽那秀氣的“三寸金蓮”小腳。

  但讓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寫的《秋花遠比春花淨》。文中寫到:作者自幼遠離家鄉在上海完成了大學教育。他鄉遊子,十分想念母親,但回去後才知道母親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慟之餘回憶起了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回憶起母親最愛的花——桂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聞到了桂花香,想起母親常讀了詩句:秋花遠比春花淨,春月何如秋月明。於是寫下了《故鄉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對母親的思念。

  看了這本書,讓我想到寫作的題材選擇,我平時寫作時都要用半天時間想題材,要麼覺得太簡單,沒什麼可以寫;要麼覺得太平凡,沒什麼亮點。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後,我發現,她的文章題材都很簡單,比如聞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親一起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我們會覺得生活平淡、無趣,但是生活處處是題材、處處都精彩。

  就如媽媽常對我說的:寫作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寫出好文章。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觀察生活、多積累材料。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3

  葉聖陶先生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務必多揣摩。”要想體會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的意境美,就需要深入文字,揣摩探究,發掘文字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為什麼母親釀製的八寶酒會讓“我”“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樣的味道?那裡面有童年的回憶,有善良的母親和淳樸的鄉親,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筆下的“春酒”所蘊涵的是對家鄉文化的眷顧,以及由這一風俗所折射出的“家鄉情結”。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瞭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的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聖潔的心靈和完美的生活情趣。這是對人性的謳歌與讚美。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由於把握了詩歌與散文之間的聯絡點,抓住了學生理解的興奮點,引爆了學生情感的“爆發點”,以詩歌解讀散文,用寫作來促進閱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在理解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之後,我請學生回憶古詩中表現思鄉、思親主題的詩句,學生回憶相關詩句後,我由詩歌當中的“意象”轉到了散文的“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沒想到,當時有一位學生問我:“老師,我們明白課文是為了表達作者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詩歌來表達,那作者琦君為什麼不用詩歌而用散文來表達呢?”我在表揚這位同學用心思考的同時,又把這個“皮球”踢回給了學生,並由此順著學生的思維來了個師生“寫詩大比拼”活動。當時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躍躍欲試,大部分學生都充分展示了自我的寫作才能。以下是當時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的一些習作:(1)、春,何處逢春/酒,八寶泡酒/人,懷念舊人/思,無盡情思/鄉,何時還鄉?(2)、一杯春

  酒/泡製的是八寶/更多的是母親的心/釀出的卻是我至今的思念……(3)、春酒,春酒,一杯八寶酒/春酒,春酒,一杯思鄉酒/真是人在異鄉思家醅/人在異國思鄉味!(4)、八寶酒,滿香斗/你一杯來我一斗/端著聞,舔著喝/醉下去,寄鄉愁……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4

  我像是遊倦了奼紫嫣紅的花圃,徜徉於紅葉滿眼的秋山。深邃的山徑中,有著一派肅穆的美,我向往著傲岸於霜風中的秋葉。―題記

  一朵歲月的花沉澱著淡淡的紅,靜靜地綻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過瞬間,我便被這份清淡樸素的美深深吸引。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它,然而它也沒有令我失望,在悠閒的日子裡,每日翻閱幾頁,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悅,總能在最快的時間蔓延心頭,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個個肅穆端莊的方塊字,就化成了一個個調皮可愛的小精靈。高唱著快樂之歌,於心間跳躍飛翔。

  書,向來是我的最愛,而讀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遊倦了奼紫嫣紅的花圃,徜徉於紅葉滿眼的秋山,一遊,便難以自拔。

  文中的母親,首先感動了我,有著最巧的一雙手,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會釀春酒,會做桂花滷,會做玉蘭酥,普普通通的東西經過她的手,總能變出美味可口的佳餚。她的心靈手巧被鄰居們津津樂道。在琦君的心裡,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顆愛心憐憫窮人,盡她所能幫助他人。她還有一顆最寬容的心,即使是曾經拐她錢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樣,她也不計前嫌,慷慨解難。即便是這樣一位善良的母親,也逃脫不了舊時代的枷鎖,包辦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會了作者許多許多,也讓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做人……

  作者對人生的見解,更是讓我感動萬分,我明白了無論身處何地,只要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那麼,無論是讚歎,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無論人生何時,只要懂得“若要足時今已足”的道理,心間便有一份永久的滿足與幸福。

  我願與這座紅葉滿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5

  雖然她的童年充滿憂傷,但他總把最美好的留給讀者。——林海音

  歲月已逝,歲月伊始,物依舊,人卻道匆匆。彷彿看見一個神采飛揚的小女孩在綠轎子上說書,彷彿品到那玉蘭酥的醇香。我總是在陽光不錯的下午看琦君的小說,想一個真正瞭解生活的人一樣,泡上一杯濃濃的綠茶,恬淡而靜謐,品味書和茶共有的平淡而香醇。透過平實而溫馨的筆觸,看到那平實背後著實溫柔而又淡然的筆觸。卻不明白,她如何能用如此淡然的語氣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冷酷和不幸。或許,被記錄的只有幸福和快樂,留在現實中的確是冷酷和不幸。

  在哥哥死了的悲傷日子裡,小小的琦君嚥著哥哥送來的餅乾,只覺得沒有什麼味道,卻讓人感到萬分的辛酸和苦楚。她用童稚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便都成了美好,缺少父親的關愛不要緊,面對二媽對愛好的.阻遏也沒事,她的童年有母親的慈祥與關愛,這就足以讓所有的苦化作甜。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髮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卻又如何的善良而執著。

  琦君始終沉浸在自己與母親和小夥伴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中,當她憶起母親的美好,善良,回想起母親的不易和堅強,以及最後的逝去,還不知會灑落幾串淚珠。

  人,總是不願面對沒有溫度的事實,但事實就在你眼前。希望能像琦君一樣,永遠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不要醒來,永遠是那個不諳世事,永遠有天真童稚眼光的孩子。她卻已經長大,已走過了那段時光。

  輕輕地拂過歲月的臉龐,卻聽見他那聲低沉的嘆息。琦君以中國傳統的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營造了一個只屬於她的藝術世界。我想,在琦君看似歡樂的童年之夢中,定蘊含了不少無奈與辛酸。也許,當回首往事時,會驚奇的發現,有些事,早該看開,早已看開。

  琦君散文集髻讀後感 篇6

  手中一接到這本《琦君散文》,我就不禁被它的美麗所吸引。這種美來自於它的封面。翻開書頁,我再次被它的美吸引,這種美來自琦君筆下的文字。

  輕輕撫過它的封面,只覺這封面有一種素雅的美。輕柔的粉色與淺淡的藍色相互映襯著,幾朵不知名的花正開放,幾隻小鳥在花叢中跳躍鳴叫。樸素而優雅,這是我給他的評價。翻開書,細嚼文字中的韻味。琦君用了最質樸的文字,來描述她幼時純樸的生活,或許這便是為什麼她的文章看起來那麼真誠動人。《琦君散文》的美,不僅美在外表,更美在它質樸的字裡行間。

  《琦君散文》擁有著一種動人的美,那就是它暗含在文字之中溫暖的親情。一支久久未上發條的母親金手錶,它柔和的嘀嗒聲,在已失去母親的琦君耳裡,彷彿是母親一聲聲的叮嚀。琦君對母親的思念,藏在了手表的齒輪裡,藏在了文章的字詞裡;一個小小的盒子裡,沉封的卻是琦君與她哥哥兒時互相陪伴的美好記憶。弟弟補好了琦君破損的金盒子,但上天卻又奪去了弟弟的生命,只把琦君痛悼哥哥與幼弟的心,鎖在了這隻金盒子中,鎖在了文章的語句中。一個春節,勾起的不是琦君的愉悅之情,而是一股濃稠的思鄉之情。於是琦君把她對故鄉的懷念封在了記憶中,封在了文章的段落裡。琦君把她的情揉碎了,注入到了文字之中。正因如此,《琦君散文》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勾起他們的回憶。這種感動人的美,是我從未見過的。

  《琦君散文》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封美麗的給親人與故鄉的告白信。它裡面記錄著琦君太多美好的回憶,它向我們拼命訴說她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讓人們也順著思念的小船,漂入夢中,漂回家鄉。這本能勾起人思念之情的《琦君散文》,是一本好書,一本美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