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讀後感

上善若水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被譽為“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經》第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備最好稟性的“人”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適應任何之地,心胸沉靜高遠,待人真誠友愛,說話言而有信,為政謀求清平,處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正是由於不與人爭的美德,所以永遠也沒有過失。

  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是對水的頌歌,但實際歌詠的物件卻是具備像水性那樣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個“善”字並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水德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為什麼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這是因為水具有其它萬物所沒有的獨特的幾種稟性。

  其一、 水能滋養萬物生命。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儘管它是生命之源、滋養萬物,但卻從不居功自傲,更不會佔據高位,把持要津,而總是默默無聞的處於眾人不願處的低位。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讚譽!

  其三、水能以柔克剛。水性儘管溫柔,柔弱,但這種溫柔會聚集巨大的能量,變得異常剛烈。俗話說: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恆也。正是它不捨晝夜,持之以恆,才能把石一樣堅硬的物品擊穿。

  其四、水能因勢而變。水能至靜——水平如鏡、至潔——晶瑩剔透,但也能至動——奔騰不止、至濁——混濁不清,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所以蘇軾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正是水這種變動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潤萬物,並且一路流過沖走許多汙垢,盪滌人世間一切汙泥浮塵。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質,不僅老子愛水,而老子的學生孔子也喜水,每見大水必觀焉,併發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逝者如斯”的感嘆!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水也一樣,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既能利萬物,可一旦洪水氾濫又會生靈塗炭,摧殘生命。故常有洪水猛獸、水火無情之說。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認為水德“近於”而不是等於道。既便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對當今世人來講,老子講的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準則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樣要求實在太難、太苛刻了。不過可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典範,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我們做事做人當如水,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盡其所能地貢獻力量幫助別人,而不要與人爭功爭名利。

  總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煉與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樣。我們為人處世的要旨,就是要領悟老子那振聾發聵的不朽名言:夫唯不爭,故無。只有奉獻不爭,才能沒有過失。這就是我們讀“上善若水”最大的啟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