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螳螂捕蟬》有感(精選12篇)

讀《螳螂捕蟬》有感(精選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螳螂捕蟬》有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螳螂捕蟬》有感1

  今天,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它講述了春秋末期,吳王想要出兵攻打楚國,侍奉吳王的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使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蟬、螳螂、黃雀一樣,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的隱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結果卻吃了大虧。

  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去買菜,看到菜市場門口有賣肉的攤子,小喇叭裡喊著:“賣豬肉啦,10元一斤!”我一聽,心想:這麼便宜,菜市場裡都要賣14元左右一斤呢!我興沖沖地拉著媽媽走過去,媽媽問:“這豬肉只要10元一斤?”攤主的臉上堆滿了笑容,說:“對,對!這豬肉不僅便宜,而且新鮮,是今天才殺的呢!”看看鮮紅的豬肉,又聽了攤主的話,媽媽心動了,便稱了一塊排骨,足足有兩斤!

  回到家,媽媽燒完排骨後,臉上寫滿了疑惑:“這肉怎麼這麼少啊,會不會是注水的呀?”我聞著排骨的香味,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一邊吃,一邊口齒不清地說:“不會呀,很香的,你放心吧。”可吃完午飯,我正在看書,肚子卻一陣翻騰,而且突然疼了起來,一陣比一陣厲害,我拉肚子了。媽媽一邊給我揉肚子一邊說:“上當了,這豬肉有問題呀。”我一邊“哼哼”著,一邊想:以後我再也不貪小便宜了。唉,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啊!媽媽拉著我去找那個攤主的時候,他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哎,我這不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嗎?

  在現實社會中,也有許多人因貪圖小便宜而吃了大虧。有的買了廉價商品,還沒用幾次就壞了;有的吃了便宜的食物,結果卻生了病;有的買了“黃牛”票,不用排隊了,結果票卻是假的……不想貪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你吃虧,而貪圖小便宜的人,往往會吃大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我們: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以後我再也不會去貪圖小便宜了。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又懂得了一個生活的道理: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後的隱患。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

  讀《螳螂捕蟬》有感2

  這個星期四,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做《螳螂捕蟬》。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吧,這篇課文就是講了少年用蟬,螳螂,黃雀只在乎眼前的好處,而不顧及背後的危險的故事巧妙地勸說了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有感觸,吳王攻打楚國就是自取滅亡,他非常固執,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處,而不顧其他諸侯國趁這時來攻打我國的危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蟬,螳螂,黃雀這樣的人:在街上行騙,卻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射了下來;有人捕捉野生動物,使它們沒來家園;人們亂砍樹木,導致了山體滑坡,殃及了不少無辜的人;還有的人隨手亂扔垃圾,導致空氣中充滿了病毒,讓人經常生病

  記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會神地做著作業,好像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產生了一個念頭:去嚇嚇她!我踮起腳尖,輕輕地走了過去,正要行動時,“啊”一聲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聾了似的!我一咬牙,把頭慢慢的轉了過去,切,原來是表哥啊,幸災樂禍的他,現在正捂著肚子在地上邊打滾邊笑呢!這件事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表妹就像蟬,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黃雀,我們一心只想著算計別人,卻沒想到有一雙眼睛正在背後看著我們呢!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在生活中,我們難道要重蹈吳王的覆轍嗎?

  讀《螳螂捕蟬》有感3

  我讀了一篇課文,名字叫《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通過了一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很有價值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諸侯國趁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的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服侍在吳王身邊的少年知道了這個事情,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第二天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裡轉來轉去。就這樣,他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直到第三個早晨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少年給吳王講了一個他這幾天發現的一件事,少年說:花園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它的身後有一隻螳螂,那螳螂想要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而那黃雀只想要抓螳螂,但是並不知道我正那這彈弓瞄準它呢。“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都只想著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禍患。

  我透過這個故事明白了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禍患。

  讀《螳螂捕蟬》有感4

  今天,我欣賞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記憶深刻。

  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候吳王要攻打楚國他心意堅決,並且說對所有大臣們說:“如果有誰阻撓我攻楚必死無疑!”這讓原本百般阻撓的眾臣紛紛安靜了下來,大家誰也不敢阻攔吳王的決定。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年輕人,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他都會來到花園,手上拿著一個彈弓指著一顆大樹,就這樣整整三天。終於,吳王不解的問那個年輕人:“你為何三天拿著彈弓指著樹,汗沾滿了身上也不管不顧呢?”那年輕人拱了拱手回答吳王:“您看,那高高樹上有一隻蟬,夏天他快樂的歌唱,每天喝著露水。可他不知道他的身後有一隻螳螂,螳螂想吃掉蟬,可是螳螂不知道他的後面有一隻黃雀正在蠢蠢欲動想吃掉螳螂,但是黃雀在要吃掉螳螂的時候樹下有一個人拿著彈弓指著他。這三種動物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卻不知道身後的危險,吳王你說是不是呀?”吳王想了想:“嗯,你說的對!是我錯了。”最後吳王放棄了攻楚。

  首先,我覺得那位年輕人足智多謀,用了不一樣的方法讓吳王回心轉意,運用巧妙的事例讓吳王自己去領悟其中的含義,這比生更的阻攔有效多了,而且沒有讓吳王生氣。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來自各方不同的意見,或者需要指出對方缺點的時候。怎樣才能讓別人愉快的接受我們的看法,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

  其次,我學到了我們凡事不要只想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事情背後隱藏的危險。比如拿我乾的一件傻事來說吧,好像大概是8歲大的時候。有一天,我去鄉下玩,看見了一隻非常漂亮的蝴蝶,一心我就就想捉住它。可我一邊追,它就一邊飛,好不容易它終於停在了一朵野花上。我慢慢,慢慢的靠近它,越來越近,還有最後幾步了,我感覺自己馬上就要捉住它。這時我腳下突然踏空,只感覺天旋地轉,一陣生疼。天啊,我掉進了一條幹枯的渠道里,目測應該有1米多深。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爸爸把我抱了起來……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後怕呢,要是當時水渠再深點,或者裡面是滿滿的水,那我的小命不就是為了捉一隻蝴蝶而玩完了嗎?

  寫到這裡,感覺背後一涼,我猛地轉過頭原來是老爸一臉嚴肅的站在身後:“剛才叫你洗的碗怎麼還沒洗?”好吧,停筆了,不然一會螳螂沒吃了我,倒被老爸揍了一頓,嘿嘿!

  讀《螳螂捕蟬》有感5

  今天,我學了《螳螂捕蟬》這篇寓言故事,我受益很大。

  這篇寓言故事主要講了:吳王固執的不顧大臣的反對,執意要去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吳王執意要去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機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勸誡吳王如果一心一意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禍患,是危險的,只看到前面有利可圖,卻不知道背後正有禍患來臨的人是愚蠢的人。揭示了人不能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否則將會後患無窮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只圖眼前的便宜,卻不知道自己吃了大虧。比如,我在平常少一倍的錢買了一塊麵包,回家一看,麵包過期了。這就是隻看到前面有利可圖,卻不知道麵包的質量有問題。

  在做事時,一定要慎重考慮。不能為了貪圖便宜從而吃了的虧,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應該的。

  我們應該為自己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人不能目無短淺,要有長遠打算,這樣才會有所成就。

  讀《螳螂捕蟬》有感6

  今天,我們學了《螳螂捕蟬》一課,我們知道了,不可以只顧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的禍患,一定要顧全大局,不可貪圖小利就心毀人亡。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吳王想去攻打楚國,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固執的吳王下了一道命令,誰再敢勸阻我,我就處死他!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就用機智的腦子給吳王講了一個小故事,吳王頓時茅塞頓開,決定暫時保留實力,等時機成熟再一舉攻下楚國。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花園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腳,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那隻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那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

  在這個故事裡,蟬就相當於楚國,國泰民安,其它諸侯國就是黃雀,自己的國家就是螳螂,如果去消滅楚國,那麼其它諸侯就會乘虛而入,到那時,其它諸侯國的兵力是人強馬壯,吳國的兵力不是殘兵敗將,就是元氣大傷,毫無戰鬥力,那麼,其他諸侯國消滅吳國就易如反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常常比喻目光短淺,只顧著算計別人,而沒有想到,別人正在背後算計他。

  讀《螳螂捕蟬》有感7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我讀過許多書,可最使我愛不釋手的書就要數《螳螂捕蟬》了。

  《螳螂捕蟬》這本書講一位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認為,雖然攻打楚國獲勝的希望很大,不過其他國乘虛而入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吳王卻固執的說:“誰在來勸說我,我就殺死他!”

  而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決心用自己用智慧勸說吳王,但怎麼勸說呢?等到第二天早上,少年為了引起吳王注意,一連轉了3個早上,水打溼了他的衣服,也毫不介意。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少年給吳王講了個故事:從前有為年輕的少年,他對每一件事物都非常細心對待。一天,他見到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的歌唱,卻不知道身後有一隻螳螂正要捕蟬,而螳螂身後有一隻黃雀在身後正要啄食捕蟬的螳螂呢。它們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到自己身後的隱伏的禍患呢!吳王聽完故事恍然大悟,終於打消了出兵攻打楚國的念頭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冷靜才能解決事情,不要學吳王聽不進大臣們的建議。

  讀《螳螂捕蟬》有感8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螳螂捕蟬》大家一定會很熟悉吧!因為我們肯定聽說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起初,我並不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經過經天的學習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它的意思是說:不要只看見眼前的利益,也許你真的很強大,但是也許也會有其他人來攻打你。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吶!等我們步入社會後,不管在哪裡,都會有一些小“戰爭”,雖讓我們會想方設法的去追趕別人,但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地位是否會被人佔據。文中的吳王雖然他的實力很強大,但是他在攻打出國的時候也許會讓其他的國家有機可乘。輕而易舉的佔據自己的國家。又像是少年說的那樣,產想品嚐露水,而忘記了自己身後的災難;螳螂也是隻看得見眼前的蟬是即將道口的美食而忘了自己身後有黃雀正在向他一步步的逼近。黃雀也是想著自己有漁翁之利,絲毫沒有顧及到樹下有彈弓在瞄準它。

  讀了這篇文章不僅是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像沒有講的時候似懂非懂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道理真是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了!

  讀《螳螂捕蟬》有感9

  《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講了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固執己見地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任何人勸阻。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我覺得少年很聰明機智。他的旁敲側擊,表面上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實質卻是在勸說吳王,不要只顧貪圖眼前利益一心只想著攻打楚國,還要顧及身後的隱患,其他諸侯國可能會乘虛而入。吳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們做事不要一味地只顧得到眼前的利益,還要顧及身後隱伏的禍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現代社會中有的人為了生活好,能掙到大錢,就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對人們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騙,有的亂捉亂捕野生動物,有的甚至不顧一切地亂砍亂伐樹木,它們就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亂捕亂捉,亂砍亂伐……最後,社會變得混亂,壞人無處不在,環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壞,到時候的人類,也只能生存在一個社會混亂,環境汙染的`黑暗世界裡,再也看不到‘光明’了。

  讀了《螳螂捕蟬》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讀《螳螂捕蟬》有感10

  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螳螂捕蟬》一文,過後,我深受感慨。《螳螂捕蟬》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在文中,吳王也是隻顧眼前利益,他曾想派兵攻打楚國,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可他一意孤行,執迷不悟堅持要攻打楚國,他就是隻顧眼前利益,沒有想到在他攻打楚國的同時,還有別的國家趁虛而入,來攻打他,這豈不是自取滅亡?

  在生活中,這些只顧眼前利益而從不想後果的人比比皆是。

  在教室裡,有些同學只顧隨手扔垃圾,而破壞環境,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做正在危害著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樣,早上才掃的地,下午就讓人看不下去了。到處是紙屑,到處是透明膠帶,到處是鉛筆末……同學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樣的破壞環境,正是在破壞自己啊!

  隨手扔垃圾是很方便,可是地上太髒了,隨便活動一下就灰塵漫天,我們在這樣的教師裡學習,吸收了灰塵,很容易的各中疾病,這不是重踏吳王的覆轍嗎?但是,吳王從執迷中醒來了,他考慮到藏在身後的危險。難道我們不能明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真正含義嗎?

  是的,現在社會上是大多數人都想使自己得到利益,可是,天上是不會掉下“餡餅”的,我們應該考慮到自己身後的危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所以,我們不要只想到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危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要再重踏覆轍!

  讀《螳螂捕蟬》有感11

  每當聽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前不久所看到的《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它使我深受感觸。這本書主要寫了一隻螳螂正潛伏在一隻蟬的身後,準備吃掉它,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後還藏著一隻黃雀。正當螳螂要發動攻擊時,身後的黃雀一口將螳螂吞下,就這樣,螳螂成了黃雀的口中之食。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是要告誡我們不要鼠目寸光,只專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潛伏的隱患。

  記得前幾天,有一個和我差不多高的男孩到我奶奶開的小店買東西。他見奶奶正在看電視,就悄悄地把四根香腸和一個皮蛋放入口袋。他正沾沾自喜:這個老奶奶真笨,連偷東西都看不見!可他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全被我看在了眼裡,我將這件事悄悄地告訴了奶奶,奶奶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

  看來,那個男孩就是“螳螂”,他只想著“捕蟬”,卻沒想過防備可能會出現的“黃雀”。這件事讓我對“螳螂捕蟬”有了更深的體會,教育了我們不要只專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

  讀《螳螂捕蟬》有感12

  今天上課,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這一課。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糊塗的吳王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沒顧到身後的危機,並且很固執,誰勸就處死誰的事,有一個聰明的少年,利用了打鳥一事,引出這個故事,不僅保住了性命,還巧妙的勸說吳王出兵。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一個小小的侍奉少年,就這樣“勸”了吳王,他的聰明讓我敬佩的同時,我也被他所說的那番話深深打動。是啊那番話確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努力學習,只顧眼前的無憂無慮,只知道吃喝玩樂,那不好的還在後面哩!長大後,沒有過硬的本領,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填報肚子,這和螳螂捕蟬不是一個道理嗎?

  細細想想,其實我有時也不願努力。有一回課外輔導班考試數學,我考砸了,媽媽很生氣,一回家就把我給關屋子裡,說:好好想想,一個小時候她來檢查,複習的好這事就過去了,不好好複習。哼!咱們走著瞧。可我實在是無心複習,於是就裝模作樣的坐在那裡,把一本《青鳥》壓在數學書的下面,看著表。快一個小時時,我把課外書收起來,把數學書開啟,為讓人信服,我還邊抄邊讀了幾條。正巧,媽媽進來,看我這樣‘用功’,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後,我也有點後悔,由其學了這一課,懂了一個道理。我發誓,以後一定要虛是虛、實時實。不當螳螂不做蟬,讓知識造福自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