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範文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1

  、閱讀緣起:

  假期悄然而至,匆匆忙忙,一個學期的班主任生涯就這樣畫上了句號,雖然不圓滿,但這句號中蘊含著我成長的每一步,記錄著我每一瞬間的感動,銘刻著我與孩子們攜手走過的每一個喜怒哀樂。這四個月的班主任工作壓力與動力並行,辛苦與感動交織,箇中百感交集滋味自己深深體會,但也正是這樣,我收穫了高於個人幸福的幸福,成長了前所未有的成長,感謝這四個月的班主任工作,讓我遇見了一個未知的自己。

  一直在忙於前進,所有的精力都被集中在應對新事物上,有時來不及反思經歷過的事情,下一件事就接踵而至了,常常是一件事情沒有思考完善就開始行動,沒有反思就開始下一項任務。而現在終於有時間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而心中的想法鋪天蓋地席捲惡來,又都糾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團亂麻,正在剪不清理還亂之時,我從書架上拿起了早就擺上卻一直沒有翻閱的這本李鎮西先生的著作。

  二、初讀之感

  讀完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李老師對於孩子們的那份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不斷的審視與自我提升,用真知與真愛對待教育的態度,以及他全身心投入精力,堅持不懈的鑽研。

  拿起這本書的同時我心中也充滿了顧慮,李鎮西老師帶的是初中和高中的班級,做的是初中以及高中的班主任,他的辦法對於我所處的小學班主任的工作適用嗎?但當我開啟這本書的同時,也放下了我的顧慮,因為縱使教育物件不同,但教學理念與教育思想卻是想通的,於是我便繼續讀了下去。

  全書分為六輯,分別為為什麼要當班主任;做走進學生心靈的朋友;民主教育,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童心是師愛之源;以及做教師的四種態度。這其中講述的是李鎮西先生作為班主任的方方面面的思考,解決了作為青年班主任的我心中存留的很多困惑。最令我感動的是在“童心是師愛之源”中他們濃濃的師生情,淚水、感動躍然紙上;最讓我受益的是“做教師的四種態度”;最讓我震撼的是“最走進學生心靈的朋友”。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字裡行間的言語,李鎮西老師行為的點滴,李鎮西老師的言傳身教,李鎮西老師的每一個感人故事都足以讓我感動和愧疚、自責,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讀書,我的內心便會觸動於他與他學生之間感人肺腑的故事。“做好班主任”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做好班主任”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說,李鎮西只有一個,沒有人能成為李鎮西,但只要我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為一片綠葉。

  三、共鳴之處

  (一)珍惜不可逆轉的每一天,與孩子一起編織故事

  初任班主任,說實話,我的內心是沒有底氣的,不僅是因為經驗不足,更是因為我深刻的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我目前的理論知識儲備與人生經驗不足以支撐起我我來擔任這份工作,而我又是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緣分是我們連線在一起,可我究竟要在他們的生命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與影響呢?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一個個完整的世界裡,一定充滿著許多精彩的故事!美國2009年的全國年度教師託尼·馬倫的獲獎感言說“最優秀的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品質,他們知道如何讀懂故事”。“故事”並不是指“事件”或者“情節”,而是指孩子成長的過程,或者打一個比方說,這裡所說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作為一個高明的編輯,教師必須讀懂每一個孩子的故事,那怎麼是讀懂?懂,就是理解。教育是我們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們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創作,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並期待著一個完美的結局。孩子的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逆轉,教師每一天的生命也都不可重現——教育的嚴酷與責任都在於此。

  (二)換位理解孩子,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朋友

  說到這裡,我要先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班級裡有一個小男孩,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閱讀面很寬、動手能力很強,善於思考與解決問題,但是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情緒起伏大,每次傷心的時候就忍不住大聲哭,不發一言。這樣的情景使我想到了我小時候的事情,具體的已經記不清,但我就是感覺我不能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大人們不僅不理解反而會批評,這樣想來,還不如什麼都不說。所以,在這個小男孩情緒激動地時候我把他帶到了班級的儲物間裡,我摸摸他的頭抱抱他輕輕拍他的後背,他哭的更傷心了,我說這裡只有我們兩個人,孫老師現在不是老師,是你的大朋友,我們在這裡說的話我保證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他哭的更兇了,但是他的眼睛一直看著我,這樣,他開始一邊抽泣一邊斷斷續續的說,我剛才催他做事快一點,在家裡的時候他媽媽也總是這樣催他,他說自己已經很努力去快一點了,但還是在催,希望我們給他時間去成長。斷斷續續的說完這些話之後,他慢慢平靜了,我說我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事情,我理解你,我們應該給你時間去改正錯誤,我相信經過努力你一定會做的非常好!他帶著眼淚,笑了。問我,老師,你能告訴我媽媽,讓她不要經常催我嗎?我說,我會和媽媽好好溝通,你也進步,我們也進步,我們一起努力,好嗎?他用力的點頭,還抱了我一下。之後,每當他有一些小想法就會和我分享,我說的話他會記在心裡並且努力去做,或許就是這次傾聽,讓他產生了對我的信任。

  其實,沒看李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前,我還不明白這個轉變是怎麼產生的,而今,我懂了其中的原委,不知不覺得我作為班主任的故事就豐富起來了。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引導,而是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沒讓他去發洩、一吐為快,表達出內心中的憤懣、焦慮、困惑、悲傷等情緒,求得心理平衡。

  (三)付出真愛與尊重,思考方法與智慧

  李老師對“後進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真誠的.他既注重對後進生感情上的傾斜,想方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信心,又講究有效的方法,引導集體的輿論。在教化“後進學生”的過程中,李老師所採取的方法更是獨到,如: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爭……“用心靈贏得心靈”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他在給一個“後進生”寫信的末尾寫道:李老師今天很忙,本來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學們的作文,但一聽說你有進步我就高興,就決定給你寫信,及時鼓勵你。雖然花了一個多小時,但如果你能夠理解李老師,我就不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字裡行間,看到李老師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學生真實地成長,慢慢地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長此以往,良性迴圈,教育效果也越來越好。

  (四)觸動心房,產生共鳴: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嗎?

  “當他們在黑暗中感到陣陣孤寂之時,當他們在日記中發出莫名的長吟之時,當他們在擁擠的人群裡感到恐慌時,當來自內部外部的無形壓力向他們慢慢逼來之時……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確的框框去套他們,不要幻想只要讓他們明辨是非就可萬事大吉。”

  當我讀到這一段時,內心充滿了被理解的感動,幾乎要熱淚盈眶,如果在我的青少年時期有這樣一位老師,能夠和我進行心靈上的對話,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那時的我心中充滿了疑問,多想有個人可以聽我說說心中真實的想法,給我一個方向的指引……

  我的內心中也曾發出這樣的呼喊“可不可以使環境寬鬆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別人有益的人生經驗去疏導他們擁塞的心靈,可不可以不把學生們當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機器,而是一個個正在透過他人幫助,更透過自己不斷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這期待是給予我們的師長,也是給予我們自己的。把學生當“人”而不是當作受教育的“機器”,這就是孩子對我們的呼喚。我也經歷過“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人回答!”這個人生階段。班主任最該想的是什麼?應該是--此刻,我的學生在想什麼?因此,所謂“教育”,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這裡的“服務”,首先是心靈的服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困惑需要請教生活閱歷比他們豐富得多的長者,並獲得有效的輔導;他們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苦悶,需要有人傾聽;他們也有許多成長的快樂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班主任,理應成為孩子成長的輔導者、傾聽者和分享者,理應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

  (五)引以為鑑:做一個胸襟開闊、心靈自由的班主任

  李鎮西先生寥寥數字說中出我的心裡話,她說“都說當班主任很累很累,在我看來,這個“累”的體現除了工作的繁忙外,更多的在於班主任心靈的沉重,而且“心累”勝於“身累”。比起一般的科任教師,班主任的心理負荷要大的多:此,正確對待周圍的輿論並隨時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每一位班主任精神上“自我解放”的關鍵。”

  其實我一度想給自己減壓,因為心裡輕鬆面對孩子們以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能輕鬆,嘗試了幾個辦法自己去做出改變,但有時也收效甚微。李老師在這裡總結的非常到位,他主要說了四點。班主任自己能夠儘可能解除的心理重負,就是正確對待領導的評價、同事的議論、家長的批評和學生的意見。

  常說要注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這是完全正確的;可是教師本身心理素質的自我最佳化,卻還未能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樂觀向上,情緒飽滿,胸懷坦蕩,豁達寬容,正是優良心理品質的體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來的班主任,才能獲得徹底的自我解放!法國作家雨果曾用詩一般的語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願我們每一位班主任朋友都擁有如此寬闊無垠的胸襟與自由舒展的心靈!

  讀後感只選擇了自己感興趣、有感觸的幾個部分來寫,當然書中還有一些對教師現狀的探討與思考,自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入,因此並未寫出讀後感。

  李鎮西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

  我這樣做班主任讀後感2

  《我這樣做班主任》,書中記錄了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是李鎮西老師愛心智慧的結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的被李鎮西老師的個人魅力所感染,他是真的在用“心”做教育。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如果說只是當班主任,不難;當合格的班主任,也不難,但會很累,是我們平時說的“保姆式”和“警察式”班主任,盯著學生早讀、出操、衛生等等,事無鉅細,親力親為,累身;想要成為優秀的班主任,難!需要用心的去付出,愛心、耐心、童心、責任心等等,還要有班級管理的技巧、藝術等,累心;但若想要成為像李鎮西老師這樣的班主任,那是難上加難,因為他是在真正的從事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工作。

  因為平時自己也不是愛讀書,愛寫點東西的人,文采欠佳,簡單談點在書中給我感觸較深的幾個地方:

  一、平等。這裡的平等不僅是指的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生生平等,還包括師生平等。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班級管理制度》,其他班不知,單就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都是從給方面對學生的行為、規範、成績等等提出了要求和量化,沒有涉及到老師的範圍。而李鎮西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制定的《班級管理條例》中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評學生,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並且在《條例》實施不久,李老師便因錯批評學生而“犯規”,當天放學後,二話不說,拿起掃把,一個人在教室裡幹得大汗淋漓。當看完這些後,我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如果把這些規定放在我們班的《班級管理制度》中會是什麼樣子,我馬上想到的是教室衛生會被我承包。

  二、童心。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之源。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用童心報答童心,要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和學生同年齡的一個學生,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礎。所謂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是指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種意義上儘可能讓自己有同年齡學生般的情感,同年齡般學生的興趣和純真。正是因為李老師保持著這份童心,才有了他“永遠的未來班”和“浪漫的高95級一班”。才有了在我看來只有在電視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境,而他們卻真實的發生在他和他的學生之間。

  三、態度。做為一名老師,對待教育,我們要以什麼心態對待自己的職業?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出四種態度:第一種是“應付”的態度。沒有教書育人的熱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孩子,這樣的老師如果實在無法改變心態,不如改變職業。第二種是“飯碗”的態度。因為做教師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飯碗。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比起教育家們的追求,談不上高尚,但絕對不低下。忠於自己飯碗的老師同樣令人尊敬。第三種是“事業”的態度。把教育不僅當飯碗,同時也當做自己的事業,事業意味著研究與創新。第四種是“宗教”的態度,為教育的一切付出,不是來自上級要求,而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召喚,基於自己的良知。反思自己,對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哪種心態?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在書中談及班主任工作,李鎮西老師這樣寫道:“班主任工作是個筐,什麼內容都要往裡裝!班主任的責任似乎無限大,因為他們什麼都要管而且必須管好;同時班主任的權利似乎又無限小,因為無論是誰都可隨時給班主任下達任務,是一個忙忙碌碌的辦事員。”是現在班主任老師的真實寫照,道出了班主任的心聲。

  《我這樣做班主任》一書是李鎮西老師30年班級管理的精華,因為李老師所擔任的是初、高中的班主任,很多東西與我們小學有著差別,比如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所出現的問題等,但是教育都是互通的,有很多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還是很值得借鑑,如:開展小組競爭,增強班級活力。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具體的做法,實用性強。本身我們班就開展著小組競爭,但是卻很片面,只是針對學習,借鑑李老師的做法,加以完善。再如隨身帶個小相機,原生態的記錄下學生真實的生活,留下珍貴的回憶;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朋友,近在咫尺的師生通訊,做走進學生心靈的朋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