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讀後感範文

《阿基米德》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基米德》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阿基米德》讀後感1

  在希臘這個國家,有一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

  有一天,國王讓一個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漂亮極了。可大臣們看了,都一個個竊竊私語:誰知道那是不是純金?國王知道後,便把阿基米德給找來,讓他查個水落石出。

  阿基米德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有一天,他去洗澡,洗浴盆放了大半盆熱氣騰騰的水,他一下子坐下去,忽然覺得輕飄飄的,整個身子象浮起來似的,水嘩啦啦地從洗浴盆裡流出來。

  “水多了!”他跳了起來,水落下去了。他的孩子坐下去,水又升上去,流了出去。

  “我知道王冠的秘密啦!”說完他就奔向王宮。

  在國王那兒,他給國王做了一個實驗:找來一塊和王冠一樣重的金塊、兩隻大小相同的杯子和盤子,然後把王冠和純金塊放在裝水的杯子裡,當水漫出來,用盤子接著。把這些水倒在同樣大小的杯子裡,一比,結果水不一樣多。

  他對國王說:“王冠(如果)是純金的,那麼它們的體積也應該一樣,放進水杯裡,水也應該一樣。現在王冠的罐子裡水多,純金的水少,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黃金打,可見不是純金的。”÷

  國王明白了,他派人把工匠抓來,果然,他是用黃銅代替的。

  解開王冠秘密的就是阿基米德定理。這定理不光對於水,對於一切液體氣體都適用。

  《阿基米德》讀後感2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最有名的一位科學與數學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諸如發明滑輪來省力、利用浮力原理來辨別皇冠的真假,讀後都讓我很受啟發。 據說阿基米德有個親戚叫柯倫,他經常為難阿基米德,並對他的發明不屑一顧。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最有名的一位科學與數學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諸如發明滑輪來省力、利用浮力原理來辨別皇冠的真假,讀後都讓我很受啟發。

  據說阿基米德有個親戚叫柯倫,他經常為難阿基米德,並對他的發明不屑一顧。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時,柯倫終於想到了一道超難的題:“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拉動一艘大船”。

  一開始,這個題目真的難倒了阿基米德,他冥思苦想,終於發明了滑輪。並利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相配合,輕鬆地拉動了一艘大船。柯倫也驚訝不已。

  阿基米德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浮力定律。有一次柯倫又為難阿基米德,讓他辨別“金皇冠裡有沒有被工匠摻入銀子”。這下,真的難倒了阿基米德,他苦思苦想,不得其解,為了解悶,阿基米德準備洗澡,他進入水裡之後,水往外溢了一些,而當他離開水後,水位下降了,阿基米德想:“白銀密度比黃金密度多近一倍,那把皇冠和同樣體積的黃金比較溢位的'水,不就可以了嗎?”最後,他利用這種方法成功的測出皇冠溢位的水比金子溢位的水多很多,說明工匠摻了一些銀子。阿基米德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與數學家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位大數學家!

  《阿基米德》讀後感3

  幾天前,我讀了《阿基米徳》,其中有個故事是這樣的,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時發現了水的浮力原理。據此,他解開了金冠的秘密。原理是:拿兩隻大小都相等的罐子,把金冠和一個與它同樣重的金塊,分別放入裝滿水的罐子裡。水從罐子溢位時,用兩個盤子接著,再把兩盤水稱一下。若放金冠的罐子溢位的水多,說明金冠不是純金的。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處處留心皆科學。

  首先,我們積累科學知識要抱著多麼益善的態度。材料是十分細微的,每一個甚至幾個材料集中起來,才能反映一個問題的側面,因此,要徹底掌握一門科學,就要儘量拓展視野,網路大量資訊,否則,就回落得盲人默想的下場。每一個成功的學者都是滿腹經綸的。諸葛亮之所以屢謀屢勝,就是因為他上曉天文,下知地理,憑藉積累而得的豐富閱歷制定出一條條的錦囊妙計。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初學者來說,積累材料首先要有一個量變的過程。

  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麼能發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並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於他人,有什麼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麼不對?如果水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於"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再者,歷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除了皇帝的開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各行各業科學技術得以充分發展。國內人才濟濟,國家力量強大、威震四海。

  難道不是嗎?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上中學時,他考試不及格,老師要讓他留級,同學們笑他,他不悲觀失望,從此發奮學習,最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出國留學時又刻苦鑽研,為中國爭了氣,成了著名的生物學家。科學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奮探索才發現了"鐳",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沒上過學的張海迪姐姐,身殘志堅,勤學苦練,克服了健康人也難以克服的困難,硬是攻克了幾門外語。還有我們周圍的同學,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績,無不是勤奮的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往往是表面的。一次次實驗也可能因缺乏科學根據而失敗。只有在大量、正確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找出規律性,形成理性認識,進而來指導觀察與實踐。可見,思考便是取得成就的關鍵。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改進照明技術已成為當時的迫切要求,生產發展也提供了改進照明技術的必要條件。他就在這種形勢下開始發明電燈的試驗。他用硼、鉻等金屬作燈絲試驗後,又選擇了碳精絲作燈絲,雖然亮了,可隨著白亮之後,碳絲就被氧化而斷裂了。他經過多次實驗、思考、再實驗、再思考,使他總結出兩條經驗:一、避免燈絲很快地被氧化。二、選用合適的材料作燈絲。這給後人對於燈泡的再加工提供了必要條件。

  聯想到我們國家,我國許多企業,科研單位急需一大批既有高深的科學文化又有實幹能力的人。可惜,這樣的人才很少,往往只具有前者而缺乏後者。企業寧可招收中專生也不招收大學生,原因是大學生的實幹、勞動能力太差,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現在我們面臨的是缺乏實幹能力的危機,這就造成了我們競爭不過國際夥伴,競爭不過同行。因此,我們一定要既有科學知識又具有實幹能力。這是我們的命運所在。

  我讀了《阿基米德》,感受最深的是阿基米德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為國家抵禦外敵,他對科學無限熱愛,臨死前還在探尋科學的真諦。我們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也正需要這樣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知識的寶庫大門定能被我們開啟,科學的高峰定能登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