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讀後感範文

《高祖本紀》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祖本紀》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祖本紀》讀後感1

  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那麼他是憑藉著什麼來率領一班豪傑推翻暴秦,打敗大英雄項羽並建立大漢帝國的呢?

  司馬遷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劉邦做皇帝的根據。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於用人。三是撫百姓。 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讓人有盼頭,所以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權和人事權以防止喧賓奪主,不致失去對人才的控制,像韓信所言:“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道理。

  劉邦能屈能伸,果敢能決。按李宗吾的話說就是“面厚心黑”。

  劉邦有急智。在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韓信不但不及時救援,反而趁機要封,“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量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經張良、陳平暗示後,“漢王也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在與項羽對決時,劉邦曾被伏弩射中,“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以定軍心。在鴻門宴前夜項伯來通風報信的時候,劉邦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在關鍵時候逃過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現了劉邦的急智,按現在的話說叫“危機處理能力”,這也是一項重要能力。

  《高祖本紀》讀後感2

  夫古之英雄,成曠世功業,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親閒遠佞,度人御職之術;有食苦耐窮,臥薪嚐膽之能;有統攬全域性,運籌決斷之才。

  昔漢高祖馭人之術,雖歷千載,亦為今人所鑑。其用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蕭何鎮守後方,統管府庫;調韓信統兵百萬,往來征戰,終至滅楚興漢,其用人不可謂不高明矣。恰逢項籍忌憚,高祖遷蜀,尚能忍辱負重,秣馬厲兵,終於暗度陳倉,擊楚暮歸,而主中原。高祖之耐窮困之能,惟勾踐,未有他人矣。至於先入函谷,約法三章,還軍霸上,靜觀項氏,其統攬全域性,運籌決斷之才亦可見一斑。其用心之深,項籍勇之勇矣,而智難敵也。

  今者,濤、東、靜合三人之力治一區區酒肆,而未見其成,利不及萬洲烤魚,聲不如半山小廚,勞勞碌碌,不知其所忙於何。

  李濤,年且十九,奔忙採購勤之,呼喝指揮瘁之,思慮出入頻之,而學識微之。

  劉東,起早入黑,辛勞有甚,遂至威嚴早立,遣人、示令而莫敢違矣。奈何面慈心善,鄰人沾利而容之,客人咄進而讓之,財物多費而略之。

  至於吾,對內,同侍者嬉笑有餘,而威嚴難樹;知人長短乃設職,而怠於推心置腹。對外,同客人言談有笑而不苟讓,服務有禮而不卑躬。東則直言欠缺柔和。至於管理,推機示謀卻難施展;欲窺其窮,則理論有餘,實踐不足也。

  綜覽吾輩三人,能縱觀全域性者,不能御人;能勤於事務者,不能目遠;能細較出入者,欠於智謀。悲夫,人力短長,而有事之成與敗矣。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於他物焉。譬如盲人攜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各有所長,莫若取長補短,方為上策。

  奈何樹分高低,識有長短,況人之相容,未有如魚處同淵之易。彼與彼年相若也,孰為先孰為次;彼與彼之識見相異也,曷為愚曷為智?蓋吾三人學識、經歷互為制約,況同職同列,故不若高祖之御良、蕭、信之易也。

  悲夫,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難知其化解、周旋之道也。

  《高祖本紀》讀後感3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在我沒看《高祖本紀》之前,我只知道劉邦就是漢高祖。 但是在看完《高祖本紀》之後,我對劉邦這位漢代創史國皇帝有了更深的瞭解。

  劉邦性格油滑,很難看出有什麼雄才大略,可他卻做了皇帝,這使我很不理解,但我把《高祖本紀》看完後發現劉邦雖然性格油滑,但他有識人的能力,知道誰有才華,也可以說劉邦是個伯樂,他找到了張良、韓信、彭越、蕭何、曹參、陳平等這些千里馬,幫助他打天下,終於建立了漢朝。

  項羽沒有統一天下是因為他驕傲自大,經常不聽取范蠡的建議,不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更不知道將有才華的人為己所用,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邦也有不少缺點,比如說他假仁假義,因為他建立了漢朝之後就把韓信、彭越等開國功勳全部殺死了。說明他是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人。

  《高祖本紀》讀後感4

  看《高祖本紀》時有一處令我印象深刻,當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波席捲到沛縣時,蕭何曹參都因為怕起義失敗,秦軍會殺害自己的家庭,而並沒有自告奮勇去領導大家,這是劉邦卻站了出來,並且和沛縣的諸多百姓闡明局勢,號召他們共同殺了沛縣的官吏起來謀反,從此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投奔他,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股勢力。

  蕭何曹參都是很有才華的人,但是由於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所以沒有做到劉邦那個地步。但是分析當時的局勢,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動盪的局面下,誰也不能預測起義是否會取得勝利。沛縣的父老鄉親們面臨起義被秦軍鎮壓,不起義被陳勝吳廣的軍隊攻擊的危險,估計蕭何和曹參也不是沒有想過要當首領,但是考慮到自己家人的安全問題,於是就順水推舟的推給了劉邦。劉邦也不是沒有家屬,並且以多年後劉邦與呂后對於丞相人選的討論中可以看到劉邦不是一般的聰明,所以說他肯定不是沒有想到同樣的問題,他估計有兩種想法,一種像其他人一樣不確定,但是他毅然選擇了自己的前途,另外一種就是他對自己具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終究會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會帶領大家走出水深火熱。其實這樣的一種主動與自信,正是我們生活中好多人所缺少的一種精神品質。

  劉邦當初與一群人在夜晚行走,有人向他報告說有一條大蛇擋住了,當別人都建議繞道而走的時候,劉邦卻說“壯士只有向前而已,有什麼可怕的?”,之後斬殺了白蛇。劉邦絕對不是魯莽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的。他斬殺白蛇,讓周圍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更加信服。

  後來在劉邦帶兵打仗的過程中,智者酈食其去為劉邦獻計獻策。他說:領兵的將軍們,經過此地的有很多。我看只有沛公是一位大人物,有仁厚長者的氣度。這裡他所表達的沛公應該具有兩種他所看重的品質,一種是寬厚大義得民心,另外一種我想就是沛公具有充足的自信而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既不是簡單而魯莽的用事,也不是關鍵時刻的.畏畏縮縮,即使是遭遇失敗也會依然向前,這也許就是眾多有才華的人,張良,蕭何,韓信,曹參,陳平,周勃,臣服於他的足下,甘願聽他指揮而少有謀反之心的原因吧。

  一個領導者,重要的不在於他自身具有多少特長和才華,而在於自身散發出一種氣質,能把這些有才華的人糾集起來,(或許這就是老大說我的領袖氣質吧)。自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以前和我關係最好的老師在上高中之前對我說“其實你各個方面做的都不錯,只是缺一點自信”,我當時並沒有很在意。今天讀完,一邊思考一邊意識到,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連自己都對自己的想法沒有充分的自信,連第一個提出來的勇氣都沒有,底氣都不足,還怎麼讓別人對你的想法充滿信心?具有信心,身上就會像劉邦一樣散發出領袖的氣質。所以嘛,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得先從培養自信心開始。

  這就是《高祖本紀》帶給我的思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