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

  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萬物復甦的代表。我所能想象到的關於春天的場景,就只有生機勃勃。

  在我初中時,有一次翻看生物課本時看到了有一節課提及到《寂靜的春天》這本書。

  寂靜的春天?春天居然是寂靜的?如此大的反差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要解開我心中的疑問,就只有讀一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了。因此,這一切成為我讀《寂靜的春天》的開端。

  《寂靜的春天》的開文就是一記重擊式的描述:“過去未工業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著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著悅耳的歌聲。然而現在因為大量使用DDT等殺蟲劑,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我們還能在春天時聽到鳥兒的歌聲嗎?”看了之後,我被震撼了,開始有了共鳴。

  “每年的春天都有著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著悅耳的歌聲。”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嗎?可是卻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春天沒有鳥了,因為沒有小鳥了,因為大鳥吃了蟲子了,而蟲子體內有農藥……

  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生活在那樣的地方,該是一件怎樣的可怕事情啊!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們的美好世界變得那樣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書中這句話給我的震撼非常大。原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造成的!農藥的使用已經讓我們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陰影,我們該如何擺脫這樣的景象?我們要為其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陷入沉思中……

  有人說了,不用農藥,我們如何殺滅害蟲?像書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有用,而且不會汙染環境。當然,科學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極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於實踐中,我們應該去嘗試。

  農藥已經讓死神離我們太近了!我們應該警惕了!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2

  剛聽到《寂靜的春天》這個書名的時候,我感到很納悶,春天不是百花爭豔,百鳥高歌的季節嗎?不是處處充滿生機的季節嗎?於是帶著好奇心,我翻開了書本的第一頁。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女作家蕾切兒·卡森的作品,她曾供職於美國聯邦政府所屬的魚類及野生生物調查所,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環境問題。開始讀到對美麗村莊的描寫時我的心情非常愉悅,但作者的筆鋒一轉,一副美景馬上變成了死寂的畫面。但是我想,哪有這麼誇張的事情呀?但隨著我更加深入的閱讀,我發現作者並沒有危言聳聽,很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真實的故事,只是那都是很多年以前我們所不知道的事。那麼久以前就因為農藥、化學藥品的使用而造成這麼多血淋淋的事件,但是在60年代的人類並沒有重視環境的保護,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在很多時候人類認為自己能戰勝大自然,往往做違背大自然規律的事,但是事與願違,在人類還沒有徵服大自然之前,大自然就先給人類很多血的教訓:美國的落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日本水誤事件等等很多世界性的環境汙染大問題。

  書在開章不久談到:“在地球的歷史上,生物被自然環境改變著,但是反作用環境的效果相對很弱。人類出現發展到今天,情況發生了逆反,人類強力地改變著環境。在大自然裡有很多很多物質,它們都與大自然經過千萬年的磨合,大自然懂得它們。而現在情況改變了,僅1960年一年,就有超過500種全新的化學合成的有機物在美國誕生,最後它們被排入自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於人與自然的鬥爭。化學家巧妙地轉移著分子團,替換原子,製作各種各樣連他們也無法瞭解的未知。

  她舉了個例子:一個碳四個氫是CH4(甲烷)瓦斯,把一個氫原子替換成了氯就成了CH3Cl(氯代甲烷),替換兩個就成了CH2Cl2(氯仿)麻醉劑,替換三個就成了CHCl3(四氯化碳)清潔劑。直到最後做出了學名為二氯乙烷的DDT——死神的特效藥(發現DDT的人得到了諾貝爾獎)

  在當時DDT和其他劇毒農藥被濫用的60年代的美國,書以無法辯駁的大量例項,給民眾講述了一個大自然悲傷的故事,“一個沒有鳥鳴的春天,這樣的現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麼?”觸動了無數普通老百姓的內心。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後來評價說:這是曠野中的一聲吶喊。

  血淋淋的事實,呈現在她的著作中,希望喚醒無知、愚昧的人們,不要再用使用蠻力,來對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蟲、植物。也呼籲我們要尊重生命,謙卑為上,不要自以位是。否則將有一天,會為人類帶來無可挽救的災難,

  但四十餘年後,其書中所提,濫用農藥的情形,不僅沒有改善,更變本加厲。除原有殺蟲劑、除草劑外,更多的農藥、清潔劑、化學藥劑……紛紛被髮明利用,將人類帶入更深、更無可救藥的境地。因為人類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許多事情的真相,也被隱瞞和矇蔽。許多人也因為無知,陷人類於萬劫不復的境地而不知……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3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在大學時期,氣象學老師當時向我們介紹了作者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只記得當時深深被作者揭露環境問題的決心所折服,終於在今年的暑假有幸拜讀,受益匪淺。

  作者蕾切爾·卡遜是美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關於海洋的著作有《海風的下面》、《我們周圍的海洋》、《海洋的邊緣》,在她前期的關於海洋生物的著作中就開始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比如:過度捕魚將導致海洋生物枯竭和生物鏈的斷裂,超量抽取河水會造成水資源的缺乏而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可見在作者之前的著作中就開始關注到生態環境問題,《寂靜的春天》這部關地於過度使用農藥對環境生態造成危害的著作也就順理成章地問世了。

  本書第一章節《明天的寓言》就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原本伴著鳥語花香的村落,因為人類的侵入導致了環境的惡化,最終林間小調歸為一片寂靜。讓我們稍感欣慰的是這個城鎮是作者假設的,並沒有哪個城鎮遭受過作者所描述的所有災難。但是在有些地方,一些災禍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地方已經發生了大量的不幸事件。著作的第四章到第六章節分別描述了人類使用農藥對水源、土壤、植物產生的危害,而這些危害最終都將加諸處在食物鏈頂端的肉食動物及人類身上。文中嚴謹的論證,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作者思維的嚴密,也體現了作者作為學者的專業素養。還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是著作裡援引了大量的例項,反映了現實中化學藥劑的濫用,指出現代工業社會對大自然極不負責的態度。在著作的最後一章《另一條路》,作者也針對殺蟲劑的過量使用這一現狀,提出了目前可行的措施—生物防治法。

  毫無疑問,這本書的問世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中,我們幾乎看不到“生態學”“環境保護”這樣的詞語,長期流行的觀念都是“征服自然”,很少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作者蕾切爾·卡遜第一次對人類這一意識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後,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作為一個學者和作家,卡遜所受到的攻擊和詆譭是空前的。化工界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用來反駁這本書並詆譭作者,但是事與願違,這些攻擊使得這本書更加出名了,恐怕連圖書廣告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最後的結果就是,美國肯尼迪總統親自組建了一個調查小組,來研究殺蟲劑的問題。調查小組的報告出來以後,證實了卡遜的觀點完全正確。卡遜的著作,使得“生態學”、“環境保護”這些當時看來還很陌生的字眼兒,成了那個年代人們追求的熱門事業,引發了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也促成了各級政府對保護環境的立法工作。聯合國於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環境保護事業由此發端。

  我們再把目光收回到國內,近些年來,由於霧霾、沙塵暴、水汙染、極端氣候等異常事件,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的環境保護歷程,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也面臨生態災害頻發等帶來的壓力和挑戰。針對這些壓力和挑戰,中國也紮實推動了環保事業的切實發展。近些年來,中國的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不斷健全,打擊環保違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治理,綠色發展成為經濟的主旋律。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同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提出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方面可謂力度空前。

  關於環境保護,關於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毫無疑問,任重而道遠。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要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後我引用作者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在手稿接近完成的時候,作者給自己的好友寫了一封信,其中有這麼一句:“我想拯救的這個美麗世界在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我對於那些愚蠢、野蠻的做法深惡痛絕……現在我認為起碼自己能幫點兒小忙”。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4

  湖上的蘆葦已經枯萎,林中的樹木已經倒下,鳥兒不再歌唱,河流不再舞蹈……這個世界怎麼了?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森的作品。她從一個美麗的故事入手把我們帶入書中,當讀到原本令人心曠神怡的小鎮,在幾經破壞被籠罩上死亡的陰影時,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化學農藥的“震懾力”,真真實實的感覺到此刻內心已不在寂靜!

  合上這本書,不禁感嘆人類真是過於自信了,認為憑自己的力量能夠戰勝自然,成為天地的主宰。於是,不節制地讓農藥光臨大地,雖然初衷只是為了殺滅害蟲,但結果呢?讓我們的生存環境體無完膚。什麼DDT,艾氏劑,秋試劑等等,讓鳥語花香的大自然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從此,世界再無聲音。讀著讀著,在哀嘆中不禁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環境被破壞的種種實。

  什麼霧霾、什麼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什麼森林銳減、什麼種族不斷滅亡……用“比比皆是”來話說大自然所遭遇的一切,真的一點都不為過。然而,我們人類卻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更是不知還要在破壞生態這條路上走多遠!

  難道生活中慘痛的事例還不足以讓我們覺醒嗎?難道事已至此我們還不應該有一種要保護大自然的潛意識嗎?難道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真得可以存在嗎?也許我們早該深思,早該行動了。從現在起,從每個人做起,共同努力吧,共同為回到那個鶯歌燕舞、百花盛開的局面出力吧。也許只要人人參與進來、行動起來,鳥兒才能重展歌喉,森林才能重披綠裝,江河才能碧波盪漾,人類才能擁抱活潑,擁抱生機。

  《寂靜的春天》不只是一本讀物,更是給人類上了十分重要的一課。就讓我們在警鐘敲響後,一起向汙染開戰,一起讓大自然活潑起來吧!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5

  在《寂靜的春天》我走進了自然,也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

  《寂靜的春天》1962年在美國問世時,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它那驚世駭俗的關於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在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

  回想一下長期流行於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物件,而非保護並與之和諧相處的物件。我們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卻從未感恩過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一切美好生活。

  《寂靜的春天》中第一章寫明天的預言,當時我就被這個預言給震驚了。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生活在那樣的地方,該是一件怎樣的可怕事情啊!是什麼使我們的'美好世界變的那樣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

  書中這句話給我的震撼非常大,原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造成的!我們該如何的擺脫這樣的景象,我們要為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當汽車尾氣刺激我們的肺,當紫外線傷及我們的皮膚,當森林與綠地被沙漠覆蓋,當象徵古代文明的雕塑被酸雨腐蝕…我們唯一的母親,我們生命的唯一家園,已經被我們人類破壞殆盡。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陷入沉思中…… 如今我們都意識到自然對我們的重要性,開始感恩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切,開始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的自然為我們的自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愛護我們的自然了,比如,我們建起了水力、風力發電站,開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森林,保護水源,節約用水,提倡節能減排,開始綠化、美化我們的自然了。

  我感恩自然,它總在謙讓我們、原諒我們、理解我們,雖然我們對它是那樣的不負責任,看起來它還是那般祥和,而不是目露兇光。

  我們往往追求一種意境,完美的人生的信仰,卻不知道全部都是自然所賜,它明明的給予了我們如此浩瀚的神奇的文化,為何還要去破壞與它的友誼,是它寬廣的胸懷包容了我們,我們又吸取了多少其中的精華,可是人們出其不意,它竟會帶著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我們。

  這次,我們滿心愧疚的來到自然,我看到的依然是種莫名的情感,綠色的生機又在朝氣蓬勃的生長了,它在塑造著自然生態,那個時刻,雨水刷洗的大地,風兒颳去所有的塵埃,帶走所有的汙垢,它準備開一桌生命的宴席,人們就會似風不邀自來,雨不求自到的彙集在一起,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赴宴,一同舉杯,感謝自然。

  我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愛她的青山綠水,愛她的碧草藍天。更感恩自然的美,自然的好,自然這位偉大的母親所帶給我們的關愛。

  感謝自然,等於拯救萬物生靈,我們已經錯了,就讓歲月燃燒,重新開始吧,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發出的愛的真諦——沒有健康的自然沒有幸福的未來!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6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創作的科普讀物,首次出版於1962年。書的前半部分,對土壤、植物、動物、水源等相互聯絡的生態網路的講解,說明了化學藥劑對大自然產生的毒害;後半部分則針對人類生活所接觸的化學毒害問題,提出嚴重的警告。該書定名為《寂靜的春天》得益於該書的編輯保羅·布魯克斯。在閱讀書稿過程中,當他讀到鳥兒寂靜無聲令人心碎的情節時,便想到了這個題名。

  該書以寓言式的開頭描繪了一個美麗村莊的突變——和諧共生的畫風一轉,變成了一片死寂,“是什麼扼殺了美國無數小鎮的春日之聲?”作者在第一章中,深切地引起了讀者的思考。

  在漫長的無聲閱讀中,我瞭解到,化學物質與放射性物質一樣能夠改變大自然以及生命體的性質。無論是噴灑的還是爆炸釋放等方式,都會長期地殘留於土壤中,隨後進入有機生物體內並在食物鏈上逐級傳播(生物學得不精,興許土壤中的殘留物質被植物的根鬚連同水和無機鹽一起吸收,當它進行呼吸作用時與需要消耗的有機物一起進行分解,隨後作為能量釋放出來,暴露在空氣中…)像蘿蔔、花生等生長在地裡的果蔬更是直接被那些殘留物質所汙染——造成一連串中毒或死亡。待有朝一日露出地表後,在空氣和陽光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令植物凋零、牲畜患病的新物質;慣於直接飲用“潔淨井水”的人不知不覺地就喝下了“自己”犯下的惡果——“自食其果”。

  現如今水資源非常珍貴,許多的化學藥劑對水資源造成了嚴重汙染,並且難以分辨,甚至會使河中的魚類染上致命疾病。這導致化學藥劑殘留無處不在,這些藥劑殘留主要透過地下水傳播,會在自然中形成新的物質——農藥中的水溶性殘留成分被雨水從泥土中濾出來,溶入了流向海洋的廣大水體之中。而水體中殺蟲劑的濃度之高,足以在短短四小時之內殺死水中所有受試魚類!但水是整個迴圈鏈條的基礎所在,海底生物中,大吃小小吃更小,那些染有化學殘留物質的浮游植物,進入到小魚小蝦體內,隨著階級的傳遞,最終還是會回到我們人類的身上,而內涵的毒素也隨著長期的積累與傳遞,輪到人類時,早已不知其毒素之多了——這也是為什麼要把水燒開了再喝,高溫滅菌,也能夠有效過濾毒素,所以燒開了的水才更加乾淨。化學藥劑還會使地表水受到汙染,對空中的鳥類也有害,難以處理。

  同樣的,向地球表面大量傾瀉毒藥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態環境,無論是害蟲還是益蟲都會被屠殺殆盡——“殺蟲劑”應該改名為“殺生劑”。在書中發現的一個重要現象:噴灑農藥,一個惡性迴圈的怪圈——某種農藥施放後,昆蟲就會進化出對它免疫的“超級品種”——所謂“適者生存”。萬物皆有靈,或許它們也在冥冥之中也受教於《達爾文進化論》?記得之前寫過一道現代文閱讀,其中有一篇《家有斑鳩》中提到:“…它們肯定會把對人的恐懼與防範以生存戒律傳遞給子子孫孫。再是種種藥劑和化肥,殺了害蟲長了莊稼,卻把許多食草食蟲的鳥兒整得種族滅絕…”在我的認知中,部分我們所說“益蟲”主要“益”在能夠吃害蟲,然後將生命交付於鳥類,這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滅蟲其實就相當於變相的對“益蟲”、鳥類趕盡殺絕。因此在後來那道題“‘我’能等來‘我家的斑鳩’嗎?”中,我回答的是不能。回到文章,化學藥劑不僅僅傷害植物、影響昆蟲,連帶著影響鳥類的生殖能力,沒有辦法順利地繁衍下一代,於是能聽到鳥兒的歌聲的機會逐漸減少——在看第八章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

  如今化學藥品已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大部分生物都受到其影響。二戰中誕生的新型化學武器,對人體造成巨大破壞。一些微不足道的變化就可能使物質的特性完全改變,從而變成毒藥。人工合成化學品現在廣泛貯存於人體之中,無論男女老少都不能倖免——母嬰之間也存在著毒素的傳遞。人體化學物質的細微變化就能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很多的化學藥品、化學藥劑都會對人以及周圍的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殺蟲劑對人體的危害,多貯積在脂肪中,破壞肝、腎的功能,並使神經受損。為了能暫時消滅這幾隻昆蟲,我們竟然要付出這麼昂貴的代價——迷亂、妄想、喪失記憶、死亡。比如烴類物質中毒性最猛烈的三種之一狄氏劑,吞嚥毒性是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的5倍,溶於溶劑並經皮膚吸收的毒性更高達50倍。中毒者發病極快,神經系統嚴重受損,產生軀體震顫,而且恢復極慢,讓中毒者飽受慢性病症的折磨。

  第十二章中還有提到“…人們在生活中往往還會使用其他種類的殺蟲劑和含有氯化烴的清潔劑,或者服用所謂的‘鎮定藥物’,這些物質大都含有能夠損傷肝臟的氯化烴成分。”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做過的一篇說明文《你瞭解空氣清潔劑嗎》,其中談到它的危害:

  ①在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爆炸。

  ②會造成二次汙染。

  ③有可能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引起慢性中毒。實際上它是靠香味遮掩異味,並不能真正改善空氣的質量,而且即使是較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在高溫下容易爆炸;尤其是在夏秋季節,日照強烈,容易產生臭氧,而絕大多數空氣清新劑裡,超過40%的成分是萜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會於空氣中的臭氧發生反應,生成甲醛和粒徑小於0.1微米的超細微粒,造成環境汙染。所以這篇短文提示、建議了我們少用或慎用空氣清新劑,最好不用,要用也最好選擇其成分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化烴——可見作者想要引起市民注意防範氯化烴的良苦用心。文中也有提到的有機磷物質,是多麼輕而易舉地就奪走了幾個小孩的生命啊!而其他超過臨界點後的中毒症狀:四肢持續疼痛、失眠、神經緊張、極度焦慮等,是不是與新聞中報道的吸食毒品者的發病症狀有些許相似之處?那為什麼吸一點點毒就要隔離督戒,而留下殺蟲劑在地球上肆意侵蝕生物呢?雖然並不主張從今以後要徹底廢除化學殺蟲劑,而且這些東西總是客觀存在的,但我覺得人們最起碼要做到不隨意使用它們。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感悟到:捕食和被捕食者同屬於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彼此之間相互依存,所以人類必須把系統中的一切因素統統考慮進去。為了實現與其他生物的和諧共處,我們必須時刻銘記自己正在與鮮活的生命打交道——它們有一定的種族數量,在壓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會出現興衰消長的變化。只有充分認識到生命本身的力量,並小心地將其引導到對人類有力的方向,我們才能實現昆蟲與人類的和解與共處。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7

  《寂靜的春天》這個非同尋常的書名,引領著我走入那個沒有鳥沒有蝴蝶沒有蜜蜂的世界。一本失去花香鳥語的書能有什麼趣味呢?這是我剛開始讀這本書的疑惑,但事實證明文章的內容的確比不上每一章的標題有趣。

  每一章的標題都別有趣味或是“死神”或是“浩劫”或是“死水”都毫不遮掩的透露著壓抑的黑暗。開頭介紹地球上的勃勃生機,作者毫不吝嗇筆水介紹世間的美好萬物,細緻的描繪萬物生機,甚至是潭水裡的鱒魚,讓人不得不深醉於作者筆下的花花世界。

  作者迅速將氣氛代入“寂靜”的主題中,也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這種環境變化的迫切感。人類與“害蟲”抗爭了近一個世紀,但是人類並沒有控制住“害蟲”的危害。一百多年後,人類並沒有放棄滅殺“害蟲”這條錯誤路線,而是越走越遠了,當年西方犯的這個錯誤現在在中國重演。“人蟲大戰”並沒有挫傷“害蟲”的銳氣,“害蟲”在人類發明的各種農藥磨練下,反而越戰越勇。她同時詳細描述了消滅吉卜賽蛾的計劃在殺死吉卜賽蛾的同時也殺死了魚、螃蟹和鳥類,她還詳細描述了消滅火蟻的計劃殺死的是牛、雉雞,而不是火蟻,更加有說服力的說明了運用不恰當的手段對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大。

  作者透過“神秘的化學物質”和具體數字,詳細的向讀者說明了“毒”的危害性。“中毒致死”“劇毒性”等詞彙頻頻在文中出現,透過這些壓抑詞彙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當時寫下這些內容時看到世間美好被農藥深深汙染時內心的折磨與痛苦。造成這種局面的元兇是農藥DDT,但具諷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作者向公眾發出呼籲,要求停止繼續使用那些不恰當的手段來進行所謂的“拯救地球“計劃,這些計劃將最終毀掉地球上的生命。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說明小說,更是為環境保護髮起的首次呼籲。作者用《寂靜的春天》揭露出了人類化學藥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是一種有著嚴重危害人類自身環境安全的行為,她在書中用例項提醒著人們,人類正著手編織著自己的末日,透過描寫水源,昆蟲等資源,的汙染來說明農藥等毒害品的毒害性。伴隨這本書的誕生,環境保護的理念也應運而生。雖然這部著作已出版半個世紀,但因其在環境保護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而從未曾被人們忘卻。作者在十二章“人類付出的代價”中深刻反映了人們對DDT的認識是可笑的膚淺,同時也可以看出科學家們為了驗證DDT的巨大危害性不惜以身試險,用皮膚直接接觸的方式得出“向環境噴灑殺蟲劑的任何行為都是不理智的”在當時,環境的汙染因為《寂靜的春天》的出版而有所改善,而如今,更槽糕的是,農藥不僅僅在農田裡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溼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區裡,也逃不開農藥的陰影。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但《寂靜的春天》仍然對世界環境保護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卡森女士寫這本書的初衷,絕對不是要完全地否定科技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而是試圖告訴人們: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短期發展無異於是自殘。我們也看到了好的結果——這本書敲響了世界環境保護的鐘聲。雖然現在中國各地汙染的照片依舊讓人觸目驚心,我們知道環境保護的路在前方,卻任重道遠。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8

  我對人類感到悲觀,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利益太過精明,我們對待自然的辦法是打擊而並非屈服”這是美國著名自然主義作家所言,看完《寂靜的春天》一書,從開始對書名的好奇,再到對書本的深入閱讀,再到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作者筆下,人類所創造的“寂靜的春天”。

  書的開篇,作者運用想象描繪了一個悽慘的小鎮,其中寫道“鳥兒渾身顫抖,田野,樹林,草叢一切都被無邊的沉寂所籠罩”也寫道“屋簷等下都還殘留著斑斑點點的白色粉粒,這種粉粒如雪花一般飄落在屋頂,草坪”而後筆鋒一轉,寫出其為想象但又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酷的現實。第一章便為全書做好鋪墊,既寫到了在人們破壞環境前城鎮的和諧,和其富有生命力的景象,隨之運用了豐富想象,描繪了一個被破壞後的沉寂的小鎮,這樣的對比更是為下述篇章中的例項作了基礎,更讓我們看到了當春天真正開始變得安靜時多麼可怕而又嚴酷的現實。

  “斑斑點點的白色粉粒,這種粉粒如雪花一般飄落在屋頂,草坪,這讓這些生命歸於沉寂,無以復生”在這裡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的粉粒就是全書都講述的人類所創造出的,使一個個小鎮都歸於沉寂的——農藥,殺蟲劑等。生物擁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從人類開始的,人類用著自己聰明的頭腦對環境開始了肆意的攻擊,用著高超的技術合成一瓶瓶危險而又致命的化學藥品,而人類想的是能夠用著這些,去“保護”自然界中的植被和動物們,全然不知的確是這種看似的“保護”開始悄無聲息的毒殺這自然界中那些活潑的生命。正如作者所說“它們不該被叫做殺蟲劑,而該被叫做‘殺生劑’,它們不該被叫做農藥,而該被叫作‘毒藥’。

  “一些人自詡為人類未來的設計師,他們熱切地期待某一天可以隨心所欲地設計和改變人類細胞地原生質”這種猖狂地言語使得他們投入研究,可又怎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地殺蟲劑竟決定了人類的未來,我們所製造出的這些藥品,只是在意它對於害蟲,雜草,病菌的致命程度,而沒有考慮過是否是對於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又這致命的危害使其適得其反,病菌,害蟲的反覆,人類想到的是“這個農藥的藥效不夠強”從而開始研究更加“有效”的農藥,而文中作者反覆舉例了人類由研究了DDT後開始逐漸應用於農業中的後果,開始是動物的死亡,自然界環境的破壞,隨後開始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各種因為DDT而引發的疾病,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全書按照對自然界中的危害程度進行步步的刻畫描寫,使讀者開始認識農藥的來源,如何研製等,再是描寫這種由人類發明的化學藥品是怎樣從汙染水源,土壤這些對生命最重要的物質資源,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魚類,鳥類的大量死亡甚至滅絕,而我們所要對付的真正對手得到的卻是對殺蟲劑,農藥開始產生抗體。一步步生動的描寫使我們從對自然保護的忽視,開始在真正意義上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和正確防範害蟲,病菌的方法所以隨後作者詳細介紹了幾種人類生物防治的方法。這是我們受到自然界的反擊後開始重新思考所收穫的成功,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去肆意篡改自然迴圈的規律,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善待大自然,從而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寂靜的春天》是世界環境運動的奠基之作,它既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而又透過生動,巧妙地手法描繪,充溢著敬畏生命地人文情懷,同時揭示了我們應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處理人類與自然的衝突。那年彷彿已沉寂的春天如今只有我們善待這些活潑的生命,明年春暖時花一定會開。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9

  春天怎麼會是寂靜的?春天的世界,不應該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麼?帶著這樣的疑惑,我走進了這本書裡的世界。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的作品,她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一生都在與魚類、鳥類等野生動物打交道,這讓她有機會接觸並深入思考環境保護問題。作者在身患絕症、瀕臨癱瘓和失明的情況下,隻身對抗當時企業界和政府官僚的強大壓力,對只顧商業利益不顧人類安危的工業集團和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化學藥品DDT提出了挑戰。書中描寫了一個由於農藥濫用,導致這世界可能將再沒有鳥、蜜蜂和蝴蝶,那裡春天將是“寂靜”的,也是可怕的。美國前副總統阿爾伯特戈爾說“《寂靜的春天》種下了新運動的種子,而後它成為了一股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力量。”這本不尋常的書,在當時那個人類只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年代裡,最先試圖喚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

  書中以充滿活力的春天開頭,沉浸在歡樂世界中的主人公,渾然不知由於人類各種破壞環境的活動,書裡的世界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美麗的村莊將變成一片死寂……是什麼使原本美好的世界變得傷痕累累?“這施害的不是魔法,也不是什麼天敵,而是人類自己”,書中這句話給了我答案,原來這一切都是人類自己的無知與傲慢造成的!

  時間慢慢推移,書中所提到的濫用藥物的情形並沒有多少改善,現在各種汙染問題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依舊在惡化。霧霾一次又一次籠罩藍天,更多的北極冰蓋正在消融塌落,大地上的綠色正在被土黃蠶食。沒有魚鳥問津的池塘,沒有植被生存的荒野……大自然悲傷的故事仍在繼續。

  但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們有了更多的實際行動,開始建造水力、風力發電站,開墾荒漠、植樹造林,節約用水、保護動物,低碳出行、綠色生活……保護環境是一場持久戰,蕾切爾·卡森和《寂靜的春天》是環境保護浪潮中一朵漂亮的大浪花,她的身前,平靜的水面已經盪漾著漣漪;她的身後,大大小小的浪花洶湧而來,直到如今。

  五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要再讀《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更加清楚地認識“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這句話的意義,每個人都要立刻行動起來,守護我們唯一的家園,不要讓“寂靜的春天”成為現實!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0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女作家蕾切兒·卡森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來全球最具影響的著作之一!《寂靜的春天》以寓言開頭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村莊的突變,並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學農藥的危害,是一本公認的開啟了世界環境運動的奠基之作,它既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又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是一本賞心悅目的著作。

  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明了許多新的、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方法;隨著這一形勢的發展,一個要反覆提及的話題是: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群體、它們經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它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只有認真地對待生命的這種力量,並小心翼翼地設法將這種力量引導到對人類有益的軌道上來,我們才能希望在昆蟲群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調。

  “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階幼稚階段時的產物,當時人們設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為人們的方便有利而存在。“應用昆蟲學”上的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科學上的矇昧。這樣一門如此原始的科學卻已經用最現代化、最可怕的化學武器武裝起來了:這些武器在被用來對付昆蟲之餘,已轉過來威脅著我們整個的大地了,這真是我們的巨大不幸。

  作者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動筆觸,詳盡細緻地講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我們的環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難以逆轉的危害。正是這個最終指向人類自身的潛在而又深遠的威脅,讓公眾突然意識到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從而開啟了群眾性的現代環境保護運動。不僅如此,卡遜還尖銳的指出了,環境問題的深層根源在於人類對於自然的傲慢和無知,因此,她呼籲人們要重新端正對自然的態度,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問題。

  今日中國,一方面是持續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環境的持續惡化。環境汙染帶來的問題早就不是潛在問題而是觸目驚心的現實。全世界十大嚴重汙染城市(太原、米蘭、北京、烏魯木齊、墨西哥城、蘭州、重慶、濟南、石家莊、德黑蘭)中,中國佔7個。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氣達不到我們自己制定的(較低的)國家二級標準。河流湖泊全面汙染,已經危及日常用水。由於環境汙染,癌症患者急劇增多,且有明顯低齡化趨勢。癌症村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的大地上湧現,成為與經濟起飛奇蹟相伴隨的另一大奇蹟。與如此惡劣的環境惡化相比,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環境保護意識都遠遠沒有跟上。多數人希望透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恰恰根源於我們現代性的存在方式。環境問題的徹底解決,要求一個從觀念、制度到生產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而第一步,是對問題本身有充分的意識。

  45年前出版的這本書對美國人而言或許有些過時,對中國人來說卻顯得是一篇委婉的時事報告文學。環境是屬於全體人民的,但歸根結底是屬於青年人的。願青年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優美的英文,不僅提高了英文水平,而且感受到作者苦心孤詣的生命謳歌和未來憂思,從而反省現代人的存在方式,肩負起拯救人類未來的偉大責任。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1

  環境保護,這個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而這在幾十年前卻是僅僅是一些生物學家腦子裡的想象,而真正使環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直接導致後來將環保列入政策法規中的卻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識又不太熟悉的書——《寂靜的春天》,而這本書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將環保作為主題的書。

  這本書圍繞著殺蟲劑、除草劑和其它一些殺害人們不中意的化學藥品,包括介紹了DDT、氯丹、狄氏劑、艾氏劑、安德萘、烷基和有機磷酸鹽等巨毒化學藥物。透過一段段既專業又通俗的解釋和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來說明化學藥品對殺害有害生物雖在開始階段有一定效果,但由於那些有害動植物的天敵也被毒死了,而那些有害動植物慢慢地產生了抗藥性,終歸會適得其反。而在全書中,尤其是最後一章告訴用“生物殺蟲法”才是消滅有害東西的最好辦法。

  現在雖然以經過了許多年了,但書中所提,濫用藥物的情形,不僅沒有改善,更變本加厲。除原有殺蟲劑、除草劑外,更多的農藥、清潔劑、化學藥劑——紛紛被髮明利用。將人類帶入更深、更無可救藥的境地。因為人類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許多事實的真相,也被隱瞞和矇蔽。生活裡,清潔劑、芳香劑、洗潔精等,更是變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物質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後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業化的宣傳和推銷。

  如此嚴重的事實,卻很多人不知道,兇手就是我們自己!除了化學劑,空氣的汙染,幅射線的汙染,垃圾塑膠製品的汙染,都是造成人類生病的主因,也是破壞環境,地球的大殺手。

  “因此,我們必須停用這種非自然的方法,以儲存最後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間。”“透過新穎、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方式,嘗試去解決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會產生的問題。”她在文章中說,“人類對環境的最可怕的破壞是用危險甚至致命的物質對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汙染。這種汙染多數是無法救治的,由它所引發的惡性迴圈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轉的,它不僅存在於生物賴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於生物組織中。在當今對環境的普通汙染中,化學藥品是輻射線的兇惡但卻被人忽視的同謀,它們共同改變著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質。”“單是在美國,每年就有約500種新的化學藥品需要人和動物的身體以某種方式去與之適應,它們完全超出了生物學經驗的範圍。”“這些噴霧液、藥粉、煙霧劑現在幾乎在農場、花園、森林和家庭中使用。——這些化學藥品能夠不加選擇地殺死任何昆蟲,不論其是‘好’是‘壞’;能夠使鳥兒不再歌唱,魚兒不再跳躍於水中;能夠以一層劇毒物質覆蓋在葉片表面或長期滯留在土壤中。而從們使用所有這些藥品消滅的目標或許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幾種雜草或昆蟲。”在這裡作者給我描給出一幅多麼可怕的情景啊!

  1948年美國“多謊拉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愛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驚世界的環境汙染事件?一場海灣戰爭,將碧波萬里的地中海幾乎變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蓋著人類生命的搖籃,扼斷了海鳥們的生存之路。一次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洩漏給人類留下難以醫治的後遺症,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正是由於人們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國的本溪市曾為濃煙所籠罩,被世人稱為“從衛星上觀察不到的城市”。這樣的教訓舉不勝舉。環境汙染以每週一種的速度在滅絕著生物!

  我們適應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將自然界掠為己有,甚至以戰勝自然相標榜,向自然界貪婪地索取,將自然環境肆意破壞。但與此同時,人類也在進一步走入深淵:地下水面臨枯竭,森林面積逐漸減少,南極洲的冰層有溶化的趨勢,大氣層中的臭氧洞漸漸擴大,甚至太空也難逃厄運,“太空垃圾”四處遊蕩。

  環境保護在現代社會中從人類蔑視到注意再到重視的過程中,也就是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人類從蒸氣機時代開始就來大面積破壞環境,尤其是工業革命、兩戰時期及近幾十年的工業社會更為嚴重。而直到近幾十年來環境保護才逐漸被大家所關注。畢竟環境保護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恰恰就是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環保。所以這種著重於長遠利益的方法,是很難被大多數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們所接受。即使直到現在,我們明智殺蟲劑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態平衡,但卻還在大量使用殺蟲劑;我們明智空調、冰箱等電器對臭氧層的破壞十分嚴重,卻還在大量使用;有些企業明智許多廢棄物不經處理會對河流土壤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還是在隨意排放這些廢棄物……現代科技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與汙染影形相隨。人們必須在發展的同時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一片乾淨的家園。而最要緊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做環境的保護者。

  而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報復也是十分嚴重的。比如說全球氣溫變暖的事件和臭氧空洞,都是大自然因為人類濫用大自然資源和隨意破壞的自然的“報復”。現在回想起來像“我們為什麼要濫吃野生動物”、“我們為什麼要因為一時貪圖舒服而隨意看空調”等問題時也有些後悔莫及。

  環境保護可以說是一個看似普通卻十分嚴重的問題,而保護環境也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徹底做到的問題。有許多人因為錢而忽視甚至放棄了環保,還有許多人表面上口口聲聲地要進行環保,卻很難落實到生活當中;但環境保護做起來其實也十分簡單:不亂扔垃圾;不濫砍濫伐樹木,濫殺野生動物;做事談話時不要發出噪音等等,這樣看似平凡的事卻的確是在保護環境。

  假如想讓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看見我們今天可以看見的藍天白雲、花草樹木和清澈的河流的話,我們就不應貪圖眼前利益,因為這往往會引起許多的環境問題。畢竟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失去了就不會再擁有,就算你有再多的金錢,有再大的勢力,也無法買到另外一個地球。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2

  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春天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春回大地、鳥語花香,樹上有黃鶯歡唱,樹下有小花在點頭,溪邊有魚兒在遊弋?萬物復甦、鶯歌燕舞,多麼美好的春天!可是,也許從某一刻起,在春天裡,再也看不到春風拂柳,再也聽不到燕子的呢喃,田野裡也會變得寂靜無聲,那該是怎樣的滅頂之災呀!什麼,你不信?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會給我們答案。

  《寂靜的春天》主要寫了以DDP為首的叉衝殺蟲劑被廣泛使用,對環境造成的一系列的危害……神秘莫測的疾病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牛羊,到處是死神的幽靈。讀到這裡,我想為什麼不禁止使用這種殺蟲劑呢?不負重望,這本書出版後,引起了世界的轟動,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直接禁用了DDP殺蟲劑。

  不幸的是,我們這位大英雄卡遜在64年逝世,但他那震耳欲聾的呼聲,不僅喚醒了美國,更喚醒了全世界。

  為了不讓塑膠袋漫天飄飛,為了不讓各種垃圾堆置街旁,為了不讓環境再受到傷害,我們是時候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了!我們這個美麗慈祥的母親曾保護我們千次萬次,現在她需要我們,該輪到我們保護她啦。現在讓我們行動起來,願我們,願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生活在碧水藍天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