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傳記》讀後感範文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司馬遷傳記》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1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創造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之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偉大的《史記》,可是他緣何受辱?受辱之後又是以何種心態生活?如何完成了歷史鉅著?

  好好的太史令,卻因為不願阿諛奉承,隨波逐流,禍起李陵,含冤入獄。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天漢二年,漢武帝為了讓寵妃李夫人不懂軍事的哥哥李廣利建立戰功,任命名將李陵屈就於李廣利的軍隊後勤,李陵身為名將之後,其雄心壯志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啊,於是請纓帶自己的五千步兵單獨出征,漢武帝自然不高興,一個騎兵也沒有派給他,可要想打贏匈奴非得騎兵不可啊,誰知李陵--越勇,匈奴都準備撤兵了,不料此時有人洩露軍情,匈奴加派兵力至八萬人,李陵被俘,含恨投降,計圖留得青山,有朝一日將功贖罪。司馬遷與李陵並無私交,只是將事實陳述給漢武帝,希望漢武帝寬宥李陵,漢武帝卻聽信讒言,誅李陵九族,同時將司馬遷治罪。

  事實上,漢武帝早就知道了司馬遷如實記錄自己問神求仙等不妥行徑,藉著此次李陵事件,以“誣罔主上”的罪名將司馬遷關進監獄,秋後問斬,但是,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於一死,一是繳納50萬錢,二是接受宮刑,也叫腐刑,就是施行於男人的下身,接受這種刑法的人,畏冷怕風,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施刑的牢房必須保暖,好像民間養蠶的屋子一樣,所以受宮刑也叫下蠶室。司馬遷無法籌措到50萬錢,為了活命接受宮刑真不如一頭撞死,當時社會人們的心中接受宮刑的人被看做是最下等的人,但是如果死,《太史公書》如何完成?這樣的死去不就如鴻毛一樣輕?就這樣司馬遷帶著無盡的恥辱苟活於世,只為著書。

  接受宮刑之後的司馬遷不能繼續擔任太史令,只適合在內宮活動,因為才華橫溢,升官做中書令,在皇帝身邊工作,這在別人看來可是因禍得福啊,可司馬遷早已心灰意冷,他沒有眼淚,沒有悲哀,不想見朋友,也不願與任何人交往,辦完公務,便關起門來全力以赴潛心《史記》。

  《史記》完成後,司馬遷也不知去向,一說他自殺身亡,二說被武帝處死,三說他壽終正寢,他的死隨著《史記》的誕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但無論如何,他的故事和他的《史記》永遠的留下來了,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心中永不隕落的史學巨匠。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2

  女同事說: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史記為我們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還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讓我們從歷史中明白道理,揭露醜惡行為。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規模宏大,涵蓋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西漢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多年,共五十二萬字。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臨終前對他說:“一定不要辱沒祖先的名聲,要寫出一部光耀千古的歷史鉅著。”司馬遷流著淚答應了父親的囑託。後因李陵兵敗事件遭到牽連,司馬遷被捕入獄並受酷刑。期間他想到人的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他又想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孫臏、韓非子、呂不為等一些聖賢,都是在逆境中堅韌不拔、勇往直前,最後完成了轟動天下的文化鉅著,又想想父親臨終前的遺言,若是就這樣一走了之,多年的心血將半途而廢,那樣更對不起父親。

  於是他化悲痛為力量,忍辱負重,各地歷史古蹟間的奔波、史料的蒐集、古籍的整理,獄中精神上的壓力和痛苦、經受飢餓的折磨,多少汗水、多少艱辛、多少勞累,都伴著屈辱的淚水化成了長篇鉅著《史記》。

  為不負使命,他嘔心瀝血,傾盡了畢生精力。正因為有他艱苦卓絕的努力、逆境中的百折不撓,才使這部沉甸甸的、厚重的、不朽的歷史鉅著得以傳承,才能夠讓我們世世代代目睹它的風采。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輝煌的鉅著《史記》一樣,永垂不朽。

  透過讀此書,使我受益非淺。他的.文筆,幽默、風趣,又恰到好處。有的讓人看了忍不住就想笑,覺得司馬遷老先生很可愛;有的讓我充滿敬意;有的讓我忍不住落淚;有的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讓我豁然開朗,使得困擾我多時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明確答案。

  我想那個曾經去龍門山實地考察“鯉魚躍龍門”的少年司馬遷,不正如那條鯉魚一般,迎難而上,縱身一躍,即使跌倒在“滔滔洪水”中,也絕不放棄,始終有一顆未了的恆心屹立不倒,那就是撰寫《史記》。這是上天賦予他的神聖使命,儘管他歷盡萬般艱難險阻,最終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躍過了“龍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轟動天下的輝煌鉅著。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夫”,這在司馬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的驗證。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屈不撓、持之以恆、忍辱負重、不畏強權、愛憎分明、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好學上進的高尚品格。社會需要更多的像司馬遷這樣為人正直、有良知的人。

  自從《史記》完成後,歷史上再也沒有關於司馬遷的記載,包括他之後的生活如何,他活了多大年紀等等。歷史已無從考證,這一切成了永久的謎團。他記錄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然而他自己的人生卻被歷史遺忘。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史記》在,司馬遷和他的精神就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司馬遷傳記》。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的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對任何事都要刨根問底。15歲時,司馬遷就認識9000多字,會寫8種文字,就連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都對他讚許有佳。

  司馬遷在41歲時開始寫史記,當時司馬遷已經當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一件小事,被人陷害關進了監獄,司馬遷被處以“腐形”,“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少年的時候,司馬遷把長安當成龍門;清、壯年的時候,他把宮廷當成龍門;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記》才是它的龍門。他用畢生的精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辛,把《史記》當作自己的一切、當作自己的生命,司馬遷的名字和他寫的《史記》一樣,永遠流傳於世。我們以後不論在學習中還是別的方面,都要學習司馬遷的這種堅定堅強的精神,不要被困難嚇倒,要勇於克服困難,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司馬遷傳記》讀後感4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於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地的一些國家,完成後回來,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後的日子裡,司馬遷用業餘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著史記。歷時19年終於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雖然他在現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為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為了一個願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裡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裡,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於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為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為、有事業、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