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精選21篇)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精選2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後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後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

  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裡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麼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裡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後都喜歡屠城,然後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

  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後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捨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階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

  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後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麼的拮据。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後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說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後,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裡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捨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脫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訊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

  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於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說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2

  這一年多段時間在學習酈波老師講的《曾國藩家訓》(包括百家講壇以及對應的兩本書),感受頗深,已經學習了好幾遍,可以說是常讀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覺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層。

  尤其是當遇到挫折、迷茫時,或回頭檢視剛剛過去的那段以自為在實踐這些理念的時光時,體悟就更深了!在實踐這些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僅僅“知道”是無效的,而藉以指導自己實現目標,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來越深時,感覺到抉擇時心中的堅定時,以及越來越強的目標感,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讀書不在多,即使花5年時間讀完這兩本書,只要能將其思想精華融入我的價值觀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即是在讀《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下冊)第34章《定見》時的讀書筆記與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書中原書,為了句子通順,沒有註明。

  一、遇事當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當有定見,不可被事態簡單左右

  1、遇事有主見,不人云亦云,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①怕擔責任

  既然“怕”,且最終沒有擔責任,說明自己主動將責任推脫掉了。既然沒有負責任,那就不會收穫“積累”!付出了與他人一樣多的時間,卻沒有收穫,那就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

  為什麼不去主動擔責任?說明那並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標”,否則,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躲!

  ②沒有見解

  當某件事情由自己負責時,就會想盡辦法去搞定,逼著自己去收集資訊、整合資源,梳理解決思路,怎麼會沒有“見解”?因此,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目標,才導致了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③對自己的方案沒有信心,即沒有風險把控能力

  其實一般情況下,自己還是有一點“見解”的,但就是怕失敗了,遭埋怨,即怕擔責任。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呢?其實就是缺乏風險把控能力。“風險評估”並不是盲目地猜測,更不是“算卦”,只不過是預測“後果”而已,在推演過程中,遇到障礙走不動時,補上相應的缺就是了!怎麼會評估不出風險呢?只不過是在遇到障礙時,沒有動力去補而已!為什麼沒有動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沒有主見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會去想盡辦法“實現目標”,就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評估方案“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風險。而要具備設計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處,進行全域性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謂的“常規”,總結、分析,梳理出骨架,使無重大因素的遺漏,抓住重點,然後,缺什麼就補什麼。

  當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點了,進行反覆的驗證、修正,對方案的風險評估就非常明確了,對風險的把控就非常強了,對自己所設計方案,就會非常有自信,對他人方案也具備了風險評估能力,“怎麼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標感清晰,就要為“實現目標”負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後果”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對“目標”的影響。當了解到新的資訊,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見解時,就要重新評估,而不是盲從。

  2、遇事有定見,這是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態緊急,而且事情比較重要時,不改變方案,意味著即刻(短期內)就有“損失”。但我們往往只顧著著急,而忘記了如果改變方案,同時也意味著未來(長期)損失更大,甚至徹底失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是否改變方案,就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各是什麼,哪個更重要,要懂得取捨,懂得“放棄”。

  如李鴻章初到上海,軍情緊急,在淮軍沒有足夠的戰鬥力時勉強出兵,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敗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何談“建功立業”!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勢危急。如果仔細衡量一下,就會發現,他來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內不出兵,上海只不過多危急一段時間而已,也沒有什麼!經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他選擇了“任爾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直到淮軍形成戰鬥力之後才出兵,並一戰成名。但他堅持數月不出兵,卻也招來了無數的指責和非議,要抗住這一點,也是不易的。

  曾國藩是有血淚教訓,吃過大虧的!他在初練鄉勇時,只有幾百人,但當時事態緊急,他忘記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綠營和長沙官場,差點被整死。他選擇了忍辱退走衡陽,日日練兵。

  後來事態更加緊急,太平軍圍攻長沙,長沙告急,不管長沙政府如何低聲下氣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國藩都按兵不動,甚至皇帝咸豐連下四道聖旨,也不為所動,直到覺得兵練得有底氣了,他才揮師出衡陽,一舉成名!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的經歷,更是如此,歷經十年,過程中並不總是光輝和榮耀,更多的,卻是被朝廷質疑、防範,戰敗後的冷落,沒有實權被地方政府欺凌,友軍(正規軍)冷眼看笑話,以及朝廷瞎指揮。但曾國藩堅定“順江而下,不斷壓縮太平軍戰略生存空間”的戰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所動,終於成功。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選擇?答案是“勢”,即趨勢。要順勢,不能逆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果觀察江邊某一處的水,會發現並不是向東流的,甚至好像沒有規律,但將汪汪一江水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卻只有“東”一個方向!這就是“勢”!也類似於抓骨架。

  抓住了“勢”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風險,任它風狂雨驟,也無需搭理!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應該怎麼辦呢?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也即永續強大。而一個企業,是一個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來完成。只靠老闆,或者少數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將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調動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靠“自覺”肯定不能調動,就要靠經營之道,以“制度”進行保障。當出現任何問題時,都要透過制度來實現,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斷地得以最佳化,而不能放棄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夠實現“參與創造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夢想呢?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免談,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頭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價值,使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或缺,影響力越來越大。而要實現,就要提高能力,為了實現目標,對遇到的障礙進行攻克,發現缺之後,缺啥就補啥!雖然在工作當中,會有很多幹擾,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比較“緊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無礙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轉移方向!

  二、定見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對大原則、大趨勢的把握

  曾國藩不是戰術家(他打仗很爛),而是戰略家,制定的大戰略就是舍枝葉固根本,因地制宜。與太平軍作戰戰場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堅定地按照由西向東的作戰趨勢,沿長江中下游一線逐步壓縮太平軍的戰略生存空間。因此他大力發展水師,使之具有壓倒性優勢,並因水師的優勢,而使陸軍可以在每一個沿江戰略據點展開持久戰,實現“扎硬寨,打死仗”的戰術原則。

  湘軍堅守這一戰略原則,任太平軍時有聲東擊西、南突北擊、圍魏救趙之靈活術,任朝廷時有左調右遷、朝令夕命之瞎指揮,也任友軍綠營有隔岸觀火、東堵西截、疲於奔命之狼狽相,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戰略中。

  這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定見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趨勢、抓住骨架,風險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業長青之路應該怎麼走?也是趨勢!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從制度上解決!企業不生長了,出現問題而不自覺了,出現問題但不能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等,所有的這些亂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並不是簡單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能應勢而變,順應乃至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新的資訊,新的變化,而對原有的進行補充、修正,把握住“勢”,就會使之越來越貼切。比如自己的“培養能力”,則要根據需求而選擇培養哪方面的能力,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原有的學識,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執。比如清朝的多數儒家知識分子,不能正視西方的發達一樣,在已經落後的事實下,還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則在遭到西方列強蹂躪時,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大轉向了絕望,開始唯洋人是舉。這就是失控!

  而曾國藩的學習西方、洋務,則是源自於自強之道的定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師夷是為了制夷!最終是要制夷的!並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實力不夠而已,實力不夠,培養即可!缺什麼就補什麼,夷人處有,則向夷人學習,自己祖先已經留下了,以前卻丟掉了,那就從故紙堆裡撿起來。

  因能有自強的定見,所以不惜向所謂的“蠻夷”之邦學習;能有自立的定見,所以不求裝模作樣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貨”(比如不買日本車),以為是“愛國”,實際上,不買日本貨就是愛國?可笑!中國比日本弱,態度上惡日,並不能改變中國的弱,要改變,就要缺什麼就補什麼。

  現在很多國內的品牌,打著“民族”的旗號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可憐!你的產品不行,那就去彌補,缺什麼就去補什麼!即使國人一時可憐,買你的東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加大,這種可憐能養活一個企業?!國家現在為了所謂的“培養”民族品牌,封鎖國外優秀產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夠培養起國內的品牌,這麼多年過去了,後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並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強大,反而越來越垃圾!

  六轡在手,萬流赴壑。

  三、定見源於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源於對人生追求的堅持

  為什麼有的人有定見,而有的人卻連主見都沒有?

  沒有定見的人,是因其沒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會去尋找。

  在大海中,沒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義,“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於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

  對於人生之樹而言,先要立志,先要紮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連意願都沒有,那就幾乎不可能長成,如果要長成,則要先紮下根基。

  在人生事業的撐持過程中,當面臨種種困惑與挫折與迷惑與艱難時,還要學會“內斷於心,自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就不致於迷失方向。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多的挫折與阻撓,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對。

  曾國藩以為“先立堅卓之志,可求變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後想盡方法,充分呼叫一切可用資源,去實現目標。方向明確,目標明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則不受任何限制,隨之變化。

  酈波老師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總結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然後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可呼叫的資源去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先立定腳跟。當他人有不同見解,有新的資訊,遇到意外情況,或事態緊急時,要評估風險,短期和長期的失與得各是什麼,進行綜合衡量後,再去進行選擇。扎穩根基、積累至足夠的實力,這是一切的前提,事態再緊急,也不能動搖!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3

  因上週外出培訓,很遺憾沒能觀看人勞科組織的《曾國藩家訓》影片學習,自己隨後在圖書館借閱了《曾國藩家訓》一書認真閱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曾國藩家訓》有“千古第一家訓”之稱,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勸學之道、交友之道、興家之道中不乏精粹,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傳播好家風、家訓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身處於浮躁的社會,很難再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直到邂逅《曾國藩家訓》,雖時隔二百餘年,曾國藩的言語和精神仍熠熠生輝,能夠照亮我們日益陰霾的內心。

  《曾國藩家訓》其主要內容多為曾國藩寫給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興家要勤、讀書要勤、修心要謙、交友要謙、興家要謙,字裡行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一個勤字和一個謙字。

  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離“勤”好像越來越遠了。喜歡睡懶覺、運動越來越少、沒看過的書越來越多。身體日益臃腫而腦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卻發現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很空虛。捫心自問,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學習了、多長時候沒有運動了,又有多少次在“回頭覺”中虛度光陰而不思進取呢?

  現在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自信來讚美自己,鼓勵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謙虛”給遺忘了。新時代的人應該緊跟時代進步的節奏,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謙虛的人更受歡迎。因為謙虛中有一份真誠,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積極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國藩家訓》一書,我懂得了要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憶今天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做錯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日子裡不要再虛度光陰,珍惜美好時光,在崗位兢兢業業,奮力工作,為我礦的安全發展作出一份貢獻。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4

  《曾國藩家訓》是我最近讀過的收穫最大的一本書!之前也看過一些寫曾國藩的文章,但是對這位大家的瞭解都只是些皮毛。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評說,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深刻認識了曾國藩這位大家最真實的一面,他是如何從一個資質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斷自省,不斷修身養性,而成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國藩,包括像毛澤東和蔣介石這樣的對手,都不約而同地敬佩著一個共同的偶像,這說明曾國藩除了功業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過人之處,那種具有普適價值的智慧與思想尤其值得學習,下面略做總結:第一部分修身、養性,這就是自立、自達;第二部分識人、用人,這就是立人、達人。

  14、曾國藩曾經三顧茅廬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當世唯一的一個完人!不愛官,不愛錢,甚至不愛惜自己的性命,但愛民!愛國!一個重情重義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義,畫盡十萬幅梅花以紀念梅姑。

  你看他從軍數十年,作為水軍將領,帶兵期間,哪怕身受重傷,也要住在船上,從來不移住到岸上來。

  你看他屢次受高官厚祿,卻從不為之心動。

  你看他一生節儉樸素,從不追求個人享受,到晚年卻把一生上百萬兩白銀的官俸捐出來修建學校,補充海軍軍費。

  15、曾國藩從善如流,在建立江南製造局的同時設立了翻譯館,專門翻譯西方科技專著,奠定了中國翻譯學的基礎。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蒸汽機輪船、第一臺汽錘、中國第一臺車床、中國第一臺刨床、第一艘近代軍艦全是從安慶內軍械所,從江南製造局裡出來的。曾國藩的洋務事業雖沒他預期的效果,但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6、就全體人類的文明史來看,就無數個體的成長史來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恆久的力量!

  數十年來的教育,一直在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之間兜圈子,以為倡導了能力的培養就逃避了知識灌輸的嫌疑。但全社會似乎都忘記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關心生命的成長、啟發良善的人性、影響有價值的人生。而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歸宿。

  作為一名教師,我常聽到一些家長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說:“只要老師能教好孩子,我們做家長的花多少錢都願意!”其實,這樣心甘情願的表白大錯特錯。錯在只知學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孩子該由誰來教?誰該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什麼樣的老師,怎樣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

  這些看似簡單卻又複雜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度裡的每一戶家庭,乃至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而中國傳統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訓教育為主體的家庭教育卻給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經》裡說“養不教,父之過”。儒家向來視家庭教育為人生教育之本,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好的學校與老師也無法取代父親與母親——這是教育上最簡單的一條真理。

  以上是我讀此書的一些感想,由於職業的影響,我對涉及教育方面的話題關注較多,也用了很長的篇幅來不厭其煩地闡述,真的是佩服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動!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5

  寒假裡,我讀了《曾國藩家訓》雖然沒讀完,但其中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曾國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和一代大儒。大家想,這樣一位名人,肯定是聰明絕頂吧!那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個冬天的晚上,天氣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覺去了,只有小偷在這時“工作”。有一個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戶人家的房樑上等待最佳時機。這戶人家裡的一個孩子正在背書,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這孩子背的文章並不長,按理說一會兒就背完了,可這孩子背了一晚上還沒有背過。小偷在房頂上又冷又餓,眼看著再不走天就亮了,凍了一晚上什麼也沒偷著,他氣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從房頂上蹦了下來。小偷一把搶過小孩手裡的書,“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說:“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麼難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來,原來,小偷趴在房頂上一晚上,聽都聽會了!這個笨孩子是誰呢?原來他就是曾國藩。

  那麼,曾經小時候那麼笨的孩子後來怎麼就成為那麼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過書後才知道,原來,曾國藩雖然笨一點,卻是一個特別勤奮好學的人,他每天都堅持學習,堅持寫日記,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檢查過錯,加以改正,不是堅持一天兩天,而是一輩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後,他才成為了一代大儒。

  今後,我也要向他學習:學習他勤奮刻苦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堅持每天寫日記,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個“自立、自省、自信、自強”的人!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6

  本書是家訓的下篇,識事、識道,個人覺得不如上篇的識人、識己更為直觀、有說服力。

  識事篇講的是“剛柔並濟”,兩個印象比較深的曾公的個人案例。一是國藩鬥咸豐,咸豐20歲做皇帝,還是很想勵精圖治的,於是讓大家給他提建議,但三分鐘熱度過後,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曾公卻並沒順坡下驢,而是寫了一道批判咸豐個人的奏摺而且當著滿朝文武當場背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被咸豐連罵十幾聲“狂悖”,還要定罪,幸虧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懲罰,但卻讓咸豐從此對他抱有很大的成見,導致多年後曾公帶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得不到咸豐的支援,甚至讓他回家丁憂。“剛柔相濟,剛其實是目的,柔其實是手段。在實踐行動中,柔的手段比剛的手段更為可取。”女性管理者,剛會被認定為“鐵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願,被認定為“沒有原則”,剛與柔有時很難拿捏與平衡。二是“寬一與乾爹”,講的是乾爹因為個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兒子幫忙,曾公隻字不提,就是各種好招待,在瞭解乾爹佔理後,才用一把扇子很隱晦的去幫助他。成年後,特別是有了一定的社會關係、職務,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如何處理才不會有失偏頗、不會佔用過多精力,只能總結為一句話:這是一門藝術。

  識道篇講的是“明強挺經”,更多講的是剛的藝術與智慧,“剛”的哲學在於它是一種臨事之剛,自勝之剛,克惰之剛。碰到事情別空發言論,要能挺起胸膛負責任,即是臨事之剛,自勝與克惰之剛,我認為可以理解為自律的韌性。

  做事往往只著眼於眼前的問題與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會給我們啟示。曾國藩帥湘軍與太平軍鏖戰10餘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有著眼於全域性的戰略眼光,他不輕易的被對手所惑,在整個晚清與太平天國的作戰階段,可以說只有曾國藩做到不為對手所惑,堅持穩紮穩打、壓縮太平軍生存空間的戰略決策。因而他從來不會被太平軍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計策所迷惑,也不會被暫時的困難說動搖,而其清軍將領則跟在太平軍的後面疲於奔命,終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場時代大競爭中的失敗者。無論哪個行業,獲取暴利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實體經濟需要紮紮實實的做,實行精細化管理,從管理中要效益。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見證了社會的迅猛發展;而歷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自省、自律,以匹配時代的進步。學無止境。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7

  曾國藩,晚清時期的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學、軍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從《曾國藩家訓》當中,就能看出曾國藩給後世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國人心中。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岳母刺字到西花廳的家規家訓,無不體現了祖輩對後代的希望與鞭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家風家規。

  知識改變命運,讓出生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的曾國潘成為一代鴻儒。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他在家書裡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於讀書。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這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恆。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這種恆心和毅力,試問還有誰能相提並論?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曾國潘的治家的寶典。他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苟地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瞭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並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學傳授給他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裡,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家規對於後代家庭成員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猶如土壤、陽光、雨露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備受推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梁啟超稱其“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國藩家訓中還提到性情不能懶與傲: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國藩的家訓名言,讓我學到了很多。這本家訓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訓,而是一本博覽全世界的家訓,他教會了怎麼做人,怎麼治家等。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訓,它將是我以後人生當中前進的動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嘗試,即便失敗,也不後悔!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8

  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家訓》是我們總經辦讀書會閱讀並學習分享的第二本書。起初並不太理解為什麼要讀《曾國藩家訓》?我初淺的認為,曾國藩不過是組建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而已。可有幸讀了酈波所著的《曾國藩家訓》後,讓我感受頗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為人處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書籍,閱讀並學習後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曾國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蘊藏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平凡”真實,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好父親,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他們要認真研究學問,要讀好書但又不能讀死書。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

  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開啟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裡,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養不教,父之過”。儒家向來視家庭教育為人生教育之本,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好的學校與老師也無法取代父親與母親。

  《曾國藩家訓》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深刻認識了曾國藩這位大家最真實的一面,他是如何從一個資質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斷自省,不斷修身養性,而成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國藩,包括像毛澤東和蔣介石這樣的對手,都不約而同地敬佩著一個共同的偶像,這說明曾國藩除了功業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過人之處,那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與思想尤其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9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後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後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裡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麼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裡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後都喜歡屠城,然後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後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捨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階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後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麼的拮据。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後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說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後,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裡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捨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脫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訊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於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說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0

  我家的家規家訓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節約糧食。第二,愛護公共環境。第三,自力更生。

  節約糧食方面:一、平時媽媽在家裡做飯都會盡量做的飯菜夠一頓吃,不留剩飯剩菜,這樣不僅節約,而且還不會因為吃剩飯剩菜而使我們生病,特別是在吃完飯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碗裡一粒不剩,媽媽說粒粒皆辛苦。二、在餐館吃飯的時候,媽媽會讓我們每個人點一個自己愛吃的菜,媽媽規定,我們要響應號召,做到光碟就餐,偶爾有吃不完的時候媽媽也會打包回家,給我家種的花施施肥。

  愛護公共環境方面:不在外面亂丟垃圾。有一次,媽媽帶著我和同學一起逛街,媽媽給我們帶了水果,因為走渴了想吃水果,媽媽將帶的水果給我和同學一人一個椪柑,同學很調皮,把吃完椪柑的皮直接丟進下水道,等我發現時制止他已經來不及了。我告訴他:“不能將果皮向下水道里丟,應該丟進垃圾筒或者先拿在手上等看到垃圾筒時再丟,你丟進下水道,環衛工人會很累的。”他聽了連連說是。

  自力更生方面:在學習中,我都有“動腦筋想問題”的習慣。如果實在想不起來就留到最後問媽媽,如果媽媽也不知道的話就讓我把問題帶到學校問老師或者自己上網找度娘解決。在生活中,我很小就會自己洗頭洗澡,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媽媽從來不會幫我,媽媽說靠牆牆會倒,靠媽媽會老,所以只有自己強大,才會生活的輕鬆自在,才會有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媽媽告訴我,這就是我們家的家規家訓,一定要保持這個優良的傳統,將它傳承下去給我們的下一代。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1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語說得好:無規距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改不過來了。可以說家風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它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後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這些家訓,是從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也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古人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這種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2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校有校規,家有家規”下面我跟大家說說我家的家風家規。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如果一個家庭裡沒有好的家風家規,那麼大家就會遠離不好的家風的家庭,慢慢這不好的家風的家庭就會很孤單。所以每個家都應該有好的家風家訓。

  我家的家風家訓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懂禮貌,遵守諾言,講信義。父母一直告誡我:只有做到這幾點長大了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可以有好的風氣,這樣我才可以讓自己走的更遠、身邊就會有很好的朋友同學們。

  記得有一次,我跟同學約好i明天去動物園。可沒想到第二天,卻颳起了大風,我不想去。媽媽很嚴厲的對我說:“答應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守約,不能因為天氣的突變你就改變主意。如果自己本身有很不得已事而不能去,那也要提前跟同學說好。記住定好的事不要輕易改變,這是遵守諾言。”媽媽的一番話讓我明白:我的做個守時守約的好孩子。

  “百事孝為先”爸爸的這句話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我從很小就知道見到年齡大的老太太喊“奶奶”年齡大的喊“爺爺”。在家裡吃飯的時候我都要幫助我的爺爺奶奶夾菜。飯後給爺爺奶奶端水。有好吃的也會放爺爺奶奶嘴裡一些,跟他們分享我的喜悅。在家裡我會幫著媽媽收拾家務,給下班回來的爸爸拿拖鞋。我自己能做的決不麻煩父母。在家他們都誇我是個乖乖女,我想對我的家人說:“有了你們的嚴格要求,我會越做越好。”

  家風家規讓我學到了怎麼做個讓大家信任的人,讓我知道了愛護老人孝敬父母人人有責。在學校裡要勤奮學習老師教的知識、跟同學開心學習。我想我會是父母的乖孩子,老師的好學生,同學的好朋友,我將來會是國家的一個有用的人。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3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藝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距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他們定位家訓,是為了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也做到

  我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的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也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瞭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弟之家。

  有家歸、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4

  我家的家風家訓都是學著長輩而成的。所謂有樣學樣,我們家就是如此。

  每當放假時,我總會屁顛屁顛地跟著媽媽去幹活,其實自己只是過去打醬油的。媽媽乾的活很辛苦,一天至少要站八個小時,有時候要站十六個小時。我最多隻能堅持三個小時。

  我發現媽媽每次上班都要去幫別人,因為別人要上廁所,因為工種不同,有些工種是人不能離開的,一離開警報就響之後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媽媽每次都把自己的工作扔在一邊去幫別人。但自己的活不幹的話產量就低錢自然就少,我就跟媽媽說能不能不幫。媽媽只是笑了笑。

  因為是夏天,天氣很熱,媽媽叫我回家把冰水拿來,還叮囑我要拿大瓶的。家離工廠很近,所以我很快就拿來了。媽媽看到工友剛打來的水,在工廠裡打的水是熱的。這個新員工還不知道,媽媽讓她把水倒到另一個瓶子中,然後媽媽把冰水倒到她的瓶子裡。

  我那時只是感到疑惑,而我問媽媽,但她只是一笑而過,從來都是笑而不答。媽媽一直都這樣幫助別人。就這樣跟過了許多年。我也習慣了這樣的她。

  漸漸地,我也學著她的樣。

  在校運動會上,我的一位好朋友參加了八百米比賽。比賽開始了。看她跑了一圈又一圈,看到她滿頭大汗的樣子,我抓起桌子上的一瓶水,走到終點去等她。跑完了,她得了第二,這個成績還不錯。我陪她走了一會兒。我把水遞給她,她接過水,她挺開心地對我笑了笑。我也不知怎麼了也有點想小興奮。就這樣學著媽媽的樂於助人我能看到別人接受我的幫助而開心,我也因幫助別人而收穫快樂。

  也許這就是助人為樂的意義吧。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5

  中國是五千年文化的禮儀之邦,其文化之精髓一直流傳至今。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家規家訓。今天,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介紹我們家的家規家訓吧!

  在我六歲那年,我和我弟弟到家門口的坪地上玩球。只見弟弟把球放在地上用魚網網了起來。他高興地露出兩個小酒窩,笑著舉起兩隻胳膊說:“挑戰成功!”輪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球網了起來。弟弟也高興地說:“姐姐挑戰成功!”這時媽媽拿著柚子走了過來。她看我們玩得如此開心,笑著說:“兩個小寶貝,快來吃柚子了!”我和弟弟放下魚網和球,飛奔而去。由於太渴了,我們兩人都想搶著第一個吃。媽媽說:“別急。都有吃的喲。”說完,媽媽先喂弟弟吃。我一看不服氣,生氣地瞪著眼睛。弟弟嘴巴一噘,扛起魚網抱著球說:“哼,我也生氣了!”媽媽走到我面前說:“孔融五歲都知道讓梨。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學會謙讓。我們處世要以謙讓為貴。”我聽後羞愧地低下了頭,臉紅得像個大蘋果。小朋友們你們猜到我家的家規家訓了嗎?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條喲!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爸爸媽媽要帶我去傢俱店買沙發。正準備出門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今天上午,我的好朋友要到我家來。讓我教他折千紙鶴,可是我要出去。於是我對爸爸媽媽說:“媽媽,今天我的好朋友要到我們家來,讓我教他折千紙鶴。”媽媽說:“你給他打電話說改天吧。”“不行!我們約好了的。不能不守信用呀!”我急忙說道。爸爸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說:“我明白了,我們家芷涵原來是個守信用的孩子呀!做人一定要以誠信為本。那你就留在家裡吧!”我甜甜地笑了。

  小朋友們,這就是我們的家規家訓: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你們家的家規家訓呢?快來講一講吧!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6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家庭裡,總會有特有的家風家訓,有些家庭是嚴厲的家風家訓;有些家庭是溫柔的家風家訓;有些家庭是講道理的家風家訓;有些家庭是溺愛的家風家訓……甚至有些家庭根本就沒有家風家訓!而我們的家風家訓是“禮貌”這兩個字。就拿我的拿東西和見到別人的時候有禮貌來說吧!

  在我3歲那一年,有一次,我、爸爸和媽媽在家裡休息。突然,我肚子裡的“小饞蟲”對我說:“我好想去吃冰箱裡的比利時巧克力,你快去拿來給我吃!”我好像接到了將軍的命令似的,情不自禁地走到了冰箱的前面,有禮貌地問了一下爸爸和媽媽,並苦苦地哀求道:“爸爸媽媽,我好想吃一吃冰箱裡的比利時巧克力,就一顆,就一顆嗎,求你啦!”說話時,我還對著爸爸和媽媽鞠躬了。話音剛落,爸爸媽媽就同意了,不過讓我晚上好好刷牙,否則蛀牙了可不要來找他(她)們。我高興地、迫不及待地拿出了香甜可口的巧克力,並且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還有一次在一個典禮上,我遇到了媽媽的朋友們,但我不認識他(她)們,就只好一個接著一個打交道來認識。首先我遇到了蔡阿姨,我握著手對她說:“您好,阿姨,您是我媽媽的朋友,以後我們就是朋友了!”“您太客氣了,真是個好孩子!行,我答應您!”蔡阿姨有她那清脆的聲音回答我。然後……最後,我遇到了曹先生,我禮貌地說:“您好,我是你朋友的兒子,以後我們可以成為朋友嗎?”“你可真有禮貌,真乖!可以,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曹先生爽快地回答了我。

  雖然我的家風家規只是普通的“禮貌”兩個字,但是我的家風家規還有很多!讓我感到這個家是幸福的,是溫暖的。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7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家每戶都有自家家風、家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每一個故事都詮釋了家風、家訓不僅是刻板的規矩,更是父母、祖輩對我們的期望。

  從小我的父母便教導我:在校要尊重師長,在家更要尊敬長輩。

  記得有一次,我一回家就開啟電視機,連鞋都來不及放好,書包胡亂扔在沙發上。外婆聽見響動,急忙從廚房跑出來。她的膝蓋不好,可看到被我隨意丟棄的書包,她一言不發地將我的書包背上樓,安放在書桌前。做完這一切,她又站在我面前:“放學回來,餓了吧?外婆蒸了包子,要吃嗎?”我毫不理會她的好意,只是生氣地對她大喊:“你讓開呀,擋住我看電視了!”外婆只好退到一邊:“你先做作業吧,等會兒你媽媽回來又要罵了!”“沒關係,沒關係!”我隨口回答道。“你還是快去寫作……”“你好煩呀!”沒等外婆說完,我便打斷了她,外婆不說話了,低頭走進了廚房,好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可我知道,那個做錯事的孩子——是我。

  這一幕被開門進來的媽媽看見了。吃完飯,媽媽便把我帶進房間,關上門,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也不小了,你想外婆膝蓋不好,可在你小時候,是誰每天騎著腳踏車去學校接你?是誰為了讓你開心,在大雨天帶你去超市買棒棒糖。現在外婆年紀大了,你卻這麼對她?她每天燒好飯菜,等你回家,可你又什麼時候為她燒過一餐飯?”我聽完後,懊悔的淚水一個勁地往外流,我一下撲到推門進來的外婆懷裡!

  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體恤,相互幫助,這樣才構成一個溫暖有愛的社會。一個家庭中亦是如此。尤其是對於關愛我們成長的長輩,我們更要尊重、敬愛。“尊重師長,尊敬長輩”這便是我們家的家風家訓,這條家訓讓我受益終生!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8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中國有句俗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永遠佔第一位的。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告訴我孝敬父母很早很早以前就成了咱家的家風家訓。爸爸媽媽的言行不僅自己踐行著孝道,也時刻教育著我,讓我從小就明白了應該孝敬父母道理。

  有這麼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它讓我懂得:孝敬父母不一定要物質上的表現,給父母端洗腳水,一句簡單直白的關心問候,幫父母做做家務捶捶背,陪父母聊聊天,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

  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解渴;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

  人們常說,家庭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課堂,而父母便是這個課堂中自始至終的老師。我們是在這個課堂上牙牙學語,用稚嫩的聲音喊出第一聲“媽媽”,搖搖晃晃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育成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對兒女的恩情,是天底下最偉大、最無私的。同學們,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孝敬父母吧!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19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不論大家、小家、貧窮、富有;每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家風、家規、家訓。

  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我們家的家風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年輕人不能依靠老一輩,要自己去努力工作;如果總是依靠老人,就會變成名符其實的“啃老族”。坐吃山空,總有一天,家族也會敗落的。另外,我們小孩子也要到一定的年齡開始獨立成長。比如現在,我們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了,早就應該自己收拾房間、穿衣洗漱等等。可不能再當幼兒園時的“小公主”“小王子”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家的家規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對我的印象特別深。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題時因為不會寫,而偷偷看了答案,媽媽知道後,不僅沒打我,還心平氣和對我說:”做錯了事,知道及時改正就好了,但我希望你這是第一次偷看答案,也是最後一次”。我用力地點了點頭,這句話對我的幫助是最大的。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家訓是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家的家訓。是啊,自己不願去做的事情,也彆強求別人去做。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這句話對所有人的影響都非常大。

  家規、家訓、家風,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20

  在雨露的滋潤下家庭是圃,我們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這樣小苗才能健康成長。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截然不同,家風不僅決定著一個家族的興衰,還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成敗。有的家風是“家和萬事興”,有的家風是“勤勞補拙是能訓”,有的家風是“堅持就是勝利”……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得益於他們良好的家風,他們的家風也是各有千秋的,岳飛驍勇善戰,精忠報國,他的家風便是“忠”;林則徐則以“儉”為家風,他說過:“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曾國藩便以“勤”為家風……可見,一代英才往往是出自於有著一個良好的家風的家庭裡。

  我的家風是誠信,因為我知道,大到國家,小到家庭或個人,誠信是我們每個人立足的根本。從三年級開始,媽媽讓我每天背20個單詞。記得有幾天,我因種種原因沒時間背,媽媽問我背沒背時,我總是爽快的回答:“背了,背了。”有一天,媽媽要提問我單詞。我的心裡砰砰直跳,忐忑不安,拿著英語書慢慢的向媽媽走去。媽媽提問我40個單詞,發現我有29個都不會背,臉上的笑容灰飛煙滅,頓時大發雷霆,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並說:“我批評不是因為你沒背單詞,而是因為你不誠實,不講信用。你沒背可以告訴我,但不應該用謊言來欺騙我。記住,做人要一諾千金。”在媽媽的諄諄教誨之下,我明白了誠信比任何品質都珍貴。我也答應媽媽,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是一個人的做人準則,更是一個國家的根基。一個國家是由無數的家庭組成,正是因為有這些家風正能量的傳遞。才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篇21

  培養一個良好的家風在於家庭,當然,家庭也在於個人之間的習慣。

  我在的家庭原本不太和睦,因為個人的性格和愛好都各不相同,所以很容易鬧矛盾,促成不好的家風。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學會忍讓的話,家風就不會不好,因為只有忍讓才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忍讓會使每個人解除矛盾或不再矛盾。

  我家的家風是良好的,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但是會調節即可應付,因為只要會調節就等於會剋制住自己,不因性格不同而犯錯。小時候我很調皮,愛和其它小朋友打架,有一次阿姨帶著小女兒來我家做客,我和阿姨的小女兒在房間玩,開始玩的好好的,可因為她不還我玩具我打了她,她就哇哇大哭,阿姨和媽媽就馬上過來了,阿姨聽小女兒說完並沒有責怪,說:“沒事沒事,小孩子打架很正常。”可媽媽說:“必須和妹妹道歉,快點去。”阿姨說:“孩子還小,別說她了,下次不打架就是了。”媽媽說:“如果再這樣慣下去會慣出毛病的,讓她道歉。”我唯唯諾諾說了一句:“妹妹,對不起,我以後不這樣了。”妹妹握起我的手向我示好了。這其實也是我家教育人的家風,對於人們來說一定很有作用。

  我的家風是良好的,家庭破散會使小孩精力疲勞,鬱鬱寡歡,會使自己走到社會的敗類,這樣就不是良好的家風了。所以說,如果家庭之間鬧矛盾時,自己也應擔起一些責任,勇往直前,勇敢勸說父母,不然可能將會受到家庭的打擊,無法走上成功之路,耽誤了自己的前塵。一家快快樂樂的多好呀,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建立良好的家風。

  一個良好的家風並不是解決個人恩怨而已,而是為了整個家庭創造,創造一個個美好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