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讀後感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讀後感1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告訴我,人生的每個選擇,都會使我們之後的選擇變得更多或更少。今天的我們,時刻為自己想要的選擇奮鬥著。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學習、工作、賺錢、甚至是下樓倒垃圾,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今年高考成績被遮蔽保護的李姐姐,我問她考好的策略是什麼,她說,初中階段,自己已經很明確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未來的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選擇了一個方向,便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往那個方向前進……中學六年,她用一張張白紙記下了數萬個知識點,有然後把它們整理在一起,“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帶著幾本厚厚的筆記本迎戰高考。那些天才們嘲笑她:“做了那麼多筆記,怎麼還是考不過我呀。”“你那麼刻苦,還不是那樣。”……無論經歷什麼坎坷,她依然心無旁騖、靜待花開地堅守著心中的信念,堅持著自己的選擇。終於,多年來的汗水和墨水,換來了河源市文科狀元最耀眼的稱號。而今,中國有多少大學,她便有多少選擇,她收到了清華大學預錄取的通知;她報了北京大學法律系……還有許多名校給她投來橄欖枝。不可置疑,今後,名校畢業的她又會面臨比其他人更多的選擇,在日新月異的未來,或許大家會為一份工作擠得頭破血流;或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她,卻可以走的比很多人都瀟灑和坦然,成為可以選擇的關鍵決定者。

  想想我們的今天,比如選擇了翹課,等到這一科不過關,我們說被老師掛了科,而不說是我們選擇不念書;比如坐在書桌前,選擇了開啟“王者榮耀”,把作業放一邊,等到老師催作業的時候,說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時間不夠,而不說我們選擇了玩遊戲不寫作業……把事情推給別人,當然很輕鬆,但造成的後果就是,我們越來越忽略自己在很多事裡其實是最關鍵的決定者。這樣的選擇,也造就了自己的未來,還剩有多少選擇……

  怎樣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這個人活得有沒有選擇。

  “我們被生出來是沒有選擇的,最後死也是沒有選擇,在這生與死的兩端之間,我們渴望給自己多一些選擇。”

  選擇,這就是屬於你的.人生……讓我們為選擇而奮鬥,為自己而活著!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讀後感2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這本書圍繞的是如何提高情商、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全書26章,14章講述人際關係的基本建議,另外各有6章專門針對親子及友誼兩方面的人際關係展開論述。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從小到大經歷的人際間交往存在著很多疑惑與不解。這本書讀著讀著,那些疑惑的瓶蓋就好像噗噗噗自己彈開了一樣。以下我分享感觸比較深的幾個點:

  首先要講的,是一項重要的情商原則:“明白”,明白自己的需求,做個頭腦清楚的人。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給身邊某個曾經猶豫不決的人提了建議,卻壓根不被他採納,他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可偏偏,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怎麼會這樣?這樣”內心強大”的人頭腦清楚、明白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摸索出自己的需求,拿定了自己的主意,便不會容許別人意見塞進來。

  再舉個例子。同樣的場景:跟伴侶分手之後,有的人選擇斷絕聯絡,有的人選擇將這份感情轉化為友誼。為什麼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選擇呢?那是因為不同的情侶對這段感情的需求不同啊。當事人摸索出自己的需求後,明白了自己對這份關係的需求,到底是繼續、轉化、結束關係,於是照此作出安排。

  第二個要講的,是情商原則的“剛剛好”,說的是要有分寸感、把握好界限。

  想象這樣的場景:春節過年三姑六婆鍥而不捨地拐著彎打探你的工資,逼得你一氣之下起身離開。這是什麼道理?身邊如果有這麼一堆沒有分寸感的人,就會逼得我們不得不有分寸感。書上寫道:適當地保持距離,尊重每個人的界限。探索出令自己舒服的界限,既別去侵犯別人的界限,也別讓自己的界限被侵犯。

  “剛剛好”還啟發這我們:對不同程度的親密程度,抱有的期望要與之匹配。人與人的溝通分為五個層次:打招呼、交換無關痛癢的資訊、交換看法和觀點、交換感受和情緒、交換秘密。前兩層的打招呼、交換無關痛癢的資訊只是淺層的交流。而大部分人的社交呢,都停留在第三層次:交換看法或觀點。但凡能交換感受和情緒,與對方就能夠得上朋友關係;真正能交換秘密的,只有人際關係最親密的人。期望“點頭之交”能對我們傾訴秘密,這不就是沒有做到“剛剛好”嗎?

  第三點想分享的,是我們作為兒女,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

  親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沒法選擇成為誰的兒子、女兒,無法選擇出生在怎樣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生在“爸媽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好”的家庭,很少獲得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肯定,不妨發揮內心的魔法,想象出既懂你又寵你的父母,從而降低對真實父母的期望。

  如果父母向我們提出各種要求,要你去替他們完成自己的人生願望,這便是父母對子女的勒索。面對勒索,別立馬投降,用談判的方式討價還價。區分出哪些是自己的期望,哪些是父母的期望,排出輕重緩急。在小事上,我們可以滿足父母期望,但在大事上,我們一定別犧牲自己的期望來成全父母。

  還有爸媽,甚至會嫉妒眼紅子女過得比自己好,讓子女對此產生歉疚感。那麼,我們做子女的,千萬別故意避免活得太爽,別故意陪著父母感覺不幸,更不能因此放棄追逐更大的夢想。

  第四點是友誼關係,不同於親子關係無從選擇,我們掌握著友誼的選擇權。我們要做的,除了把握交友的主動權,還要選擇對我們有啟發、方向感明確的人當朋友。

  對於交友,以往我們可能陷入了這樣的誤區,認為:完美無瑕的人、有主角光環的人在收穫友誼上佔優勢,於是讓自己變得十分逞強,拼命成為有趣的人。這本書打開了另外的窗,介紹了幾個獨家方法。一是學會示弱,讓對方很容易就能幫助到你,給到他這樣的機會,讓他收穫助人的樂趣,他便會願意與你交朋友。二是甘做綠葉,襯托紅花,不一定非要你做那個很有趣的人,換個思路,懂得傾聽身邊某個有主角光環的人,便能收穫友誼。進一步的,如果讚賞到刀口上,關係或許還很可能升級為知音。

  此外,提高交友門檻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選了對的人當朋友,將狐朋狗友攔在門檻外,才能起到助力提升我們情商的效果。結識良師益友,就像是戴上轉換視野、校隊人生方向的眼鏡。與我們經歷相似的人很少讓我們獲得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結論,只有藉由那些擁有不同歷練的人作眼鏡,才能幫助我們窺見不同的價值觀。這樣的朋友能帶給我們啟發,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成長心智。如果你不清楚活著要做什麼,那也不妨就找方向感明確的朋友,循著他們的視野去探究我們想要的人生目標。

  以上便是我分享的主要內容,包括:情商的兩個原則:“明白”以及“剛剛好”,還有如何調整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借朋友成就更好的自己。當然,書上還有很多比較精彩的細節,沒法在這裡詳細分享。總之,這本書帶領我係統思考人際關係,引導我們想通緣由,走出行動誤區,令我受益匪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