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通用5篇)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1

  作者敢於挑戰中國的傳統式權威“父母一定是無條件愛你的”,也提出自己對儒家思想的不同見解,讓我感覺讀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心靈雞湯式文章。當我看美劇時,我總會驚歎於他們的直接,敢愛敢恨,忠於內心,他們經常很坦然地說出父母是如此糟糕,而不是一味地美化父母,他們只是簡單的陳述事實,卻沒有加進去那些多餘的道德綁架式暗示“父母是愛我的,我怎麼能這麼對他們呢,一定是我錯了”,這種真實感在書中得到強烈共鳴,其實好多不合理現象我們有目共睹,但我們總善於去偽裝,去模糊真相,去逃避,而用一句無法求證的“愛”來代替一切深層次的思考和回答。這也提醒我們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是如此的可怕乃至可恨,應常懷一份獨立思考的智慧。

  作者一直也在強調兩個字“感受”,無論在於朋友,家人,戀人的相處中,我們都應記住這一點,“感受”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在這種相處中,我們追求的都是“愛”,而非利益,對愛而言,事實不重要,對錯不重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感受”,只有你懂我,我才存在,愛才存在。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2

  這是一本能夠解決問題的好書。

  它解決的問題是:能夠讓人認識自我,理解自我,並進一步剖析自我,完善自我。

  在以上的基礎上再去正視並處理戀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父母關係等等,會從根本上抓住問題的癥結並給予解決。

  書中案例很多,每一個案例幾乎都能夠從身邊找到原型。原來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我很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等等,這種以愛的名義經常對孩子或愛人說的話,不過是自私以及自我潛在慾望的體現,是家為何會傷人的真相!

  我老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太容易把別人的感受當作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的追求當成自己的追求,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總是用他人的看法來獲取自我短暫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這本書,讓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童年多次寄人籬下,與父母的過早分離,極度缺乏愛的我,成長為了一個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孩子。

  而為了獲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只能無視自我感受,透過一次次討好別人來獲取一句誇讚,別人的答案就是評判自我的答案,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我,變得容易自我否定,敏感,焦慮而自卑。因為沒有被愛照亮過,所以內心一直是一片黑暗。

  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缺陷只能用後半生的努力去彌補,無論如何,逃避不是辦法,還是要勇敢地投身於外部世界,讓豐富的事情啟用自我感受能力,以此不斷碰觸自己的感受,身心合一,活出真自我!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3

  對武志紅和這本書都聽說了很久,終於看完了。本書既有鮮活又真實的事例,又夾雜一些心理學理論介紹,偶爾還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學專著有趣易讀得多,怪不得那麼受歡迎。書中還是有很多閃光的點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現在更強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認同但忘了實踐的,現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現在就隨便總結幾點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義在於自由選擇和創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

  第二,真正的親密關係——無論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間的愛上,愛又來自深深的心的連結,連結又來自於真正看到並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變成《漁夫和小金魚》裡面的那個可憐又可悲的漁夫。

  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和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來給父母爭面子和實行人生價值的,他們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要接著愛的名義扼殺他們尋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機會。第四,不要一味強調孩子要乖、聽話、孝順,也要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負面情緒(當然方式可以講究)。好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允許情緒流動的。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家長可以發脾氣,那為什麼不讓孩子發脾氣呢?難道是誰強大誰才能發火嗎?所以,以後我要鼓勵我的孩子表達她的情緒和感受,接受她發脾氣。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4

  這是一本很柔軟的書,武志紅將家庭中出現的問題一一剖析,娓娓道來,直指人心,真實得讓我不敢去面對。

  嬰兒:

  面對自己內心的嬰兒,是武志紅心理治療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問題都源自於三歲前母親和嬰兒的關係,那個時候,大人們認為的無知的嬰兒,卻是最敏感的心理學專家,他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在他們小的時候沒有展現出來,卻會記在心底,從今後的種種行為表現中告訴身邊的人自己嬰兒期的無助和憤怒。

  成年人在戀愛中的不順利,家庭關係的扭曲,戀母情結,戀子情結,外遇,叛逆,壓力,焦慮。。。種種家庭問題的背後根源都是三歲前和母親的關係,這個嬰兒從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長,還是被扭曲地藏了起來,都是和母親的關照有關,可以說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誰都無法取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愛與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詞。三歲前超過兩週的分離就算是長時間的分離,但是這種分離對於大部分的嬰兒來說太普遍了,媽媽的產假只有半年,半年後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礙和孩子親密接觸的.一個巨大障礙,但這前三年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這樣的矛盾讓媽媽焦慮,母愛成了嬰兒的奢侈品。

  哭喊是嬰兒試探的訊號:

  嬰兒會有情緒的反應,哭喊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媽媽如果對嬰兒的哭喊有密切的關注度,隨哭隨到,嬰兒就會覺得媽媽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媽媽看得見,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安全感。如果媽媽覺得嬰兒哭就讓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這樣長期以來下去,嬰兒就會形成一種無助感,覺得這個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沒有力量的,於是就用無回應告訴媽媽我內心的絕望,長大以後就會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優秀的媽媽要有對情緒的敏感能力,並且對嬰兒的情緒能夠及時地捕捉,並且與嬰兒形成積極樂觀的互動,嬰兒對這個世界的最初認識,就源自於自己的母親,長大後他會把和母親的這種關係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情緒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心靈上變會產生共鳴,憤怒的情緒是在表達自己的委屈,接納情緒比提出辦法更有效果。

  這是三歲前媽媽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若今後其他年齡段對孩子依舊維持這樣奉獻式的愛,便會形成溺愛,溺愛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沒有得到的愛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孩子,溺愛其實是父母的自戀,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因此在溺愛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強,覺得父母什麼都能給自己包辦,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從而與父母產生衝突。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時候主動想幫媽媽做家務,大到青春期的叛逆,這些訊號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戰,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們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個獨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就算失敗了也無條件地包容接納孩子,這種逆境就會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會明白事情是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好的結果也會被接納,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去嘗試,去試錯,去體驗,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愛與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孩子不會做出很極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極端的事情,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的教育方法用錯了,讓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本無錯,他們的錯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定海神針,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於言傳,健康的家庭關係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都伴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一段好的愛情是療傷的妙藥,否則愛情的模式就會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進入中國家庭的輪迴鏈條。

  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愛能撫平傷口: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也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總是迷茫,總是無力,總是沒有激情,找不到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每天像一具被抽去靈魂的軀殼得過且過,總是容易困,總是容易乏力。我之前認為我是睡不夠的原因,但是休息的時候我一天就算睡12個小時,或者一整天躺在床上,也充電不夠,總覺得身體中缺少了一種能力,像是被符咒封印了自己的活力,看完武志紅老師的分析之後,我深切地明白了我的存在只是一個假自我,我的身體服務於別人,服務於別人的安排,服務於別人的評價,從別人的眼光和話語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把自己內心原始的慾望和生命力壓下去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什麼該由自己去爭取,看起來平靜如水,實則沒有活力沒有慾望,為了他們的想法和心情而活,所以我反應遲鈍,因為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分家的,並將真自我割裂到一個與身體無關的空間。

  假自我者,仍在尋求為真自我留一塊純淨天地,常用的辦法是,他的真自我與哲學、理論或純粹精神結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體。但身體是真實的,身體才能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絡。所以,這個純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體的滋養,淪為虛幻。所以我消沉,我愛睡覺,因為只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才能和這個真實的自我建立連線,我想,我建立真實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真實的自我是什麼樣子的,並且成長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學會與家進行分離,嘗試著自己獨立去探索這個世界。

  真實的自我告訴我不喜歡這種被掌控的生活,就連工作也是被掌控性非常強,身不由己地做很多自己不樂意的事情,思考很多事情的意義,卻沒有頭緒,依舊按照這種畸形的體制運轉下去,我必須花時間思考自己內心的嬰兒是什麼樣子的,把真實的自我和身體建立連結,這樣才能喚起我體內的能量,激發自己的活力,讓生活不被絕望和抑鬱所吞沒。

  瞭解我自己,成為我自己,學著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看得見自己的力量,不要再做一個好人了,讓自己內心中邪惡的力量被看見,活著也就更真實。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5

  雖然看著像沒營養的暢銷書卻擊中了我,哦!別人都是被溺愛傷害的啊,作者很多觀點是對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那本自以為平等卻缺乏換位思考的《非暴力溝通》靠譜。最近感覺自己高齡少女的叛逆期到了,小的時候有很多無法表達或者嘗試表達的都被暴力地壓抑了,那個時候就是拒絕溝通或者內心總想著卑微地先活著吧,畢竟家這個地方給我了最基本的吃住,想要的只好記住以後自己去掙。現在即使接受了無法改變的過去也改變不了動搖的信任,一直以來被轉移了很多壓力。那樣的他們是容不得質疑的,獨自承受的壓力和內心的周折都在折磨自己。最難受的是他們讚美了自己的狠心,要求也太多太難了吧雖然我大部分做到了,但這種傷害換來的結果怎麼值得你們得意呢。

  最近工作上的問題也是,為啥總是我去換位思考別人並且執行了分外工作,但別人卻渾然不知他們已經享受了我的助力反而來質疑來要求我呢。感覺自己壞掉了,可能是我換位思考的時候只是想回避溝通吧(因為覺得東拉西扯做事情更慢,專案清單上的東西也多)。當我用證據回擊的時候卻感到,可能是我的期待太高了,卻得不到回報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