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評傳讀後感範文

孔子評傳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評傳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評傳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匡亞明的《孔子評傳》,真是受益匪淺。全書分十章對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倫理、政治、經濟、教育等思想全貌及兩千多年來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和影響的曲折變化過程,都作了評述。尤其當我讀到關於孔子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方法、實踐等內容時,更是觸動很大。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更是亙古不變的教育真理。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馬克思也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資本論》卷一就論述說:“天賦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長芽的基礎。”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別,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就是說,對於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則不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內容。根據這一原則,他深入瞭解弟子們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緊,一聽說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敢作敢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禍,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請示父兄後再去做(“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孔子善於瞭解學生們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循循善誘。他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樂於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

  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辦法,是透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論語》中就記載著孔子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的事例。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就曾經總結性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孔子對學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是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可是,隨著近幾年教育觀念的轉變和中小學課改的實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推崇“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這一切源於“賞識教育”的研究推廣者周弘老師曾用這種教育方法將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留美博士生,並用這種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聞媒體稱為“周婷婷現象”。因為我們很多家長、很多老師,“忘子成龍”心切,一味追求成功,只要聽說誰的辦法讓孩子成功進入了哪所著名高校,就覺得這種辦法好。殊不知,賞識教育被運用過分,反而失去效果。我們的很多孩子在這種觀念教育下成了“訓不得碰不得玩不得”的“三不得”孩子,心理很敏感,容易受傷,只喜歡錶揚,不喜歡聽批評的話,甚至不少因為受不得委屈,採取極端的自殺手段,這樣的例子近年來屢見不鮮。教育名家孫雲曉認為,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客觀具體,發自內心,表揚要能讓孩子感受到真誠,並增強孩子做事的動力。不恰當的表揚則容易讓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但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意識到問題之後,又開始盲目地推崇“挫折教育”,認為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能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誠然,“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能夠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能夠使學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但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受到的關注是何其之多,家長們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若是孩子在挫折中一蹶不振,從此喪失信心,他們又會如何呢?記得我兒子就曾說過一句極富哲理的話“磨難對於一個人來說,挺過去了就是一筆財富,挺不過去就是一場災難”。因此,一味地推崇挫折教育,同樣也是片面的。

  由此可見,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多麼精闢的教育觀點,是多麼辯證而又統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過去了,他依然被我們牢記,更是被世界所牢記,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就是最好的證明。

  孔子評傳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匡亞明的《孔子評傳》,孔子,一代偉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踐行著他的思想與主張,向世人展現著他的毅力、耐力、恆心、信心、熱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為了推行他的`主張。他對思想難道不是鍾愛?幾十年鑽研著,練就了他的毅力、恆心。四處的困難都不曾使他退縮。他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奮鬥;遇到困難,要克服,不輕言放棄。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們要在奮鬥中磨礪自己,發展自己。每經過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讓自己逐漸完善、強大,越來越無懈可擊。試想一下,如果你已經沒有漏洞可尋,那麼成功還有什麼理由不降臨到你身上?

  他自信,堅定地相信著自己的主張,即使國君與周圍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錯,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那是個怎麼都容不下他的時代。他則認定人的道德禮儀,認定人性的真善美。他從未想過要隨波逐流,讓這些主張消逝在滾滾紅塵之中,只有一個堅定著理想的人才談得上為之奮鬥。一個昂首闊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於任何一個背道的觀點。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動力,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他聰慧、勤奮。在史無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發掘著從未被看見的奇世珍寶。他孜孜不倦地學,享受著渴求知識的滋潤;他孜孜不倦地教,體驗著傳授知識的快樂。勤奮才出成績:《春秋》、《詩》、《書》、《禮》、《易》、《樂》。勤奮是少不得的,再聰明的人不勤奮也終將一事無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實實鑽研,總也能在那塊地上緩緩前行。聰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遠是別人的十倍,勤奮但並不聰慧的人只是一點點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誰會走得更遠呢?

  他勇於突破,敢於創新。“有教無類”,一個讓現代人多麼受益的主張。他就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不論貴賤、窮富、老幼、國籍,他照收不誤。這在教育上是創新,即便無人支援,他也勇於實踐。他相信創造出原來不存在的,就會推動社會前進一大步。創新果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啊。只可惜少有這樣的人:逆著世俗的眼光,在尷尬中艱難前行。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他博愛,將蒼生記掛心間。他的真情與他的主張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視親子之間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對子女的愛引起子女對父母的反哺之愛,這是一個大迴圈,其中有著至真至純的情感。正如他懷寄天下,不做一個麻木的人,擁有最真的喜怒哀樂一樣,對他人友好、仁愛,真心。這是他一遍遍地訴說,他要讓世間充滿愛。

  與人之間本該和諧共處的,去除利益的引誘,人心真的可以不那麼險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