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後感(精選15篇)

《赤壁賦》讀後感(精選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讀後感 篇1

  赤壁者,昔孫劉計施祝融敗強曹之所也。其確然所在,古來眾說不一。東坡居士二遊之文詞,光絕千古,然或曰是處也,非真赤壁。嗚呼!然則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實所詠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窮推苦測者,乃捨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鑑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識之士反譏之矣,夫復何言?

  少時吟誦東坡之前赤壁賦,如杭一葦於流水之上,隨波轉折,任意西東,進退無不宛轉如意,疑乃御風。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璣,如檀如麝,見之忘俗,讀之解憂,清音不絕,齒頰餘香。沐江上之清風,玩山間之明月,樂趣無窮,吾心欣欣然,雖千載也,亦得共享造化之無盡藏也。

  數載間復吟前賦,方其稍悟東坡真義所在。又讀後賦,始茫茫然,隱有慄慄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舊,然心之所見,渾不若前。前賦得一清字,後賦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後文佳於虛。清拔輕逸固難為,正是翩翩少年之態。然由實轉虛,自明月遠簫至山谷長嘯,寒意彌滿,木葉蕭蕭,窺桓宇之秘奧,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狀,無以言傳,一鶴蹁躚,縞衣玄裳。君得之否?此東坡之仙筆,東坡之諧謔,亦東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遊,是時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陽在山,暮靄滿天,絕壁千尋,靜立無語。正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爭不教人心生歲月無情,人生若夢之嘆?漫天愁緒,襲面而來,一時無端。風霜漸歷,年歲已長,再吟前賦,無復少時飛揚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嗚呼!江邊一望楚天長,徵鴻飛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賦》讀後感 篇2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游玩,並唱起了《詩經》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麼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傑,叱吒一時,而如今又到哪裡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雲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

  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他說,人生的長短在於你怎麼看,假如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時間也沒有停止過運動;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接著他又說,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侷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現了生命的本質奧妙和真諦的表現。

  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苟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月出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遊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讚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嚮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合卷閉目,坐思己過。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隻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遠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賦》讀後感 篇3

  文章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寫的是作者與朋友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他們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誰還能掩飾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呢?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但是,在蘇子看來,與客飲酒正在興頭,客卻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卻有深知其中道理,於是“正襟危坐”問客:“何為其然也?”最後詩人哀嘆人生之短暫,自己之渺小,感嘆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飛仙”,可望能與江水同存,與明月長終,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給後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傾訴,使人感到悲觀,厭倦了生活。

  作者的這種及時行樂也許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一種體現。至少我是認同的。

  《赤壁賦》讀後感 篇4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此是的東坡不是一個春風得意,有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興致的人,他現在正經歷著人生的艱難時期,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卻還遭到小人誣陷,被貶黃州。其實我剛才是想說他不是那個怎樣怎樣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沒有特別得意的時候,也許是我知識的不足,也許是我太過膚淺。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現在不在乎,將來也不會在乎。"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麼無奈呀!卻又多麼清高呀!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那麼,你現在在天宮嗎?

  這樣失意的他,泛舟於赤壁之下。你以為他會看到波濤洶湧而遮住了月亮的光華嗎?如果你那樣想,你就錯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多麼大氣的景象啊!只有這麼大氣的人才寫得出來。他的確是個大氣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我對他最真實的評價。真的,我覺得我做不到他那樣。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化作彩雲飄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獨嗎?也許不,有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與他作伴。但我覺得他孤獨,孤獨如幼童的靈魂。我該怎樣才能與這靈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來世仍作這麼曠達的人,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邊雲捲雲舒。

  《赤壁賦》讀後感 篇5

  這篇文章主要寫蘇軾在赤壁之下游玩,因當時自己處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渺小。之後,又以辯證的思維說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的。

  有人說,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有人說,最後蘇軾想明白了,豁然開朗。我卻覺得那釋然與輕鬆是暫時的。

  此篇文章中,蘇子化身為客,來闡述自己內心的苦悶,後來文中蘇自用變與不變的角度解釋給客說:物與我皆無盡也。若說這句話是說給客聽的,倒不如說是蘇軾用來說服自己的,使自己釋懷,我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於此。與其說是解脫,到不如說是無奈與屈服。

  不過,最後作者還是獲得了暫時的快樂與輕鬆。

  《赤壁賦》讀後感 篇6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習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以前我們還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上下五千年》中講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裡,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於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佔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習無窮盡的知識 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讀後感 篇7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幾天,爸爸迷上了蘇東坡的文章,於是讓我也一起背。他的愛好經常變,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這篇文章是寫他與朋友們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廂會,飲酒作賦。

  那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蘇軾和朋友們在船上聊天,吟唱詩歌,唱道:“桂槕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會吹洞簫,吹的聲音十分淒涼。蘇軾問道:“為什麼吹得聲音這麼悲傷?”客人說道:“想當年,曹操就是在這個地方和周瑜大戰。當時的風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嘆生命短暫,吹出了這樣的曲調。”

  蘇軾說:“如果從變化的角度來看,世界沒有東西是恆定不變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人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

  客人聽了轉憂為喜。大家繼續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赤壁賦》讀後感 篇8

  這兩天氣溫升高,還沒有風。上午九點鐘時,出去打網球。活動了兩個小時,臉曬得火辣辣的,皮膚緊緊地。雖說堅持了好幾天了,但肩膀還是緊漲。讀了蘇軾的《前赤壁賦》不禁感慨古人對於人生哲理認識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勸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借自然界的水與月來闡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他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即使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也會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這樣,一定會有名人,也一定會有凡人。不要因這一切成為過往煙雲而悲嘆。

  《赤壁賦》讀後感 篇9

  這段話蘊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

  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

  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赤壁賦》讀後感 篇10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遊之“樂甚”,然後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並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於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慾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願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願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後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慾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於他一人吧。

  《赤壁賦》讀後感 篇11

  當水面上的最後一縷殘陽漸漸隱去,白日裡充滿活力的赤壁江水重歸平靜,僅剩那一葉小舟上的一點微光。

  就在這小舟之中,蘇軾和客人舉杯賦詩,把酒言歡。不久,明月知東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將清冽的銀輝,灑在江面,灑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兩人彷彿身臨仙境。

  欣喜過後,一股孤獨與憂傷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簫聲縈繞船艙,餘音嫋嫋,再添一絲涼意。

  蘇軾注意到了朋友的異樣,急忙詢問,可客人只是頹喪的說:“曾經的曹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亙古不變,我們人類卻只是滄海一粟……”

  蘇軾辯駁,雖然從江與月的角度看,我們很渺小,但畢竟還有幾十年的大好時光,況且,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誰也不能真正擁有,此刻卻被我們盡收眼底,我們還不幸運嗎?友人茅塞頓開,又舉起了酒杯,醉意闌珊,不覺天明。

  人類的生命確實短暫,但這不是消極避世的藉口,我們更應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有人創造了歷史,有人讀著、思考著歷史,卻也成為了歷史。古人的情感與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隨時光的江水流向遙遠的彼方。

  《赤壁賦》讀後感 篇12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臺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麼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生命是短暫的,累,只是一時的,傷心,也總是會過去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它才是真正屬於我的,我會好好珍惜!

  《赤壁賦》讀後感 篇13

  蘇東坡為宋朝豪放派詞風的一代大師,其作品風格豪邁、視野廣闊、個性鮮明、意趣橫生,其賦一如其詞,力改堆陳鋪就之風,直抒胸臆、娓娓道來,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其中《前赤壁賦》在託物詠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稱一絕。其中一段,反覆誦讀,頗感包含著某種真理,初具辯證唯物主義的雛形。內容如下,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唯江上之清風與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作者有感於天地之美、山川之麗,對自然及事物發展變化的內部規律亦感悟頗深,設使當時,蘇東坡順其感悟,發展開來,說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纜線,逐漸延伸、發展、導引出一個系統的'光明工程。當時,作者並未意識到他的這種樸素的、朦朧的唯物史觀,就象當年曹雪芹原創《紅樓夢》時,並未意識到他的作品對封建制度有所抨擊和鞭笞一樣,否則,我們這些後人一提哲學的源頭不該是西方的先哲先賢,豈不哀哉。

  聯想到我們自身,經過臨床的歷練,潛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穫、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時捕捉靈感的蛛絲馬跡,那麼,感悟和收穫如一縷青煙,隨風而逝,你永遠站在你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噓、一些感慨、一聲嘆息。如,早在10年前,筆者就寫過一篇題為《解磷定胃內給藥輔助治療有機磷農藥中毒療效的觀察》發表於《護理學雜誌》上,限於當時條件,未作進一步的探討。2003年,省護理專家來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建議設立科研課題,進行網上檢索時,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於2002年在河北省鑑定。

  與其明日無悔,不如今日無憾,每一個收穫都是一條綿延的蛛絲,你可能以此為契機,細細編織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為誘餌,使數不清的汙垢和塵埃封存著你的靈魂,由此,印證了哲人們的箴言:真理和謬誤,只差一步。

  《赤壁賦》讀後感 篇14

  上午還是陰沉的天氣,下午竟然放晴了。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覺,不辜負這大好韶光。懶散地翻了翻手邊的書,恰好翻到《後赤壁賦》,我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邂逅”。

  二遊赤壁,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變化,又似乎已有什麼不同之處了。蘇軾的心境,又起了何種變化,幾分相似,幾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和尚看著廣場上飛揚的紅旗,問他的徒弟:“你說,旗,動了嗎?”

  小和尚看著旗,想了一會兒,答到:“動了。”

  老和尚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不,旗,沒有動;是你的心,動了。”

  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對這個故事一頭霧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誑語,小和尚誠實地說出了所他看到的東西,可是老和尚卻意味深長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滿禪意的微笑裡,又藏著些什麼呢?

  後來學了《赤壁賦》,看到了蘇軾那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於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

  變與不變是相對而言的,那麼動與不動,也絕非定論。它更突出表現的是一種境界,也就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得失觀。

  禪機,或許只是山水依舊後的淡定。慧根,或許只是大起大落後的頓悟。皈依,或許只是紅塵碌碌後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說、說不得,或許只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後赤壁賦》裡也出現了類似的感覺,但它們卻是“道”字的延伸。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虛幻縹緲,難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躚”是怎樣的一種逍遙灑脫,我不明白“玄裳縞衣”是怎樣的飄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燁然若神”該是怎樣的一種風流韻態。因為道的出現,本身已經有太多的迷。

  但於我本身,乃是通道的,我想“心凝形釋,與萬化合冥”,應該也是一種道的體現吧。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夠去闡述“道”的人,卻始終是少之又少。

  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蘇軾應該是懂道的,但他又是採用的極為含蓄的手法來敘述他心中神聖的道的,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無數人窮盡一生,只望觸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飴吧。

  《赤壁賦》讀後感 篇15

  蘇軾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文學家,他的詩詞,他的散文,他的書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現在要談的是蘇軾的經典散文——《前赤壁賦》。

  這是篇賦,寫的是人生,寫的是哲學,寫的東西包羅永珍。在作賦的這個背景,他正是被貶時期,極其抑鬱。東坡的不少散文,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這種風格,讓《前赤壁賦》大放光彩。

  《前赤壁賦》先寫景,後面用對話的方式,闡述人生哲學。:“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影影綽綽表現出蘇軾不為重用的嘆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嘆息不被聖上重用麼?所以,蘇子愀然,發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樣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過幾十年,而天長地久,豈不讓人無限無奈?然而,蘇子用客的回答來表明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我在想,這是多麼闊達的心胸,是啊,原本,我們能立於世間便是一種福氣,物與我皆無盡也,有什麼值得去欣羨的呢?蘇軾仕途不順,風雨飄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種理學,便如此寄情活下來。這種胸襟正是我們現在依舊需要的。

  從這篇賦中,也明白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卻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羅”的態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願讚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當一生珍惜,虛度光陰的人把一生當一天揮霍。《前赤壁賦》中無不彰顯著人生哲學,是我們此生收益的理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