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通用7篇)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1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透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是我讀後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裡,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2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想每個人都想做這樣的一位老師,但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並不容易。在這次書籍推薦中我看到了這一本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透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教學事例的剖析,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們闡述著做為一名老師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教師思考和敘述問題的時候,只喜歡朝一個方向走……”“多數老師很不習慣在矛盾中思考,很不習慣在事物的互相聯絡中思考,很不習慣刨根問底的思考,很不習慣在思考中反駁自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諸如此類的話語在書中多處可見。

  看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覺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幾乎也是沒有科學研究,缺乏人文關懷。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我會缺乏耐心,有時候根本就不願意聽他們多解釋就把他們“制裁”了,真的像是“教書的警察”。看了這些案例分析後,我覺得我們作為老師在接手一個班後要儘快瞭解每個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心平氣和,瞭解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沒有結果前不亂下定論,有的孩子的行為是需要時間來改正的,在處理班級問題時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這本書後,當我在碰到違紀學生,我都會動一番腦筋再作處理。有次,上體育活動課時,我要求學生分組活動,有一個學生跑過來告狀,說有同學在扯校園綠化樹的樹葉。我跑過去一看,那幾個學生還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處都是被扯下的樹葉,我大聲訓斥:“過來,看看你們在幹什麼,損壞花草樹木,到處亂扔垃圾!”要在平時,我一定會把他們課後留下來批評一頓。可現在我想到王老師在書中說到的一種思維誤區便是“迷信師嚴”,我提醒自己要變得“聰明些”,於是要他們每人去撿三十片垃圾為清潔校園出點力。後來只要遇到犯事的學生,我就採取這樣的方法。校園自然清潔多了,效果也不錯。

  李鎮西老師說過:“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多意味深長的描述啊!的確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讓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對問題,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問題,必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普遍聯絡的觀點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雖然我不能說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很出色,但起碼我也在不斷的努力,因為我明白聰明的教師是特別受學生歡迎的。

  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3

  這個月,有幸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一書,王老師透過90個案例的呈現,破解了教師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的影響,使教師從中認識自我。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今後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路怎麼走才能更適合孩子,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書中有這樣一篇案例:集體批評——對任何事情都要採取分析的態度。一個叫平的同學因為老和同學處理不好關係,被老師“請”上講臺接受同學們的集體談話,最後同學們原諒了他,事態也就平息了。

  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調動集體輿論批評、教育孩子的情況。我們有時會指著一個孩子對全班孩子說:“他損害了大家的利益,你們一起批評他吧!”聽老師這麼一發動,全班孩子對著一個孩子批評起來:“都怪你,害得我們大家都玩不了”、“哼,看你下次聽不聽話”、“你這樣做真不應該,以後不能再這樣了”……面對大家的指責,某孩子似乎知道了自己的不對,低著頭,一言不發。但也有個別孩子,面對大家的指責,他是無動於衷的。這樣的教育正驗證了王老師所說: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掩蓋問題的教育。所以我主張,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看了這個案例以及結合我們平時的教育從中領悟到了,在以後的教育中,教師千萬不能為了自己的少煩心而不抓住問題的實質進行教育。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靈魂。

  王曉春老師反覆強調,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愛與責任”是當代教師之靈魂,“師愛”是師德之必備。作為在教師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十八個年頭的我是非常認同王老師的觀點的。教師對孩子有了愛,就有了一種責任心,覺得自己有責任把每個孩子教育好。每個班級都會有特別調皮、不討人喜歡,或者某方面有點問題的孩子。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歧視任何一名孩子,應該公平地去愛每一位孩子。應該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培養,這樣你就會覺得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教師不能隨便給孩子扣上“笨、差”的帽子。孩子笨、差,應該找出原因,針對原因去尋求提高的方法或答案,這樣才能對得起孩子。

  以後,我會朝著“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的方向去努力、去發展,使自己更勝任教育,更聰明。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4

  為了提高各位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形成書香一片的校園環境,學校搞了這次讀書活動,我讀了三本書,一本是《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本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兩本都是王曉春老師寫的,還有一本是《教師怎樣設計一堂好課》,這本我還沒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寫的特別好,我讀的也比較細,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豁然開朗,原來改變了思維方式,學會了教育方法,你就會變得聰明,老師也就做得輕鬆了。

  王曉春老師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家庭教育難題會診》等等10餘部,並應邀為學校、家長、作報告百餘場。

  王曉春老師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中,談到了很多我們現階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觀點獨到,很有現實指導意義。他說,教師要變得聰明,主要要轉變思維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據他的論述,作了如下規納: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師嚴”

  王老師說“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為了幫助他學會自已管住自己。”那這裡就涉及問題生的問題,昨天孫建清老師也講到這個問題,王老師說我們怎樣正確看待問題生的問題,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還是“火大無溼柴”?我覺得說得特別形象,這就讓我們想到問題生和班風之間的問題,問題生和班風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這誰都知道,其實問題生基本班班有,對於我們班主任來說,就更關疼,那如何管住這些問題生呢?雖然我上班時間不長,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這個走了,那個又來了,總有那調皮搗蛋的,所以我們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認為管不住就是我們工作能力的問題,那王老師就說了,“對於整個班級而言,老師眼睛不要只盯著差生,先穩住大部分學生,大局不亂,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揀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強攻最難的學生,他們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將來到社會上去碰釘子不可。”你看說的多好,你要明白了這個,你是不是就覺得輕鬆了,就不至於在於問題生的你來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甚至氣壞了身體。

  二、不要迷信“師愛”,要適當妥協

  王老師說“大批的家長,教師甚至校長,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針鋒相對地和學生較勁、進攻到底,一帶妥協的。這種辦法只能用來對付膽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萬一孩子橫豎不吃、你就會看到家長和教師完全變了一副面孔,成了遷就主義者和逃跑主義者。他們會對孩子做很多無原則讓步,處處哄著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錯誤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這是教師專業技術的基本功。那麼,如何掌握分寸呢?

  1、心中一定要牢記:現在照顧,是為了以後不照顧,照顧是暫時的。

  2、照顧要逐漸減少。要求降下來之後,要逐漸提高,教師不要等學生“得寸進尺”,你就先要“得寸進寸”。

  3、向學生本人和全班同學說清楚,這是讓步,不是常規,是臨時措施,不是特權。還有,每個同學遇到特殊情況,都有權要求照顧,大家平等。

  4、被照顧者犯了錯誤,也必須進行懲罰,可以先少罰幾次,罰輕一點,但是不可不罰,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後永遠這樣照顧,請你珍惜機會。

  5、對於優秀的學生,要偶爾藝術地冷落他們,事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5

  前段時間,讀了一下《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現在談談我的點滴感想: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覺都那麼累了,可效果卻一般。反思我的工作:為什麼我感覺那麼累,效果卻一般呢?是學校的管理體制的問題?還是我的工作方法有問題?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我應該改變一下我的思維方式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做一個輕鬆、睿智的教育者。

  王曉春老師對聰明人的界定太經典了:聰明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我們教師太重要了。所以看了這本書我也思考了,我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提煉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教學觀:

  一、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的確,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什麼型別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麼地方,哪裡應該嚴,哪裡應該寬,哪裡必須管,哪裡不必多管。書中談到,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者,最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的發展,而管理者則不然,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教育者以人為本,管理者以任務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務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個聰明的嚴師,理智地施展師愛。

  看了這本書後,當我碰到違紀學生時,我都會動一番腦筋再作處理。在平時,學生犯了一些錯誤,我一定會把他們課後留下來批評一頓。可現在我想到王老師在書中說到的一種思維誤區便是迷信師嚴,我提醒自己要變得聰明些,於是我採取讓學生做好事來彌補,使他們在做好事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受到教育。後來只要遇到犯事的學生,我就採取這樣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曉春老師也反覆強調,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愛與責任是當代教師之靈魂,師愛是師德之必備。但是,王老師同時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師愛。他說,迷信師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心的糊塗人,真的以為愛能點石成金,愛是萬應靈藥,一旦他不能把學生愛成好學生,他會懷疑自己愛得不夠。另一種人則不然,他們其實是把愛當成棍子用,他們的本事是把自己對學生施加的一切壓力都解釋成愛,他們嘴裡是愛,心裡想的是權,是對學生的管、卡、壓。王老師指出,現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價的愛的頌歌,現實中也的確有老師只求愛崗敬業,而在實踐中大碰釘子。我們不能要求師愛完成本不屬於它的任務,就好像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光用愛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樣。所以說,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愛不是遷就,愛需要理智。

  三、安全與德育,孰輕孰重。

  書中,王老師在分析管理與教育的關係時談到了安全問題。他說,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隻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時下,安全問題似乎成了一所學校的核心問題,大部分學校一些做法:在校園內不準絲毫地跑跳打鬧,不準投擲輕物,有時也會對部分學生狠狠的訓斥一番,說不定還會移交給班主任處理,可是孩子活潑愛玩的天性卻被壓抑了。怎樣把握這個度呢?安全問題也成了捆綁學校德育活動開展、削弱德育教育職能、束縛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塊絆腳石。德育工作的開展依賴於各種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德育的核心與載體。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6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怎樣才能受到學生歡迎呢?樂觀?嚴肅?幽默風趣?還是能歌善舞?學識淵博?我曾經困惑過,迷茫過,不知道如何去做。讀了王曉春《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茅塞頓開。他的科學與嚴謹,反襯出我們平時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當然”——可以說沒有絲毫的“科學”和“研究”的成分,實是慚愧!

  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線教育專職人員,我們的目標不能是學生學業的監工,糾錯的警察和以體力換質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術工人,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與學生共享成長快樂並被學生喜歡被家長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師。

  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我不得不這樣說:許多人教書教了很多年,卻沒有找到當老師的感覺。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幹到退休,被評為優秀教師n次,獎狀摞起來高達x米,到頭來還是沒找到當老師應有的感覺。當老師原來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那麼無聊,它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

  就拿我們課上常見的學生看課外書的事情來說吧,我們一般情況下,就是沒收學生的課外書,或者批評學生上課不應該看課外書。而王老師卻認為,學生上課看課外書,只要能不沒收,就儘量不沒收。一般是提醒他,讓他自己收起來。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會把書收起來,放到講臺上,但是到下課就會還給他。

  王老師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主體性、自覺性)。如果上來就沒收他的書,當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顯,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鍛鍊自控能力的機會。王老師採取提醒的辦法,就是讓他逐漸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老師能永遠跟著他嗎?不能。所以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他立刻讓老師滿意,而是讓他自己確實有所成長。教育如果不能引發學生真實的教育,就是單純的管理主義,就是形式主義。這種管理是在破壞學生的自覺性,因為管的嚴,自覺性就沒有用武之地,漸漸的,人就會變成兩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讓老師滿意,那麼老師不在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細小簡單的事情,原來老師的處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對孩子的發展有如此大的影響,王老師管理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是為了學生長遠的利益所著想。作為今天的新型教師不但要有愛心,對學生關心,在教育教學中,還要隨時關心關注學生身心的發展,讓孩子在老師的關心、愛護、正確引導下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著。這樣的老師才是稱職的老師,才是受孩子們歡迎的老師。

  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有感7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並沒有說大道理,而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孜孜以求的責任心和科學精神做了闡述,主要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入手,教我們如何改變“表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思維方式,學會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聯絡中思考、養成刨根問底、假設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習慣,並“在思考中反駁自己”。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帶著思想來工作,從改變思維方式做起

  書中“前言”的第一句話就觸動了我。“聰明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並透過90個案例點評,以真實的故事、鮮活的形象、經典的問題、精闢的點撥剖析了當前教師的思維狀態,闡述了思維方式對教師的重要性。

  先與大家分享兩個案例:

  1、案例30,他為什麼總打架?———改“滅火”為“防火”(121—123頁)

  一個叫冰靜兒的老師在案例中為一個總愛打架的孩子煩惱著。

  這是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案例,相信每個班都有那麼一個、兩個屢教不改的調皮學生,很多老師對這樣的調皮學生都感到頭疼、傷心,甚至束手無策。案例中冰靜老師像一個滅火隊員,很少往防火的事情上想。所以建議這樣解決:詳細研究他和別人發生衝突的經過,總結出規律,思考可能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問題,才會經常引起和別人的爭鬥。找到這個原因,提前預防,下次“戰爭”才可能避免。

  在我們的日常管理中,我們可能只是把事情處理完就沒事了,可能很少去追溯事情的根源。也就是都只從事情的表面入手,沒有進入事情的本質。我得到了啟示:要想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做一個智慧的管理者,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滅火”為“防火”。

  2、案例17,集體批評———對任何事情都要採取分析的態度(57—60頁)

  一個叫平的同學因為老和同學處理不好關係,被老師“請”上講臺接受同學們的集體談話,最後同學們原諒了他,事態也就平息了。

  在我們身邊,可能也出現過調動集體輿論批評教育問題學生。當班上出現什麼問題或過錯的時候,集體輿論一定會指向那個問題學生,有時會指著一個孩子對全班學生說:“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這顯然是對事情的原因不感興趣,不想走進孩子的心,而只想管住他。於是調動集體輿論告訴他:“你這樣不對!再這樣我們不理你了!”問題學生迫於集體輿論的壓力,暫且“改邪歸正”,一旦離開集體他又會露出他的“真面目”,這就是所謂的“兩面派現象”,學校、家庭判若兩人。可是我們的教育,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掩蓋問題的教育。所以我主張,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教育,千萬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層,不要只抓現行問題,必需深入孩子的靈魂。例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我們一直認為是品行問題,但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很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而是透過拿別人的東西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把因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就會影響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劇。

  反思我們的工作:也許我們都應該改變一下固有的思維方式。走出思維方式的誤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做一個輕鬆、睿智的管理者!

  所以,我認為“愛與責任”是並存的。因為“師愛”是師德之必備,愛心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但是,不能因此迷信“師愛”。迷信“師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心的糊塗人,真的以為愛能點石成金,愛是萬應靈藥,一旦他不能把學生“愛成”好學生,他會懷疑自己愛得不夠。另一種則不然,是把“愛”當成棍子用,是把自己對學生施加的一切壓力都解釋成“愛”,嘴裡說的是“愛”,心裡想的是“權”,是對學生的“管、卡、壓”,這樣師愛並不能完全完成本不屬於它的任務,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愛不是遷就,愛需要理智,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學會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聯絡中思考,養成假設多種可能性性的思考習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