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答案

  引導語: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後寫成組詞《浣溪沙》,我們來做其中一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閱讀訓練。

  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①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②繅車:繅絲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

  閱讀練習一:

  (1)、這首詞寫了什麼季節的什麼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什麼樣的心情?(4分)

  (2)、具體說說這首詞在寫景上的特色?(6分)

  (3).詞的上片寫景描寫特點如何?營造了怎樣的氛圍?(5分)

  (4).簡析該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6分)

  答案:

  (1)這首詞寫初夏時的鄉村生活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久旱雨後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寫出季節和情景各1分,寫對心情得2分,總4分)

  (2)這首詞一改他詩以視覺形象為主的常見寫法,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富有農家生活氣息的各種聲響搬入詞中,於平易中見神奇。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融為一體。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題下,只寫特點得3分;具體說特點得6分)

  (3)移步換景,一句一景(白描)視聽結合,營造濃郁鄉村氣息,欣欣向榮繁忙景象

  (4)體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飲的細節將官與民之間的融洽之情輕輕點出

  閱讀練習二:

  1.對詩詞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全詞在構思和用語上頗具匠心,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B.上片三句話,三個畫面,從所見著筆,次寫所聞,不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

  C.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D.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雜的“繅車”聲,詞人心情定是煩躁鬱悶,無法排解。

  2.這首小令清新樸實,明白如話,僅“試問”已讓詞人形象栩栩傳神。請結合末句的內容,分析詞人形象。(2分)

  3、這首詞寫了什麼季節的什麼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什麼樣的心情?(4分)

  4、具體說說這首詞在寫景上的特色?(6分)

  5.閱讀這首宋詞,續寫下片賞析(150字左右)。(6分)

  參考答案:

  1.(2分)D(此處“聲響”是詞人謝雨途中所聞,是鄉間忙碌之音,詞人的'心情是愉悅的。)

  2.(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戶人家,“試問”有敲門探詢之意。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

  3、這首詞寫初夏時的鄉村生活情景。表現出主人公久旱雨後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寫出季節和情景各1分,寫對心情得2分,總4分)

  4、這首詞一改他詩以視覺形象為主的常見寫法,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富有農家生活氣息的各種聲響搬入詞中,於平易中見神奇。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融為一體。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題下,只寫特點得3分;具體說特點得6分)

  5、這首詞寫初夏鄉村情景,極富農家生活氣息。詞上片寫景,重在路途之聲;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態。縱覽全詞,起筆於有聲,落筆於有聲。

  通常,詩詞中景多是視覺形象的畫面。上片,蘇軾一改常法,拿鄉村聲響入詞,於平易中見別緻。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些少三句,全從聲響中來,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以及久旱雨後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