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古蜀道散文隨筆

隴南古蜀道散文隨筆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諸侯兵會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國參加。從此時算起,古蜀道的出現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難》裡,開篇就感嘆道: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作為我國古代建造時間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時間最長、線路最艱險複雜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交通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蜀道”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蜀道包括全國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而狹義的“蜀道”通常是指陝西、甘肅連線四川的通道。為了區別陝西與四川的秦蜀道,我們把甘肅通往四川、陝西的古道命名為隴蜀道,以體現它的獨特地位和價值。隴南九縣區有豐富的蜀道“交通遺存”,尤其是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在秦隴與巴蜀之間,起著關鍵連線作用,無論是從經濟發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歷史上均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以翠雲廊古柏為代表,實現了道路長程綠化,古道中的懸空棧道結構,是山區道路建設中資金耗費最少、破壞環境最小的方式,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國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因素。這些特點,都讓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古蜀道在歷史上溝通成都平原至關中平原,融會貫通著沿線不同地域的建築、文學、民間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為西部最有影響和最為繁忙的文化與經濟互動傳播的線路,也是跨越西南與西北最活躍和最興旺的商貿線路,不僅直接促進了區域間的物流和人際交往,也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往來。

  古蜀道交通郵驛系統及其遺存,也見證了古代中國郵驛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類資訊傳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組織的傑出代表,儲存著秦漢至今豐富的歷史資訊,完整地記錄了人類交通發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歷史程序,是人類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對話交流的結晶,具有特別的保護傳承價值。

  清代詩人喬缽有詩讚美:“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中。兩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溼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從此,“翠雲廊”成為這條綠色長廊的雅稱,而柏樹當之無愧是翠雲廊的主角。翠雲廊以劍閣縣城為中心,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是古蜀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柏雄健挺拔,根莖虯結,風姿綽約地守護著不到兩米寬甚至已經沒入泥土草叢的古蜀道。

  據文獻記載和科學工作者對現存古柏研究考證以及民間的傳說,古蜀道上大規模植樹有6次。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築阿房宮,曾在蜀中大量伐木。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倡導在驛道旁植樹,還下令在全國各驛道種植松柏,以顯示天子的威儀。這次植的樹稱為“皇柏”。據考察,凡胸徑兩米以上的古柏,樹齡約2000多年,應是秦代所植。三國以後,東晉、唐朝、北宋、明朝都重視在古蜀道上種植松柏。如此歷經多個朝代,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官方植樹行為驚世罕見。歷屆州官在上任離職時都要登記造冊、清點移交,並制定了“官民如山,相禁剪伐”,“偷伐蜀道古柏者格殺勿論”的制度。據考證,翠雲廊上有13株古柏樹幹直徑都在2米以上(約五、六人合抱),確實是在三國或更早時期種植,歷經歲月滄桑而完好無損。”先秦古蜀道上的“狀元柏”就是這樣一棵古皇柏。

  隴南存在著大量古蜀道歷史文化遺蹟,其中最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有: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和隴蜀道。

  祁山道

  祁山道起於天水,經天水郡、平南、小天水、禮縣鹽官、祁山、西和長道、石堡、漢源(西和縣城)、石峽、成縣紙坊、成縣城到達徽縣城,之後或南下經水陽姚坪翻越青泥嶺到陝西略陽,諸葛亮六出祁山,兩次就走的這條線路;或繞開青泥嶺經徽縣大河店、王家河、白水峽到陝西略陽。祁山道北連絲綢之路,南通陳倉道,直達金牛道。祁山道與廣義的陰平道之間也有道路相通。如從鹽官向西經禮縣城後或北上武山馬塢與武山縣城相連,或西行經禮縣石橋、西和大橋、康縣太石、平洛到望關;在成縣也可以經西狹古棧道、翻越太石山、過康縣平洛到望關;在望關既可以經安化到武都與陰平道相接,也可以經長壩、鞏集、白馬關、大南峪、窯坪出隴南,再經陝西木瓜園到略陽,繼續往東到漢中;還可以經長壩、黑馬關、咀臺(康縣城)、岸門口、銅錢、陽壩、託河出隴南,經陝西燕子砭南下四川。

  陳倉道

  陳倉道途徑隴南徽縣和兩當縣境內,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蜀道文化遺產。陳倉道起於寶雞西南大散關,經鳳縣、兩當縣、徽縣後翻越青泥嶺直達略陽、漢中,是修建最早的蜀道。陳倉道在兩當縣、徽縣的里程約120公里,特別是徽縣的青泥古道更是遠近聞名。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入蜀途徑青泥嶺時,也發出“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功山》)的感嘆。

  陰平道

  陰平道為名副其實的川甘捷徑,早在漢晉時已經是陰平郡境內之隴蜀通道,三國時魏國大將鄧艾經陰平道伐蜀成功更使其天下皆知。當時陰平道起於陰平郡,即今甘肅文縣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清道口,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與金牛道連線。後來陰平道從文縣繼續沿白龍江河谷北上經武都、宕昌、岷縣、最後抵達臨洮(狄道),從成都直接通向隴西地區。

  隴蜀道

  隴蜀道文化是迄今為止隴南歷史文化中內容最豐富、涵蓋範圍最廣、歷史影響最深遠的重要文化線路。隴蜀道線路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構成隴蜀道路線的城鎮、村莊、驛站、棧道、橋樑、碼頭、寺廟、關樓、古塔以及古代石刻、摩崖造像、書法、壁畫、詩歌、遊記、名人蹤跡、神話傳說等內涵豐富的文化元素,還包括山脈、河流、陸地、植被、關隘、珍奇動植物、古老的行道樹等和路線緊密聯絡的自然元素。蜀道文化線路由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靜態遺產與動態遺產、可移動文化遺產與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古代文化遺產與近現代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樣性要素共同構成,可以說,蜀道就是古代甘、陝、川之間的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戰爭之路、郵傳之路、貿易之路、石刻之路。透過“祁山道”文化線路把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的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仇池故國、西狹頌、茶馬古道等歷史文化,把乞巧、春倌等民俗文化,把鹽關鎮、紅川鎮、祁山、晚霞湖、西狹、梅園溝等西漢水流域的文化名鎮、自然風光等連線起來。透過“陳倉道”文化線路可以把兩當縣、徽縣的果老文化、“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兩當號子等歷史、民俗文化,把伏鎮、青泥村、雲屏、三灘等文化名鎮名村、自然風光等連線起來。透過“陰平道”文化線路,可以把文縣、武都、宕昌三縣的陰平故國、武都故國、宕昌故國等歷史文化,把白馬人民俗、高山戲、氐羌風情等民俗文化,碧口鎮、哈達鋪鎮、摩天嶺、天池、永珍洞、官鵝溝等白龍江流域文化名鎮、自然風光等連線起來;隴蜀道文化線路(文化遺產)涵蓋隴南九縣區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旅遊名勝、風物特產的方方面面,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隴蜀道文化核心是三國文化,以線帶點地涵蓋隴南的特色地域文化,內容豐富,涉及範圍廣泛。可以說,隴南的文化名鎮、重要遺址、風景名勝都分佈在隴蜀道上。隴蜀道沿線的文化就是隴南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和創新隴蜀道文化,就是發展隴南特色地域文化。

  近年來,隴南做了許多蜀道申遺工作。隴南參與蜀道申遺的過程,就是對本市蜀道文化價值的挖掘整理弘揚過程,是對蜀道沿線即將消失瀕臨滅絕的文物、民俗、生態給予搶救性保護的過程,也是為本市打造一條新的具有世界品牌的旅遊線的過程。這項工作自2012年啟動以來,得到了市內、省內,以及周邊廣元市、漢中市等地廣大蜀道文化專家學者、研究者的大力支援,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就隴蜀道文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撰寫了大量隴蜀道文化方面的論文。2013年,隴南將隴蜀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列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佈局中提出了“建設隴蜀道文化發展帶”的戰略構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