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上與群臣論止盜》比較閱讀及答案

《桃花源記》《上與群臣論止盜》比較閱讀及答案

  閱讀【甲】、【乙】兩文,回答6—9題。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註釋 哂(shěn):微笑

  6.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 )

  A.漁人甚異之(異:認為……奇特非凡) B.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

  C.處處志之(志:記住) D.或請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7.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2)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個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裡的話來說,是因為那裡沒有 和 。陶淵明虛構這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麼?(3分)

  答:因為那裡沒有 和

  目的是

  9. 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3分)

  答:

  參考答案:

  6.C (通“訁志”,做標記)

  7 ⑴村裡人的祖先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裡出去。

  (主要評分點為省略的“村裡人的祖先”,“妻子”、“絕境”、“焉”, 每點0.5分,共2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

  8. 賦役重,官吏貪求。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9. 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並能對此句作簡要分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