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讀後感(通用7篇)

《張居正》讀後感(通用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居正》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居正》讀後感1

  讀《張居正》猶如爬山,抵達山腳之前漫長的緩坡,再途經危石旁僅容一人而過的羊腸山路和退一步就會墜入深淵的絕壁,,一路險阻疲憊,換得駐足頂峰遠眺崇山峻嶺那種“一覽眾山小”的片刻怡然,隨之而來的卻是身不由己地倉惶下山,黯然神傷地潦草離山。仕途權貴好比自然節令,豔陽當頭之日斷然想不到冰凍三尺之寒;仕途權貴也好比登山,在巔峰之刻的怡然是斷然無法預見山下淒涼際遇之痛。

  卷一《木蘭歌》描述了綿裡藏針的張居正,如何在隆慶皇帝大行和十歲的萬曆皇帝登基這個改元的關鍵時期、依託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禮監掌印馮保,一舉挫敗當時的首輔高拱,榮登萬曆第一任首輔的寶座。身世淒涼的玉娘是一位才貌雙全、能吟會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俠送給高拱的禮物。她和張居正相逢在前首輔高拱致仕的京南驛裡。玉娘一曲《木蘭歌》道出了“皇城中爾虞我詐,衙門內鐵馬金戈”的殘酷,也嘆出了政局“榮辱興衰轉瞬間”的無常。如果把政治權力比作登山的話,登山前的緩坡是漫長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負重的。張居正成為首輔後處理政務的胸有成竹和得心應手,其實完全取決於他“登山”前的隱忍與後退中積蓄的力量。

  卷二《水龍吟》如水龍吟的詞牌,氣勢雄渾,抒發激奮的情懷。張居正接手朝廷時,政治、經濟和軍事皆處於千瘡百孔的狀態,百事待興。治亂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觸及巨室的利益。年僅十歲的朱翊鈞還無法獨政,於是李太后、張居正和馮保組成的朝廷“鐵三角”形成了實際的“君”。這種局面,成全了張居正這個“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滿腹治國興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進到萬曆新政之中。張居正上任之初,面臨著戶部連官員俸祿都發放不出來的窘迫局面,而官場三蠹——貪、散、懶——舉目可見。張居正沉著應對胡椒蘇木折俸引起的軒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廣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舉措,和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不謀而合——管好人、抓住財。這些循吏中除了武將戚繼光、殷正茂,也有王國光、金學曾這樣的文人。對京官的“選、育、用、查、升、降”為萬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沃土。張居正為“登山”創造了良好的開局。

  卷三《金縷曲》是張居正邁向權力巔峰的關鍵時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飭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頓驛遞和子粒田徵稅。難上加難的是這一系列變革不是觸動“君心”就是撼動“官心”和“特權”,這些都是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利刃之舉。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張居正自揭“家醜”事件。張居正把趙謙在官任江陵縣令期間,贈送一千畝官田給父親以換得舉薦機會的實情,親自稟告給李太后和小皇上。張居正這種把國放在家之上的氣魄,和振衰起隳的種種舉措,使得萬曆的新氣象不僅僅只是流落筆頭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實效。然而,張居正所處的時代畢竟還是儒家思想統治的“忠孝仁義信”時期,張居正父親去世,原本應該遵從洪武帝立下的回鄉丁憂守制三年。為了萬曆新政不半途而廢,小皇上堅持奪情,張居正在《金縷曲》中表現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無奈:“我為人子遭詆譭,忘江南,煙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時表明了自己的無畏“只是明君難割捨,扶社稷,要創千秋業。功與過,且拋卻!”

  卷四《火鳳凰》中張居正權力登頂的標誌,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歸江陵厚葬父親以及“一條鞭”法賦稅改革的實施。這次南歸,張居正不但見了即是政敵又是摯友的前首輔高拱,而且也再遇陽明新學的傳人何心隱。何心隱曾在隆慶皇帝大行之時給了張居正“消朋黨、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國方略。在吏治和財政穩定之後,張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學術。而何心隱由於干涉朝政之事最終落得不得不死的結局。高拱雖身在鄉野,但對朝廷大事瞭如指掌,他對“遼東大捷”的疑竇,導致了張居正對“遼東大捷”真相的調查,以及對皇上已頒旨賞賜給各路官員爵祿的悉數追繳。如果說何心隱之死,傷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麼對於“遼東大捷”的追繳則徹底讓張居正改革計劃的追隨者寒心。而張居正的功高蓋主和嚴父般對幼年萬曆帝的高壓管束,都在他死後遭到了萬曆帝的殘酷清算。玉娘在張居正墳前殉情前的一曲《火鳳凰》道出了張居正已知其難,卻能不變其行;已知其身後淒涼,卻能不變其治國雄心。“不用說生前顯赫死後孤悽,不必嘆人妖不分世態炎涼,先生即是火鳳凰,又何必,在這塵囂濁世爭短長”。至此,張居正的萬曆新政徹底失敗,他的功名也轉瞬從峰頂陷入谷底。

  張居正,成也朱翊鈞,敗也朱翊鈞。因為朱翊鈞的年幼和師徒關係,張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國宏願,成就萬曆年間的太平盛世。也由於朱翊鈞,張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龍有悔的境地,身後整個家族如棄子般被徹底清算。海瑞曾說過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而我更寧願相信張居正最喜愛的循吏之一金學曾的一句話“張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於一防;他對於自己身後的悲劇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這樣做,乃是為了實現他擔當天下事的宏願。”忠誠信念,甘願燃燒自己的人不多,張居正當屬一個。世間縱有千萬官,人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讀後感2

  張居正這套書一共4冊,我花一週時間把它認真讀完,這是我自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以後讀的第二套歷史類小說,讀完後我不禁掩卷而思。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偉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動下,本被貪官花掉所有錢的戶部(財政部)收入了幾百萬銀子(約要等於幾十億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一個身無分文的人在五年內拿到了幾十億元!我終於知道,奇蹟是創造出來的,而這個奇蹟,是張居正創造出來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人有很多,他們聯合了起來,極力反對張居正改革,還好皇帝對他非常信任,讓他繼續改革。本來很快就是滅亡的明朝在張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煥發了生機,開創了繼永樂盛世以後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麼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讀書人,在張居正父親張文明死後,不顧改革正在進行中,強烈要求張居正回家守制。張居正當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這樣,如果一回家,這些事誰來管呢?但是那些讀書人一再要求,還上書批評張居正不孝,其中還有他的學生。學生罵老師,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啊!最後,這些讀死書的人在被打了幾十大板後罷官。

  當改革接近尾聲的時候,張居正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貴族們趁機破壞改革成果。此後,明朝進入無可救藥的深谷中。

  張居正的一生是悲劇的,他一心為民推動改革,敢於與天下富豪為敵。只為創立太平盛世,延長這個朝代的“生命”。

  張居正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嶽向身上四個字來概括:精忠報國。

  《張居正》讀後感3

  我今天要介紹的書是熊召政的長篇小說《張居正》。

  首先,我們大家一起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張居正,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張居正與太監馮保合謀,逐去高拱,自任首輔,掌握明廷大權,開始進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頓官僚機構;同時注意任用支援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中央集權。實施清通欠、省驛遞、懲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項改革措施。改革賦役制度。為清查隱漏土地和推行一條鞭法,又在福建開始清丈田畝;實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優免的丁田,不許官僚假冒優免逃避賦役。張居正還採取厚商措施,整頓錢法,嚴禁私鑄,同時許銀錢兼用,許商稅納錢;批准實施戶部“速通關以甦商困”和“減稅契,寬鋪行,恤商人”之請,並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減輕了黃、淮下游的水患,漕運暢通。對周邊民族,“外示羈縻,內修戰守”,整飭邊防,改善了民族關係。他以戚繼光等主持薊州防務,以李成梁鎮守遼東,邊防敗壞局面得到扭轉。

  《張居正》這部書,以明朝張居正為原型的一部小說。這本書共分為《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四卷,129章。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著張居正展開,第一卷《木蘭歌》是變法的前奏,主要敘述著在隆慶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權變更的特定情況下,高拱、張居正、馮保之間的爭鬥和權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龍吟》明寫京城裡“胡椒蘇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紛爭,暗寫張居正借“京察”整飭史治的機會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這一階段中,李太后、張居正和馮保三人的權力關係中逐漸趨向穩定。第三卷《金鏤曲》是在權力三角關係穩定後,敘述了張居正變法最艱難的攻堅階段。小說第四卷《火鳳凰》描寫的就是隨著小皇帝長大而逐步收回皇權,權力“鐵三角”隨之瓦解進而導致變法迅速失敗,保守勢力全面復辟。

  2015年,《張居正》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這本書吸引讀者的地方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書中對景物的空間位置描寫非常的細緻。比如這是慶遠府最西北端的一個縣,三面與貴州接壤。境內萬山重疊,處處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腸。僮、瑤、苗、僚等土蠻雜居於此。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剿,韋銀豹、黃朝猛率數萬叛匪退縮到荔波縣的水山中。殷正茂層層堵截步步進逼,統率十萬大軍對叛匪形成合圍之勢。荔波縣歸南丹州管轄,屬於那種“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地方。縣城在縹碧的荔溪邊上,縈水枕山,風景如畫。只是地方過於促狹,縣城常住人口不過三千人左右。把毛廁茶亭統算在內,也不夠一千間房屋。可是此番前來的人馬,先不說糧食輜重堆積如山的大軍,單是廣西布政使、慶遠府巡撫、南丹州知州、府治鎮撫司以及駐軍千戶等等隨軍而來現場辦公的各級官員,連同僚屬一塊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縱是把縣城居民全都趕走,房屋也不夠。殷正茂也不管許多,只是命令這些地方官員悉數住進縣城,而把自己的總督行轅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關帝廟中。關帝廟在一處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淺淺的荔溪,溪對岸又是連綿的崗巒,再往裡走,便是進入水嵃山的官道。這天上午剛過辰時,殷正茂正在關帝廟內與幾位參將商議軍事,忽有親兵來報:“啟稟督帥,所請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和解決寫的非常生動。比如胡椒蘇木折俸一事,從頭到尾做了詳細的介紹,從中也可以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第三、此書讓讀者對張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國方略折服,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張居正從入閣到首府的歷程,中間夾雜著高拱的權謀暗算、大明皇室的無奈渴望。在張居正出任首府後,將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實行京查、取消皇親國戚的部分特權,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湯。

  《張居正》讀後感4

  幾個月前,我在網上一口氣買了六本書,分別是《稻盛和夫自傳》、《苦難輝煌》、《風雨張居正》、《博弈論的詭計》、《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禪宗圖文百科》。我對張居正的第一次瞭解,是在看《明朝那些事》時。由於《明》沒有深入地介紹張居正,使我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想去了解他。因此,我基本上用了我最快的時間看完了《風雨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明代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為內閣首輔,當時萬曆皇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他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透過一系列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萬曆十年卒。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及守舊官僚所攻訐,被抄家,並削盡其官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張居正在“奪情”前後,恍若兩人。我非常喜歡和欣賞前半個張居正。張居正先後與嚴嵩、徐階、高拱等權相同值內閣,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但是也學習到了很多的為官之道。因此,在萬曆新政實施之初,張居正就在政治、吏治、經濟、軍事、水利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張居正是成功的,因為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僅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巔峰,歷史少有,也使得他自己看到了施政的斐然成績。張居正也是失敗的,因為在他剛一去世,不僅人亡政息,而且被朝廷全盤否定,子孫牽連落寞。張居正是一位很用心的老師,他教年幼的萬曆皇帝時,為了講解一些道理,還親自畫連環畫,由此,他成為中國圖文並茂進行教學的第一人。張居正也是一位很機械的老師,正是因此,在萬曆皇帝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巨大的叛逆心理,使之成為整個明朝最懶惰、無能的皇帝,連續30多年不上朝。我喜歡明朝,今後還會繼續留意和研究明朝。下個關注的物件將是王守仁。作者酈波,1972年生,祖籍江蘇省丹陽市。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10月初,他在《百家講壇》主講《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風雨張居正》這本書,對張居正進行了非常正面的介紹,充斥溢美之辭,有失偏頗。其用筆,也不如《明》。

  《張居正》讀後感5

  應該託《明朝那些事兒》,或“當年明月”的福,我再有幸觀看了《風雨張居正》25集系列電視節目。觀後有感,因為使我更進一步瞭解了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偉大事蹟。

  《明朝那些事兒》關於張居正也只是隻言片語,權術鬥爭,和萬曆新政大概情況和績校。而《風雨張居正》不同,它不僅向我們還原了歷史真相,還詳細分析了萬曆新政取得成功原因,也讚揚了張居正為拯救明朝和明朝中興,以及萬曆新政取得豐功偉業的做出巨大貢獻,給以後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值得有意思的是,《風雨張居正》他是從最失敗的教育開始講起,這也很符合主講人酈波的身份,也符合百家講壇求真務實的風格。百家講壇是我最喜愛看的節目,我看了將近也有一年的時間了很有啟發。從易中天的《品三國》到現在的《風雨張居正》,講得大多是歷史、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和諸子百家。還原了很多歷史真相,也讓我們知道了歷史原來就是這樣!百家講壇是科教頻道,在這個地方講教育和歷史,也讓我們觀眾獲益匪淺,而且它還專門邀請那些知識淵博和高階的教師來講,從而增加了我們的歷史知識,也豐富了我們歷史文化,使歷史真相的可信度也越來越高!

  《風雨張居正》也正是這樣。歷史上張居正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不知道歷史,不懂得歷史的人也許就不清楚了。所以透過酈波老師這25集的講解,我們不更清楚地瞭解他了嗎?我們知道,萬曆初期,他嘔心瀝血,為國盡忠,不斷改革,那我們就問他為什麼要改革呢?為什麼他會成功呢?為什麼他會成為明朝有名的政治家和家喻戶曉的人呢?為什麼遭到諸多阻礙後最後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和為明朝中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他死後為什麼會遭到抄家的命運呢?

  這一切,都可以在《風雨張居正》找到答案。《風雨張居正》我是從第一集一直看到第二十五集的,每一集都給我帶來不少的驚奇和震撼,尤其是感動。比如說酈波老師講突如其來的官場風暴,就講得特別激動,特別動情和最能打動觀眾的心,尤其打動我的心。在這一集,他講到張居正的父親在萬曆新政改革最關鍵時期不幸去世,如果按明朝祖制應當回去丁憂守制二十七個月。可是他一走,萬曆新政就無法正行下去,小萬曆和李太后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不得已張居正決定選擇奪情留任。這時,卻突然遭到大臣們激烈反對,尤其是他最信賴的親信和學生們的反對,然後紛紛上疏彈劾張居正。小萬里為了保證自己的帝位和希望能得到依靠。他下令給予上疏和彈劾的大臣們廷仗,廷仗雖然不是嚴重的酷刑,但是搞不好也會出人命。

  人命關天,所以以內閣王錫爵為代表的大臣們紛紛向張居正求情,希望他能網開一面。張居正考慮到萬曆新政,而學生們不僅不理解自己是為國盡忠的一片苦心,還紛紛遭到自己學生的彈劾。學生彈劾老師這也在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所以張居正無情地拒絕了內閣和大臣們的請求,並下跪反而求大臣,有人認為張居正這是在作秀和耍無賴。酈波老師講到這裡,突然變得激動起來,然後連續發出幾聲慷慨激昂的質問,那質問的聲音彷彿能穿過四百年的時光隧道,為不理解張居正改革作無聲的辯白,那辯白也好象就是發自張居正孤獨內心的聲音,表達了張居正奪情留任改革決心,也道出了四百多年前張居正內心孤獨心境,和難以說出來的言語與艱辛。我想,如果四百年以前那些人和他的學生聽到這樣質問和辯白的聲音,我想他們一定會支援和理解他的老師,萬曆新政也會取得更大成效。

  所以。這一集,講得我非常顫動不已,震撼不已。可是當時那些人就是不理解,最後連他最看重和得意的學生也不理解。他死後,萬曆新政也隨著人亡政息,沒有繼續維持下去,剛剛取得巨大的成效最後也被毀為一旦,而他本人後來還遭到抄家的命運,眼看復興的大名王朝有了新的生機,人民就要過上幸福和安居樂業的生活,最後因為萬曆新政遭到破壞,大明王朝因此也走後滅亡不歸之路。這不使人感到遺憾和惋惜嗎?酈波老師最後還無比還惋惜地說,“張居正如果多活幾年,後來的大明王朝也許就不會是這樣結局。”

  還有最讓我感動的是最後一集,講他的孫子張同敝因為是張居正的後代,不願看到大明滅亡而拒絕投降而遭到殺害,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和忠烈,使我特別感動。這也充分說明了張居正為大明王朝中興做出巨大貢獻和付出的努力讓後來的人們懷念和反思。還說明了張居正為萬曆新政的付出的畢生心血和取得的成就也值得後人瞻仰。就連後來,之前阻礙他萬曆新政而反對他多情留任遭到廷仗那些學生也終於叨嘮著張居正,從而證明張居正改革是正確的,因為他從根本和實際上解決了明朝中晚後期衰敗問題,使明朝走上正軌,繼續向前發展。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評論,“有人說假設張居正遇到劉後主那就好多了,至少他的身後就不會這樣寥落,他的兒孫也能夠平安過日子,明皇朝也許會有另外一番局面!”。也有人評價他是伊尹和周公,或把他比作恆溫和王莽,因為萬曆初期,他專權,大權在手。而他自己則以諸葛亮自喻。我認為,無論把他比作誰,功或過和是非,他在明朝歷史上,或萬曆初期功不可沒,沒有人可以比及,因此被後人當之無愧稱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出色的改革家。

  《張居正》讀後感6

  讀完了《張居正》這部歷史鉅作,我深深為張居正的膽識和才氣所折服,同時也為他悲劇的命運感到惋惜。

  他在世時,萬曆新政的推行和實施,無疑緩解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後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卻令人髮指。

  我看過這樣一句話:“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張居正窮盡畢生心血,為的是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師,同時也是天下人的宰輔。他大力進行改革,使衰敗至極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風。他的改革無疑觸動了貴族門閥的利益,那些王公貴族恨不得將他粉身碎骨,然而他並沒有絲毫猶豫和退卻。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說他“精於治國,卻疏於防身”,他的幕僚金學曾卻說他是不屑於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經想好了退路,又怎麼可能會不顧一切阻撓來改革呢?死後又怎會有那樣的結局呢?

  據說他死後,對他的清算除了對江陵張府挖地三尺,對張家老少無情滅絕之外,差一點就要掘墳碎棺,將他的遺骸拖出來餵狗。曾經對他唯命是從的皇帝竟會這樣對待他的老師,對待這個國家的功臣,實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於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卻是萬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張居正,明朝早就會在歷史舞臺上畫上一個悲慘的句號,正是因了張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統治才會多延續幾百年。張居正用他的鐵腕手段維護了王朝的尊嚴,他在一天,這個王朝就必須按他的意願按部就班地運轉。這就是他的威嚴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觸犯了那麼多人的利益,他的鐵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膽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張居正父親的死大作文章,說他匿喪不報的,說他貪戀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門生也不例外。

  古時遇到父母去世,有為父母守靈三年的習俗。不論什麼事情都必須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張居正的無私使他成為了眾矢之的。讀書人對他的行為更是憤怒,然而皇帝袒護張居正的強硬態度暫時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這也極有可能是張居正悲劇命運的一個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則無朋,水至清則無魚。”所以這世上能夠了解張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猶如那稀世的珍寶。

  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的榮譽和尊嚴也一併被剝奪,甚至只要是與他有關的人都被牽連。他若是知道了定會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這樣的結果,也還是會力排眾議進行改革。畢竟政治是張居正實現他畢生理想的舞臺,也是他對這個國家最大的貢獻。

  他的成功令萬人矚目,他的失敗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華淘盡,滿目荒涼,只留給後人無盡的感傷。

  《張居正》讀後感7

  近日讀了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小說文筆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熊先生對明代的歷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識的描述引用顯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

  《張居正》共4本,讀起來並不覺得十分吃力,在春節期間是我難得的好讀物。通讀下來,對作為改革家的張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瞭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開創了萬曆新氣象,大有一掃明朝頹廢景象之勢。在任期間,他大膽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稅制、整頓講學,並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馮保的支援下達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荊州埋葬父親時,沿途官員的巴結奉承、隨行隊伍的氣派,都大有蓋過帝王之情形。至此,張居正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點。

  繁華過後總是難免寂寞。張居正任首輔十年,所積累的權勢和人脈看似深厚不可動搖,卻沒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隨之而去。

  當然,在熊先生的筆下,張居正還是作為正面出現的,對張居正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透過查閱資料,讀者可以發現張居正在其去後所遭遇的情形決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著一些失敗,正是這些失敗導致了其身後的不幸:

  1、張居正與小皇帝的關係處理得並不好,對小皇帝的教育並沒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剛剛親政,就把火燒到了自己的師相身上,這是為什麼?單單是因為張居正拒絕從國庫拿銀子補貼內廷?非也。或許是張居正的權勢大得已經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當年高拱就是因為輕視小皇帝才被罷相,因此萬曆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聽張居正教導的小孩子。事實上,有記載表明萬曆在少年時即顯示出較高的天分。

  2、張居正失去了廣大官員和士林的支援。雖然推行改革勢必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招致他們的反對,但張居正的問題決不僅僅在於此。根據《明史》記載,到了最後世人對張居正"日惡之"。從後來查抄張府看,張居正雖不算大貪,但也決非潔身自好,一個一向反對貪腐之人,竟背地裡如此作為,難怪萬曆要動搖對老師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輔期間,其父親在荊州收取了地方官員奉送的數千畝的良田,恐怕張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與馮保的聯盟導致了內在的不穩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內外官員是不能結交的。張居正與馮保的聯盟既使張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援,同時也使自己陷入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境地。

  熊先生還提及李太后對張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並引得萬曆的反感,進一步導致了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我個人感覺這可能是文學上的春秋筆法,但不影響張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畢竟要打翻既有格局,總要各方博弈,並藉助各方力量,直至達到最終的平衡為止。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類似張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國的歷史上又出現了一些,只是世間已再無那個張居正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