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門》讀後感500字

《三重門》讀後感5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重門》讀後感500字,歡迎大家分享。

  《三重門》讀後感1

  《三重門》是韓寒的第一部出版作品,也是他創作生涯的始點。

  《三重門》的主人公林雨翔自幼天資聰穎,加上其父的影響,從小就被譽為"神童"。然而這個極具才氣的少年卻在初中嚴重偏科,也因此遇上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馬德保,還有佔據他整個情感生活的女同學Susan。青春年少的他們,與所有同齡人一樣有著情竇初開的情懷。有意無意的接觸間,愛情的萌芽逐漸開花……在這個戀愛的季節裡,充滿幻想的男孩女孩能否找到那把鑰匙,去開啟人生的門、心靈的門、愛情的門……本書透過少年林雨翔的視角,向讀者揭示了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和夢想。韓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著、憤怒著、抗爭著、改變著,透過那些犀利、尖銳甚至是刻薄的語言,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的靈光閃現。

  本書最早的版本出版於2000年,一經問世就引起廣泛爭議。一方面對於天才少年作家韓寒的實力讚歎不已,另一方面對於中國教育的現狀提出頗多質疑。作品本身的優秀程度自不用提,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能寫出這樣的作品確實是中國文壇的一個奇蹟,但更多的是激盪至今作品背後所隱含的深意。

  十四年過去了,重讀《三重門》一定會有新的感受。新版《三重門》經全新修訂,精美裝幀,附贈特別訂製的"三重門"主題原木鉛筆,值得珍藏。

  《三重門》讀後感2

  林雨翔的經歷不禁讓人為之扼腕嘆息。學業,生活,戀愛處處不得意。但轉念一想,當今又有幾人能在三重門中活得瀟瀟灑灑呢?

  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迴、周旋。

  無疑林雨翔的經歷激起了各時代人的共鳴。或許,現實就是這樣的無奈吧。你適應了,不過多一個教育的犧牲品;你嘗試去改變,卻難於上青天。

  很慶幸我在大學,而且經歷了那些煉獄依舊有著一個清醒的頭腦。大學的包容性很強,我不是在水深火熱中掙扎,但卻依舊要去改變——這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無奈吧。

  讀完《三重門》後,我感受更多的是鬱悶與惆悵。作者把一個消極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丟給了我們,讓我們去無限地延伸。

  這是一個消極的包袱,但韓寒本人又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火。那桀驁不馴的個性,沉著老調的筆鋒和打碎枷鎖換得自由的輝煌人生為我指明瞭方向。

  我,曾經而且現在依舊是在三重門中苦苦掙扎的人。每天為學業,生活,戀愛種種瑣碎的是冥思苦想半天。我沒有韓寒的黑色幽默,沒有世故的思想,沒有憤世嫉俗的滿腔熱血……

  可我有的是另一些東西。對改變命運的渴望,清晰的人生目標,宏遠的.理想,頭腦中既定的方案,已然付出的行動和喚醒內心潛能的鑰匙……成功的航帆已啟程,我萬事俱備。加上對文學的天分,我如虎添翼。

  既是此,幸運之神也來垂青,何苦之有?

  苦盡甘來,我的時代就要到來!

  《三重門》讀後感3

  林雨翔從小被父親強迫揹著那些《戰國策》之類的古文,一開始父母常常鬥嘴,後來因為母親被“發掘”出了打麻將的才華,經常早出晚歸,致使父親想鬥嘴的人也沒有,一句“賭場出瘋子,情場出傻子”說出了這個家庭的情況,一家人也過的心安理得。由於林雨翔小時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驕傲,為此林雨翔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並不好,但是後來在學校認識了菜鳥老師,拍起了菜鳥老師的馬屁,致使那位菜鳥的老師和林雨翔相處也是十分融洽。後來,文章中寫到了林雨翔喜歡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寫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對Susan的愛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為對Susan的痴戀成績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補回來趕上平均分。在還有一個學期就要即將畢業的時候,父母開始擔心林雨翔的成績,而在他左右囑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並沒有考上高中,最後無奈的父親只好用錢將他送到市重點中學。

  讀《三重門》,我會為Susan與林雨翔的朦朧愛情所感動,甚至流淚。心心相通卻無以表達,朦朧愛情之美就在於朦朧。而對於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覺可惜。熱愛文學卻無以發揮,被其餘學習所羈絆,與現實中的韓寒極為相似。

  或許它打動人的地方就在這兒,韓寒受同齡讀者愛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永遠是一個值得品讀的話題。看《三重門》總是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也是一個高中生,也身處在三重門的怪圈裡面。只是我沒有像林雨翔那樣嚴厲的父親,我應該感到幸運。

  《三重門》讀後感4

  看了《三重門》後彷彿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時,我感覺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後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在這本書裡作者寫的都是實話,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語句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林雨翔表現出的是一個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年齡,十多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讚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於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然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現在看來也許這不能叫無情,而且這種名字為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們的飲食起居包辦了的。為了我們也許父母寧願他們自己少吃一些,也不願讓我們少吃。在這之中,可能會給我們造成無形的壓力。看著白頭髮在父母頭上越來越多,受著父母充滿期盼的目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從心裡湧了上來,於是不管怎樣也要把書本中的東西死記硬背,在班裡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終,在無奈之餘的發洩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是不求上進。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於自己的支配,如果考上重點大學,全家喜上眉梢,今天去新馬泰,明天去港澳臺,而敗者卻可以讓整個家庭陷入死寂、無法自拔。

  在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道路上走著,告訴自己,自己總能發光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