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不遇》讀後感

《尋人不遇》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尋人不遇》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尋人不遇》讀後感1

  雖不能說是一口氣讀完這本《尋人不遇》,但是在近三天的閱讀中,自己的崇敬之情與思考之心是不間斷的。敬佩的是比爾?波特,作為一個外國人對中國的詩詞文化如此痴迷,如此的專業,讓自己作為一個喜歡詩詞的人都汗顏。但是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是思考:究竟什麼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本書作者以一個旅行者的視角,以一個對詩詞的仰慕者的姿態,寫下了尋覓我國古代偉大詩人蹤跡的旅途的詳細經過。開始看時覺得有點像流水賬,隨著讀書的深入,慢慢地發現了這本書的深度與獨特的寫作視角。作者用了30天的時間從孔子的故鄉曲阜出發,到濟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經成都(杜甫、賈島),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並一路走到南方,陶醉於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之中,最後到達浙江天台山詩僧寒山隱居之地。一路上,69歲的比爾沿著黃河、長江,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無限熱愛,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他帶著“美國最好的酒”——用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詩人致敬,再現了中國古代高貴的詩魂。

  讀時最大的感慨莫過於一位外國友人竟能把中國這些偉大的詩人的足跡尋覓的這麼清楚,路線設計的如此合理,時間安排的如此恰當了。試想一位老人揹著簡單的行囊,從每天早上六點左右開始自己的行程,到到晚上十點左右結束自己的行程,連續30天,這是一種怎樣的尋覓之旅。這行程中有徒步,有計程車、大巴車、火車等,更有風雨隨行,一路的困難,一路的艱辛,都沒有阻擋住作者對詩人朝聖的腳步。作者以尋訪古人生活足跡的行程為主線,將我國曆代詩人詞人的生平和作品串連在一起,文筆輕鬆活潑,內容充實豐富。能讓讀者在輕鬆的類似旅行的閱讀中開眼界!一顆顆深埋於茫茫華夏大地的璀璨的詩詞明珠,被作者逐一尋覓、擦亮! 但讀時更讓我感慨的是一位69歲的外國老人,對中國的詩詞文化有如此的熱愛與瞭解,每到一處都能吟誦那些或家喻戶曉,或幾近失傳的不為人知的詩篇。最讓人感佩的是他每到一處都以“敬酒”的方式與他心目中的詩人交流。獨特的愛慕之情!這是作者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在行路的過程中被昇華了,路在讀書的鋪墊下顯得更厚重了。這也是我所期許的讀書與行路的狀態。

  感佩之餘,更多的是思考吧:究竟什麼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

  時下,旅遊熱席捲著國人,每逢節假日各大景區都是人滿為患。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這旅遊的大軍,這是家長所謂的要讓孩子們“行萬里路”,長長見識吧。但是每次旅遊回來之後,孩子們是不是真的長見識了呢?除了自己知道曾經去過哪兒之外,留下的.無非就是一些照片而已。無論是孩子的見識、知識還是精神又成長了多少呢?

  “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很多的成年人也為自己的旅行穿上了華美的外衣,旅遊成了“身體在路上”的標誌。也的確是身體在路上,因為很少有人在旅遊的過程中去感受自然景觀或者是人文景觀帶給自己的享受,徒增勞累與辛苦罷了。現在又加上一條“堵”,當告訴路上長長的等車的隊伍不見頭,景區內密密的人群不透風時,身體真的是在路上了。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先讀萬卷書呢,還是先行萬里路,二者究竟是有聯絡的還是被割裂的呢?讀完《尋人不遇》我深切感受了真正意義上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首先是那些先賢們,他們的讀書與行路之旅。無論是孔子,還是李白,不管是杜甫還是蘇軾,無論是隱居的謝靈運、阮籍,還是入仕的王安石、歐陽修,他們都是在飽讀詩書之後開始自己的“萬里路”的。孔子在飽讀詩書之後周遊各國,為了“禮樂治天下”的信念而行萬里路;李白在尋找自己夢想的為官理想破滅後,行走在山水之間,才有了《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經典名篇的問世。有了李白的行萬里路,我們才看到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壯;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在行萬里路中變得更加深刻了,蘇軾的“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的落魄時的閒適與灑脫才在萬里路中被沉澱昇華。王安石、歐陽修有了讀書的積澱,即便是遠離廟堂,遊走山水時依然能夠胸懷天下。一個個的詩人用他們的“萬卷書”為我們描寫著他們腳下、眼中更是心中的萬里路。這萬里路不僅僅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走,更是在人生的山山水水中游走。正是這樣的“萬卷書”打底,“萬里路”提升,才有了他們的見識,有了他們跌宕起伏的大人生格局。而今我們的“萬里路”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人生見識與格局呢?

  《尋人不遇》讀後感2

  沒聽這本書之前,我在想,這樣的書,樊老師要怎麼講呢?無非是一個地方一個詩人的墓地,如果換作是別人講,也許只會說成流水帳。但是樊老師不愧是“中國最會講書的人”,他能把作者對中國詩人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那種嚮往與景仰,表達得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樊老師還帶我們跟隨作者的尋蹤足跡,從山東、西安、四川、湖北再到江西,把我們耳熟能詳的遠古詩人給我們一一介紹,道盡這些千古絕句為何而來,詩人那惆悵與浪漫的情懷。當樊老師時不時包含深情的念上詩歌一兩首,我彷彿有種穿越千年的感覺,不知樊老師在講這本書的時候,他是不是也回到幾千年前,與他喜歡的詩人對酒當歌?如痴如醉?

  一個美國人,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獨自一人朝聖古代詩人,《尋人不遇》再現了中國古代高貴的詩魂。比爾說,他很羨慕中國人,因為我們擁有這麼多偉大的詩人。作為“老外”,他也為能讀到這些偉大的詩歌而心存感激。所以,踏上了尋蹤詩人的旅程。作為與詩人們血脈相連的國人,也許透過這本書,才是我們離詩人最近的一次。

  平時,我每日也有抄寫樊登讀書會“讀”版塊的【每天一首詩】,我女兒問我,“你抄來幹嘛,你又記不住。”當時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我說“就算記不住,也讓自己多一項習慣嘛。”但是今天我聽完《尋人不遇》這本書,我彷彿找到每天抄寫一首詩的意義。

  雖然一時半會沒能全記下來,但是每次抄寫詩歌,就能與這些偉大的詩人有短暫的邂逅與連線,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因為,這些遠古的詩人很多時候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他們用詩歌表達了那種心情,我們在讀寫這些詩歌的時候,提醒了我們,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有多自由,可以隨時進行個性表達。相比起來有時我們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根本就不值一提。

  很多時候,我們跟自己過不去跟生活過不去,其實就是沒有把時間拉長來看全域性,就只是困在了眼前。“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覺得特別痛苦特別焦慮的時候,你都會想起這句詩,來安慰自己。樊老師倡導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賺錢,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我們還可以透過詩歌來滋養心靈,透過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和細膩,去感受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好。他說“詩歌是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讓每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