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0篇)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2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

  對於快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或許,快樂在於追求幸福;或許,快樂在於有目標,有理想,併為共奮鬥終生……但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諦!

  現在許多人只看了我們表面的發展,卻沒有深究:我們是否真的比祖先過得快樂了呢?《人類簡史》講的是智人7萬年的進化史。其實,我們自認知革命以來,一直生活在一個虛幻而縹緲的世界中,所謂的金錢、帝國、宗教都是源自人類的想象。這些想象使我們得到了發展,卻也讓人類的野心愈發膨脹,進而躍入慾望的深淵,無法自拔。慾望不僅會給人帶來壓力和痛苦,更有可能會使人類因此而滅絕!

  子曰:富貴於我如浮雲。在我看來,我們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祿而約束自己,迫使我們勞累終生呢?我們缺乏的只不過是一個知足常樂的心態罷了。書中寫道:“現在埃及人民比他們的祖先有更完備的醫療系統,更舒適的房屋,但卻仍有許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貧苦,命運的不公”,原因正是在於他們有一顆永遠也無法滿足的心,不斷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壓力。

  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滿足,更要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我們無需因成功而欣喜,更無需因挫折而悲傷,這樣只會耗費心神。我們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觀上的感受。長此以往,自己的心靈就會變得澄淨明潔,即不受外界喧囂的汙染,也不受所謂“快感”的影響,自然也不再有什麼痛苦可言。

  快樂就是知足常樂;快樂就是靜觀花開花落,笑看雲捲雲舒;快樂就是尋求本真,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

  我懷著種種的好奇與疑問,翻開了《人類簡史》的封面。

  《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的由來,歷史的疑問,人類的本性與現實的面紗。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現在人類的生活與漏洞,是一本幫助人類瞭解自我的經典之著。它從文化,信仰,政治,國際,法律等制度的起點,對當代社會發出疑問,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

  《人類簡史》一共有20章,從遠古時代,一直講述到當代社會,認我知道了許多從課本上見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從內而外的再次瞭解了人性,它讓我知道了現在社會的陰暗面,與光明面。

  它是一個凌亂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讓我懂得了:現代人類的文明,無一不是用別人的血堆上來的。智人本不是孤獨的,我們只是人類的一種,就如麻雀也只是鳥的一種,而為什麼智人能成為生物鏈的頂端呢?我想答案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祖先當時也可以與他們和諧相處,可是嗜殺和殘忍的本性,使我們大開殺戒。但,也正是這份殘忍與無情,才讓人類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惡。我們的真面目,這嗜殺的基因,永遠不能擺脫,和睦與文明的表象下,藏著一份邪惡的念頭。

  當代社會,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強食都由那份殘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與被告人,也許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這一小塊的邪惡,陰險的伏在我們心上。但我們也應向那殘暴的基因說不了,只有將枷鎖套上自己殘暴的心,將愛注入我們的心田,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未來,人類不應只踏著別人的血前進,而更應該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類簡史》告訴了我,我與那份殘暴的相同,也告訴了我,我與它的不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3

  最近閱讀了《人類簡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變對我觸動頗深,尤其是在認知革命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敗自然界中強大的生物,擊敗同時期不同的人類族群,依靠的就是群體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類的DNA中的。

  從一開始的河邊有獅子,到八卦,直到最後的虛擬故事,早期智人藉此走上了一條與DNA進化不同的通向頂點的進化之路。這和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可見知識和可知知識是如此的相似,靈魂轉向所面對的理念何嘗不是一群人虛擬出來的。我們人和幾千頭黑猩猩在會場中截然不同的表現,不是因為我們有紀律,有約束,而是潛藏在我們精神深處的某種虛擬的存在,而我們相信它,有時候會把它稱為信仰,有時候會是原則,有時候會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實它就是根植在人類演變過程中的某個虛擬故事。

  由於以上的理解,我們的教育本身就產生了新的取向。我們究竟是把教育變成一種管理,還是引導。是相信兒童,等待兒童成長,還是用一個個強硬的條條框框,不斷地規範孩子的成長。在我看來,如果我們選擇了第一種,那麼我們的孩子也許會像《浪潮》中的孩子們一樣,陷入權威主義的漩渦,雖然聽話,雖然守紀律,也僅僅是一時的,在很多年之後,照樣會回到原本無序的狀態,而痛恨過去的老師。

  只有真正的身體力行,讓我們的德育發揮真正的作用,深深地進入孩子們的腦海中,讓孩子們真正的信仰,喚醒沉睡在內心的道德,自能成長,自守規則,在自然中受到引導,不斷成長!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該去堅守的。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4

  讀完人類簡史,感慨於作者對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來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透過時代的不斷演化而來的。智人從一個不起眼的動物變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更是不斷努力的結果。然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當時中國擁有先進的航海技術,但是最後卻是別國的探索精神發現了南美洲,澳大利亞等,可見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說起澳洲,在原始時期,智人到達澳洲,那時很多大型野生動物,但為什麼智人能戰勝他們,有人認為是自然選擇,氣候變化的影響,有人卻認為氣候變化不足以讓這些大型動物滅亡,智人學會用火,幫助了他們狩獵,同時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動物認為智人這種體積小的動物對他們不能造成威脅,可能也是加之氣候的影響,導致了大型野生動物在澳洲的滅絕。

  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文化,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人類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農業時代的出現,相對來說並沒有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他們需要下地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需要彎腰插秧,澆水,除蟲,於是演化出了頸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滿足於人們的生活需求而出現了貨幣以及銀行。這一切事物的出現都有其最本質的原因,因為需要了,因此就出現了。

  文章最後談到了快樂,一個人對於快樂的定義難免不同,這是世界上總有一種人不學習也聰明,沒有錢也快樂,但那個人絕不是你。我們既然通過幾千多年的演化變成了如今的模樣,在生活中,要多從大的視角看問題,也許會快樂很多。作者:小仙女在江湖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5

  《人類簡史》前一部分講述的是,世界上的秩序是依託於想象所建立的。

  農業革命後人類形成了大型的村落,再形成城鎮,最後成為都市。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農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千年便出現了城市,王國,帝國,在時間上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能夠大規模合作的本能。所以,如何構建秩序建立大型群體之間分工與合作就成了首要的課題。

  合作網路的建立是建立在虛構的故事和真正的相信者基礎之上。書中講到,許多我們現在以為合情合理的概念與事物都是依託想像建構的。

  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公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都是虛構的故事,人人生而平等與人權等概念,也只不過是虛構出來的,這幾乎顛覆我以往的認知。但作者又從生物學和科學角度去論證了這一論點,只不過是由於多數人都正在相信這些虛構的故事是真實客觀合理的存在,才使得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覺然。

  這讓我不禁想到我們是先相信才看到,還是看到才相信?

  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當有人給你建議一個從未想過的目標,你相信嗎?對於人生風險不可規避只能用合理的方法轉移風險造成財務的的損失,你相信嗎?對於足以改變世界新生事物誕生的初期,如阿里巴巴,你相信嗎?

  先相信才看到是智者,鬥士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如《漢謨拉比法典》和《獨立宣言》的創立者,看到才相信只能是更從者,永遠瞻仰別人的榮耀。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6

  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我們的祖宗是什麼模樣?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在這本書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這本書與我們以往所熟知的歷史書大相徑庭,超宏觀的視角,異想天開的腦洞,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我們拿起就很難放下,看完後直呼重新整理三觀。人類如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金錢、帝國、宗教如何橫掃全球?在作者的敘述中,這些複雜的歷史現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現在眼前。他用幾近於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群族,到如今遍佈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中,作者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四個方面綜合概括了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跟著作者的筆跡,我們可以很順暢的瞭解人類自從誕生到如今的整個發展過程和每一個重要的變革。作者只用了區區400頁,就鋪陳開智人的整個歷史過程,各種精彩令人拍案叫絕;箇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東非的角落中可憐兮兮地生活著。但其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躍升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從歷史程序來看,人類並沒有一個鮮明的目標,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經歷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可是我們究竟是比以前更快樂還是更痛苦,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發展沒有帶來快樂,那麼它的意義又在何處?作者最後提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莫過於此。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7

  看完推文分享的幾個小章節,我心裡存在著一些疑惑——女性被不公平對待是歷史留下的原因還是作為女性本來就是真的屬於弱勢群體?難道她們就真的應該被不公平對待嗎?儘管在女性佔全球人口總數約48。5%的今天,我們呼籲著男女平等,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區別對待,例如在某些鄉村裡,還保留著“生男總比生女”的觀念,她們寧願把孩子送掉也要生一個男孩,又例如在審計工作中,同等水平的男生和女生,男生總是更同意得到青睞。

  在原始社會時期盛行的母系社會,逐漸沒落變成了父權社會,可是如果僅僅是因為男效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有良好的體力保護群體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原因,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往女效能做的並不比男性差。就如同書中所說的女人往往在田裡、在工廠裡、在家庭中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不是從事一些不需要體力的工作。這明顯不因為歷史遺留的原因造成女性被不平等對待的,而是一種觀念女性被弱化的概念,這種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於人們腦海裡,儘管女性可以和男性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也被人們所否認。

  不可否認,男性在力量,雄心,好強這些方面比女性更佔有優勢。那難道女性就應該被區別對待嗎?我覺得女性也有她們獨特的優勢:她們更懂的發展社交技巧,學習如何合作,給予彼此撫慰,最主要的是她們對後代的關愛是無可替代的,所以女性不應該被區別對待。

  最近熱播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講述的是一個印度少女尹希婭突破歧視與阻撓,堅持追尋音樂夢想的故事。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尹希婭,而是她母親。整個電影都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進行,女性生活在印度,似乎就註定了悲劇的一生,就像電影中,尹希婭父親的姑媽對其所說的那樣“你媽媽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你生下來。我媽媽最大的錯誤,也是把我生下來。”因為在印度每個女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場重複。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夢想,只是男人的生育機械、家裡的保姆,乃至可以隨意打罵的物件。尹希婭的父親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對尹希婭的母親拳打腳踢,把工作上的不滿發洩到尹希婭母親身上。儘管尹希婭母親被這樣不公平對待,可是她對女兒的愛是不變的,當全家人知道尹希婭還沒出生是女生時,是她堅持生下尹希婭,在尹希婭希望成為歌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時,她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援的人。最後因為對尹希婭的愛使她生平第一次反抗了丈夫,帶著尹希婭走向頒獎典禮。如果不是因為母愛,尹希婭不會走到今天的這一步,所以女性並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不應該提倡男尊女卑,而是呼籲男女平等。

  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會給予女性自由平等的男性微乎其微,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夠做到男女平等,少一些不公平對待的現象,而不是變成影片中尹希婭父親那樣的人,將生活中的不滿發洩在妻子身上。作者:蘇乘禾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8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歷史學家瓦爾赫拉利,這本書根據作者自己視角講述了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現存的物種都是經過若干年的進化,人類也早已進化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隨意科學的快速發展,科技革命將一些多少年前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就像是作者最後一章節–智人末日,強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後會不會使人類遭遇危機?這將帶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發展異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等前沿技術現如今已經處於相當成熟的階段,幾十年的克隆羊,現如今可以做人體仿生器官;幾十年前的超大電腦的運算速度,遠遠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機;很多以前被認為無法治癒的疾病,現如今也都有特效藥;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慧也讓我們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紅利的同時,我們也漸漸被它們奴役了。

  出門打車用手機,叫外賣用手機,手機本來是我們打電話的工具,隨著手機智慧化,網速的升級,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了,不管是地鐵,餐廳還是洗手間,甚至開車的時候都有人在看手機,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危害。有專家預測了幾百年後的人類由於手機的存在發生駝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控制人類,當他們真正學會人類的思考,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閱讀歷史在於讓我們牢記過往,牢記那些經歷的挫折,利用積累的寶貴經驗去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9

  花了幾個月,斷斷續續讀完了《人類簡史》這本書。感觸頗多。作者很多想法相當獨特,特別是結合了很多生態環境歷史,更具有順服力。把人類歷史說成是“從動物到上帝”,理念構思得巧妙,證據也令人信服。

  相比而言,中國歷史學者科學素養略差,懂生態環境史的人又不太精通社會政治人文歷史,短期內估計還沒人寫的出這麼精彩的歷史書籍。本書的缺憾就是中國或亞洲史料極少,故事都是以西方為主,太不把其他地方的人當人看了,算是本書的不足之處吧。

  說來奇怪。初高中階段,我非常不喜歡歷史,不知為何大學之後卻有點入迷了。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特別是好史值得細細品味。正如作者所言,歷史並非用來預測未來,但歷史可以擴大我們視野,讓我們知道人類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本書還真令人茅塞頓開,不愧為一本牛書。過幾年後,我必定還要再讀一遍。

  最後,讀完《人類簡史》不得不說,雖然有不少人是蠢貨,人類也犯錯,但人類真是太牛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0

  作者在第六章後半部分論述了想象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我們的各種法典條例是想象。

  作者用標緻汽車公司的例子說明“公司”也是出自於想象,是虛構出來的概念,之所以能夠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為董事會這麼相信,公司請的律師也這麼相信,辦公室的同事這麼相信,銀行人員也這麼相信,所有人都這麼相信。想要解決到現有的想象,就必須想象出更強大的東西才行,這就是社會的發展。本章最後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象所構建出的秩序。

  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當你真正地意識到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錢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籃球遵守的規則是想象,你的親密的人是想象,就連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許你能感受到一點點不同?釋懷?自信?抑或感覺有趣?或者其他感覺?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也曾想到這些,也曾認為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是自由的,但卻不知覺已經忘卻自由的概念,為身邊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錮。

  第八章,歷史從無正義,”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虛構的想象所建構出來的。然而歷史的鐵則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象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象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舉例來說,許多贊成奴隸制度的人就認為,這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人類所發明出來的一種制度“、”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什麼贊成種族階級制度,他幾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絕地來場偽科學講座,告訴你不同種族之間本來就有生物學上的差異。

  比如說,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麼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奮“,但是事實證明,很多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當別人試著給你灌輸思想的時候,你就當他們在放屁好了,聽個響就過了,最終要有自己的對於事實的理解與認知,堅定自己的立場。”正義“,這裡在我看來不如說是”公平“,歷史從無真正的公平,這點我始終相信。

  第十九章,生命的意義部分,讓我對於生命的意義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簡單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快樂,這個和我之前的認知符合。對於快樂,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領入了另一個層級。什麼是快樂呢?”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覺得養小孩就像是個悲慘的奴隸,得侍候一個獨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覺得自己真是滿懷著愛,正在培育一個新的生命“,”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論是你想要實現什麼,最終你獲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錯覺。人類的生命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我們常說的,誰死了地球還不是照樣轉?哪怕有一天人類滅絕了,宇宙還是該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所以我們對於生命的意義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謂的快樂,就是讓自己的價值觀被集體的價值觀所認同,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的想法儘量和身邊的人的想法一致,這樣覺得得到了認可,覺得生命有意義,從中得到快樂。”這個結論聽起來似乎很叫人難過。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種自我的欺騙嗎?“

  我想現在是的,設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類了,沒有價值觀的束縛,沒有他人的輿論壓力,沒有法規的約束,你現在所能想到的快樂是不是完全都沒有意義了呢,因為在那時自我欺騙已經得不到快樂了,並沒有人在乎你,也不會有人管你。

  以上提到的部分讓我有了一些延伸的思考,其他沒提到的章節也很耐讀。本書能夠讓人重新審視人類,對生命的意義加以深入思考,對人類的發展也有所警戒,實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1

  這本書好評如潮,肯定是有它的道理。不過書本開頭部門讀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特別是對於很多不同遠古智人的命名和分佈,涉及到太多的孤僻的英文名稱和地理分佈,讓我一度讀不下去。

  好在後面的內容逐漸易讀了很多。一些比較有趣的觀點:比如說智人原來是這個星球上造成最多動植物絕種的元兇;從採集部落到農業社會,智人的生活狀態非但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更糟,只有少數特權集體獲利;歷史的選擇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隨著歷史的演進,毫無證據顯示人類的福祉必然提升。

  關於西班牙人發現美洲的歷史,讓我看到的早期殖民者的偽善和殘暴。從科爾特斯踏足美洲大陸開始,美國原住民人口銳減了九成。說到種族滅絕,這才是鼻祖。相較於同時期的亞洲各大帝國,包括中國,雖然也聽說了歐洲似乎有了重大的發現,然而,他們對於對外擴張這件事兒卻似乎沒什麼興趣,沒有打算與歐洲人爭奪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的新航線。

  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還屬關於幸福的論述: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就比如,如果你想要一輛牛車,而你也得到了一輛牛車,你就會感覺幸福。如果你想要的是一臺法拉利跑車,而得到的只是一臺沃爾沃,你就會感覺不幸福一樣。這讓我想起了範偉演過的一個電影橋段。他被問到幸福是什麼的時候,他說: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到別人手裡頭拿著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幸福的程度與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有關。如果一個農夫獲得一間遮風避雨的土屋,一個企業家獲得了一座面朝大海的海景別墅,直觀上我們會覺得企業家更幸福,而事實上卻不竟然。大腦能夠體會到的幸福感是由分泌的血清素濃度決定的,很可能此刻農夫會比企業家感到更幸福。查理芒格曾近說過,獲得幸福生活的最主要方法是管理好自己的預期(manage your expectations),當預期與現實相匹配,你就感到幸福。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大多數,只有管理好預期才能更幸福。這個觀點和本書作者不謀而合。

  最後一章關於未來世界的預言有點讓人不寒而慄。如果未來真的出現瞭如作者說的`數字物種,少數人能夠實現永生,人們的意識能夠像電腦程式一樣被複製和透過網路相互傳播和影響。當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究竟是人類的福祉還是種族滅絕的到來?

  最終的結果肯定不容樂觀,自從智人出現以來,我們對周遭的動植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我們擁有神的能力,但是卻不負責、貪得無厭。“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可見作者的觀點也是相對悲觀。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2

  本書主線是“三大革命”,即“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人類簡史》從這個角度切入,來反思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歷程。透過結合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心理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知識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事實為什麼會發生。

  《人類簡史》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全書不僅是站在某個民族、國家或者人類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動物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展歷史。從數百萬年前講起,一直講到現代,並在結尾迎來了全書的高潮,那就是人類的可能的未來,最後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才是最震撼的。作者從遠古生物進化,講到農業革命,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一段段歷史娓娓道來,並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視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認知革命是指距今7萬到3萬年,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能夠透過語言傳遞事實和資訊。認知革命以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認知革命以後,傳說、神話、神及宗教出現,人與人之間透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範圍大幅擴張。認知革命以前,人類只有生物學上的特徵,認知革命後,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人類歷史。

  農業革命指大約1萬年前,人類透過種植、馴養等方式,由狩獵遊牧生活轉向定居。透過發展農業,人類獲取食物來源更有保障,為養活更多的人創造條件。人口大量增加,人類開始定居,農業社會形成,出現了商品交換,出現了統治階層,進而出現了村鎮、城市、王國。關於農業社會有兩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第一,到底是小麥利用了人類還是人類利用了小麥?從生物角度看,一個物種繁衍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則意味著這種物種在物競天擇中取得了成功;反之,瀕臨滅絕的物種則意味著物種失敗。因此,人類大規模的小麥種植活動對人類繁衍和發展的確有很大作用,但同時,小麥自身也因此獲得物種的大發展。這樣看來,人類利用小麥加快繁衍生息,但從小麥角度來看,卻是小麥利用人類擴張到全球,是共生的結果。第二,人類大規模耕種到底是增加了幸福還是減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規模農業耕種使得人類擁有更多糧食免於飢餓和痛苦,也使人類得以定居並發展出商業和文化,無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規模的農業耕種使得人類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縛,不得不日復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農業生產,比遊牧採集為生的辛勞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這樣,原本為了增加幸福而進行的農業活動,反而使得農民勞累不堪,難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現世界、認識世界並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僅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極大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

  《人類簡史》不是簡單地把人類歷史此般概述一遍。書中闡述“想象的世界”這一獨特視角,是構成本書獨特魅力的絕妙之處。《人類簡史》闡述了人類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產物。想象構建民族、社會和國家;想象構建了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經濟規則;想象構建了公司、貨幣和金融;想象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想象構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讓人類從動物變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當今社會仍處於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網路化、資訊化、智慧化的腳步日益加快。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帶來的“財富”,我們的科技應該更好地服務於人類,造福於人類,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歷史從來都是由無數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現在,且行且珍惜。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3

  這個假期我讀了《人類簡史》這本書,作者從歷史學、生物進化論、人類學各個學科用超級宏觀的視覺,俯視了人類的發展史,同時運用豐富的想象力,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它們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但卻不僅站在某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角度,而是站在動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展歷史,很多方面都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進化是人類前進的永恆旋律。人類從低階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雖然現在人類是整個生物鏈條的最高階物種,但並不意味著進化已經結束了。相反,人類也許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進化。進化是始於人類在大腦、身體、以及心理等不同層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為現代人身上仍然存在這種不完善、認知偏差和謬誤導致了很多現代問題,丹尼爾的書中對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來人類還將不斷進化,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的侷限和認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

  歷史的發展交織著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和黑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而數百萬年前基因的偶然突變導致人類這個新物種的誕生。基督教的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羅馬皇帝偶然發現了這個當時籍籍無名的小教派,並發現透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也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強力支援下,基督教一舉成為世界上的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人類有了新的發現。

  時代的進步夾雜著侷限與包容。遠古時代,於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有限,人們信仰各種神靈,透過神靈來解釋大自然的種種現象。農業革命之後,由於糧食供給的大大增加,開始有人可以從事一些更高階的工作, 因此在這期間,哲學,政治,藝術以及其它各種思想文化都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時代侷限性,比如儒家強調君權,父權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紀,女人的地位始終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權主義的出現。現代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的轉變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人們漸漸認識到,人這個物種還有其他生物物種都存在同性戀現象,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也由此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接納了同性戀這種現象。未來人們也一樣會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我們現在認為不對甚至不合法的現象,實際上很多所謂不對或者不合法的行為都是受我們的意識形態所扭曲的價值觀導致的。

  全球化聽起來是二十-世紀的詞彙,但實際上全球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一直在進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號,基督教堂可以是中關村和東單的地標建築,穿著學士服拍畢業照也是中國學生的畢業必修課。金錢是人類社會最普遍信賴的虛構物,帝國的刀槍棍棒和攜帶的病菌不僅實行經濟上的擴張還要求被服者文化屈從,而當宗教從多神教轉向一神教時就近乎狂熱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個唯一的"上帝",這就是過去幾個世紀全球化過程的三大法寶。

  科學革命的核心是人類不再只關注圈內已知的知識,對外圍的未知視而不見,而是承認自己對外圍的無知。人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透過觀察和數學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學革命之前,獲取知識的途徑就是鑽古籍和傳統,比如寫詩作詞都要引經據典,賈寶玉作詩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麼結網的,去問牧師,牧師不知道,去問《聖經》,《聖經》裡也沒有,於是牧師說: "上帝說蜘蛛怎麼結網不重要"古老的知識體系認為我們已經把該知道的都知道了。

  歐洲的文藝復興始於十三世紀末,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為科學、文藝發展掃清了道路,為人們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於因為支援地球圍繞太陽轉而被燒死,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比歐洲晚了五百年,這也是西方緣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當科技迅猛發展,從蒸氣機的發明到原子彈的爆炸,獲取能量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文明邁著巨大的步伐前進。隨著帝國與科學聯姻,並搭工業的巨輪,人類對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現驚人的增長。哥倫布航海時大量船員因敗血症死亡,四西多年後青黴素才被發現,而不過幾十年後人類器官已經可以克隆移植了;從萬有引力的發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建立經過了將近三個世紀,而僅僅過了二十年,弦理論就萌芽了。

  從“動物到上帝”人類是否能夠成為上帝?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也許人類的歷史程序,就是人類自身學著掌握自己力量的一個過程,而生存與毀滅,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4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我都非常喜歡。古羅馬有一句名言:“一個不懂的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都是孩子。”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只剩單行道,但到未來卻有無數岔路可走。所以在疫情居家時,我就想到了重讀《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是一部不長的書,卻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從智人出現到當今又到未來的人類發展全過程。書中確定了人類歷史的三個關鍵節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認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萬到3萬年間,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能夠透過語言傳遞事實和資訊。認知革命以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與其它動物並無太大區別,風餐露宿,捕獵、採集為生,要躲避其它猛獸的襲擊。認知革命以後,傳說、神話、神及宗教出現,人與人之間透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的範圍大幅擴張,部落的規模擴大、能力提升,開始成為自然界的主導力量,甚至具有滅絕其它物種的能力。認知革命以前人類只有生物學上的特徵,之後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的人類歷史。

  關於農業社會,書中提出了兩個有趣的悖論。

  第一個是到底是小麥利用了人類,還是人類利用了小麥?人類大規模的小麥種植活動對人類的繁衍和發展的確有很大作用,但同時小麥自身也因此獲得了物種的大發展。我們可以說是人類利用小麥加快繁衍生息,但從小麥的角度來看,卻是小麥利用人類擴張到全球。這是個很新穎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個是人類大規模耕種到底增加了幸福,還是減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規模農業耕種使得人類擁有更多的糧食,免於飢餓的痛苦,也使人類得以定居並發展出商業和文化,無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大規模的農業耕種使得人類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縛了,不得不日復一日地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農業生產,比遊牧採集為生的辛勞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看來,人類原本為了增加幸福而進行的農業活動,反而使得農民勞累不堪,難言幸福。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最後卻成為人類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沉重的枷鎖。這確是件弔詭的事情。

  科學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大引擎,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現世界、認識世界並征服世界。科技如今不僅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甚至可以透過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轉自然的力量。未來世界的模樣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讀完書你彷彿縱橫穿梭在時空隧道中之間,清晰地看見我們人類如何從動物成為主宰世界的上帝。在7萬年前人類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顧自的生活,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間,智人就變成了整個地球的主人、生態系統的夢魘,時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夠進入神的境界,不僅有望獲得永恆的青春,更擁有創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但遺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為實在沒有太多令人自豪,雖然我們主宰了環境,但卻並沒有減少地球的痛苦,雖然饑荒和戰爭都在逐漸減少,然而其他動物的生存條件,卻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惡化。我們這次的冠狀病毒的疫情,不就是從人類口中的一隻小小的蝙蝠所開始的嗎?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近期我也在讀《中國哲學簡史》,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顥也認為“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的真正意義是“生命”,他們認為萬物都有對“生命”的傾向,就是這種傾向構成了天地的“仁”。面對這次疫情,作為人類,我覺得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思,我們現在擁有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強大,但我們似乎仍然感到不滿,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災難,一個人可能在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我們有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家都在討論“宇宙發生論”,其中孟子提出“天民”這種說法,就是說我們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我們要有這種覺解,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來自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然界的每一個生物,包括我們賴以生存浩瀚而無私的宇宙。天人合一,讓我們放下貪婪,儘自己所能,去書寫人類更輝煌的歷史,去創造屬於我們人類的更美好的未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5

  《人類簡史》這本書在我印象中從發售之起就名聲大噪了,作者是一鼓作氣又寫了本《未來簡史》作為對未來問題的探討,也值得我們一讀。這本書帶我們從智人階段開shi一直到現在的科學革命,從刀耕火種到如今的資訊時代,時代跨越非常之大,內容設計之廣,對這橫跨幾千年歷史的講述,是需要作者的有非常好的大局觀和駕馭能力的。在這個方面而言,這本書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讀史,丘吉爾是這樣回答的“The farther back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毫無疑問,歷史是現代人類的鏡子,雖然各個時代環境不同,歷史條件也不同,但是我們人類作為主體並沒有發生變化,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對現今社會的教訓和啟示。史書把我們人和人的溝通界限放的無限遠,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歷史和過去進行對話,從他們那學習知識。

  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農業革命的由來和智人這個人種是如何崛起的,在人類從遊牧和狩獵中解放開始,在人類從農業中獲取到了穩定的食物開始,我們同其他生物的地位就逐漸開始凸顯,對工具的使用和穩定的食物來源讓我們的大腦可以進一步的發展,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的進行進化,這些就是人類進化的里程碑。但是,這一切都離我們當今社會太過遙遠,那時候的人類更應該被稱為動物,這也是我們同其他動物在起源上並無差異,都是地球中的一個生物,我們更應該愛惜動物的一個重要說明。

  在我們進入有記錄的歷史朝代的時候,我們對歷史的感知變得具體了起來。一般而言,歷史是枯燥無味的,但是赫拉利的這本書能夠讓我順利讀下去,也讓我能感覺到歷史長河中的殘忍和無情。作者對於屠殺和災難並沒有進行隱瞞,這些屠殺者和遇害者都應該作為人類自己的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他還對我們的信念做了探討,從基督教的起源開始,到現在大家對信貸體系的信任都是我們的信念,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相信,讓我們更好的構建了社會,所以,當我們的信念發生崩塌的時候,危機也會隨之而來。這些都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於虛構的,文明般事物的著迷和相信。這些事物對於我們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這些,讓我也見證到了自己信念的重要性。

  知史可以明興替,歷史的存在就是讓我們以史為鑑,學會教訓,反思現在,所以,這本書對我而言受益匪淺,是一本值得再讀的好書!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6

  作者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約30萬年前,人類祖先對於火的使用已經是信手拈來了。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也是對付獅子的利器。由於火的小心利用,人類把原本無法穿越的貧瘠灌木叢變成了充滿獵物的原野。大火燒完一片地方後,留下了燒焦的動物、堅果和植物的塊莖。

  但火最重要的作用是烹飪。黑猩猩咀嚼消化生的食物需要5個小時。而人類由於學會了烹飪,花費在咀嚼消化上的時間大大減少,更重要的是,烹飪殺死了食物中的細菌和微生物。烹飪的出現讓人類的食物選擇範圍大大增加。一些學者也認為,烹飪使得人類的腸道長度縮短,促進了大腦的發展。

  火也讓人類和其它動物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其它動物縱然有強壯的肌肉,巨大的牙齒,寬大的翅膀,但也只能利用自然的力量,卻不能對其控制。而人類學會使用火,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點火來完成特定的任務。而且,使用火的力量和人自身的身體構造、形態和力量沒有關係,即便是一位形單影隻的女性,也能點燃大火燒光整片森林。火的使用意味著很多事情都會接踵而來。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7

  聽名字《人類簡史》是一部敘述人類歷史的書籍,然而,它又卻與我讀過的歷史敘述截然不同,大多數歷史書,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寫作的重點在於主線鮮明。還有一些則是以文明更替為單位講述過去,宏觀概括,重點在於文明的發展與更替。但《人類簡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則不同以往,他的腦洞很大,他的關注點不是國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類,人類如何從弱小變成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物種,人類又將走向何處?作者將為你一一闡述。

  圍繞整部書,都繞不開一個詞“認知”,在傳統的認識中因為自然選擇,人類學會了進化,但作者卻認為是因為有了“認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競爭者,同時“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讓智人從食物鏈底端一步步到頂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農業革命所帶來的並非是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反而讓勞動人民承受著不該有的辛苦與過著比原始的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類從原本悠閒且豐富多樣的日子變得單調沉悶又辛苦。

  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農業出現在現代社會,現代人會選擇現在的舒服安逸還是辛苦沉悶,它還會像回顧歷史一樣得到認可嗎?我無法想象。但,儘管有太多缺失,農業已經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根基。正如歷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結合。作者的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他強調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為社會細胞的個體,“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失語,一如他在書中,常常切換視角,從被人類圈養牲畜的眼光,被人類培育農作物的眼光,向佔據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發出聲音。

  當我們以“智人”的身份存活於世時,我們應以感恩與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奧秘才會像一朵美麗的花,靜靜綻放於希望的陽光之下。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8

  思考的代價。題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麼代價呢?編者(夏老師)認為,這是在說在250萬年前,人類處於食物鏈的中游,獲取食物比較困難。那就只有透過減少自身消耗來減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腦需要大量營養來維持,導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類相對於猛獸,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獵採集工作難度加大。這就是思考的代價。

  作者舉例說明人和其它動物大腦的區別。60公斤重的哺乳動物大腦的平均容量為200立方厘米。而25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大腦容量約600立方毫米。而現代人類的腦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這就是說,人的大腦進化了。但這種進化並非不費力的(no—brainer)。

  作者認為,為了維持大腦能量消耗,人類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找食物,同時肌肉萎縮。

  大腦為什麼能量消耗大?現代人的大腦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到3%,但身體在休息的時候卻要消耗整個身體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類人猿則只需要8%。

  那為何肌肉會萎縮?編者認為邏輯是這樣的:人類相對於其它兇猛動物來說是沒有戰鬥能力的,因此人類只有減少活動才能避免被猛獸襲擊,雖然生存了下來,但人類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縮。作者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無尾猿可以輕鬆地將一個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個布娃娃一樣。(編者注:人類不僅面臨貓科大型動物的獵殺,還有同屬於人屬下的其它人類!)

  作者說道,現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只要有一把槍就可以殺死一頭猛獸。人類初期即使智力上有優勢,但也不過是製造出一些精緻的小石器,這種優勢對於猛獸來說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人類的大腦又是如何進化的呢?

  作者沒有繼續討論一下,而是話鋒一轉,討論起人類的另一個優勢,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雙手,也讓人的雙手得到巨大的發展。最終,人可以用雙手完成非常複雜的任務。比如製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點。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動物,要實現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變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價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後代受到了影響。死亡率變高。孩子生得越早,由於其頭部比較小和柔軟,因此母親更容易活下來。這就導致孩子早產。作者說到,人類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獨立。而小馬駒剛生下來就能跑能跳,小貓僅僅在生下來幾周後就能離開媽媽覓食。

  因此,人類培養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產生了社會問題。(編者注:因為人類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來,所以產生了部落,也就是社會。)作者強調,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作者接著說道,雖然人具有較大的腦容量,會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動物一等的學習能力以及複雜的社會結構,但在200萬年中一直處於弱勢和邊緣地位。100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殺的恐懼中,也捕捉不到什麼大型動物,主要靠種植植物,採挖昆蟲,偷捕小動物,吃腐肉為生。直到40萬年前人類才開始捕獵大型動物,10萬年前人類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

  不過作者指出,人類之前其它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其進化是漫長的,持續數百萬年,而人類進化太快,整個生態系統無法逐漸調整,人類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調整。人類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對於保持在食物鏈頂端的地位充滿恐懼和焦慮,這讓人類變得兇殘和危險。而人類歷史上的許多災難,從傷亡慘重的戰爭(編者注:英法百年戰爭,一戰二戰等)到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的浩劫(編著注: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海嘯,物種滅絕等),都是由此而來。

  編者對最後一段的真得覺得很贊,不愧是歷史學家,從歷史進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觀點獨到!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19

  人類簡史的全名是《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其簡稱:《人類簡史》或許並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冒號後面的內容才是作者對人類進化史的真實定位:從動物到上帝!而讓人驚訝的是,人類這一發展歷程,竟然經歷了上百萬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門檻。但當我們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作者卻在警醒世人:一場災難或將開啟。這場災難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人類自身。

  然而要弄清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早在上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猿人便已問世。而人類真正的歷史恐怕要追溯到幾萬年前的一場認知革命。但要把這段歷史給寫全了,絕對是一部長篇鉅製。可在作者眼中,縱橫幾萬年的人類文明史,也只不過經歷了三場大的變革,它們是:認知革命(7萬年前),農業革命(12000年前),科學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時間週期越來越短,但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卻是越來越驚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這樣一個場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們並不會感到太大不同;而換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無法忍受沒有手機和網路的一天。

  更加驚人的是,人類社會的這種變化,還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斷演化著,以致今天的我們在面向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莫名產生了一種彷徨和無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卻不知目的為何方時,內心所感到的那種顛簸和忐忑不安。那麼,何以解憂呢?以史為鑑:瞭解過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將來。

  然而,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學著作,總是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但《人類簡史》這本書,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以極簡的方式,一窺人類發展史的全貌。因為,在汗牛充棟人類歷史學著作中,《人類簡史》勝在一個“簡”字,相比於卷帙浩繁的歷史書,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輕薄了,但它簡明卻不簡單,視角獨特,見解犀利,內容豐富如百科全書。書中,作者將其廣博的學識和對歷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讓每一個深入閱讀的讀者皆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 篇20

  本書將人類史巧妙地分成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單就這個分類就足以把玩很久。因為相比較而言,認知革命時間跨度最長,農業革命次之,科學革命跨度最短。反過來,對人類變革影響最大的卻是科學革命。所以說,人類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自我認知階段,接著透過農業革命慢慢穩定下來形成了村落、城鎮、國家,最終依賴著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發展出了科學,運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到瞭如今的現代。說到影響,其實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給我們留下了遺傳基因,至今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本書作者認為: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的預測,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這種歷史甚至要追蹤到幾百萬年前。現在的我們喜歡吃甜食,這件事就來源於遠古的採集社會,那時候唯一的糖分來源就是果糖,然而這種藏在植物中的寶藏,一年只能獲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們一定是吃到爽為止,吃完了估計還要搞個“爬梯”慶祝一下。於是乎對於糖分的喜愛就深藏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即使現代社會發明瞭蔗糖的人工提煉,人類還是對糖分愛不釋手。於是,迎來了困擾人類的健康問題:肥胖。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肥胖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當然這樣的人類與動物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書中著重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從一個食物鏈的中低層生物一躍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成為“上帝”的過程。這裡面我認為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最特別之處就是他能夠虛構一個故事。從而讓更多的智人團結起來向一個目標奔去。書中舉了一個標緻汽車的例子。我家裡就有一輛標緻車,他的車標類似施泰德獅人。過去標緻汽車只是來自法國瓦朗帝蓋伊村的一個小廠,距離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遠。而現在的標緻卻是個跨國企業,全球員工50萬,年產量150萬輛,是什麼讓這麼多陌生人合作辦公的呢?標緻公司又是什麼呢?答:即使有一天標緻汽車破產了,把公司員工裁員了,裝置處理了,辦公室全毀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個公司是存在的。這個建立在人類集體想象當中的標緻公司,他與實體世界並沒有什麼連線。讓這個虛構之物與世界產生連線的是什麼呢?就是語言。除了語言的力量,書中還展示出了文字、數字、金錢、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讀後我都要歎服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就像評論家高毅說的,他竟能從用生物學制造的那隻背上長耳朵的老鼠聯想到3.2萬年前的施泰德獅人,並能匪夷所思地產生“弗蘭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爾伽美什肩上企圖滅絕智人”這樣的奇想。這說的是人類可能透過基因重組製造出生化人,從而迎來新的人種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因為看得出他並不希望那一天的到來,而且這樣的結局和自我毀滅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人類到究想要什麼?”從而將本書從歷史學層面提升到了哲學層面。

  這裡我也就不展開探討人生哲學和人生真諦的話題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夠。如果朋友們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這是一本曠世奇書。讀過之後愛不釋手,所以透過讀書分享的形式寫出來,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在茶餘飯後聊聊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