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

  自古以來我們就讚美老師愛生如子,然而時至今日很多愛生如子的老師常常感嘆:一腔愛心換來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不解與埋怨,這種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讓我們每一個老師思考:應該怎樣教育學生才更有效?《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告訴我:老師僅僅熱愛學生是不夠的,還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一個平等的人去對待,這樣將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儘管每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的原因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她的幽默,喜歡她寫得很漂亮得板書,甚至只因為你對他說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們喜歡的是尊重自己,瞭解自己需要,注意與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師。

  是呀,尊重是每個人渴望擁有的,學生亦然。尊重學生,正是保護學生自尊心,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個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達到自我實現,又更何談競爭、創新?當老師們恨鐵不成鋼,便用諷刺、挖苦、甚至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時,不僅不能讓孩子理解你的愛,觸動他們的心靈,更有甚者會直接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抹殺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這不是與老師的初衷背道而馳嗎?老師啊,千萬別用愛的名義行踐踏學生之實。

  有的老師為了保持師道尊嚴,居高臨下不苟言笑,為了不讓學生小瞧老師的能力,事無鉅細全部包攬,容不得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學生有錯,便使出“渾身解數”批評指責。然而管理效果卻不理想,學生與老師心理距離拉大了,學生對老師雖有敬畏之心,卻無親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聲,班上氣氛嚴肅有餘,卻無生動活潑之氣。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的交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於是學生親近了,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秘決是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老師要放下身段。學生是班級的主人,對於班上的事,不能老師一個人說了算,老師應該放下身段與學生平等的商量,允許學生中有與老師不同的聲音。並且要重視學生的意見,為他們創造機會,巧妙的激發學生積極表達自我的衝動。班裡有了問題、出了事情,也總是尊重學生自己以及班幹部的意見,充分聽取他們的申辯,然後再進行恰當的處理,有時還可以防患於未然。這樣既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又能讓學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師的信任,期望,反過來他們尊重老師,聽從老師的教導,從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良性迴圈。

  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感情,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正經歷著由依附向自主急劇轉變的過程,他們會對老師從早到晚過細的關心指導感到厭煩,他們更渴望老師尊重他們的人格,理解他們的感情。如果老師忽略了這一點,將給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傷害。常常提醒自己:讓學生丟臉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傷害學生寶貴的自尊心為代價去懲罰學生,這還能達到教育目的嗎?一個連自尊心都沒有的人,能知錯而改嗎?難道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嗎?樹有皮,人有臉,即使再差的學生,也需要老師呵護他們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師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學生才會更尊重、信賴、熱愛老師,這樣的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尊重學生,老師要學會等待。陶行知曾經說過:“你這糊塗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當年是你的小學生?”十個手指有長短,一個班三四十個活生生的人,個體差異是客觀的存在的,又怎能一個樣?面對認知不一的學生,我們要學會等待。等待不是不聞不問,而是留心觀察等待教育時機。在老師期望的等待中學困生會默默追趕,在老師期望的等待中違紀生會漸漸收斂,在老師期望的等待中優等生會發憤圖強。在等待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體會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絕妙。

  僅有熱愛是不夠的,尊重學生比熱愛學生更重要。尊重產生愛,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真正地把愛送到學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標上。而且尊重學生的老師一定會獲得學生的尊敬!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2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暑假的時候學校向老師們推薦讀過,當時就有反思,很好讀,不是理論,案例居多,是於老師的封筆之作。這個月,新學期開始,再拿出來回味回味,看著自己曾經的圈劃和筆記,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橫—寫在前面的話”中,於老師就提到,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從教五十多年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總結。

  讓知識“活”起來。

  一、溫厚、包容、調和待生

  於老師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樣溫厚。一個學生曾在作文中這樣形容於老師的笑,“於老師的笑是最溫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評。”學生在語文課上畫畫、在課後鬧矛盾,於老師不是像其他老師一樣拉出來批評,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溫和的語言化解學生的尷尬,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有讓學生顏面盡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溫、良、恭、儉”。溫文爾雅、和藹可親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說,“溫”是所有學生對所有老師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個特性是“包容”。於老師用了這樣一句名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對待學生,要包容,出於理解的那種包容,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那麼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滅了。再想想我,我是一個脾氣不太好的老師,可能是因為個別學生的不聽話,現在再想一想彌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楚莊王、曾國藩也可以容,對學生又有什麼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後,甘草的第三個特性是“調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觀察世界、處世行事的基本思維方式。西方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說過類似的話,過度和不足奶是惡行的特徵,而適中則是美德的特徵。兩位哲學家的見解驚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於老師他就是甘願做甘草,做一個動腦子的人,做好人,做個溫和的人,做個寬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學生的人。帶著思考教書,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軌跡,少走彎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二、關注、讚賞、尊重學生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是黃金萍老師在我教育教學中告訴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廬在薛小聽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句話。於老師在書中介紹到,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對他的影響很大,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喜歡他。如果老師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別樣的境界。但是於老師認為,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還是很難的。書中提到美國教育學家託德·威特克爾的一段話:“不強求你喜歡每個學生,但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為並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麼喜歡他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為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麼,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雖然這句話第一次讀到的時候,我覺得會不會有點做作,但後來仔細一想,如果你能夠做出喜歡他的樣子了,那你的內心至少也不會討厭他吧。

  對於如何能夠做到尊重、讚賞每一個學生,於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講課時,眼觀六路,用親切的目光看著每一個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時,以專注、期待、鼓勵的目光看著發言的學生;學生的紅領巾歪到一邊去了,幫他扶正;課外活動時,加入到學生跳繩的行列……而光有這些還不夠,還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師的名片,臉上有笑,學生就會有親切感,而無懼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師

  於老師在書中提到,老師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於老師要求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將手倒背起來。他認為倒揹著手站在學生面前,彷彿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拉遠的自己和學生的距離。課上表演課本劇,他會和學生一起,扮演劇本中的一個角色,還會“反串”扮演,讓學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書中說的:“是師非師,是課非課。”;課後遊戲,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學生中間,同孩子們一起玩耍;大掃除任務,他也主動去班長那裡領任務,和學生們一起打掃衛生,儼然是一個孩子。

  於老師認為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定格在學生的人格磁帶上,並且自動終生播放。每個學生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會對教師的所作所為做出評判。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認同教師了、信服教師了,才會仿效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四、身教重於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了教師以身示範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實踐反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當教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的效果最大。

  於永正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著榜樣的影響力。他無論何時何地,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將自己裝扮的整整齊齊,在穿戴上一點也不隨意;他無論是在黑板上板書還是給學生批改作業,字跡都工整認真,不敢有絲毫的潦草;他要求學生寫作文,自己一定也跟著寫下水作文,再“下水”中體悟寫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給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他犯了錯誤一定會當著學生的面承認,不掩飾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動,相關的工作一視同仁,大家一起來做,行動上不敢落後,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指揮者;他備課認真仔細,一個字的書寫,一段話的朗讀,都反覆推敲;他每天認真閱讀報刊雜誌,以便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

  於老師用一個個經典的教學例項,傳遞著他從教五十多年來一直在踐行的為師之道,讓我受益匪淺。五十多幾年來,他在三尺講臺一直恪守著自己是一名教師的信念,那麼對於我這麼一個剛踏上講臺的新人,又有哪裡可以不學習呢?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3

  “做老師真好!”這是教了五十多年書,最終把自己教成孩子的於永正老師的由衷感嘆。於老說:“想念你們,我教過的每一位學生。”我想:每一位於老教過的學生也會想念他。一定是這樣,於老風趣幽默的課堂、關心體貼的話語、身教重於言傳的榜樣······怎能不讓學生們想念!

  想念源於喜歡。課堂上朗讀時透過表情、語氣、動作,把天真、活潑、羞澀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更好的走入人物內心,理解文字;課下和孩子們一起遊戲、玩耍;學生出現問題時的體諒和理解;能發現每位同學的長處和閃光點,從不吝嗇表揚······這樣的老師哪位學生會不喜歡。

  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就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像於老一樣,做一棵“甘草”性溫、包容、懂調和。要有溫而厲的教育智慧,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做到“不過”也“無不及”。

  於老說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就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老師喜歡他。其實學生都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態度,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表聽到老師的表揚。在靈活多樣,有指向的激勵下,學生的“閃光點”會越來越多,“亮點”會越來越亮。於老在書中寫道:“你真棒”“你真好”這類的話可以說,但總這麼說就空了,“棒”在哪裡?“好”在何處?這樣就有“實指性”了。我班小李同學,之前字的書寫不盡人意,每次看作業我都會提醒他要認真寫,可並沒有效果。後來我改變了方法,看作業時在他的本上畫出或指出工整的字跡,會告訴他這個字之所以漂亮是因為他能準確把握字的結構,每筆書寫到位,還會提出期望,相信下次作業中漂亮的字會更多。就這樣,慢慢的小李同學作業本上漂亮的字越來越多,最後每次作業都能做到書寫認真工整,多次評為優秀作業。

  在和孩子接觸交流時一定要發在內心的表現出喜歡他的樣子,不諷刺、不挖苦,不冷落、不漠視。一句簡單話語,一個撫摸腦袋的動作,一個關心的眼神,一個大大的擁抱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你的用心。“喜歡”是互相的老師喜歡學生,學生會加倍喜歡老師。

  讀了這本書,深刻領悟到於老的教育智慧,為師之道。愛學生不是隻停留在嘴上說說而已,要從心開始。孩子間存在個體差異,那麼就讓我們用愛澆灌:是花就讓他盡情的綻放,是樹就讓他茁壯成長,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讓他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無憂無慮,健康成長!(趙麗)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4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麼和於永正老師聯絡起來了呢,仔細閱讀這個章節後,我明白了,正是因為於老師具備甘草的品格,所以他與同事相處得好,學生也喜歡他,這不是我們每個老師都要做到的嗎。

  首先甘草性溫,味甘。於老師就是一個溫厚的人,在他的回憶中寫到他兒時的幾位老師都是溫厚的典範,微笑是他們共同的名片,寬厚是他們共同的品格,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啊。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多想想於老師的經歷,在我們大動肝火時,多想想對學生的影響,讓我們用一份冷靜別樣的心境來處理事情,不是更有利於學生的品格發展嗎。

  其次,甘草包容,幾乎能與所有草藥為伍,不但能解百藥毒,還能提高其他藥物的療效。形容到老師身上,就是寬容,大度,有氣量,不計較。

  人是易怒的動物,尤其是面對那些個別學生的時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們從事的就是教書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話形容我們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想想肩上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調和。我覺得於老師說得特別好,為師者對學生要溫和,親切,還必須嚴,什麼時候都要有度,不可執於一端,以至於學生產生牴觸情緒,老話說還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實每個學生都很在意老師對他的態度,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老師的喜愛。即使我們不能保證喜歡每一個學生,那也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讀了這個章節,讓我感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於老師就是願意做甘草,做一個動腦子的人,做好人,做溫和的人,做寬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學生的人。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帶著思考教學,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5

  跟隨敘事者十月份共讀於永正老師的這本經典之作,受益終生。讀完這本書,我被於老師的為師之道深深震撼。

  於老師說: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是啊,我們成年人已然習慣了按照我們成熟和成人邏輯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常常忽略了還是孩子的他們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們的做法。我想這正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所在。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看待孩子的階段性特點,對學生對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這樣不僅可以拉近了我們師生關係還對孩子的學業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自身來說,也會大大提升我們的教師職業魅力和自信心。

  於老師總結了學生之所以喜歡原因。首先是“溫性”,遇到問題能夠“後退一步”,擺正自己的心態。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記我們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會惶恐和膽怯,想逃避,但是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心態後,正好說明了他是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個時候我們老師如果抱著寬容的心,去引導他認清自己的錯誤,並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錯誤,我想要比狠狠批評他一頓效果更好。起碼,我相信孩子的心裡是充滿感激之情的。最後就是調和,在我們執教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屢犯錯誤的孩子,這時候我們會嚴厲的批評他,這時候他們對我們肯定產生了牴觸情緒,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的揉一揉”,也就是找個合適的機會,適當再表揚一下他,讓他們明白,其實我們是在教育他,幫助他,而不是他的敵人。相信每個老師都會喜歡班上優秀的學生,對於優秀的學生我們常常表揚他們,激勵他們,因為他們的潛能很大,認為他們就是班級的希望和驕傲,這樣往往也會造就部分學生產生高傲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引導他們認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教育的意義就在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戒驕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著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於發現每個學生的短處,引導、鼓勵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後,我認為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處理教育教學問題都要思而後行,讓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帶著思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智慧,是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思考中感悟並積澱的。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6

  我們說,老師是園丁,是春蠶,是指引的燈塔,但更多時候,學生能體會到的是——老師是一個陪伴者。

  我們始終都要相信學生是一個豐富完整的個體,他們對事物有著他們的看法,我們首先應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隨意否定,不無故責備,他們才回感受到我們友好的陪伴。尊重、空間是孩子們樂意與我們同行的基礎。

  我們始終要要相信學生的可塑性。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理解能力也有差別,所以當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苛責或者放棄都無形中讓孩子疏遠了我們,我們要做有溫度的教育,要做有播種有汗水有期待的教育,時光會給我們答案,有時候,我們和孩子一樣,都要慢慢來。

  我們始終要相信學生會有一刻感恩的心。教育工作是很磨人的工作,因為我們往往努力的付出了,但是不能及時收到效果。尤其有的時候頑皮的孩子更是不理解家長與老師的付出,我們的付出只有時間會讓它們慢慢發光,所以老師要相信孩子會有一刻感恩的心,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會突然想起你。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7

  於永正老師駕鶴西去已近五年,當再次翻閱這本書時,彷彿這個老頭子還活躍在語文課堂。很遺憾,在他有生之年沒有親臨過現場聆聽他的課堂,不過在錄影課上,在教學例項中是再熟悉不過了,於永正老師也是我初入教壇後認識的第一位大師,第一位小學語文界、男性的、名師。

  剛畢業時候,我們把目光放在語文教學上,在書中我關注的是他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再看於老師,學習的目光不光是聚焦在語文教學中,更是在於老師整個人身上,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在詮釋著如何才是為師之道。

  從教時間長了,感覺自己已混跡於老教師行列多年,對於教學技巧的關注淡化了不少,更多地開始考慮怎樣從育人入手。“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書中於老師引用了這句格言,我也一直信奉迪斯多惠的這句話,於老師在書中大篇幅的論證著這個教育觀點。如果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那麼它的第二個名字便叫激勵。他透過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向我們娓娓道來,在教育的過程中該如何去激勵,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和愛。為便於掌握,於老師總結了使用激勵的五條原則,在既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了方法的指導,比如說最常用的是語言激勵,簡便易行,具有時效性,可以透過寫紙條打電話的方式。

  善於鼓勵學生,是為師之道的不可或缺。關注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有時候甚至為後進生製造閃光點,同樣是於老師在為師之道上為我們留下的啟示。這種表揚和激勵體現在平常的班級管理教學中,在他的語文課堂上對於學生激勵性語言評價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你能行,我相信你,你的潛能很大”,“你好好練,準能超過他!”使用暗含期待時的談話,採用個別談話的形式,透過“相信和期待”去表達對學生關愛。

  於老師年紀大了,在課堂上仍然擁有一顆童心,“教了五十多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在課堂上為了更好地展示教學效果,在課本角色扮演女兒和媽媽時選擇女兒,在小猴和老猴角色之間去選小猴。他圍上頭巾在大森林和孩子嬉戲,去做一個採蘑菇的老姑娘,他常常被孩子們圍著,當一個真正的孩子王。用陶行知先生的話,就是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於老師,心中有學生,他才做的這麼好。

  在剛畢業時還願意帶低年級,感覺自己的玩心和年齡與他們非常貼切,但是一進中年30多歲了,再在課堂上用兒童的語言和他們交流,或者一口一個生字寶寶。就彷彿自己有些不著調。有些在那裡裝,但是透過閱讀於永正老師的事例,我才知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位名師,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師,尚且在這條路上走得這樣深,我們又怎能夠感到難堪呢。我們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而不是因為顧及自己的舒服不舒服。

  於老師說:我從來都不把練習冊放在眼裡,開始讓學生選做其中一部分,後來乾脆把它廢了,一點也不多,學生當然為之高興,我的語文作業只有寫字,讀課外書和寫日記,另外還有玩玩兒,當然是小學生的作業。一位老師一位語文老師,如果是這樣,那哪一位學生能夠不喜歡哪一位家長,又是不又會不喜歡呢?如此多的家校矛盾,有很多是因為家庭作業的原因產生的,當我們能夠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而又讓學生和家長沒有過多的負擔,這希望必是人人都期盼的。但這種過硬的本領,肯定也是餘老師在思考與摸索中積累起來的。平時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當我們的目的是在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上。在學生能夠愉悅的學習上。在教學質量的提升上。這種付出又是有用的值得的。

  還記得在剛畢業的時候,最先接觸到的語文名師也就是於永正了。當時十幾年前因為網路還不夠發達,能夠找到於永正的一些案例,也比較難得。當時遇到了一位教研室的史華老師,和她交流的時候經常提起要向名師學習。提到於永正,史老師專門給我找了他的相關資料,並送給我一本於永正老師的課案教學案例,那是一頁一頁影印的,至今還儲存著。(紅小張)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8

  我常常想,好教師應該是怎麼樣的?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家長把孩子交給我,我還給家長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這些困惑就像小石子丟進湖泊裡泛起的漣漪,時常在我的腦海裡盪漾,引發我的思考,但卻尋不到一個答案。

  讀了於老先生《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在這裡,我找到了答案。好教師是什麼樣的?我們很難說出具體的評判標準,但是如果學生喜歡你,甚至在畢業之後也時時將你記掛在心上,經常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微信電話問候,想必此時教師的心中必然是溫暖的,滿足的。而於永正老師就是這麼一個有著滿滿收穫的好老師,是值得我們所有老師學習的榜樣。他是怎麼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的?在這裡,談談我的收穫。

  一、愛心

  學生對於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細微到今天老師有沒有看自己一眼,有沒有向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為。

  剛開學的一兩個星期,班裡學生梓恩的媽媽跟我溝通說:“侯老師,我們家梓恩跟我說上課的時候她老是舉手回答問題,而您沒有經常提問她,她問我說侯老師是不是不喜歡她”。我一聽,覺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純真,我跟梓恩媽媽解釋了班裡那麼多同學,一節課不可能顧及到每個同學,同時也表示以後會多關注。在那之後,我多留了些“心眼”在她身上,課堂巡視的時候我會在梓恩小朋友的位置走過的時候多停留一會,下課的時候也時不時找她說說話。一段時間過後,梓恩媽媽我跟說:“侯老師,您現在是我家的大明星了,梓恩回家總是說起你,她現在特別喜歡你,特別喜歡上您的課,還說考100分不要獎勵票號,要獎勵您跟她擁抱一下”。在學生的世界裡,他們都很在意老師對他們的態度。每個學生——不管是低年級的還是高年級的,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師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師對他的態度,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喜歡他。

  如何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意呢?於永正老師給了我們幾個非常實用的好點子:微笑、肢體語言表達、對學生表示期待、給予特別的獎勵和稱號等等,對於這些做法我很贊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是這麼做的,下課的時候我喜歡跟同學們聊聊天,還會跟他們一起做遊戲,更多的是我還會獎勵學生獎品,有時候是一支好看的筆,有時是一塊巧克力,有時是玩具……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親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喜歡。喜歡是相互的,老師喜歡學生,學生也會加倍地喜歡老師。

  二、童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裡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於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影響”。確實,只有我們懷著一顆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讀懂他們的行為。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的:教了五十多年的書,最終卻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平時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沒有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孩子,孩子課餘時間會找我聊天,有時也會把他們孩子之間的一些秘密告訴我,而我會把自己當作是孩子去融入他們,去了解他們。蹲下來看學生,你會發現比你高高在上,板起一臉嚴肅的樣子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三、不要讓表揚遲到

  如果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那麼,它的第二個名字便叫“激勵”。由此可見激勵的重要性。白雲華附獨特的票號獎勵機制,學生非常喜歡。“四好班級”“激情早讀”“文明宿舍”“學習之星”“富豪榜”等等,無不體現激勵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拿起了這一“武器”,讓孩子在激勵中學習,進步。激勵也要及時,事情過去久了,再去讚揚就失去意義了。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得很完整,我會馬上表揚,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學習完整回答問題的好習慣,這樣他以後也能記住,完整回答問題是很好的做法。如果我隔天再去表揚他,那被表揚的體會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迷迷糊糊不知道老師在表揚自己什麼。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多激勵學生,從而使他們不斷進步。

  於老師用一個個經典的教學事例,傳遞著他從教50多年來一直在踐行的為師之道,讓我受益匪淺,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老師,就讓我們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於我們只有一次。讓我們一同伴隨著學生成長。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9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於老師的書,就像是在聽於老師慢慢談話,於老師那些話如涓涓細流慢慢沁潤著我的心靈,感觸頗深,受益頗多。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是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的“封筆”之作。我認真拜讀了這本書,正如於永正先生自己在書的前言中所說:“本書是我對自己從教五十多年的較為全面的總結。”書中描述了於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感悟,在教學活動中的偶得,但更多是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

  每個老師都有這樣的願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經驗告訴我,作為老師,想讓一部分學生喜歡你很容易,但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你真的很難。那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喜歡的老師呢?從於老師的書,讓我對學生喜歡的老師,也有了更深刻,更豐富,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

  一、學生喜歡的老師,如“甘草”,性溫、味甘、包容、調和。

  於老師說,要讓孩子喜歡你,必須做一個甘草似的教師,溫和而寬厚,要真心的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個學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當做他們的朋友。把學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愛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一樣能夠溫暖人,只要老師充滿愛,學生們一定會喜歡。但是做老師,一味的“溫厚”就可以了嗎?於老師說:“一味溫和是不行,還必須要‘嚴’.但是一味嚴厲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嚴而有愛,嚴而有方。

  二、學生喜歡的老師,童心不泯。

  於老師認為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正在走進學生的心。在他的課堂上,於老師帶孩子表演小品,讓孩子們爆笑,讓學生感覺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課後遊戲,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學生中間,同孩子們一起玩耍;大掃除任務,他也主動去班長那裡領任務,和學生們一起打掃衛生,儼然是一個孩子,讓孩子特別願意親近他。於老師把童心不泯總結為這麼幾點:一是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氣”;三是理解和體諒學生;四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想做。

  三、學生喜歡的老師,亦師亦友。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作為教師我始終認為教師就應該愛自己的學生,並且要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學生感受到了愛,他自然就會同樣的愛上你這位老師,也會對你所教的課程感興趣,有了興趣自然就會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了。在書中,於老師說:“我們要理解學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不帶有色眼鏡評價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於老師就是這樣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贏得的學生對他喜歡,從而喜歡上他的課堂。

  總之,讀到共鳴處,我不僅在心裡為於老師鼓掌,被他樸實的才華和實在的教學藝術所折服;看到於老師幽默化解師生之間許多尷尬的瞬間,拍手叫好並立即採納吸收,付之今後教學中,仔細想想於老師能做到如此,應緣於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0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時常想著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暑假我拜讀了於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從中收穫頗豐。現在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讀後感受。

  一、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

  甘草,性溫、味甘,意思就是對學生溫和寬厚。我們班有一個“接話大王”,特別喜歡接話,關鍵是每次接話他都偏離教學主題,有時真是頭疼。當時覺得只是學生的問題,往往還批評了他一頓,現在想來作為一位教育者,我需要以溫和寬厚的心態更加智慧地處理這件事。

  甘草幾乎能與所有草藥為伍,不但能“解百藥毒”,還能提高其他藥物的療效。所以,甘草有很強的包容性。包容就是寬容、大度,有氣量,不計較。“包容”的前提是理解,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一天早讀課,樂樂遲到了,這是他第一次遲到,我詢問他遲到的原因,他只是說了睡過頭,起晚了。我知道,他早飯肯定沒來得及吃,於是,下課後讓他到辦公室去吃點餅乾。起初,他堅持不吃,也是,他一慣不喜歡吃早飯。於是,我就跟他說了早飯的重要性,並說道:“如果你還想吃我的餅乾,明天還可以晚來一會兒”,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甘草的第三大特性是調和,即做事需要把握好“度”,我們對學生不能一味地嚴厲,也不能一味地溫柔,而是剛柔並濟。同時,在處理班級學生的矛盾時,也需要對雙方進行調和。事情的對錯很容易判定,但是學生心理的調和必須及時跟上。所以,在處理班級學生矛盾時,我會當著學生的面將事情的對錯分析清楚,接著,我會把學生分開,根據需要單獨進行溝通,這是調和最重要的部分,是讓學生心理達到調和必不可少的操作。最後,我會再將學生喊到一起,握手言和。

  二、激勵的魅力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我就是在老師的激勵下一步步成長的。現在,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我,也曾嘗試過很多激勵學生的方法,後來發現,激勵有著無限魅力。

  激勵是大有講究的,首先,激勵需要有針對性。我們需要針對具體的事情。小雨在書寫上一直表現平平,甚至是有些落後。可是,有一天,我驚奇地發現,她的書寫有了進步,書寫整潔度提高了,甚至有些筆畫出現了筆鋒。於是,我找來了小雨後得知,最近她一直在練書法。我首先在班級對小雨進行一番鄭重表揚,然後單獨又找來小雨進行了表揚,接著,我又把小雨的進步通報給家長。結果發現,小雨的書法進步得一發不可收拾,一個多學期後,小雨的書法已經能在競賽中獲獎了。

  接著,激勵需要有引領性。我們針對一件事情實事求是地進行激勵時,千萬別忘記了適當提出一些具有導向作用的激勵。比如,小雨的書法在書寫整潔度和一些筆畫筆鋒上有了進步,那我除了表揚已經進步的方面以外,我還在後面特意強調了如果能把握好漢字的間架結構的話,那就會更完美了!

  然後,激勵需要注意及時性和重複性。及時激勵,我們一般能做到,但是,重複激勵往往會被我們忽略。但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適時、及時地進行激勵。

  三、把課上得有意思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課堂仍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把課上好,是老師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有了這個“看家本領”,讓學生不喜歡老師很難。

  雖然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但是,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有一首古詩《周夜書所見》。這首詩好似一幅速寫,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漁火化作滿天星星的片刻,幾筆勾勒,立即捕捉住了這轉瞬即逝的景物。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古詩的意境容易感受,所以,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有意讓學生自己感受重點字詞的意思。“孤光一點螢”,“螢”一般我們認為是螢火蟲,但是這句詩已經提到了“孤光”,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漸漸明白,這裡的“螢”不是真的螢火蟲的光,而是像螢火蟲的燈光。什麼像螢火蟲的光?原來就是詩中提到的“孤光”,即孤零零的燈光。

  把課上的有意思,我們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遊戲,這特別適合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課堂上,喜歡藉助多媒體。比如在教學《小毛蟲》時,我在課前播放了一段小毛蟲化繭成蝶的變化影片。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對小毛蟲化繭成蝶的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樣,在我教學時,相對來說,也就容易了。而整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們發言似乎更積極,都有話可說。

  把課上得有意思,也可以來自老師的“有意思”。每位老師身上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氣質,沒有哪種氣質是最好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配合默契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效果。所以,上課,我們不必一板一眼,我們可以放鬆自己,活躍課堂,儘量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我們不必太注重互動的結果,但是,我們需要看中互動的過程。在互動中,將課堂上得“有意思”。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修養,刻苦磨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一定是一個讓學生們人人都喜歡的老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1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本書是於永正老師對自己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回顧,是語文教學的實踐總結,更是對人生的感悟,細細讀來,就如同一位長者與我交流對話,讓我感同身受,茅塞頓開。我記住了於老師的“名片”:正面寫著微笑,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反面寫著負責,三個關鍵詞——嚴格、頂真、耐心。於老師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踐行著這樣一張名片。

  首先,要有如“甘草”般的心性和品格。教師的品格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在書中,於老師借同事朱友明老師的話語,將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溫和、包容、調和三個特性來詮釋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學生對老師的期盼,可謂是神來之筆。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首先要溫和親切。溫和的微笑、親切的態度,是縮短師生間距離最好的法寶。一年級新生剛入學的時候,我和孩子們第一次見面,對待一個個目光裡充滿好奇和懵懂的打量著這個新環境的小豆包們,我都盡最大的努力用特有的溫馨笑容和親切語言,幫助這些剛剛來到新環境的小朋友們,讓他們能夠緩解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情緒,放鬆下來,逐漸融入到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來,慢慢開啟心扉認識新的老師和同學們,對已經到來的小學生涯報以憧憬和期盼。

  於是我也成了大多數孩子和家長們眼中溫柔的王老師。當然,對於一些犯了小錯誤的孩子來說,也要學會順勢利導,化干戈為玉帛。在教育心理學上,低齡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力有限,老師要做的不是訓斥,而是幫助愛動愛說話的孩子認識並調整自己的行為,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於老師總能用寬仁的微笑和態度讓他們學會自省並改正。“多麼令我感動的笑,多麼令我難忘的笑!”“於老師的笑是最溫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評。”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抒懷,他們在感動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長。溫良敦厚——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這樣潤澤、滋養著學生的內在精神。在書中於老師也為此做了總結:做甘草,就是做個好人;是好人才能成為好老師,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做好人,就是做個溫和的人,做個寬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學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個動腦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這也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了方向和導引。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2

  春節到一位朋友家去玩,發現她家的書桌上放著一本於永正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便隨手開啟。當我開啟書,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覺得讀這樣的書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成長。我便決定借回家利用閒暇時間好好閱讀一下。一邊讀一邊思考自己所教的語文學科,時不時地寫下讀書思考,沉浸其中。當我全部看完時,收穫滿滿,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想躍於紙上!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本書,沒有老生常談,也沒有空空而談,的確是於永正老師透過自己實實在在的教育經驗,為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指明瞭教育的方向,傳授了實踐的方法!我總結了幾點感受。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於永正老師這樣說:做一件事不難,難就難在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我的一生,正在不斷努力地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完成了我的大目標,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好課,把課上得有意思,是我畢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個目標,做一好件事,能堅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專家型的大師。於永正老師之所以能成其為專家型的大師,也正因為如此。想想,作為教師的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教書,全心全意地教好課,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想我今後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在課堂中,我要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適當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今後要更多的關愛、關注學生。在以後的課堂教學裡,一定要多思考上課方式,想方設法讓學生們喜歡自己的課堂。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堅守著這一份發自心底的追求,並持之以恆地完成。

  二、課堂需要智慧。

  要想在課堂上能吸引住學生達到高效,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麼回事。“看似“隨心所欲”,其實“不逾矩”。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們學的開心,老師教的也輕鬆,師生融為一體,教育變得簡單而有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快樂的成長並有所收穫。所謂簡簡單單教語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也會更加註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三、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

  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聲是別樣的讚美。如果作為教師的我們能真正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一種別樣的境界。每接一個班,總有我不太喜歡的學生。但我會尊重他,不會冷落他,漠視他。因為他們的心理還不太成熟抗壓能力較差,都是一群愛玩又愛幻想的孩子,他們的小腦袋裡有大人沒有的煩惱。所以要給予他們最大的正面、積極地影響。於永正老師這句話說得十分實在,“讓學生感受到我的關注,用真誠換得真誠。因為只有差別,沒有差生。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

  在我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一直都在努力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甚至對差生更加關注,這點在以後的教學生涯裡我還要繼續堅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於老師還說,激勵、期待的話只要能對一個人起作用,就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是一個教育家的大愛情懷。讀大師的話,感受著大師的大愛。

  我能讀到這麼好的真誠的能幫助到自己的書籍是我的幸運,學生們的幸運。做人做好人才是好老師。做好人,就是做個溫和的人,做個寬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學生的人。他一一於永正老師,是我、我們,教師的明鑑、追求與企盼。我一定踐行著大師的步伐,繼續努力。用愛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駕馭課堂,漸漸地在自己的教學中走向成熟。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在啟迪中書寫著自己的教育人生。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3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母親牽著6 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孩子在商場裡卻哭哭啼啼,無止無休。當她蹲下身子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成年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與孩子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 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出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只有老師自己非常喜歡玩,在課堂上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才能常常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們的印象中,課堂教學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會“玩”的老師的的課堂並非如此,一個個生動、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因為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才會在記憶裡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而每一個精彩的活動都會留給孩子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穿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能太像老師。一個童心未泯的教師,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教師,是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是能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才會效仿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4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是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的“封筆”之作。我認真拜讀了這本書,正如於永正先生自己在書的前言中所說:“本書是我對自己從教五十多年的較為全面的總結。讀者從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觀、語文觀、學生觀,乃至於我的性格、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書中的第五章《行無言之教》部分對我的觸動頗深,受益頗多。

  這一章的開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話:“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身教的力量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身教”無痕,而且於老師認為這種影響在小學階段尤為顯著。因此於老師說:“老師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學生天天看的‘無字之書’。”

  接著於老師指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的“無言之教”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字。“當老師的(尤其是語文老師),能寫一手好字,第一節課就能贏得學生的好感。” 於老師在書中說道:“我的老師和我的語文教學經驗告訴我,寫字的意義太大了,小學生要寫好字。”於老師強調練字要成為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每課要求學生寫的字,自己必先照著字帖練;要板書的詞語,也要練,力求讓板書的字成為學生的“字帖”。要琢磨每個字的間架結構,看準每筆的起筆、落筆,不把每個字練好,不會善罷甘休。

  二是朗讀。於老師說自己備課除了練字,還練朗讀,而且練朗讀花的工夫比練字多得多。“朗讀受朗讀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現力、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制約,所以教師要加強修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教師如能達到“見文生情”的朗讀水平,即便不講朗讀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讀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跟讀,時間久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自然而然地跟著提高。

  教師要奉獻全部光和熱。教師要不斷學習,剔除以往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中陳舊的落後的東西,採取現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導學生。教師必須勤學不輟,不斷充實自己。知識貧乏是不稱職的教師,對教育事業不忠誠是失職的教師。教師要大力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讓每個學生身上的才華都放射出燦爛的光彩,讓每個學生身上蘊藏的智慧火花,都熾烈的燃燒起來。

  教師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教師來說,具有自制力,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語言,抑制無意的激情和衝動,這既是職業修養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質,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靜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無能的表現。教師在盛怒時,要學會忍耐,壓抑脾氣,心平氣和的跟學生對話。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5

  拿到兩本共讀書,兩本著名教育家的書,手上沉甸甸的,心裡也沉甸甸的,猶如學生捧著沉甸甸的作業。但當我開啟書,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覺得讀這樣的書,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於永正老師這樣說:“我的一生,正在不斷努力地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爾後完成了我的‘大目標’——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好課,把課上得有意思,是我畢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輩子就做圖畫書,很精彩。我一輩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個目標,做好一件事,能堅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師之所以成其為大師,也正因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課,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帶領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排除雜念,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堅守著這一份發自心底的追求,並持之以恆地完成,對自己,對孩子,善莫大焉。

  二、課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麼回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看似“隨心所欲”,其實“不逾矩”。這樣的課堂,學生喜歡,老師也放鬆。這樣的老師,學生喜歡,在不知不覺地相處中成長並收穫了。正如著名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老師要和學生相似,於永正和學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師生融為一體,教育變得簡單而有效。於老師在教授“眸”字時,從形象的眼睛入手,到遊戲似的觀察眼睛發現人影,再到用“眸”組詞,再到出處,最後到運用。尤其是最後於老師的傳神一笑,並點明用於女生。全班燦爛大笑。這個“眸”字,教出了內涵,教出了味道。

  老師的心有多大,他的課堂就有多大。把課上好,是老師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於老師說,雖然我們強調自主學習,重感悟。但課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還是很難感悟出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和講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講”,同樣地不可取。如於老師在教授《林沖棒把洪教頭》時,透過自主學習後的引導,孩子體味到“讓”的四層含義:禮讓、忍讓、謙讓、寬讓,層層推進,一個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漢就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還有《秋天的懷念》一課,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母愛究竟是什麼?躲——理解;擋——呵護;笑——寬容。這是母愛的三層境界。週一貫老師評價說,這是於老師繼《草》教學後的第二座閱讀教學的里程碑。

  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來自於老師的幽默,從而化有形於無形間,師生共樂,課堂融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學習《翠鳥》一課時,於老師看到小慶打了個哈欠,於是讓他去逮一隻翠鳥,小慶說不好逮,就說出了文中對翠鳥住處的介紹,而且,最後的七分鐘,不但學生的疲勞一掃而光,而且起到了極好的效果。還有,在學習《草》時,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一歲一枯榮”這句話時,故意說成“一歲一窟窿”。與孩子故意玩同音遊戲的過程中,巧妙處理教材,在玩樂中十分有趣地學習。

  學習語文,學生歸根結底,是學語言,用語言的。於老師主張寫好字、讀好書,還要寫好文。而寫下水文是於老師認為的最好的作文備課。一下水,什麼都明白了,既能示範,又可激勵。於老師的下水文《禮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歡的對白是:”你真是個大壞蛋,你別叫於永正,你叫於永歪算了!”這樣的趣事,於老師寫出來與孩子們一起回味,真如個大男孩一般。當孩子說於老師小時候好壞時,於老師接著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孩子們發出了會心的笑。一句話的點撥,就化拙為巧。佩服於老師的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把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於老師說,要“該留下來的”方面下力氣,字會認會寫,文會讀會寫,話會說會講,這是於老師所主張的“教會了”的至高境界。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追求。

  三、讀寫成就成長。

  讀書,能從根本上轉變一個人。後進生是一個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體。於老師說:伸出的一隻手,就代表著學生的差異。為什麼硬要食指長得像拇指一樣粗壯?難道因為小指細而短,總是長不過中指,便把它鋸掉嗎?引導後進生讀書吧,後進生一旦喜歡讀書,且會讀書,就會踏上徹底改變的快車道。

  而讀寫更是成就了於老師。於老師“明天的風景”是當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寫的過程,是感受昇華的過程,認識提高的過程。於老師給自己規定,每學期精心鑽研兩篇課文,教好兩篇課文,然後寫出兩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寫的習慣。”於永正老師這樣說。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是瑣事纏身,而不能致力於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讀書與寫作中來,這也是我們成長的瓶頸所在。

  四、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

  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聲是別樣的讚美。如果我們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一種別樣的境界。“每接一個班,總有我不喜歡的學生。但我會尊重他,不會冷落他,漠視他。”於老師這句話說得十分實在,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注,用真誠換得真誠。因為只有差別,沒有差生。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於老師還說,激勵、期待的話只要能對一個人起作用,就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是一個教育家的大愛情懷。

  正樹堂老師說:“我年輕的時候不會教,等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於老師也說:“是呀,為什麼教育這麼難,非得人老了,才能對它有所領悟?””隨著年齡的增長,實踐經驗的豐富,我對教育、對語文教育、對學生的看法,真的發生了深刻變化。我真的想帶著我的這些認識再去教一個班——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特別當讀到《後記》中,於老師說這是他的“封筆之作”,並說“再版時——如果再版的話——我一定改正。”我想哭,為一代教育家的封筆之意,更為一個偉大教育家的敬業、謙虛、執著與努力!

  讀大師的話,感受著大師的大愛,憂傷著大師的憂傷。他——於永正,是我、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明鑑、追求與企盼!

  我們正在踐行著大師前行的道路,漸漸地在語文教學中走向成熟。我們能讀到這麼真誠的書籍,是我們的幸運,孩子們的幸運。讓我們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用愛成就孩子,用智慧駕馭課堂,在啟迪中書寫屬於我們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6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看到這樣的詩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師。自古以來,教師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業人士都喜歡用聖人的道德標準綁架教師,認為高尚是教師的座右銘,假如哪個教師表現出不如意之處,立馬會受到大眾的強烈譴責,好像做了什麼人神共憤的大事一樣。

  我曾經聽到這樣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級老師去上廁所,與其一所教學生相遇,該生瞪大眼睛,一臉好奇。離開廁所後,該生嘀咕了一句:“原來老師也會上廁所。”殊不知,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瑣事,許是因為學生家長在家裡過分美化教師的結果,做為老師,一笑置之即可,等學生在學校待了一段時間後,自然會適應老師的種種平凡之處。然而,教師的平凡又不能和社會上的庸俗一概而論。教師畢竟負有教育的責任,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別強,所以在學生面前還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這不是和前文自相矛盾了嗎?一會兒說教師是普通人,一會兒又說要有高尚的情操,怎麼可能做得到?

  其實做到這點並不難,更不會互相矛盾。小學生是一群純潔的天使,他們沒有經歷過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浸染,沒有那麼深的城府,所以教師在學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說不文明用語,不穿奇裝異服等,尤其不在學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學生做,自己卻從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學生不玩手機,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遊;比如要求學生看書,自己從不看書等。也許你會問,我一天上班這麼累,難道稍微放鬆一下也不行嗎?不是的,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個前提條件,不在在校時間,尤其不在有學生在場的時候做。因為我們畢竟是教師,我們得對得起我們這個職業,我們培養的是“人”,一個合格的公民。別擔心,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明白人無完人,我們只希望他們的童年更加陽光。

  我們可以怎麼“裝”呢?我們要在人前“裝”,對成績差的學生,我們可以假裝關心他們的生活,透過生活聊聊學習;對行為不良的學生,我們可以假裝關心他們的學習,透過學習談談行為;對邋遢的學生,我們可以替他們整理一下服裝;一無是處的孩子呢?我們至少可以對他們笑笑吧。我們還要在背後“裝”,我們可以假裝我們特別遵守紀律,開會認真聽講;可以假裝我們很愛看書,隨時拿一本書翻翻;可以假裝我們很友好,辦公室裡的老師都親如兄弟姐妹……

  “假裝”的時間久了,也許就變成“真裝”了,如果我們能“假裝”一輩子,那我們就真的成了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了。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7

  最近讀了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感觸頗深。此書總共分十個章節,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無言之教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經常視課堂紀律若無物,這是低年級學生剛入校門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標誌之一是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個有“孩子氣”的教師。其實於老師所講的童心未眠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理解和體諒學生。記得有一次,於老師班上一個孩子遲到。於老師在班上放肆的表揚那遲到的學生。當時,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問,為什麼遲到還要在班上放肆表揚呢?於老師當場回答學生說:“你們哪個有勇氣遲到了,還能像他那樣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門口,還有如此膽大的喊聲報告。是你們肯定會躲在某個角落哭臉。”就這樣,那調皮學生再也沒遲到了。回想當初我教一年級時,我的一直嚴格要求學生,上課不準說話、不準調頭、不準做小動作……。若干個不準之後,其實效果並不理想,學生在課堂上想做卻不敢做,想說卻不敢說,整個一節課下來,學生死氣沉沉,毫無積極性可言。

  我想對待所有的學生,我就是教學能力並不是他們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級學生所需求的。於老師說,“溫”就是寬容、大度、有氣量、不計較。我非常喜歡於老師的那句格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對於低年級教師是多麼的重要。他們剛剛離開父母親溫暖的懷抱,他們需要這“溫”;於老師告訴我們做一個甘草。甘草有三個特性。作為老師除了和藹可親,溫文爾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嚴”;那麼在這“溫”與“嚴”之間還要講究一個“度”。

  於老師在本書中還講訴了自己從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書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對自己的約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動和學生打招呼;三、課間和學生一起玩;四、到學生家裡走走;五、經常講故事和笑話;六、幽默;七、努力讓微笑成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錯了事,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十、定期徵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看到這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和孩子一樣,有什麼不好?於永正先生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都能如此要求自己,為何我不能。

  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我們要理解學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不帶有色眼鏡評價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於老師就是這樣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贏得的學生對他喜歡。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8

  作為教師行列裡的新成員,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去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學生喜歡的老師是我首先思考的問題,於是我拜讀了於永正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收穫頗多。

  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教了48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為教師,應該按照自己喜歡的老師來塑造自己!始終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終向學生交出這樣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寬容;負責、嚴格、耐心。我想,讓於老師永葆青春的奧秘或許就在於他時刻記得自己曾經是孩子,保有一顆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學無止境的恆心吧!我們教師要溫和、包容、調和。

  透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一方面,我們希望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親近導致課堂氣氛混亂。可能對於孩子們也一樣,不論是男孩、女孩,高年級或者低年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哪怕是簡單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可能都會在孩子的內心起到一定影響,所以,於永正老師說,不強求你喜歡每一個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為讓他覺得你不喜歡他,那麼,無論你有多喜歡他也無濟於事,相反,如果你的行為讓他覺得你喜歡他,那麼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

  於老師在開篇第一章把學生之所以喜歡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這一點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發。首先是性溫。“性溫”就是遇到問題,能“後退一步”,擺正心態。“溫”是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五大美德之首。“溫”是所有學生對所有老師的第一期盼。微笑是於老師的名片,我想正是“溫”的體現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賞的眼光看周圍,看別人,看到的就只是優點,會覺得到處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圍、看別人,看到的都是缺點,就什麼有點也看不到了,會感覺周圍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覺自己的身邊無良人、無美景。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鏡子無處不在。於老師能讓“遲到”的學生破涕為笑,化“窘迫”為“輕鬆”。這樣的寬容,完全出於理解,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這種推己及人,能讓我們有了平靜的心態和處理問題的智慧。再者是調和。完整的教育:“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溫”是不行的,還必須“嚴”,“溫”與“嚴”,“威”與“猛”,“恭”與“安”之間把握好“度”,切不可只執其一端。

  於老師不愧為智慧型的老師,他還把這種做法形象地稱為“打了一巴掌,別忘了及時給揉一揉”。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作為教師,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每個學生都渴望老師喜歡他。美國託德威特克爾:“不強求你喜歡每個學生,但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為並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麼喜歡他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為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麼,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句話、一件小事、一件小禮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則,微笑是一張永恆的名片,掌聲是有力的讚美,信任與期待也是表達對學生關愛的一種方式。是的,調整好心態,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換位思考,我們的課堂定會綻放別樣的光彩。

  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一定是和藹可親的;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著獨特的魅力。讀了這本書,我深深被於老師“性溫”、“包容”、“調和”的品質所打動。我欽佩,我折服,欽佩於老師的智慧,折服於老師的中庸。最後引用於老師的話:“生命的長度我當不了家,但生命的寬度由我說了算。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教師,就讓我們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做最好的自己!因為生命於我們只有一次。”我會再用時間認真去讀這本書,我相信細讀之後我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19

  從教多年的我,依然會有這樣的疑問:什麼樣的老師才會深受學生的喜歡呢?每個人的答案各有不同。有人覺得為師者應博學多才,又或幽默風趣,更要公平公正,還要和藹可親?於永正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中是這樣說的:教師想讓學生喜歡,首先要喜歡學生,只有老師喜歡學生,學生才會加倍地喜歡老師。其實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喜歡。於老師在總結為師之道時,有兩點是讓我記憶猶新。

  第一,他用中藥中的甘草來歸納。甘草的特性是:性溫、味甘。溫在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五大美德中居首位。溫和是好人的首要標誌。所謂的溫即溫和,而且是溫中有善。這對老師尤為重要,性溫讓你在脾氣上來的時候,可以懂得控制,學會要冷處理;還讓你知道作為老師一定要與學生為善,對孩子的錯誤一定要原諒。光溫還不行,還要懂得調和。要做到溫而厲威而不猛,更要注意對學生因材施教和心理調和。於老師說到,以欣賞的眼光看別人,看到的都是優點;以挑剔的眼光看別人,看到的都是缺點。這也讓我再次想到,教師的任務首先是先育人,如果一個學生都沒有優秀的品質和素養,如何成人。更何談成才?而這一點也是日常工作中,一線教師最容易失控的部分,也是需要日久去磨練的一項專業素養。

  第二,於老師談到的關鍵詞是:修養。這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讀書同時讀自己。於老師的閱讀面之廣是我們無比敬佩的,可以牽一髮動全身。在資訊時代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傳統的方法顯得猶為可貴。如果我們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翻翻書籍,聞聞書中散發出的墨香,體驗不同作家筆下的風格,那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情!二是以人為鏡。也就是以優秀品質的偉人為榜樣。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敬佩之人,我們以這些人之豪傑為鏡,會讓我們更加優秀。三是不斷反思。這也是每位老師必須要做到的。每天記錄下自己的小小教學感悟、與學生之間的趣事等等,不在於多,只在於寫。

  他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科學求真,藝術求新,藝術的表達沒有最好,只用更好。身為教師,讓我們與書為伴,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文化人,這樣我們距離學生喜歡的教師就會更近些。

  教師亦被稱為先生、園丁、春雨、孺子牛……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那就用我們的方式去做好孩子們靈魂的工程師,用我們的愛心去溫暖學生,用我們的知識去改變學生,用我們的魅力去引領學生,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篇20

  最近,有幸拜讀了於永正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該書是對於老師從教五十多年的全面總結,是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壇上辛勤耕耘數十年的心得與經驗。

  怎樣做才會深受學生的喜歡呢?很多教師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學多才、幽默風趣、公平公正……讀了於老師的作品,以下幾點讓我感受頗豐:

  第一、讓學生感到老師喜歡他

  教師需要調和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教師和家長的關係、學生和學生的關係……在這過程中,需要教師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為此我需要多讀書,“讀書同時讀自己”。同時加強反思,和親朋好友甚至學生一起分享快樂、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學會去發現學生的可愛之處。以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就會發現教師這份職業的最美好之處。

  教師需要化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錯誤,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別忘了及時揉一揉”和“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於老師的建議如同黑夜中的燈塔,為我指明瞭方向。

  學生都十分在意老師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師對他的態度,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喜歡他,老師的喜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喜好。但是每個班可能存在個別讓人頭疼的學生,讓老師喜歡每一位學生,也不太現實,那怎麼辦呢?於老師給我們的建議是做出喜歡他的樣子,那就是微笑,讓微笑成為我們老師的名片。老師臉上有了微笑,學生就敢親近老師,而不是懼怕老師。當然,於老師還給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鼓掌、給學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勵,等等,無論對學生做什麼,都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愛。

  第二、與學生打成一片

  張光鑑說:“要蹲下來看學生,老師要和學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學生和老師相似。”於老師教了半個世紀,最終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是老師,又不像老師;是上課,又不像是上課。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親近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心。

  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縮小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感。應該時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嚴肅,多些活潑;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主。這一系列的努力讓老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實現了師生間的平等和民主。於老師的很多經歷證明老師越和學生相似,學生就越親近老師,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融為一體,教育真的就是一種幸福,教育也就會真的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多激勵學生,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不完全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只要蹲下來看學生,牢記“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句話,就很容易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讓我們有想不到的收穫,與學生。

  第三、把課上有意思

  課堂始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有了這個“看家本領”,讓學生不喜歡老師都難。每位老師都希望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雖然我們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無定法”,我們雖然任教學科不一樣,但在教學方法上是融會貫通的,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和於老師的課堂一樣,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以激發,不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就連那些平素很“笨”的學生也似乎變得聰明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以於老師為導向,爭做一名溫和、智慧的老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