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就看這5件事!

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就看這5件事!

  自信的孩子會樂觀地面對人生,對於任何困難及挑戰都能迎難而上,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而自卑的孩子總會選擇逃避,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能力去做。其實,一個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和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從以下五件事父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你是怎麼做的呢?

1好好說話 或 語言暴力、貼標籤

  很多孩子缺乏自信,都源於父母不好好說話。語言是一個人的天賦,也可以變成最傷人的武器。

  很多父母在孩子沒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對孩子各種批評,甚至是打罵,雖然初衷是為了讓孩子改掉壞毛病,變得更優秀。

  但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每一句否定,孩子都會覺得:“爸媽都覺得我不行了,或許我真的很沒用吧!”漸漸地孩子就對自己失去了自信。

  心理學有個詞叫做“消極暗示",當父母總是貶低孩子,把孩子的缺點放大化、便籤化的時候,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向這些標籤靠攏,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從而走向了自卑。

2無條件的愛 或 有條件的接納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保留的,但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這份愛就會加上各種條件,比如要乖乖聽話、成績要第一、不吵鬧……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不接納他,長大後他就很難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既然父母愛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一切,要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不管他能不能讓你高興,不管能不能為你爭光,不管他有沒滿足你的各種要求,你都會無條件地愛他。

  其實,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是不衝突的。背後有愛和原則支撐的孩子,不管成長道路上遇到什麼困難及挑戰,他都可以自信從容應對。

3放手讓孩子獨立 或 不信任孩子能力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給學,不讓做,或者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總是否定孩子的行為:

  孩子想幫忙收拾飯碗,媽媽說:“你呆一邊去,我自己來,你別把碗打了。”

  孩子拿起掃帚想掃地,媽媽馬上搶過來:“你哪裡掃得乾淨,我來吧!”

  孩子想嘗試各種新事物,爸爸說:“你平時就沒什麼耐心,拉倒吧!”

  孩子的自信來源於哪裡?其實就是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在嘗試和體驗中,不斷樹立自信心。

  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沒能力,你總是不相信他能做好,不給他嘗試的機會,即使他長大了依舊什麼都不會,一件事情會不會做很多時候是跟年齡無關的,尤其是生活小事。父母要適當放手,多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各種事情,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便會越來越自信。

4學會欣賞孩子 或 總拿孩子做比較

  不少孩子的.童年都充滿了“別人家的孩子”,不可否認,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比如,“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了100分,你看看你自己考了多少,好好反省自己”

  “領居家的孩子都會洗衣做飯了,你看看你自己,事事都要我操心”

  “別人家的孩子多聰明,一學就會,你看看你,我教了多少次了,還是做錯,氣死我了”……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對孩子缺少欣賞的眼光,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優秀的,即使自己家的孩子身上有閃光點,父母也看不到。

  父母要知道,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對於孩子的缺點要接納,孩子的優點要欣賞。平時對孩子多一點欣賞,他會變得更自信,一味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只會給他埋下自卑的種子。

5尊重孩子的意願 或 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越長大,面臨的選擇就會越來越多,從家庭日常,到學校生活,再到結婚成家……

  很多父母都習慣包辦孩子的一切,從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即使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父母還是會以你還小不懂事,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給懟回去。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主見,一切都要依賴父母,一旦離開父母就很難生存下去。

  很多時候,父母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多徵求孩子的意願,讓他自己做選擇。比如,出去玩,問問孩子想去哪;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有時候,可能孩子的選擇你並不認同,但也不要全盤否定,最好是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決定。

  父母讓孩子做決定,他就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從而增加自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是他自信的開始。

  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父母,父母從小就要正確教育孩子,讓孩子在自信樂觀中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