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1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

  有人認為,葦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卻認為未必是這樣。他活著,雖然有麻雀,胡蜂,螞蟻,小麥,雪等的陪伴,但他也會對那些貪婪、功利之人充滿憤恨或是別的不高興的情感。他對現代科技越是牴觸,就對人性惡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著,雖有一顆慈悲的心卻並不如神佛那般無憂無慮。

  大地上的事情總是如葦岸描寫的那樣動人美好的嗎?他不斷讚美農業和人類初始文明但這些東西真的就是我們應該放棄科技的理由嗎?

  我認為儘管人類文歷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這應該歸納為一個新的人類歷史章程。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說我們的境遇與選擇,很多時候是不能與古人的相比。古人最為珍貴的境界,可能是“憂國憂民”。而現在我們卻有了很多種選擇。可以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自然,造福人類”可以是“獻身教育,造福人類”……只要是懷著一顆積極的心幹什麼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類上。

  在這個新的章程,我們再無絕對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並存的;婚姻和愛情可以並存,那麼自然與科技也一定可以並存。它們似乎是對立的,但前面說過,在嶄新的時代,一切再無絕對可言。我們只要肯去創造就一定可以找到這種平衡。但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沒有過多貪婪,過多欲望。不想要不屬於自己的,只是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邊生存,一邊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們不必為了一個方面去犧牲其他,不為金錢犧牲信仰,不為思然犧牲生命;不為科技發展犧牲自然環境,不為自然環境停止科學的進步。當然這個平衡是人類控制的,控制到位,我們就贏了。

  就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一切在科學中獲得福利,一邊在自然中找到快樂。我想這才是葦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2

  很多過當成寶貝的物品動不動就扔掉,不再覺得可惜,也忘記了"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的話。於是,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竟有這般骯髒。空氣中到處瀰漫著冷漠張狂的刺鼻氣味,而我們也將十分榮幸地回那個人情冷、世態炎涼的社會。究其原因,還要責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於崛起麼?這時,科技發展反倒成了一種錯誤了。

  我本人是很喜歡欣賞日落的,夕陽不像朝陽那樣喧鬧,也不像正午的日頭那樣亮晃晃的刺眼。夕陽是溫柔的,那夾著金的橙紅色鵝卵一般的安詳。她輕輕地著大地,即將逝的母親最後一次撫自己的孩。眷戀、而傷感,教人不忍心打破這沉靜。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雲,遊蕩在淡淡的藍紫色天空裡。

  作者還記敘了一個畫面:一個孩有著十分幸福的家庭:週末可以和爸媽山邊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書庫。但是媽媽對他的管教很嚴,放學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媽媽。

  作者在這段文字結尾寫了這樣一句話:每一匹新駒都不會喜歡給他套上羈絆的人。

  我想做一些評論,暫請作者大人原諒我的無禮。我,一匹馬若真生於某個社會、改變不了自己成為坐騎的命運,那麼也只好坦然面對。一旦強烈的拒而被殺了賣肉,就比什麼都殘酷了。生命終還是重要的,不輕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場又一場的挑戰。想尋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個給他套上羈絆的人,然後從他的身上踩過,直到那個人再也站不起來。如果被馴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風而燃,是它的頑強。風吹得越狠,火燒得越旺。它固執,它偏不向命運低頭。那小馬駒為何沒有這樣的勇氣?只想燃燒,哪怕只有一絲火苗。風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風而上,任誰也動搖不了它堅定的意志。風中觀賞這一奇景,也許我會被感動得潸然淚下,一面敬佩火的無畏,一面慨嘆自己的懦弱。

  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強大——馬在風中跑,馬比風的速度快,卻永遠跑不出風的世界。

  只記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開啟陽臺的門都會聽到隔壁的貓向我的父親問好。那的確是只對於我父親的,貓的主人並不善待它,時常把它關在屋裡,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父親有時候會吹口哨來逗那隻貓,它也很聽話地回應著。時間久了主人不再開啟陽臺的門,於是我們再也聽不到那友善的。現在搬了家,不知那隻貓住得還好不好,新的鄰居在開啟陽臺門的時候,還有沒有可的貓問候。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3

  家鄉的土地令葦岸魂牽夢繞,於是他花費大半生精力,寫下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發生過、也正在發生著許多事情,而葦岸正是這一切的追隨者。

  這是書中一段關於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觀看落日,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我看過日落,大約3分鐘。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勝於崛起。”

  衰落勝於崛起。

  這一段描寫,雖然寥寥數筆,卻引出了一個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大發現,這條或許有些悲傷的哲理之所以產生,是源於他的親眼所見、源於他無比豐富的內心。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為一個人註定的結局。

  葦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幾萬文字,這是因為他致力於描寫自然,追隨自然,同時融於自然。他以自然界變化的速度,以家鄉金黃的麥稈作筆,以清凌凌的河水為墨,隨四季輪迴而寫作。

  他的這些樸素的觀念使他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使他開始懼怕新世紀工業大發展的到來,使他在自然和自身發展之間做著掙扎,也使他留下了這樣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們腳下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從人類漸漸從農耕社會走向遠離與土地接觸的生活,自從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遺忘了她,毀滅著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葦岸與他人不同,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透過感悟,他聽到了大地母親的哭訴,感受到了她的脈搏,理解她的痛楚。葦岸的筆下,轉述的是大地的傾訴。

  葦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還在發生著,等待我們去觀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4

  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心靈的承載,博愛的情懷,將散文與生命重新系結,當他發現世界所呈現的物質與精神的悖謬,物質文明、現代程序是“一個剝奪了精神的時代,一個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時代,一個人變得更聰明而不是美好的時代”,因此,他執著地把尋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為理性的文化思考。

  這篇散文由許多札記式的片段組成,記錄自然界或作者身邊的種種事物,並記錄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評價。文章所謂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螞蟻窩的樣子、熊蜂的屍體、一隻飛翔的鴿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時鳥的叫聲、五月的麥田、陽臺上的兩隻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卻使我們彷彿第一次看到這些事物,興致盎然地去觀察雖微小卻蘊涵著生命的莊嚴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體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簡潔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狀,取喻——採用擬人或比喻,議論——從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義,這三者的融合,從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對實物的描繪也是充滿詩意的哲理性片段

  葦岸在《大地上的事情》裡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書寫了對季節的懷念:“秋天,大地上到處都是果實,它們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著來自任何一方的採取。每到這個季節,我便難於平靜,我不能不為在這世上永不絕跡的崇高所感動,我應當走到土地裡面去看看,我應該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啟迪。第一場秋風已經刮過去了,所有結滿籽粒和果實的植物都豐足的頭垂向大地,這裡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謙遜之態,也是對孕育了自己的母親一種無語的敬祝和感激。”

  葦岸自稱“觀察者”。他仔細耐心地觀察大自然中季節的轉換,對古老的時問有一種敏感。而他所掌握的時間,總是同播種、勞動、繁殖聯絡在一起的,直到生命終結,他仍然繫念著與農事有關的甘四節氣。沒有形而上學的時間。他觀察和讚美太陽,月亮,大地和小麥,自然中最可愛的生靈:胡蜂和各種蜂類,蝴蝶,麻雀,其它飛鳥,林木以及鳥巢……在《我的鄰居胡蜂》中,他詳細地記錄了胡蜂的活動,還有極其悲壯的告別場景。在胡蜂離巢以後,文中這樣寫到書房窗外的情景;“它們為我留下的巢,像一隻籽粒脫盡的向日葵盤或一頂農民的褪色草帽,端莊地高懸在那裡。在此,我想借用來訪的詩人黑大春的話說:這是我的家徽,是神對我的獎勵。”

  他寫蜜蜂:“它們就在我們身邊,似一種光輝,時時照耀、感動和影響著我們,也使我們經常想到自己是普通勞動者和合生忘死的英雄。”他寫到處流浪而與自然一體的放蜂人:“他常於現代程序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現在世介面前。他孤單的存在,同時是一種警示,告誡人類:在背離自然,追求繁榮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來歷和出世的故鄉。”他去看白樺林,說:“我相信,白樺樹淳樸、正直的形象,是我靈魂與生命的象徵。”在這裡,正直是生存的首要條件、方向,同時構成了品質。他讚美羊,因為那是“人間溫暖的和平精神”。由此,他譴責“羊奸”,“賊鷗”之類,譴責與陰謀,為動物界的不幸和無情的搏噬感到震驚。悲憫和憤慨。他的和平主義、非暴力主義是一貫的葦岸的筆下,流淌著一種博大的人類之愛。他對自然萬物都無比讚美,他自然界的螞蟻、麻雀、大樹、太陽、麥田、冬天的雪,都視為自己的家人及平等的夥伴。他的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就突出地表明瞭他已經把愛心,從人類自身擴充套件到了自然萬物。

  葦岸關注著“大地的道德”,他吸收了西方生態倫理學的思想精華,反對人類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希望人們愛護動物,愛護一草一木,愛護山川河流,並身體力行。20世紀人類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戰爭與動盪中度過的。人類經過漫長的血與火的洗禮,逐漸認識到了和平的可貴,真正開始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可以說,“讓世界充滿愛”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而葦岸正是對時代呼喚的有力回應。

  大地上的事情讀後感5

  葦岸,漢族,1960年1月7日生於北京昌平縣北小營村,他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大地上的詩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醫治無效辭世,享年39歲。《大地上的事情》是葦岸從1988年開始寫作直到臨終時才完成的75節長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種讓我們熟視無睹甚至產生審美疲勞的大自然景觀: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日出日落的時間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勞盤旋的鷂子;彩色蜘蛛的危險羅網;季節的生命力;遷徙的鳥群;原野上逆風而行的火首;整整齊齊擺在遼闊大地上的麥田;賦予大地神性的雪;飛行迅疾、使人聞其聲難見其影的布穀;富於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以警覺和逃遁苟存於世的野兔……

  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讀了葦岸開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後,我深深地覺得,世界上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如果沒有葦岸先生溫暖、乾淨、樸素、凝練的文字下,流動著他對美好大自然的滿腔摯愛與眷戀的深情。他的文字簡樸凝練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語言生動活潑、新鮮而又充滿詩情畫意;他的思想與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頗有感染力。

  葦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發現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詩人型作家。說他是詩人型作家,是因為他的創作是從人格出發,從心靈的道路上通往文學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觀察得如此的細緻入微。他很敏感,充滿了想象力,是一個感情細膩的詩人。他用敏感的心靈觸控著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靈,他甚至已經和大地上的萬物融為了一體。他可以從物候、氣候的微妙變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節的變化,“(驚蟄)這是一個帶有‘推進’和‘改革’色彩的節氣,它反映了物件被動消極、依賴和等待狀態,顯現出一絲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個鄉村客店老闆凌晨輕搖他的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該上路了。’”如此生動細膩的描寫,便可以讓人們可以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感受到了“驚蟄”這個節氣的特點。

  葦岸先生是有愛的作家,他熱愛世界的萬物。愛,培養了他的美感;愛,引領他走入大自然;愛,帶他領略生命的神聖。在他的眼裡,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節,陽光,甚至綠色……他已經與大地上的萬物融為了一體,他寫作的內心充滿了積極向上的陽光。從他筆下記敘的小小事件,我們卻能窺見偌大乾坤,品讀出無窮的智慧與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葦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鳥類,特別是麻雀和喜鵲。

  我特別喜歡他那有關麻雀和喜鵲的文字。或許因為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對兩者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而葦岸先生對兩者的喜愛讓我有種終於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親切感。對於大自然,對於許許多多的小生命,葦岸先生總是充滿關懷與熱愛之情。他對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頑強的生命力充滿了崇敬之情,他關心動植物們的生存狀態,如葦鶯、鷂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鵲為了它們的生存而顯現出的勇氣;同時,也意味著被電視等現代文明物品俘獲的鄉下孩子,對田野的疏離。”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既表明了他對人類大量砍伐樹木,導致麻雀被迫選擇低處造巢的事實,也傳達了他對現代科技的不滿與擔憂。鄉下孩子的童年本應是在田野裡度過的,而今卻被現代科技電子產品束縛在封閉的樓房裡了,這將讓孩子們的童年失去多少難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葦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繼續把《二十四節氣》給寫完,他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與文學的創造幾乎是剛剛開始便被迫宣告結束了。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呀!但幸運的是,他的品質和精神留了下來。葦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種形式,他將與大自然同在,他這二十世紀最後一棵會思想的蘆葦將永遠與大地同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