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桃花源記》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讀後感1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汙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透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感2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裡,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訊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桃花源記》讀後感3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裡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穫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麼點,我看到的只有這麼多,其他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己。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著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裡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著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為有錢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偽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為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為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汙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可以眼不見為淨。雖然我知道這是種軟弱的行為,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4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後,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裡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著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麼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汙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汙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裡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麼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隻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遊戲嗎?”我說:“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怎麼只有一隻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裡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後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隻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隻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彷彿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隻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豔。這裡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桃花源記》讀後感5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取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那個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但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但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此刻的社會,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就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6

  從古至今,在人們的印象中,桃花源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那裡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一向正直品潔,因看不慣世俗汙穢,辭官隱居。又因東晉的腐敗,作者對社會感到不滿與厭惡,於是藉此文抒發自己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桃花源記》一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情感。

  桃花源中的環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曠,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邊翠綠的桑竹。在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中人們和諧相處。這裡沒有腐敗政權的壓迫,沒有繁重的賦稅,沒有飢餓,更沒有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這裡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這裡“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且男女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也怡然自樂。這裡不僅環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對於外來的一位客人——漁人,不是冷漠,而是熱情地邀請回家做客,設酒殺雞作食。待客的方式有點兒像大豐收時那種狀況,這裡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們勤勞和諧,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當桃花源中的人們都聽說了有位客人來時,都來問訊,並友好的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做客。

  學完《桃花源記》後,我對作者虛構的桃源,倍感親切。正如“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花源記》讀後感7

  東漢末年,兵連禍結,民不聊生,而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里,詩人陶淵明卻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當時已辭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與絕望,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桃花源記》,而在他寫這篇文章之時可曾想過:與其坐在深山之中做無用的發洩,卻還不如盡一番力來改變世界。

  話說當年,楚漢之爭,霸王項羽可謂有絕對優勢。但由於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終武夫輸給了智慧,無奈只能落了個自刎烏江。如果項羽懂得捲土重來,懂得忍辱負重,懂得回到起點從頭來過,也許歷史就得改寫。如此之痴,可笑哉!

  再回到陶淵明,因家境貧寒,29歲的他走上仕途,幾十年間,他歷任多職,最終因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而罷官歸隱。但如果此時陶淵明並未罷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來告誡世人,教導世人,或許事情的結局就不會是這樣。

  雖有這些不懂拐彎的“痴”人,卻也不乏懂得從頭來過的“明”人。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霸主地位展開激烈的爭鬥。一次激戰中,越國慘敗,越王勾踐無奈被俘。從一個萬人之上的國君到一個階下囚,勾踐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並沒有絕望。十幾年的臥薪嚐膽,等待著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勾踐抓住機會,反敗為勝,再次稱霸諸侯。懂得從頭來過,勾踐終於成為了一代霸王。

  學會從頭來過把,朋友!消極避世,那是痴者的做法。回到起點,重新再來,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加絢麗!

  《桃花源記》讀後感8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遊,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鬱,但是最後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並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麼,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