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牽牛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牽牛花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牽牛花讀後感 篇1

  在今天的語文課上,我重點讀了葉聖陶的《牽牛花》這篇文章,讓我體會到寓意很深,透過描寫牽牛花的生長規律讓人明白人生的道理。

  這篇文章中,葉老先生對生活中的牽牛花觀察非常細心,語言表達又非常準確,這篇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語言,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牽牛花,運用樸素細微的語言來講解牽牛花的生長開花過程,例如這句話,“藤蔓從兩瓣子葉中間引出以後,不到一個月的功夫,爬的最快的幾株就要齊牆頭了,每一個葉柄處生一個花蕾,像穀粒那麼大”,“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一粒嫩頭,早起起看時,便已看透出二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張滿長滿細白的毛線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細微觀察樸素語言將千牛花描繪的栩栩如生。

  慢慢品讀,仔細體會文章,葉老先生“觀之入微,察之毫未”將文章描寫的細微準確,讓讀者讀了起來“嚼之有味”,無疑也是告訴我們寫文章要細心觀察生活,關注事物的微妙變化,文章離不開生活,文章素材取之於生活。我手寫我心,不誇大其詞,不虛不空才能寫出好文章。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生之力,不可見得,在這樣靜觀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可見千牛花不辜負年華,讓自己的生之力開放出更美的花期。我們學生是不是也不要虛度年華,讓自己的生之力展現出青少年的花期呢?

  牽牛花讀後感 篇2

  今天,在閱讀課上,我閱讀了幾篇葉聖陶老先生的作品,十分耐人尋味。

  小學時,我也學過許多葉聖陶的課文,如《爬山虎的腳》、《荷花》、《記金華的雙龍洞》等。其中《牽牛花》這一文章也使我受益匪淺,重讀這篇課文,又是別有一番風味。細細品味,才知葉老之文貌似平淡,卻味之無窮。樸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敘述,彷彿是一位閒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傳授種花的經驗,且聽著就不禁心為之馳,神為之往了。

  《牽牛》的行文思路“淡”中顯“味”。作者落筆先寫種花:“手種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因為是“手種”又已經是“三四年”了,才有後文的經驗之談:瓦盆“十來個”,肥料“一包”,麻線“十條”,條距“七八寸”。這些數字化的精確敘述,儼然如種花多年的花農侃侃而談。接著寫賞花,因為是精心種植之花,所以種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

  牽牛花,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家園小花,作者栽種牽牛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花比往年盛大呢。”原來栽種的還是普通生活中的一份希望呢!種牽牛花之“味”在於能享受一樸素的生活情趣,一種恬淡寧靜的家園生活。它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於物質上擁有多少,而在於心靈的'幸福、快樂感,面對四季晨昏,在物我兩忘中獲得生命的真諦,生活因此變得富有而快樂。

  我們做為一名初中,物質談不上,透過這篇文章,也透出另外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大膽發現,這樣就能在日常中發現生活的精彩,生活的美。

  牽牛花讀後感 篇3

  最近,我閱讀了葉聖陶先生的散文《牽牛花》,讀了文章後讓我感受頗深。

  透過葉聖陶先生的牽牛花,葉先生一開始講到種花三四年,去城隍廟購買過磷酸骨粉,摻雜在每一盆土裡,而牽牛花很特別,要繞到藤上去,牽牛花堅韌不拔的性格被葉先生描繪的很是生動,透過細節描寫牽牛花,種花也讓葉先生不斷地調節心情,能夠讓他忘卻煩惱,同時也提現出牽牛花的頑強生命力,代表著不斷攀登的毅力。

  讀了這篇文章,我已經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果生活中遇到困難,要有牽牛花的堅韌不拔精神。遇到煩惱時候要像葉聖陶先生一樣種一粒牽牛花,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或許人生也是如此。

  種花也是一種美妙的情操。透過葉聖陶先生的牽牛花讓我明白一種道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一時無法解決,可以換一種心態,把事情放一放,去做另外的事情,說不定關掉一扇門會開啟一扇窗。

  牽牛花讀後感 篇4

  花盆中牽牛花在葉老先生的哺育下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散發著醉人清香,不用我說,你們便知道葉老先生誰了吧,當然是葉聖陶老先生啊!

  葉聖陶老先生原名葉紹鈞,是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在我看來,葉聖陶老先生寫的最多的就是景,不管是牽牛花還是爬山虎,在葉聖陶老先生的筆下都能栩栩如生。而醫生老老先生的靈感大多來自於自家小院的各色植物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就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將輸了雙龍洞中的奇異景色與洞外的美麗風景。但與《牽牛花》這篇文章來說,風格卻截然不同,《牽牛花》講述了葉老先生從種花到開花的過程,透過倒敘的寫作手法,寫出了牽牛花的種植不易與美麗動人。

  月聖陶老先生用文筆寫下了各色的景物,他在世上做留下的痕跡永遠也不會消失。

  牽牛花讀後感 篇5

  貌似平淡味之無窮初讀葉聖陶接近不惑之年寫的散文《牽牛花》,也許會感覺有點兒“平淡”,“淡”到我們好像感覺不到是名師大家的手筆。但細細再品,才知葉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無窮。樸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敘述,好像是閒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傳授種花的經驗,開始你還不在意,可聽著聽著卻心為之馳,神為之往了。

  《牽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顯“味”。作者落筆先寫種花:“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因為是“手種”,又已經是“三四年”了,才有後文的經驗之談:瓦盆“十來個”,肥料“一包”,麻線“十條”,條距“七八寸”。這些數字化的精確敘述,儼然如種花多年的花農侃侃而談。接著寫賞花,因為是精心種植之花,所以種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裡小立一會兒”,“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強調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葉、新生之花的生機與活力。讀者讀到這裡,也許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為對牽牛花“生之力”的讚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種花—賞花—悟花”這一思維過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僅僅在於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還在於後文所寫的賞花人的“渾忘意想”、“呆對著這一牆綠葉”的那種“忘我之境”。讀到這裡,我們方知作者種花,賞花,是以一種最簡樸的方式獲得精神的快樂和滿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那種“呆對”,讓我們想起古人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斯”的忘情對視。原來,人常會在和自然的相親相伴中找到靈魂的安寧。閱讀至此,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前文作者會親暱地稱牽牛花為可愛的“小東西”了!牽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園小花,作者栽種牽牛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

  “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原來栽種的還是普通日子裡的一份希望呢!種牽牛花之“味”,在於能享受一份樸素的生活情趣,一種恬淡寧靜的家園生活。它給我們的啟示還在於,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於物質上擁有多少,而在於心靈的幸福,面對四季晨昏,在物我兩忘中獲得生命的真諦,生活因此變得富有而滋潤。本文的語言別具魅力,質樸、本色,棄盡浮華,如話家常。如“瓦盆排列在牆腳,從牆頭垂下十條麻線,每兩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這是今年的新計劃,往年是把瓦盆擺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樸實自然、平和親切,一如農家口語,娓娓道出種花心得,好像讀者也可模仿“操作”,這樣就拉近了文字和讀者的距離。而隨著葉長花開,作者的語言在平實中又顯得精細傳神。“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又格外厚,彷彿絲絨剪成的。”寥寥數語,一個貼切簡潔的比喻,寫出了生長之葉的質地和生機。“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一粒嫩頭。”作者生動形象、細緻入微地描述如嬰兒般柔嫩的初生花蕾,讓我們好像也能感覺到作者驚喜而又深情的注視。這一處寫得如此逼真、傳神,是因為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把對“手植之花”的喜愛、呵護之情滲透在裡面了,因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本文並沒有因為語言質樸而變得沒有內涵,反而更顯凝練和雋永。一個看似平常的句子如若細細品味,常常會驀然間觸及作者優雅的生活情致和悠遠的生命感想。“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漸漸地,渾忘意想,復何言說,只呆對著這一牆綠葉。”

  全文好像就這一句文人氣息極濃的話。平和親切的敘述,至這裡“哲光”一閃,“神韻”一現,便又恢復平靜了,而就在這“一現”中卻又窺視到人的心靈。“小立靜觀”是何等雅緻,是以滌盡靈魂的汙濁為前提的,整天為名利奔走之人,是不會為這平凡之花佇立靜觀的;“生之力”是細緻地閱讀自然時的內心之悟;“渾忘意想,復何言說”是物我的和諧交融,是“欲辨已忘言”!文章語言以恬淡為底蘊,到這裡寫得剋制而有文采,內斂而不宣洩。這種看似平淡,實則有味,經得起咀嚼的語言,是散文語言的至高境界。葉聖陶說,寫作就是生活。本文篇幅短小,不足一千字,但卻真切細緻地寫出了種花、賞花的樂趣,字裡行間無不流露著作者對生活、對自然花草的熱愛,寫出了平淡生活之“味”。只有熱愛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才能寫出箇中滋味。樸素、自然,也是一種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它不事雕琢,毫無粉飾,即使煉字煉句也巧妙地在普通詞語上下工夫。很多同學寫作文喜歡用華麗的語言來展示自己的寫作功底,這樣的文章初讀上去雖然有強勁的視覺衝擊力,但花哨的文筆有時掩蓋不了內容的空洞和情感的蒼白。我們也不妨試著寫一些再現生活體驗的樸素有“味”的文章,讓這種“味”如心底流泉,清澈而又潺潺地流入讀者的心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