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通用5篇)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1

  簡淡的筆墨描寫世間百態的清歡,草木山川,花鳥蟲魚吐露世間的美好與靈動。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樸素中。獨自一人,背靠綠水,面向青山,可謂是“人間之至味,清歡也”。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潔白的裙邊,指端從髮間掠過,使人舒適愜意。一張畫,一首詩,體現昆明雨季使人動情之處。我雖沒到過昆明,卻也在汪曾祺的筆下看到了這座花香四溢,雨來人去的清城。遊走在雨後昆明的小道間,彷彿置身於世外,在靈動與淡雅中,品味花香與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樸。

  “看花鳥看蟲魚,看的都是人生,談食物談故人,談的都是情懷。”平淡的手筆,耐人尋味的文章汪先生寫的不是作品,她談的是生活論的是生活中本該有的簡單。他讓我明白,人活著比的不是誰成功誰輝煌,比的是誰認真誰細心,只有認真體會世間百態的人才懂得什麼叫“生活”。

  《人間草木》是一本適合閒人看的書,這裡的閒,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無雜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韻味。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我讀《人間草木》時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生活家”最真摯的交流。他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兩個字:不俗。我們以一種普通人的姿態與超凡脫俗的人對話,不正是一件榮幸的事嗎?

  從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從舊人舊事到風土人情,每一個細節都有讓人痴醉的魅力。這本書中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多麼宏大的題材,正是他的那份簡單和汪先生獨特的審美,讓我對他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喜愛,讓我在無數個午後的下午細細品讀。

  還記得那隻琥珀扇墜,那隻記錄了汪曾祺與奶奶許多回憶的扇墜。扇墜中的那隻小黃蜂形態如生,讓汪先生記憶深刻,再往後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蟲多少缺失了些靈氣。因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他們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無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說的那樣: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能忘懷的還是清歡二字。

  清歡,是人間之至味。最美好,不過恬淡舒適,最愜意,不過《人間草木》。這本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給我面對平淡生活的勇氣,做一個食煙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讓簡單美好的大自然伴隨我們,讓這個炊煙裊裊世間成為生活的主打歌。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2

  初拿到這本插畫集的新書,愛不釋手,封面及插畫都是我喜歡的風格。帶著這種喜悅的心情開始走進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開篇《人間草木》“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

  講的是芋頭、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書中有多幅花卉圖,為汪老先生親手所繪,畫面逼真優美。

  其中個人尤為喜歡《記憶的味道》這篇,因為這篇內容及感情最豐富,也是最賞心悅目的一篇。那裡有家的記憶,有童年的珍貴記憶,有父親,繼母,伯母,表姐,姑姑,傭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蘇,垂柳,臘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繡球花,夾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樹,桑,葡萄,杏,何首烏,金雀花,香椽花,枝珠蘭,石榴花,玉蘭。有天牛,蟋蟀,蟬,蜻蜓,土蜂。有鳥,麻雀或癩花,鷺鶩屬的鳥。

  於花園玩耍流連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後,便是愛花人,順理成章。

  看完這本書,忽然想起了一些東西。想起了姥姥,因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段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

  蜻蜓

  我們稱做麻楞,大個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裡,趴在窗戶的稜布上。那時候蜻蜓還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蟬,雄性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髮出尖銳的聲音。雌性的不發聲。我們一般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約上週圍的小夥伴,用絲襪抓個十幾二十只。姥姥會用油過一遍,就成了我們的小零食,當然也就身體和脖子中間的部位可以食用。

  棗樹

  小時候在老家的院子裡,有一顆很大的棗樹, 每到五六月份會開出像傘似的小花, 黃綠色。八九月份會結出青綠色的果實。每到這個時候,我和弟弟都會用一根非常長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後就會收穫非常多的青棗,極其香甜。

  雨

  南方的雨頻繁又短暫,每到下雨的時候我總是莫名的興奮,因為我可以穿著母親給買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鄉下的環境真是美極了,大雨過後,樹葉似乎更加鬱鬱蔥蔥了,花朵也開得更加豔麗,就如同一幅畫一樣美。

  全書讀罷,有如出遊賞花歸來,美不勝收。喜歡這樣的題材,讀起來輕鬆歡快,雖然愛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來的炙熱和愜意。

  在我看來,汪老先生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這個“會”,包括“懂”,也包括“愛”。汪曾祺寫“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最純粹的,最難得。似乎在說,動人心扉的生命體驗,並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難及之地。

  在匆匆過眼的“人間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證悟到了人生無常,但見有序。置身陰影,發現光亮,就成為他演繹自己生存美學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3

  《人間草木》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種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寫植物,但更深層的,無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價值觀。

  例如寫山丹丹部分,他透過老堡戶之口講出:山丹丹每長一年,便多開一朵花,這多麼像人,一年多添一歲!還有這種植物皮實,容易養活。人要活得隨遇而安些,不能太嬌生慣養了。這部分結尾處,引出流行歌曲的創作者和舞臺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戶這樣的農民才懂!

  第二部分寫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寶,春天的時候,枸杞頭可以當野菜。夏末秋初,開花,可以觀賞。隨後,便結出果實,可以吃。這麼看,有發現樂趣的眼睛,人生才豐富許多啊!

  最後部分寫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關於槐花的,卻只有開頭與結尾兩句。大部分內容都在講養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講了花與蜜蜂的關係,養蜂人與蜜蜂的關係,養蜂人與女人的關係,以及女人與家中晚輩的關係。他們的關係只能用微妙來形容。給予與受贈的感覺,很曖昧的,讀原文才能體會很深。

  人間草木啊人間草木,人間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擺在那裡的。去發現它們吧,然後活得通透些,處理好身邊的各種關係,這便是人間草木的含義吧!

  若用一種食物,用來形容汪先生這篇文章的語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龍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讀讀看……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4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說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著流出來了。於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裡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銳。

  我最喜歡聽他解說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說的東西有多麼多麼著名,又有多麼多麼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瞭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後,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著吃焯著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 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並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麼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於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xx就這麼香!你管得著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裡,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裡,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裡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後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散文《人間草木》讀後感5

  棄浮世繁華,飲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於品味生活,善於享受生活。或許是因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過喧囂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塵埃中慢慢沉寂下來,最後修養出一種平淡的品性。這種品性早已滲透進他的文字裡,讓他的作品讀起來樸質簡潔,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卻能從字裡行間體現出來。

  《人間草木》就繼承了這種獨特的氣質。

  《人間草木》是他對生活的記錄。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種新生兒一般的好奇眼光來品味它們,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實感,那就能用“可愛”來形容了。“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麼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鑽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乎誇張的旺盛。”這些都是真實的敘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摯的語言代替了華麗詞語的堆砌。

  除了寫花草,書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閒來無事記錄自己生活的,也有啟發別人獲得感悟的。汪老遊遍山水,所以書中多遊記,謂“行者無疆”。遊記中又有小詩。小詩第一眼看上去並不令人驚豔,偏是多看幾眼才能嚐出其中的真味。“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雞鳴相應答,林間鳥語自高低。芭蕉葉響知來雨,已覺清流漲小溪。”

  書中最後一章是寫人。他的老師沈從文、他的朋友趙樹理、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金嶽霖。這是放在全書最末的懷念。畢竟,花草終究是花草,可以隨時出去逛逛看看,但這些歲月卻是確確實實地回不來了。這裡收錄了汪老對他們的評價和印象,還有記憶比較深刻的小事。想必無論是誰,拿筆坐在桌前回憶過往時,心頭總會湧上一陣陣狂潮。可能是懷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悅,但最應該是百感交集。

  在這其中,汪曾祺對沈從文的懷念尤其強烈,連他平常愛吃的葷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記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詳地躺著。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難以想象汪曾祺強忍心中苦痛,簡簡單單勾勒出葬禮情景時的壓抑。這份感情誰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寫人間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詩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悵然。”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樸實無華,但一字一句都發自肺腑。願他在另一個地方,仍能夠撇一身忙碌,賞人間草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