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1

  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會成功的動力;它,也是能讓人在面對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擁有二個要求,二個條件才能實現。這二個要求與兩個條件,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這篇文章中有講訴。

  文章中講訴了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別。中國傳統教育是以“死記硬背”一詞來形容,而西方教育是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來形容。文章還講到中國人的成績雖好但是動手能力太差,這也就相當於“紙老虎”,只能說一推大道理但卻不能動手做。

  那該怎麼才可以使自己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其實這很簡單,要想擁有格物致知精神,那麼必須要有推究探討事物原理的精神,這是第一個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文章中舉出一個“格物”的例子,讓我從中知曉了“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證明了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又發現格物不能是消極的觀察研究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這是第二個要求。

  不過光有這兩個要求那是不行的,因為觀察探究是建立在淵博知識的基礎上,倘若你沒有知識,即使你觀察探究了,但終究也是沒有任何成果的。既然有了知識又有了要求,剩下的就是應該有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畢竟,每一件事都有失敗與成功,不要因為失敗而放棄,要迎難而上,這樣成功才會出現在眼前。

  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保持對事物的探索精神以及培養自己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這樣格物致知精神終會得到的!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2

  古之慾明明德與天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摘自《禮記·大學》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文化上並沒有太重視實踐精神,只是注重書本上片面的知識,沒有真正的實現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國家,他們更注重在實踐中探求新的知識,因此導致了中國學生與西方國家的學生在實踐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的傳統教育與古代《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軌跡上有些偏離。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課上,我沒有好好看老師做實驗,只是背會了書上所寫,老師所說的內容,並沒有太過在意怎樣做實驗,第二天,去了實驗室,老師讓做一下“滑動變阻器”的實驗,在看到別的同學都在滿臉期待的做著實驗,當時的我,不得不後悔,沒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會知識點沒有用,相反,另一組同學因為上課好好看了老師做實驗,在自己的實踐下,完成了老師所交代的任務,開開興興地去做另一組實驗。在這種情況下的我,不僅沒有理解其中要點,反而將之前的知識忘的一乾二淨。相比之下那組同學已經理解透徹,反而很輕鬆。在近代的.化學家中,俄國的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後,在一次次對其探索中,編制了元素週期表,為後代學習元素而奠定了基礎。可見,實踐出真知。

  在現在的學習中,應該更加註重實踐,在實踐中獲的更多的知識,在實踐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軌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3

  學習了丁肇中先生寫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不僅認識到了一個新名詞“格物致知”,還得到新思考。

  這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為讀者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告訴中國學生應怎樣來學自然科學。

  這個20年前的文章,現在讀來仍然有它的教育意義,所以才會選到我們的課本中。照丁肇中先生所講,是因為我們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以致於在功課方面十分好,但在研究或其他需要動手的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我看來,丁肇中先生所講一點也沒錯。確實,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它的弊病抑制了學生的自我創造創新能力。動手是需要不斷練習的。現在,我們學校教育大多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最後,我們父母學校只關心一樣——分數。記得一個順口溜“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數固然重要,它能證明我們學業學得如何,關係到將來能否考上大學,將來的生活品質如何。

  有時候,因為教學條件有限,做實驗課時,老師在上面演示,我們在下面觀察,很少有人人動手實驗繼而思考的機會。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於事的,它需要我們積極地參與進去。如果我們一直圍繞著考試分數轉,很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們就會像寓言《坐井觀天》中的青蛙一樣,以為天真的只有井口那麼大。

  其實,我覺得高分低能的人,不但指動手能力弱,也指交際能力差的人。這幾天,我聽見阿姨在說,單位裡新招進的幾個大學生,上班都幾個月了,每天上班不曉得主動打掃衛生不會去打熱水,悶聲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立馬玩起手機當“低頭族”,路上碰到了連招呼都不打,無視而過。參加工作後,許多工作事情往往需要大家合作的,如果連基本的與人交往也不會,還談什麼迅速地融入集體,進而提高自己?也許你做的一點點工作完成得不錯,卻舉止不懂禮貌講話不使用禮貌用語,你可能得不到他人的欣賞,反而會讓人厭惡你。

  親愛的同學們,現在我們還在學校裡學習,有些教育規則我們是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學著多動手,讓自己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因為你終將走上社會,與不同的人去交流合作。記住,不是社會來適應你,而是你去適應社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4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是什麼?就是透過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任何一個新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明,都是建立在不斷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國的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學》中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天地,從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這早已不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這個物質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推敲身邊的物體,並學習好文化知識,要從探察物體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親自動手實踐,讓事物的發展變化直觀地呈現在你面前,是獲得知識的最好方式。這便要求我們不能死學書本知識,必須在生活中潛下心來研究事物,從中獲取知識。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門衛,整日閒暇無事。他利用空閒時間做什麼呢?他玩起了鏡片。於是,他憑藉著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科學的精神,終於玩出了名堂,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放大鏡和顯微鏡。

  從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難看出,探察事物的確是獲取知識的好方法。可我們應該盲目地去觀察任何事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不會有成效。永遠也不要忘記,實踐是與知識相結合的。諸葛孔明一生好學,在年輕時便遊歷四方。早在隆中時,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可縱有滿腹經綸不去施展有怎能體現他自己的才華呢?他追隨劉備,子啊連年的南征北戰中,我相信對他自己是一種常人莫及的提升。正如他在破南蠻藤甲兵前說,“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蠻有驅獸之法”,後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實踐的過程嗎?諸葛孔明後來有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位發明家。

  由此看來,親自動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在生活中也有體會。在物理課上學習電路,之上可以輕而易舉地連線,而當一大堆電學原件擺在面前時,還真有些摸不著頭緒。幾次實驗下來,才逐漸有所領會。憑我這些年的親身體會,只有不斷地研究事物規律,並把書本中的知識廣泛應用到實踐中,有所變革,才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5

  如是像呆若木雞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並沒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腦帶著雙手一起上場,用大腦想想,再用雙手實踐,可能獲得的成果會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從探查物體而獲得知識。但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卻並不太重視格物和致知。像國外那些人們,他們無論是什麼事,都會格物,然而致知,他們的這種方法是完美的,腦力加手的勞動,從而使思考亦將是而變得簡單。國外的那些人在小時候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用雙手來實踐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的意義並沒有被那些愛動手的實踐者所淹沒,而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格物致知的意義就被淹沒了。

  明朝的理論家――明,空有一幅聰明的大腦,卻沒有愛動手實踐的愛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又一次,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就決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條板凳坐在院子裡面,看著竹子硬想了七天,卻並沒有很好的答案,他並沒有用自己的手去實踐,只考自己的頭腦去硬想,卻什麼也沒有得到,最後因為頭痛受不了,而失敗。明顯,他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這樣的做法,顯然在當時社會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想要觀察竹子的結構或它的生長過程,就必須得用手去把葉子切下來,然後拿到顯微鏡下進一步觀察,絕不是像明那樣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觀是絕對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實踐不是毫不選擇的測量,它需要事先的準備與計劃。要有一個正確的目標,以作為整個實驗的明確中心,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實驗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氣。

  我們不能盲目的接受權威,我們要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讓人能大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目的,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