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

  拿起了幾個月前買的一本《假面飯店》,作者出道二十五週年所創作的珍藏本,《假面飯店》沒有《白夜行》給我的震撼,但這一次好奇心穿越我的身體,搜尋了作者東野圭吾的資料,我決定看一看他早期的作品《放學後》。

  距離高中生活已經有十多年了,但還是能夠透過他的作品去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比如青春期的反叛,師生之間的微妙關係,發育時的愛情與友情,成長的迷惘,學業與擇業的壓力等等。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還是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為人普通,被學生稱為"機器"的男主前島,因吸菸而被迫停學的叛逆少女陽子,學業優秀和反抗精神兼具的北條雅美等,東野用密室殺人等本格派的手法制造了懸疑的故事氛圍,小說後半段的推理成分濃重,但同時也不乏主題表現。在我看來,東野還是非常社會派的推理作家,除此之外能在產量和質量上與他較量的新生代推理小說作家,我能想到的只有伊坂幸太郎了。

  之所以喜歡社會派的推理作家,是因為我覺得小說不僅要具備精彩好看這樣的故事性要素,同時也需擔起讓人反思的社會責任。再來看看《放學後》,像前島這樣的男老師,好像就出現在自己身邊,大學畢業後由於要去偏遠的異地工作,於是迫於家人的壓力和已有的人脈資源選擇了教職的工作,有點內向木訥,不知如何與學生相處,把老師作為養家餬口的工作;因為與女友在生活中有差不多的愛好,於是結婚,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而當經歷了與學生相處的過程,前島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擁有孩子並不會讓自己快樂的人生,於是讓自己的老婆打胎,在他看來孩子生來殘忍,而這一殘酷的行為栽下妻子作惡的種子。"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天生,代表我很天真,也代表我是個賤人。"此時,無意識地哼起MC HotDog《差不多先生》,和前島這樣的男主融為一體。

  也許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和故事中的前島最為貼切的,擁有相同的教師身份,時常也在這樣的自我懷疑中搖擺不定,我所理解的教育既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放飛自我,而是保持一種距離感——安全範圍內的自由成長,度是最難把握的,比如與學生維繫一種既親密又威嚴的關係,如何去應對他們的請求。當然大學生和中學生還是有年齡階段的稍許區別,但總的來說,面對人的工作真的不好做,特別是消費社會下的教育。偶爾也會有像前島那樣的恐孩症,主要恐以下幾點:

  (一)收入太低,覺得自己養不起。

  (二)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與職業生涯有衝突,怕自己無法平衡好。

  (三)擔心小孩不給力,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就像看到自己的學生不求上進,會有焦慮感。

  綜上所述,責任太大,怕自己無法勝任。當然誰都無法斷定未來的走向和人生的選項,就像我們猜不透故事的結尾,本書的結尾,也就是兇手的動機一直被許多書評人詬病,但我覺得從上下文語境中還是不難看出東野在書中想要表達——殺人動機,除了財權色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任何令人不爽事情都可能成為殺人動機,是啊,多麼符合邏輯,因為這才是青春,青春的羽箭指向所有。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2

  《放學後》是東野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開啟了他寫作生涯的新篇章。和東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學後在故事情節、表達主題和寫作手法上都相對有點生澀。

  在閱讀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導讀內容,“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愛情、友情更珍貴的東西存在。”,腦海中下意識地去想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更珍貴的東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終找不到說服自己的答案。帶著這一疑問完成了作品的閱讀,體會到東野認為的更值得珍惜的東西。

  東野在這部作品中構思了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由一串串兇殺案組成,在主人公的調查下,終於瞭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學生們為了維護各自內心的和平,設計瞭如此縝密的連環兇殺案。當聽到學生平淡地敘述整個兇殺案的起因,設計過程及善後處理時,最令我歎為觀止的是高中生在閱讀了相關懸疑推理書籍後設計出的兇殺案,學習和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之強卻因缺少教師和家長正確的引導而走上錯誤道路。

  其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發生這些兇殺案的起因,學生的心理扭曲。

  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在大多數國家中都存在,不僅僅是中國和日本。過去的中國式教育一直以應試教育為主。現在,雖然國家已開始緊抓學生素質教育,但實施效果有點差強人意。青少年跳樓輕生案例,校園暴力等不良事件頻發,針對這些問題,除了教育局,學校,教師外,家長同樣有著著重要的作用,而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在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應積極引導,保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3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處女作,依然十分精彩,當故事的謎底被揭開時,特別佩服作者的構思。

  本書講的是兩個女學生設計殺害兩位老師的故事,讀的時候一直想知道兇手是誰,讀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緒,最易敏感脆弱,最重義氣的年紀,惠子之所以設計殺害兩位老師,不是因為老師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為義氣。因為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師的傷害。村橋和竹井兩位老師,他們確實犯了錯。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於一切。不是殺他們就是自殺。而惠子會痛閨蜜之所痛,要一起殺了他們,才能讓好朋友安心。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就像“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會去掂量自身的利益與得失,會不計後果,是友情最純粹的時候,長大後經歷得多了,累計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願隨便掏心掏肺了。從今天開始,只想做個貪財好色的俗人,對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來的任性與性情,令自己受傷頗多,也是時候該長大了。

  真正想殺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軌了,可到故事的結尾,她才發現,不斷把自己的位置情況告訴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老婆之所以要殺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懷孕了,他硬是逼著老婆把孩子打掉,沒有無緣無故的殺人動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開,一切都是註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願接下來的人生,能夠無憂無慮,就做一個簡簡單單的俗人。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4

  本書講述了校園私立清華女子高階中學的兩起兇殺案,兩名老師先後被殺死,然後各種推理,各種誤導,各種不停地尋找兇手,最後結局出入意料。

  故事設計得很精巧,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到最後才揭示真相,卻是完全想不到的兇手和殺人動機,兩名女學生合夥殺死了兩個偷窺的教師。

  這本小說的主體是在學校裡,而發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學後,那些大人們認為的純潔孩子,其實,遠比大人們想象的複雜,她們很天真,可是有時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書中所寫:“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很難預測她們的行動。若以為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現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為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我從未預測到她們的行動——這一點,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五年當老師都相差無多。”

  在對殺人動機的追尋中,男主或者讀者不解,也許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彌足珍貴,就像幫兇所說的“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有拼了命也要保護的東西。”

  本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5

  續《解憂雜貨店》和《白夜行》讀完後,《放學後》是拜讀東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放學後》是一部青春校園偵探懸疑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講述了在女子中學做老師的“我”,察覺有人三次想透過意外事件殺害“我”,而我都幸運的躲開後,發生的另外兩起老師被殺事件。

  我和警察透過各種線索推測兇手是誰。最終,我透過各種證據準確的推測出了兇手,當和殺人兇手對峙揭開案情時,得知了那驚人的殺人動機。這部小說,圍繞著“密室殺人案”,學校裡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展開描述。

  閱讀過程中,會跟著“我”的經歷和思考,去推測殺人兇手是誰。本書迷人之處,是會讓讀者以偵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證據,從而推導猜出最終的兇手。

  而遺憾的是,作者強大的推理邏輯,會讓讀者一直處在迷霧之中。直到書本的最後一章,才去揭曉最後的謎底,給讀者一個驚歎的意外,原來兇手就在身邊。而當謎底揭開後,最後顯露的殺人動機,卻展現了青春成長階段中,那些“純真”、“美麗”、“夢想”和“友情”的青澀經歷。

  讓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裡,那些曾經自己也體驗過的純粹,隨著時間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遺忘了很多。

  人心的複雜和單純,在一個喧囂的世界裡往往是分不清的,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會被分析的很複雜,一件複雜的事情,有時候也會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簡單。

  《放學後》這部作品,雖然沒有《白夜行》給人強大的震撼,但是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對偵探懸疑小說引人入勝的把控能力。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6

  一口氣讀完全書,心裡直驚歎,東野圭吾真是個天才,無論《嫌疑人X的獻身》還是《假面山莊》,亦或是《放學後》,每本書一個故事,每個故事一連串案件,每一連串案件都描繪得精彩絕倫甚至天衣無縫。

  東野圭吾的小說精彩之處莫過於一開始一頭霧水,一直在講一些看似與主題並不相關的細節,即使看到三分之二處依舊一頭霧水。這樣那樣的細節的強調,讓讀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這樣那樣的結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隱藏的越深,越是被視為不重要的細節恰恰是案情進展的關鍵。讀完全書總感覺東野圭吾就在遠處看著各位讀者,任你如何揣測,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覺得此類小說不過是把一個小故事放大了來講,吸引眼球,讓讀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並無深度可言。不過回過頭細細想來,小說當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對待世界的態度,對人性或善或惡的刻畫,如此反觀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心理,倒感覺字字珠璣,寫的很是深刻。

  《放學後》有很多篇幅都寫到女子中學的男老師對女學生們的邪惡之思,不雅之舉,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卻和兩位女同學搞曖昧,雖未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字裡行間卻無不透露出“我”的貪得無厭,雖知不可能,卻還總是抱有幻想。這大概是對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最好刻畫。另一方面,老師“我”對於當教師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僅僅是賺錢的工具而已,無所謂什麼高大上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實中雖不像這般極致,但也確實應不乏少數。

  再就是對於女子中學高中生這個年紀的學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畫,也真是相當精彩,這個階段的學生“若以為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現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為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真乃相當精闢的總結。高原陽子被老師拒絕後漸漸梳理了自己的學霸閨蜜,和小混混一起騎摩托車飆車變成問題學生,惠子惠美為保護這個年紀最想保護的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而構築起的一系列殺人案件。

  最終的結尾彷彿有些倉促,卻令人產生無線遐想,彷彿還沒到結局,卻又像已是最好的結局。關於社會的態度,關於人性的善惡,關於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關於人活著的意義的思考,這大概就是此書的偉大之處。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7

  昨晚看完東野的《放學後》以後,總覺得故事還沒完結,所以感到有點心急有點迫不及待,但我在查盡資料後終於確認,它的確已經完了。或許這就叫意猶未盡吧。

  這是一部嚴謹的推理小說,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總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筆,使故事環環相扣。東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單純的校園生活,使整個故事貼近生活與現實,使之具有真實感。看這部作品時,讓人感到緊張,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讓人大呼過癮。

  這個故事的結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細細品味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個犯罪的手段、過程很詳細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兇手的動機。中學生是單純的,她們正值青春,應該是無憂無慮是快樂的,但她們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們既幼稚也成熟,既純粹又有心機,她們就是矛盾的綜合體。有人認為這部小說的殺人動機不成立,但我卻覺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難測的,她們的敏感可能會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師侵犯,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陰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對那兩個傷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遠離去或是他們,惠子的支援讓她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這就是惠美的動機,合情亦合理。

  單純的校園卻讓人感覺危機四伏,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青春的活力與美好,也告訴了我們人性的失落與黑暗吧。或許人心真的不可測,真相背後其實還有真相。結局讓我感到的不是結束,反而更像是另一個高潮,因為想殺“我”的其實另有其人。雖然作者停下了筆墨,但他沒有讓讀者停下思考,其實不難想象,想致“我”於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或許是因為“我”變得礙眼,變得非除掉不可呢。

  學校裡學生的犯案形成主線,而在外我的遇害卻是另一條線。這樣一明一暗的線,不僅使故事清晰明瞭化,也從側面將兩組兇手做了對比。孩子與成人,或許與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動機反而更單純吧。

  對於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我是無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會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們反思,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或許大人對孩子多些關注,能對她們進行真正的換位思考,這樣的悲劇就不會存在了吧。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8

  剛開學,頓感無聊就讀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雖然不算是很有文學性質的文章,但是這本書卻大大的開拓了我的思維。這本書看似是娛樂性的書,實則是一本懸疑性質的小說,此書以主人公一名高中老師的視角講述了一件有預謀的連續殺人事件,殺人目標看似明確,實則不然。

  透過這一篇小說我明白了事實不一定就是我們見到的,也不一定是我們所讀預想到的,殺人犯的行為不是我們能理解到的,人心也是複雜且黑暗的。看似不可能的東西實則暗藏真相。

  在故事的背後看似純潔的人實則內心黑暗,主人公看似是殺人犯主要目標實則只是一個引子,老婆看似忠貞愛戴主人公,在故事最後實則是傷害主人公的罪人,在故事中看似親近純正的人實則為殺人犯。

  讀完此書後我意識到,無論是什麼都要帶有疑問。只有不斷的疑問才能得出真相。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9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裡面包含了密室逃脫和解謎等經典的推理小說元素。

  故事地點發生在一所中學,人物是以一個失意的高中老師為核心,情節則圍繞這個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脅而展開。

  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心態很平和,沒有急躁地去尋找答案。這可能是因為校園的環境相對恬靜,不似光怪陸離的大社會浮華喧囂。因而也帶動著我靜靜地隨著主人公上學下學。

  作品的開頭階段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脅,只是每一次都幸運的躲過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勝防。果然,殺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幾個同事接二連三地死去。是仇殺?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謀殺也會留有痕跡或線索。能不能發現這些痕跡,能不能將這些線索穿針引線,排列重組,則是破案的關鍵。更何況是小說呢。

  接著,這些線索和痕跡也漸漸地浮出水面,看似簡單平靜的學校其實也是暗流洶湧,指向著著每一個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靈魂。到底是誰呢?

  終於來到了華麗閃亮的時刻。原來如此。

  從結局來看,似乎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解謎,也包含著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尋求作案者的犯罪動機。而如何將這些動機不露痕跡地潤物無聲般的植入情節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這也是一個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個高明的作家是否會看似浪費的添置無關情節和人物。和新浪潮電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訴你這是電影而非現實,而是提醒你這就是真實而非小說。因為越來越聰明的讀者都會刻意注意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假作假時假亦假。也許這也是東野圭吾出道時的作品,恐怕現在早已臻入虛實兩忘的境界了吧。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0

  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放學後》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儘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後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裡,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並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後,東野透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於我自己習慣於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於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並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並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

  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程序;

  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後,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至於動機,東野也透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於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是兩名死者呢?這裡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後,主人公的警惕性放鬆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後,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於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物件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鬆弛了下來。

  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麼呢?這裡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之後,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牆,並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並且放鬆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後,他發現妻子的神態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於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後,主人公偶然發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於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並未消除,於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

  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於關於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現的密室謀殺,並且他們又是同謀,那麼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於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於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並沒有出現。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並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並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現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裡轟然一響,我的頭腦裡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並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當時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後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於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後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並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後終於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後》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節,用來構築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節,關於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並且這種說法並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透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後》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並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1

  當某人給我推薦東野圭吾的時候,以為是個推理新人,當我看他的介紹才嚇了一跳,《白夜行》《綁架遊戲》《神探伽利略》,這些都是我看過的日劇。其實最近幾年除了大河劇,日劇已經很少看了,看這些只是因為有幾個我喜歡的演員:山田孝之、綾瀨遙、藤木直人、柴崎幸等等,但當時我被明星的光芒籠罩,根本就沒有注意過原著後面的名字。

  很久很久沒有看過日本推理小說了,我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夠看的下去。故事的開頭雖然直接就是殺機四伏,卻並不特別吸引我,畢竟這麼多年看的書太多了。但是,學校、教室、安靜的走廊、談鋼琴的女孩,這些影像卻讓我沒有能夠停下來,一直到看完,內心卻有淡淡的悲涼與不暢快。

  小說整體很有日本電影的風格,特別是像一些純愛片。節奏舒緩如輕輕流淌的小溪,不是沒有高潮,但即使是在殺人,我卻仍然寧靜如常,深陷在這種寧靜中,不想讓任何的人和事來打擾,無論是現實中還是小說中。

  表面寧靜的校園裡,有著很多的故事,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它們互相交織在一起。東野用平緩流暢甚至是有點平淡的語調,為我們慢慢的道來。因為是推理小說,讀者會很注意一些貌似平淡無奇的話語,但作者點到為止,不著痕跡的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地方,最終讓我們忘掉。就好像現實中的一些小事,當我們把它們忘掉後,它們卻在一個出人意料的角落冒出來,變成一個猙獰的惡魔,將我們吞噬。

  密室殺人讓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比如以前看金田一,幾乎全是密室類,還有什麼《黃室奇案》,還有什麼西村京太郎、阿婆的作品。所以當這個故事裡再次出現密室,我的第一感覺甚至覺得有點無聊。繼續下去才發現,作者的密室不過是個道具,而他要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殺人動機而不是殺人手段。

  偵探出場了,這個老兄既不是明智小五郎、福爾摩斯這樣的神探,也不是個笨蛋,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警察。他很敬業,也很專業。但女高中生的心理世界卻不是他所能瞭解的,找不到殺人動機,也就無法破解密室之謎。在成人的心裡,年輕人的就是一群魯莽易衝動,思想單純的動物,而年輕人又認為成人都是些世故的,骯髒陰暗的、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虛偽的傢伙。年輕人的世界成人搞不懂,成人的的世界年輕人厭惡。兩代人的鴻溝在作品的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主人公雖是名教師,卻遊離於兩個世界中,有時候兩邊不討好,有時候卻又兩邊都有生存空間。有趣的是,《放學後》被第31屆的江戶川亂步獎提名時,有部分人表示反對,理由就是殺人動機缺乏說服力。這恰恰呼應了故事的主題,在人生的激流中,有人被磨成了圓圓的石頭,有人在沉默中抵抗,也有人迎頭衝上去,被撞的粉身碎骨。

  終於到了最後的推理,場景中的語言和人物的動作連線在一起,好像電影一樣,閉上眼睛就能出畫面。兩個人平靜的對話中,我卻感覺到一股刺骨的涼意,心被揪住了一樣。最後那句:“我再沒有什麼可以指導你們的了”,透露出無比的沉重與悲涼。

  當我認為一切都已經結束的時候,劇情卻又一次讓人大吃一驚。而那個名字出現時,我暗罵自己真笨,明明作者前面都有提示的,自己卻早已經忘掉。我彷彿看到東野這傢伙在一旁壞笑:“怎麼樣?又被我耍了吧?”我淡淡苦笑,關掉了手機。

  PS:突然想起,我應該再去看一次《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花與愛麗絲》。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2

  本月利用十幾天的時間讀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部經典的推理小說。

  讀罷小說,深深佩服東野圭吾的故事設計能力,從有人多次要殺主人公開始,故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謀殺案撲簌迷離,引人入勝。作者不愧是學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樣理性十足。我對故事主人公有一個印象,他很像個機器人,他的機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劇。在家因為太理性了,精於算計而剝奪了愛人生育的機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在學校也是因為像機器人一樣沒有人情味而被學生利用,成為連環殺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設計的棋子。

  書的結尾:“一直以來有人要我的命,其實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這一點,卻是以這種方式,並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殺,多麼諷刺!”他最終被刺倒在馬路上,還在想著怎樣開脫他愛人的罪責,“但我不能死,死在這裡也留不下什麼,只會讓裕美子成為殺人犯”。主人公多麼富有理性,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被愛人追殺,實在是一個笑話。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3

  很久沒有拿起推理小說了,學生時期的最愛,加上當年對日本的崇拜,日本的推理小說真的看了不少。但後來似乎有了覺悟,跟著大夥一起抵制日貨,也就不去接觸。這次在書店又手賤了,拿起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由於主人公也是教師,所以買了回去。

  這書雖然是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但的確是佳作,不愧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本獲得亂步獎的作品。文字很清淡,抽絲剝繭娓娓道來,是典型的日本文學風格,但是包袱藏得並不太大,視角一再聚焦於那一群女生身上,估計到後來大家也都猜到是誰幹的了吧。唯一的驚詫在於殺人動機,這點和《白夜行》有一拼。

  《放學後》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儘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後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裡,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並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衝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後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讓人深思。而關於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後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並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後終於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後》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節,用來構築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場證明這個環節,關於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並且這種說法並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透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人類自身的救贖,拯救自己潔淨的心靈,《放學後》是不可缺少的推理心靈的小說。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4

  放學後,會發生什麼呢?九月十日,這天是週二,下午的秋日夕陽正好,風微微正好,前島老師在私立清華女中放學後,差點被樓上直直砸來的花盆擊中,之後發生的一連串意外事件——月臺上差點被撞倒跌入鐵軌、浴室泡水的連電插座都讓他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這份恐慌終於在訓導主任村橋老師的密室被殺事件中爆發,兇手是誰?是學生們還是老師?在案情偵查逐漸顯現光明之時,體育老師竹井又被投毒殺害在了體育節遊行活動上了…最終兇手還是被前島老師發現了,正是他教導的擊劍社的兩名女生,而前島老師出於保護學生的目的還是沒有告訴警察,而故事的結尾,前島在買醉回家的公園被一個高大的男性襲擊,恍惚中聽到了妻子呼喊這名男子“快跑”的聲音,原來之前的幾次襲擊不全都來自於學生,還來自於曾經被他傷害過的妻子裕美子,前島在堅持著等過路人發現的時候,還在心存期待:他不想死,他不想讓妻子裕美子成為殺人兇手…

  從他兩次的庇護,我們可以發現前島老師是非常愛身邊的人的,但是從兩位老師的被殺以及前島老師的遇害,我們又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曾在無意中傷害過別人,而這些傷害又成為了自己的禍端。

  作者東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1985年憑藉本書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放學後》結構精巧細密,謎題設計出色,既有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也有人性的幽微與黑暗,從多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問題。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5

  這本書在青春推理的外衣之下,其實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忽視任何一件小事帶給其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對別人的傷害,長存善意,盡力去照顧其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這篇校園推理小說也折射了校園記憶體在的各種問題:學生畸形的價值觀和衝動的行為、老師的“機器型”工作方式、訓導主任和竹井老師對學生的不尊重…

  我們作為一名教師一方面應該時刻謹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對學生問題及時發現,採用合理教導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以粗暴方式處理導致學生受到心理傷害,避免悲劇的發生;另一方面,作為教師更要做到“為人師表”,品行惡劣的教師是沒有辦法讓學生信服、敬愛的,甚至會出現書中全校學生都對兇手心知肚明、甚至心照不宣的集體包庇的行為,這種無聲的對抗是教育莫大的失敗。

  而同學們作為新一代的希望更要好好要求自己,首先,要樹立遠大目標,香港著名推銷商馮兩努曾說過“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如果說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那麼目標就是我們蓄勢待發的起點;其次,努力學習、積極向上,掌握紮實的知識、鞏固所學的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在最美好的年紀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將來的獨立打好基礎;此外,團結同學、敬愛師長,與人友善相處,建設良好的人際關係,遇到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健康狀態。

  最後,祝福各位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們,放學後愉快呀~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6

  在撲朔迷離的謎團中,推理也在一步步的進行著,說實話,整個案件構造其實十分簡單,絕大多數讀者應該都能想到最後的真相。但精彩的正是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當然從一開始我就懷疑惠子是不是這個案件的關鍵人物,但從高原陽子說到充分的不在場證明反而顯得可疑的時候,我才確實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子們,確實在意的並不是金錢,權利之類的東西,而是令我們神往的單純,友誼,愛情等等。

  惠美自認為的人設崩塌,被村橋和竹井視覺攻擊的時候,惠子的出現讓她彷彿找到了前進的動力,與活下去的勇氣,正是因為這種友誼,讓原本能夠順順利利畢業的女高中生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錯誤。

  但這種錯誤並不是不能讓人理解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再怎麼灰暗的人內心也有塊乾淨的聖域,再怎麼純潔的人內心也有未知的秘密。

  從裕美子神情顯得不自然的時候,大概就能夠推斷出裕美子要麼是出軌了,要麼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對前村懷恨在心,但結局的設定卻讓人大吃一驚,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

  東野圭吾《放學後》讀後感 篇17

  小說中說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卻總讓人無法忽視。在談到“我”的妻子開始買衣服首飾打扮自己時,我就莫名其妙的覺得是她的妻子出軌了,並且想除掉他,後面又寫到妻子接電話時小心謹慎的情形,就更加確信了這種想法。雖然“我”只會對裕美子索取自由、快樂和孩子,這讓她覺得婚姻不幸福。但對婚姻不滿,可以和丈夫開誠佈公地談談,實在不行,也可以離婚呀,裕美子把這作為她出軌後還和姦夫合夥殺了“我”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和不可原諒。

  關於兩個老師被殺案卻總是一團霧,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卻及其重大,足以與命相論。對於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小心謹慎,因為你的行為舉止都可能給她們純潔脆弱的心靈帶去致命的打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