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1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高中時看的電影《死亡詩社》裡那個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念出來的句子,來自《瓦爾登湖》。年少的心多麼容易被感動,覺得將來就是要這樣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為伍,不辜負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於它美麗的夢幻,現在我只感動於這句話的詩意,但是真的覺得難以做到。

  在紛亂的日子裡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話“整個村子安安靜靜,被風雪重重封堵。挖掘機剛把公路挖開,沒幾天又給堵死了。沒有新鮮食物,沒有訪客,沒有外界的絲毫音訊。看書、織毛衣、染衣服、剷雪、做飯、餵雞餵鴨喂兔子喂貓餵狗、生爐子、砸煤、睡覺,寫字,一共十項內容,填充了那個冬天的全部生活。五個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還有她寫的蓋在牧場上的漏雨的簡陋的家,支在沼澤裡的帳篷,石頭壘起的爐灶。你怎麼看待這種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極其簡單,在廣袤的土地上的一個地窩子,遮蓋一點陽光和風雨就足夠。食物也可以很簡單,迴歸最原始的本質。森林、草原,無所事事迴歸本質的生活是不是讓每一個困在都市的人羨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離啊,“那陣子我瘋了一樣地想走,想離開,水缸一見底就滿心的絕望。我想我可能會在喀吾圖挑一輩子水,每當我踉踉蹌蹌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蕩一蕩地灑出去,便想到還有什麼同時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滲進大地,覆水難收···”

  什麼是白白的流逝,什麼是空勞無獲,現代人的時間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爭。

  最近和一個同學聊了很多,他說覺得自己的同學回到老家四川綿陽過的生活並不比他那種表面高薪實際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準備回來,他說快樂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從前那麼堅定的不願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鄉卻也無法安定下來。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鄉工作的很多孩子也會有出逃的衝動。生活在別處。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單純的寂寞那也還是美的。可是生活卻是一地雞毛,總是紛雜喧囂。

  什麼樣的才叫作倖福。有幾個孩子說,你寫的東西有種清淡的感覺。什麼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質生活,不憧憬高的社會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時刻關注著內心的感覺,關注著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種逃避,逃避一個成年人該面對的壓力,逃避未來。可是它總要到來的。

  古典詩詞真是美,那種情緒是現代人無法擁有的。像王維“少負盛名,壯登廊廟,晚年又得宋之問的藍田別墅,悠遊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種徹底的“靜”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閒適計程車大夫生活誰不羨慕,但是沒有整個社會制度的支撐,誰能做到呢。

  本子上無緣無故抄了一句“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動了,現代人即使不為工作也為各種消遣晚睡熬夜,又怎會在夢裡夢見落花。

  今天,有個女孩告訴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樂,瀟灑的好心態;另一方面分出點精力打理物質雜事,其實可以不衝突的。”我覺得說得太好。如果我非要從某種狀態突然變成另一種狀態,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還有我的同學,一方面告訴我提前謀劃,一邊也說快樂最重要。可能這就是要找到一種平衡吧。工作與愛好的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是啊,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過兩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飯聊天,去看爺爺奶奶,去開開玩笑,去繼續讀我的書。我抓緊時間做的一切至少該是我所需要的,我認為有價值的。

  文字控抄下來的話,來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是意義則消失了,是願望則泯滅了。我掩身草野。風吹過,我的每一次乍現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2

  若無意指認那在傷感中徘徊、慾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們本來的生命,那麼,總還有別樣乾淨明亮的生命,等著人去認領。

  我從沒有讀過這樣的書,書裡沒有什麼邏輯,平平淡淡的敘事,卻在我的眼前為我展開了一幅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個美麗的地方的生動、自然的畫卷。沒有什麼悲憫的話語,卻總能帶給我感動。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書荒的季節,圖書館看到阿勒泰直接拿著去借了。後來翻開的時候,讀了兩頁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寫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畫面感。風裡來雨裡去的邊疆牧人、隨家庭不斷遷徙的動盪生涯、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風沙肆掠的荒漠裡餵養的金魚……無論是可愛的孩子,還是來來往往的陌生人,都顯得那麼純淨。在那種厚重,貧瘠的生活中。透過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個純淨、乾淨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陽光,青草和牧林,優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別樣的溫暖、豐盈和喜悅。

  正是因為很久沒有讀到這麼優秀的書籍,所以才會激動。看書的好處就是在作者的敘事中結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腦海中那獨一無二的那個膠片集。讀了幾遍,每次都能帶給我新的感動。每當我想寫下一些感想時,總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從書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現在寫是不是還是太早了些。最終,我寫出來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讀這本書的一些小小感受,對於這本書,任何的評價可能都是多餘的。不敢寫,也寫不來。只能讀書的人自己去體會。

  我已經很久沒有去享受過寫作這件事,因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不管是我的心還是我的語句都處於一種束縛當中。這種束縛來自於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讀的書、我的見聞閱歷、我所處的環境……我無法越過它們。而我想說的,想表達的都似曾相識。好像這世界的所有的見解、情感都已被人抒發到極致。而我的那些像風一樣的細微感受,總是難以捉摸。

  最後,節選一些段落,我希望未來自己無論是處於人間的角落還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樣遊牧在廣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夠去享受那清輝月光落在身上的美麗,能夠抓住那些難以捉摸的細微感受。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3

  人活著,就是要一種淳樸的感覺。不論一生有多貧窮,都要活得開心、快樂、滿足,不要抱怨、傷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短暫而又漫長的,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遺憾和不滿,在眼輕輕閉上的時候,腦中浮現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賞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鬆自己,生活就會晴空萬里。

  生活中,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像書中的“蝗蟲來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寫出了窮人家的孩子的快樂。文章中的孩子,純真,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喜歡觀察蝗蟲,它們正好對稱的翅膀,靈活的腿,敏感的鬚子,這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而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賞夕陽,感受大地的溫熱,太陽落下,一輪圓月當空照。拋掉煩惱,享受美好。人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願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願意與外界交流分享快樂,這樣做就只有一點,那就是永遠的不快樂和不滿足。人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人人都知道,而誰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樸的眼睛欣賞世界,世界也會變得美麗。但我們總是太過虛榮,為了那遠在天邊的理想而奮鬥一生。而其實,當你靜下心來,看看夕陽的餘暉,大海的波浪,鳥兒的飛翔,享受身邊的一切,你就會覺得,這一切有什麼值得你哭泣和悲傷?當你為了物質去追求的時候,停下來,享受生活,物質也變得沒有那麼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傷了,就等它癒合,停下奔波的腳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要欣然接受,不要與它做無謂的抗爭。也許,仔細想想,它們也挺好。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可愛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絲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親,和他們之間微妙的愛。這些,都是貧窮但不低賤的好人,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這種生活,但是,應該不會擁有。

  我喜歡這本書,就是因為它的淳樸和淡淡的一抹鄉情。再濃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4

  對於這本書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給我的感覺就是優美、清新,有迴歸自然的感覺,李娟用樸實的文字將我們帶進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給人的感覺是千頭萬緒的,而在李娟的世界裡,是一種清淨、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風景在李娟的筆下讓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裡,到處是人流與汽車的轟鳴,每天有縷不盡的煩惱,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見到,似乎她的生活永遠那麼美好。

  看完了這本書,發現李娟寫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覺了。庫委是個好地方,到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加上李娟平時也不用太管小賣部的事,所以總喜歡一個人來到山野裡,往草場上一躺整個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種閒適是每個生活在喧囂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終歸太過孤單,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我想李娟或許是已經適應了那種生活,如果讓我們去到一個語言不通,沒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場所,我們能過靜下來,在草地上睡上幾天嗎?她那些優美的文字或許就是在睡覺的時候蹦出來,跳到了她的日記本上。

  哈薩克人的友善與質樸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可愛迷人的江阿古麗、漂亮溫和的麥西拉、天真活潑的努爾楠。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那麼平靜,玩的.時候,高高興興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彈起優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熱烈的哈族舞蹈,幹活的時候,換上舊衣服就會夯起土坯或是騎上大馬牧羊。

  哈薩克人的生活很簡單,簡單給人的感覺是美與幸福,沒有那麼多的煩勞,沒有那麼多生活中的瑣事,不用擔心下崗,不用擔心失業,不用擔心什麼時候會漲工資。當一年工作完成的時候,族裡的人們可以聚起來辦一場盛大的拖依,讓歡快的舞蹈與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勞。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有所感,三個女人,包括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新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為生活拼搏確實很不容易,但是三個人卻從沒有被任何困難打倒。雖然小賣部賺的錢並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卻很快樂。書中寫道當她們一家人隨牧民轉場來到沙依橫布拉克,剛到的時候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天還下著連綿不絕的雨,帳篷剛搭起來就被掀翻,夜晚雨水會灌進被子,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她們一家人還是堅持下來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快樂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還會繼續讀,感受她平靜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5

  這幾天在讀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認,寫作這東西,確有“天賦”的存在。而天賦這東西,又未必人人都樂於或善於應用——有些人鍾情寫作,卻未必懂得去體悟和探索人生的壯美,寫出來的文字不免陷於空洞蒼白;有些人有著深刻的人生體驗,卻不屑或不擅長以文字去表達他們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卻同時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靈秀觸覺的女子。她寫的都是她身邊熟悉的環境,自己經歷的人和事,但她的視覺是如此的敏銳獨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過的世俗瑣碎裡探尋出那樣鮮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樣廣漠孤清的寂靜裡發現大自然如此驚心動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會長出麥子,長出苞谷和其他靈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從她身上“長”出來的那麼天然、那麼純粹,看不到修飾的痕跡。這種文字是教不出,學不來的。讀著這本書,你會感嘆,作者是有著一顆多麼貼近大地的心靈啊!追隨著她的眼光,你會發現深藏在這片大地肌膚裡的種種有趣的秘密。讀著那樣的文字,你甚至會覺得,任何試圖評價她文章的文字,都顯得有點蹩腳和尷尬。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6

  從作者的筆下,我驚喜的看到一片還沒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擾的極荒僻壤。那裡的人有本能的笑淚愛痛,完全展現出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正如她所說,在那樣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這應當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宇宙間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態。那裡的自然狂野直率,沒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長在這樣的天地間,或許她理所當然就被浸潤出一副與天地渾然一體的性靈和情懷吧。他們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麼,但是他們對美和對美的表達卻有著先天的自覺,而且這種自然而發的美比之經過文明浸染和藝術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沒有與他們共通的語言,也能產生文化的共鳴,而心生感動。

  如果不是透過作者的文字,我無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間還有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艱苦卻欣欣向榮的生活著。我不能不讚美他們的隱忍、堅毅、樂觀。但他們自己不這樣認為,他們把上天降臨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應當,看作一切生命出現、存在、消忘過程中的常態,平靜而無怨的接受。當然,他們之中也不乏一些對生活充滿熱望而對現實無比絕望的的人。他對認識世界、改變人生是有主動意識的,對過上富足、文明、溫暖的生活是有願望的,但卻沒有改變這種貧窮的能力。於是就形成了獨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對這些人的描述總是奇妙而且詼諧,使他們的人性在固執、可愛中透出巨大的悲涼。我們笑過之後,實在不能不承認,他們除了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孤獨的靈魂,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與她打交道的貧窮的原住民、孤獨的遊牧者也都有著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生活方式,有時他們甚至會因為十分荒誕的思維、怪異的僻好而做出令她無法忍受的舉動。假設我們有一個或數個這樣的鄰居,肯定會天下大亂。

  而作者的眼晴卻能透過她寬容的人格,去看待這些人,而且走進這些人的內心世界去認識、體諒他們。因為她自己也是這樣寂寞無望。她把他們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愛可親,使你笑中帶淚,為他們如此真實的活著,又活得那樣寂寞、那樣苦辛而感嘆。

  作者用樂觀向上的姿態詮釋了世界,實在值得我們去感受她那獨特的見解。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7

  有幸拜讀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輕鬆自在樸素的文字描寫了冰天雪地、戈壁灘沙漠、移動的羊群牧民和隨地紮下的氈房子……,這些在我有生以來都是沒有見過的。那些山峰、那些河流、那些森林、那些牛羊駱駝、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的筆下靈活生動,彷彿置身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語音不精通,環境不瞭解的情況下,居然敢給人賒賬。幸好牧民都老實巴交的,又有信仰,所以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緊緊縛住一個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對得起這種信任,大概也就這種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對這家公司資質瞭解的很清楚,對這個人也算是相處甚久。基於對朋友信任,沒有任何押金的情況出售了一臺機臺,當時說好是一個月後債款付清。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你的信任在別人眼裡是一分也不值。在一個月後遲遲不到款。於是斷斷續續的催款,催款是很頭疼的事情。開始這個人於各種困難跟你說暫時資金不到位,說得真是聲情並茂,痛哭流淚的樣子,心一軟算了,再給他一點時間吧。時間久了,這家老闆繼續於各種理由搪塞。於是一臺一兩萬的機臺款就一拖再拖。

  都說欠錢的是大爺,這話一點兒也不差。畢竟都是辛苦錢,供應商的款是現結的,而賣出去的機臺卻分毫無收,那叫一個心急,急的時候真的是罵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於是我帶著兩歲多的兒子,拿著催款單,手機開著錄音,到他公司要錢。繼續說沒錢,再問具體什麼時候付,承諾說年底前付5000千。我也不再信他的話,強烈要求他在催款單上簽名,催款單上有備註,如有如期付款,以千分之五的日息付違約金。

  在這種情況下,在年底前收了5千元過年,可是等到年後來,竟然的人去樓空,什麼也沒有了。於是只有走法律途徑,各種證據,在歷經八個月後終於結案。雖然勝訴,但對於一個失信的人來說,勝訴也一個說法而已,貨款照樣沒有。

  所以當看到流動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記不住,僅僅是一個簽名就是縛束,在羊群南下,膘肥體壯時,路過喀吾圖一帶時,還債的人千打聽萬打聽,打上門來結清倒債。親眼看著記賬的本子上用筆劃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離去,一身輕鬆,這讓我特別的感動。雖不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你給我的信任,我定不辜負,這是一種最起碼的為人尊嚴。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8

  每到年底,我都會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呼吸困難。這時候讀一本淡淡的書再合適不過了。只需一個下午,安安靜靜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頭再看自己的日子,便從容了許多,呼吸也順暢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筆調記錄日常點滴趣事,向讀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區淳樸自然的風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達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圖,在喀吾圖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後又轉行開雜貨鋪。因為做生意的緣故,李娟一家跟隨牧民在夏牧場和冬牧場之間輾轉遷徙,流動的生活讓她走遍阿勒泰的各個角落,見識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

  經歷了多次銀行貸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圖奇怪的銀行》一文時簡直驚掉了下巴。喀吾圖的銀行一年到頭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農業貸款發放那兩天卻熱鬧非凡。幾百公里以外的老鄉也趕來了,當地人對“貸款”這一概念的認知模糊到居然以為那就是國家發給大家隨便用的錢。“難道不想還了嗎?”當地人回答:“為什麼不還?什麼時候有了什麼時候還嘛。”而李娟家也貸了三千元,之後行長調走,從沒人找上門來提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過了很久都沒還。最後那個銀行的一個工作人員到夏牧場走親戚,在深山老林裡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終於還上了。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語化。葉爾保拉提一家、河邊洗衣服的時光、外婆的早飯、補鞋子的人,這些都是她平日裡見到的人,寫他們的故事時也就直接把現實對白寫進來。在《爾沙和他的冬窩子》中,描寫“爾沙講起漢話來,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起碼隔著三個逗號的停頓”,李娟就真的用了三個逗號,爾沙說話時憨厚的樣子立刻出現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裡,世界很靜很靜,時間很長很長,而人很小很小。她一個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這片土地,本是厚重、貧瘠、蒼涼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卻過得溫暖、豐盈與喜悅。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李娟就是那顆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卻絲毫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感受生活,自豪地盛開著。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9

  實際上,我讀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經決定選這本書,但我其實說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無非是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平淡無奇的生活,平實的語言,沒有獵奇,沒有懸念。

  因為所涉及的題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時的生活,身處都市的人們容易從中尋得久違的純真、樸素與平靜。這也許是有的人喜歡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並不覺得遙遠的村落,沒有工業汙染的無人區就比喧鬧的都市純淨,汙濁的心靈,就算到無塵實驗室也不會獲得淨化。

  李娟文字裡的純淨、純真與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創作那些文字時內心的狀態,而非刻意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馮遠征一樣。《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萬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麼貧窮,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麼的不便,這是文字裡告訴我的(也就是說作者不是對這一切的艱苦渾然不覺)。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樣的輕鬆與樂觀,而且顯然是發自內心的樂觀,這讓我覺得矛盾。

  這樣的文字必定會耗費作者很多的能量,讀起來讓我如坐針氈,因為我的輕鬆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當然,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只是隱約感覺不自然,直到我讀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李娟在再版序裡說: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為我的兩本「阿勒泰」系列閱讀起來很輕鬆,而這本書則非常沉重。可實際創作時,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寫得非常艱難,寫這本書時則輕鬆許多。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是李娟與《阿勒泰的角落》創作時間相近的部落格合集,這本書情感緻密,毫不節制,看得我喘不過氣來—她將阿勒泰系列背後的沉重寫在了其他地方。原來那不自然的感覺,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內心扭曲,不願相信存在那樣純粹的樂觀。

  不管怎麼說,《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讀起來很容易讓人放鬆的書。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10

  《阿勒泰的角落》這本書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寫的。李娟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詳細描寫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見所感。

  李娟的語言富有特色,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只是用簡樸的語言細膩地描繪自己身邊的細節,也頗有幽默感。在《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這一章節中,作者李娟描寫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薩克語言與顧客做生意時遇到的障礙麻煩,形容“賣出去一樣東西真是難於爬蜀道”,隨後又連續寫了好幾個“是這個嗎?”來顯示尋找顧客要的東西十分煩瑣。作者李娟最後還風趣地點評“折騰到最後,對方要買的也許只是一毛錢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於觀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細節。作者李娟寫有關葉爾保拉提一家的事時,細緻描寫了葉爾保拉提媽媽的力大無窮,透過揉麵和劈柴火兩件事來表現。兩件事都先由作者的無能與笨拙引入,作者李娟“雙手捏成拳頭使足了勁擂下去,也只能在麵糰上陷兩個三公分深的拳頭印子”。讀後感·而葉爾保拉提媽媽就“一擰,輕輕巧巧地揉開了,一揉到底,極利索暢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麵糰在她手中馴服得不可思議”。

  劈柴火時,作者李娟“高高地掄起斧頭,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結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兒……”而葉爾保拉提媽媽磕完瓜子,輕輕拎著斧頭,身輕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幾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物質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寫下,邊疆的生活充滿了快樂與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11

  好久沒有讀到過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說她是當代的蕭紅。我覺得還是有區別的,蕭紅的文字在純真的視角背後總是藏著一股濃濃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給人更多的是治癒,是溫暖,是希望。

  這裡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也是離海洋最遙遠的腹地,在如此物質貧瘠、自然條件惡略的環境下,生活著不止一個人。他們努力著,而又孤獨著,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與他們無關~不止一次的有這種疑惑,既然這裡的冬天那麼冷,生活的那麼苦,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苦苦的堅持,長久的生活……。苦嗎,從來不都是這樣嗎。北京有啥好,離我們這裡那麼遠。

  原來,我們始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去定義著評判著他人的生活。

  見過冬日的戈壁嗎,見過夏日的牧場嗎,見過烏倫古河邊那破舊的村莊嗎,雖然沒有,但我卻深深地喜愛上了那片未曾親眼見過的土地。

  這蔚藍的天,這廣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蔥蘢,夜晚無人知曉的月色,被世界遺忘的孤獨寂寞,以及無論怎樣對這生活的熱愛,只有在這裡,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12

  最近讀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真是很喜歡,她用淳樸、清新、自然的文字記錄了她生活中的點滴生活,在她的文字裡艱苦的生活、惡劣的環境都是一種享受、一種美,她享受著貧窮和艱苦。

  李娟陪著母親遷徙於新疆阿勒泰偏僻而遼闊的遊牧地區,和媽媽、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開雜貨店和裁縫為生活,在阿勒泰長達半年的冬季牧場裡,一家人的生活雖然艱苦卻充滿溫馨,好玩的老頑童外婆,充滿了童趣和愛心;幽默、能幹、聰明,對生活充滿信心,永不服輸的媽媽;老實能幹的叔叔;樸實、憨厚的妹妹;一個個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樣,歷歷在目。

  李娟的文章裡更多地記錄了牧區普通人,牧民們的淳樸善良、孩子們的單純與寂寞的童年。李娟不僅對牧區的牧民有著深深的熱愛,更是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寧靜、它的河灘、河邊的林子、各種的攜物、甚至一望無垠的荒灘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艱苦不但沒有讓她失去信心,反而讓人對她那種閒散、安靜的生活充滿了嚮往。

  阿勒泰的角落讀後感範文 篇13

  李娟的文字總是那麼平易近人,又透露著俏皮的幽默。讀者跟隨李娟的文字能進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體會阿勒泰的自然風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涼的紅土地差點成為她們的家。我對作者的好奇勝過對書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過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線的枯燥無聊、機械化,讓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媽媽開了裁縫店,招收學徒。阿勒泰的遊牧民族和農民對衣服的需求簡單實用,穿壞了才會買新衣服。裁縫是個體力活,加上游牧民族週期性遷移,常常需要趕工,夜裡縫縫補補。有不少人來店裡問有沒有酒等商品,李娟她們一家就開了一個雜貨鋪;李娟叔叔的帶來加上了鞋匠這一項。

  阿勒泰的人淳樸善良,不會賴賬,時隔很久的賬還是會還;在阿勒泰,8歲小孩當做一個成年勞動力使用;小孩子們為小賣鋪帶來了各種各樣大自然特產。“生長在其中的孩子們,讓我感覺到他們的堅強,純潔,溫柔,安靜,還有易於滿足。”孩子們的玩具是土,廢棄的瓶子等;書中寫到有個來買玩具的女孩,最後只能賣灑水壺給她,孩子們用簡易的玩具玩的不亦樂乎。紅土地是接近被廢棄的村莊,曾經的紅土地有電影院、學校、澡堂;現在的紅土地只有幾戶人家。李娟一家在紅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後來政府要集體搬遷,她們又過回了跟隨遊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書中感嘆“夜晚真好,為什麼夜裡無論再冷,再漫長卻總是顯得舒適的靜呢?可能是因為夜裡再也不用幹活了,不用四處奔波了吧。”夜晚讓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應當的,白天總在催促你幹事情,不能無所事事。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夜晚的來臨讓人滿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廣袤的森林。“我活在一個奇妙無比的世界上,這裡大、靜、近,真的真實,又那麼直接。”李娟在書中透露的生活哲學是知足常樂,“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裡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這裡,我不知道還會有什麼遺憾。”

  誠然阿勒泰的生活不僅僅有美好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還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實由於環境限制,人的需求會變少,人不需要外在太過豐富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