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1

  於中國而言,忠良死節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閃亮奪目。”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荊軻或許內心中惟念家國,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聶政在完成刺殺後為使姐姐不受牽連便將尖刀指向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多次刺殺但最終失敗的豫讓,被重兵包圍之時請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劍三躍而擊之,遂伏劍自殺。臨死之前還喊出”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的感人之言;面對齊國國君,曹沫毅然上前挾持桓公,毫無畏懼,逼迫齊歸還魯多次戰敗失去的土地。雖不及荊,聶二人那樣失去性命,但亦不失為一位視死如歸之士……

  《刺客列傳》中一共描寫了五個刺客,“人氣”最高,但業績最低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慘重,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喪失了燕國督亢地區圖,樊於期的性命也白白搭了進去。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可能是他劍術不精,可能是失去了幫手,也可能是想要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挾持秦王。荊軻可以要挾秦王,做出對燕國有利的事,如若不成,再刺殺也來得及,可是事情連第一步都沒有進展成功,他就被秦侍衛所殺。荊軻為人慷慨,臨行前,燕太子,高漸離等人為他送行的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體現了荊軻刺殺秦王的決心。可能荊軻的腦子裡想法太多,到底是刺殺還是挾持,讓他猶豫不決,最終成了遺憾。或許他“感情用事”不適合當刺客,如果他果斷一點,就會成功。司馬遷這樣評價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使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我們聽過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也曾見過辛棄疾筆下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呼喚英雄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今,時代變遷,有人說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或許只是因為時代沒有給當代人一個人去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機會,但我想這絕不意味著是英雄的缺失,而是當代的英雄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著。指揮交通的交警,城市美化的環衛工,奔波大家小巷的外賣員,建築城市的工人……不正是他們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們的這座城嗎?或許並沒有那樣的光彩奪目,但著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有無英雄的質疑,是否又像食馬者與千里馬那樣呢?正如太史公言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2

  這一篇寫了五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刑軻。

  曹沫,魯人,以勇力事魯莊公。魯莊公派他帶兵與齊國戰,屢戰屢敗,連失幾城。曹沫覺得很慚愧,但莊公仍很信任他,“猶復以為將”。齊恆公與魯莊公於柯邑會盟,曹沫趁隙執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的左右投鼠忌器,無法近前,問曹沫,你想幹嘛,曹沫說:“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已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這時候其實他說什麼齊桓公都會答應吧,只要不殺齊桓公,於是齊桓公答應“盡歸齊之侵地”,曹沫也乾脆,齊桓公一答應,他立馬扔掉匕首,回到魯國群臣的位列中,談笑自若。齊桓公心裡當然憤怒,回去就想背約,管仲勸他,“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這樣,“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曹沫很有勇氣,心理素質好,機智。他是本篇介紹的幾個刺客中唯一從刺殺現場平安脫險的幸運兒。

  專諸,吳國人。伍子胥瞭解專諸的能力。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後就向吳王僚遊說伐楚之利,被公子光否定了,說伍子胥提出伐楚是為報私仇,不是為吳國作想。伍子胥因此推斷公子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這個內事是提公子光有殺吳王僚以自立的圖謀。於是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公子光想殺吳王僚自立是有原因的,因為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的四弟季子札賢,諸樊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子札堅辭不受,於是諸樊不立太子,將王位傳給其二弟,二弟死了傳三弟,三弟死了準備傳四弟季子札時,季子札跑了,於是吳國人立三弟的兒子為吳王,即吳王僚,這下子諸樊的長子公子光就不樂意了,認為王位應該是他的。他很有耐心,等到吳王僚派其弟領兵攻楚,同時派季子出使晉國以觀諸侯反應,而楚國雖正值國喪,但並不示弱,派兵從背後斷了吳軍退路;這時候公子光認為機會終於來了,就與專諸商量,是出手的時候了。公子光發請帖請吳王僚吃飯,吳王僚也是有防備的,帶了一大批護衛來赴宴,大家喝灑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公子光稱腳痛進入內室,專諸將魚端給吳王僚吃,近前後抽出藏於魚肚子內的匕首刺吳王僚,“王僚立死。”專諸也被迅速撲來的吳王僚的隨從殺死。吳王的人見僚已死,一時惶亂。公子光這時帶入事先埋伏的人一擁而上,把吳王僚的人全部除掉。然後公子光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

  專諸的特點應該是刺殺技術好吧,快、準、狠,一發即中。他刺殺成功後被對方殺死於現場,死得其所。

  豫讓,晉國人。他開初是範氏及中行氏的手下,不受重用,就改投到智伯門下。智伯“甚尊寵之”。後來智伯死於與趙襄子的戰鬥中,趙襄子對智伯怨恨極深,不但與魏韓合謀滅了智伯,三分其地,還“漆其頭以為飲器”,這個,有點變態了。豫讓逃到山中,立志為智伯報仇。他報仇的手段一直走的悲情路線,先是扮囚犯到趙襄子宮中去刷廁所,想趁趙襄子上廁所時刺殺他,被發現並抓住了,趙襄子念其忠義,放了他。然後他就扮乞丐,“漆身為厲,呑碳為啞”,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他一個老朋友在街上認出他來,都感動哭了,說以你之才,假裝投到趙襄子門下,他一定會收留並重用你的,這樣你不是更有機會接近他並殺掉他嗎。豫讓比較死腦筋,認為我心懷二心投到趙襄子門下並殺他,一是對智伯不忠,二是對趙襄子不義,不能做這種事。他躲在趙襄子的馬車必經的一座橋下,結果馬驚,趙襄子立即意識到是豫讓在附近,於是豫讓又被抓住了,趙襄子忍不住指責他,說你也曾經是範氏中行氏的手下,智伯滅範氏中行氏你無所作為,而今我滅智伯你卻執意要殺我為智伯報仇,這是為什麼。豫讓的回答比較經典,說範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就以常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趙襄子默然,說我已放過你一次,你這樣不依不饒,我無法再饒你,豫讓也有他的邏輯,他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你要殺就殺吧,臨死前希望能刺穿你的外衣來成全我為智伯報仇的意願,趙襄子感其義氣,就脫下外衣讓手下拿著,豫讓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然後伏劍自殺。

  豫讓作為一個刺客其實並不專業,他像是一個徹底入戲的演員,專門向世人演示什麼是忠義,只專注於表演過程而不計結果,是個失敗的刺客。其實他蠻聰明的,很會說話,是個挺有才的文人,只是死腦筋,中毒太深,枉送了性命。想像他連續三次躍起去刺擊趙襄子的衣服,然後伏劍自殺的畫面,感覺他像一個用生命在演出的小丑,有點悲愴的喜感。唉,這讓我想起一句被篡改的歌詞:“原諒我一生放縱不羈笑點低”。

  聶政,軹.深井裡人,軹在哪裡?不大清楚。殺了人後躲避仇家,與母親姐姐一起搬到齊國居住,以屠宰為生。濮陽嚴仲子本來是韓哀侯的臣子,與韓相累俠結了怨,就跑回老家,一心想除掉累俠,到處訪求勇士。聽說聶政勇,多次去齊拜訪聶政,又備了酒席到聶政門前,並送上百金給聶政母親祝壽。聶政“驚其厚”,“固辭”。嚴仲子避開他人,向聶政講了來意。聶政說我是因為有母親要贍養才避仇在此,“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最終沒接受嚴仲子的厚禮,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後來,聶政的母親死了,“既已葬,除服”。這時候,聶政就去找嚴仲子了,說:“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親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就把詳情說了,並說了困難之處:對方為韓相,且是韓君季父,在韓國宗族眾多,護衛嚴密,我謀劃了很久,終不能成。並說“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聶政拒絕了嚴仲子給他增派人馬的提議,說濮陽與韓國相距不遠,韓相耳目眾多,我們人多了就難免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洩漏機密,若事情傳到累俠耳裡,“語洩是韓舉國與仲子為仇,豈不殆哉!”聶政獨自去到韓國,仗劍闖入累俠府中,當時累俠正坐在府中,左右護衛甚多,聶政直接衝上臺階刺殺了累俠,左右大亂,聶政大聲呼喝,砍殺幾十人後,“自皮面決眼,自屠其腸,遂以死。”

  聶政是個孝義雙全,冷血果斷的殺手。他的每個決定其實都有其道理,你知道他為什麼臨死前要自已割面挖眼毀容嗎,那是因為他還有個姐姐在,他不想讓韓國人查到他的身份去殺他姐姐報仇,可見他心思細膩,俠骨柔腸,乃重信諾有擔當的真漢子也。說到他姐姐,也不是個耙角,她在齊國聽說韓相被人刺殺,韓國將兇手暴屍街頭,懸賞徵詢兇手身份時,意識到可能是弟弟聶政,就去韓國認屍,伏屍痛哭,最後哭死在聶政的屍體旁。

  荊軻,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刺客,可能要寫的會比較多,不如下一篇再寫。

  關於已寫的這幾個刺客,一個是在齊魯會盟時劫持齊桓公脅迫其歸還失地的曹沫;一個是幫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後被僚的手下刺死的專諸;一個是立志為智伯報仇結果只刺穿了仇人衣服後自殺的豫讓;還有一個是受嚴仲子之託刺殺韓相累俠後毀容自殺的聶政。四個刺客各有所長,曹沫有勇,專諸有能,豫讓有忠,聶政孝義。說到這裡,想到中國古代道德觀最強調的四個字:忠、孝、節、義,鑑於當今社會節操如水銀洩地覆水難收的現狀,那“節”字就暫時不提也罷。“忠”是忠君,報君主知遇之恩;“孝”是孝親,報父母養育之恩;“義”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報朋友善待之情。其實我覺得到現代對這幾個字已經不能只從字面上機械解釋了,應該理解精神實質,就像豫讓說的,彼以常人待我,我以常人報之,彼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實際上就是對方怎樣待我,我就以相同規格回報,這才是合理的邏輯,不能死忠愚孝蠻幹。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3

  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相對和平的現代,尋找個人價值認同的過程相對容易,我難以想象混亂的時代連展現自己個人價值的機會都是奢侈的。但這種時代真是存在過:比如中國的“春秋戰國”。

  我想,可能大多數民族的特殊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亂世中形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只有在亂世才會有人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如果有人願意承認他們的價值,那麼就是滿足了他們最高尚的欲求,他們定願為貴人、伯樂做牛做馬,甚至奉獻出生命,那個時代在人情方面和現在相比,是多麼可愛呀。現代社會欺騙和背叛屢見不鮮,珍貴的知己難尋。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再找不到願為“恩情”拼命的人了。

  但我並不認可所有刺客“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因為我覺得,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和神聖,如果事情本身性質錯誤,那麼將事情做得越正確就越謬誤,比如聶政刺俠累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刺殺,可聶政自己卻家破人亡,荊軻刺秦王也加速了燕國的毀滅。

  如果燕太子丹聽從鞠武所說的:“疾遣樊將軍入匈奴滅口。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燕或許就可戰勝秦國,即使無法戰勝也可存活較長時間,可丹採用的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刺殺秦王,就國家利益而言,這不僅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招來秦國的報復,還損失了兩個人才,那麼,這麼愚蠢的行為是什麼導致的呢?讓我們來分析燕太子丹的初衷是什麼?“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引用原文後,需要轉述原文為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太子丹的初衷就是報一己的私仇,他僅為一己之私而動用大量財力、物力行刺秦王,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象太子丹這種人,他的行為看似仗義,可就整體來看,卻處處紕漏,比如收留樊於期,我第一次也被丹的“善”所撼動,可長遠考慮還是那句話:這除了招來秦國的怨恨還有何用?象這樣的冒險的行為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丹的人品也是值得懷疑的,丹對鞠武所說的是私人恩怨,而對田光所說的是:“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將歪理說得名正言順。他是一位“優秀”的政客。是值得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反抗秦國深惡痛絕的擄掠,直至人頭點地。

  我個人認為在刺客中值得稱許得是曹沫,他即沒有傷害他人的肉體也沒有殘身苦行,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國家大患。

  我也不能對刺客的意義過多妄加評論,他們沒有降福於大多數人,可卻得到了自我實現,這不能怪他們,只能怪那樣的時代塑造出那樣的規則,讓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正確。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慶幸,因為我可以透過正常的求學、升學實現自身的價值。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4

  《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他早年就心懷大志,為寫《史記》漫遊各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一言的《史記》。

  《史記》一書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史書從上古傳說到漢武帝,3000多年曆史,二十六史之首。《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講述人物的分別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它們講述的物件分別是帝王,諸侯大臣和平民。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一句話,貫穿了整篇《刺客列傳》。從春秋至戰國末期,太史公司馬遷共為我們講述了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以及最著名的荊軻。他們之中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有的'活了下來,有的被就地正法……

  五位刺客可以說都是“士為知己者死”,其中最具名氣的刺客就是荊軻了。

  荊軻是燕國人,他喜好讀書,擅長劍術。但是,他在外遊說,可不為他人所重用,直到太子丹的謀士田光把他引薦給太子丹。田光先後用了很多技巧,為荊軻成功刺殺秦始皇找到了機會,但荊軻刺殺秦始皇未成功,反被秦始皇刺死。最後,秦國來攻打燕國,滅掉燕國。

  從個人品德上來看,他是個集勇氣、智慧、愛國情懷於一身的英雄。為什麼這麼說呢?荊軻不是個有聲望的公卿貴族,他沒有出將入相,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只是一個普通的遊俠,但他卻做了一件當時無人敢做的舉動——刺殺秦王。燕太子丹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想讓荊軻效仿曹沫劫持秦始皇而立下盟約,但是秦始皇很強大,也說明了秦國最終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能力。

  其實我覺得荊軻是有實力刺死秦王,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代太子丹逼迫秦始皇簽下盟約,所以他並沒有把帶毒的劍直接刺向秦始皇。說明他一味地追求最完美的結果,而丟失了絕佳的機遇直至丟了性命。所以他愛國,劍術也好,只是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像荊軻這樣,不畏犧牲為國捐軀的刺客,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精神,才會在歷朝歷代都有傑出的英雄。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成功,但是他們的光輝事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流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史記刺客列傳讀後感5

  秦王的長劍砍來,荊軻只覺左腿痛徹心扉。“啊”他痛苦的喊聲被他硬生生憋了回去,身體失去了平衡,踉蹌著倒了下去,癱坐在柱旁。秦王兇猛地撲來,他向秦王奮力擲出了匕首,“當”地一聲,匕首打中了一旁的銅柱。眼前,秦王和夏無且揮著長劍砍來的身影彷彿無限放慢,再放慢……他知道時間不多了,可還是歇斯底里地狂笑起來。眼前昏黑一片,卻顛顛倒倒地旋轉出田光自刎時那抹笑,耳邊迴響著那天易水邊高漸離的擊築聲。秦王的長劍兇狠地砍來,可他沒有動。他不能動了,也不想動了。“我,哪是,殺不掉你……我是想……活捉你啊……”頭向旁一歪,倒地,那笑聲,停了。眼睛漸漸褪去光芒,可還是倔強地圓睜著……

  為了這一場註定不會成功的刺殺,“節俠”們犧牲了太多太多:太傅鞠武直言進諫,不惜自己放棄全域性;田光為明清白激荊軻,不惜以自己的性命為代價;一員猛將樊於期為了得以成功刺秦,獻出自己的首級。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刺秦不成,豈不白搭性命?

  田光在臨死前,在笑。他俯下身去,唯唯地答“喏”,卻在笑。他一定洞察了這一切:看出太子丹對他的不信任,看出太子丹“非節俠也”。也許,這笑,正是嘲笑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講義氣。

  笑。在這以悲劇結尾的壯舉中,荊軻在笑。荊軻在被斷左股,“廢”後,在最後的孤注一擲也失敗後,他在,笑。也許這是無奈的苦笑,笑自己的莽撞,笑事不能成,笑自己“廢”後的落魄;又也許,這是對秦王的嘲笑,嘲笑他貪得無厭,嘲笑秦王堂堂一國之君,自詡為王,卻被一介草民追著打轉……

  孟子云:“捨生而取義。”義,究竟是什麼?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麼?田光終究自刎了,為的是他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個節俠,不能違背太子丹的囑託,只好自殺以明“義”。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南宋文天祥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末,于謙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取肝膽兩崑崙”。而犧牲,他們都是為義而死,希望“義”的俠客精神永存於世,願人們都能為自己的承諾和理想放手一搏,甘為最後一絲光明捨棄一切去奮鬥,去捍衛自己的“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