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讀後感1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飯),真是愛不釋手。培根,是近代思想史上最優秀的人之一。他的話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格言,比如有名的“知識就是力量”即是一例。他的這本《隨筆錄》充滿了閱世經驗,閃爍著智慧之光。我是小學教師,書中一些論述與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正好相合,這自然引起我特別的注意。

  培根寫道:“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是:笫一、無所畏懼,笫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我覺得,在我們小學教師身上,似乎缺少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我們怕的東西太多,工作中好容易產生了一點新思想,比如一個教學改革方案,“怕”就來了,怕領導批評指責,怕同行評頭品足,怕學生紀律不穩,怕家長議論紛紛,怕考試一塌糊塗。總之,怕出婁子。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別人稱讚我們的“謙虛”,其實正是我們的自卑。教宵的現代化需要有勇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小學教師很應該有一點勇氣。

  如果以為自己不行,便只好去迷信權威。《培根隨筆錄》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小學教師有時就喜歡迷信別人、否定自己,常常心悅誠服地讓別人替我們去思想。所以,我們小學教師很缺少點個性,有許多人,教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書,竟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真有點枉做教師一場。而只有小學教師都發揮了主動性、創造性,才會有小學教育的現代化。

  缺少創新,就意味著因循守舊。正如培根所說:“既成的習慣,即使並不優良,也會因習慣而使人適應。而新事物,即使更優良也會因不習慣而受到非議。”我們/j、學教師做工作似乎有點過於講究有根據,對新事物不那麼敏感,工作以不出“事”為上乘。這就使我們失去了最可寶貴的東西一思考和開拓創新。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現在的學生比過去的學生差遠了。”“這些新教師哪象我們參加工作的時候。”而一旦都符合了“過去”的樣子,大家便相安無事了。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蘇聯教育家。在我國,還沒有出現這樣的教育家。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們教師缺乏勇氣、自信和開拓創新不夠,實在是主觀方面的重要原因。’

  教育改革,不能不硏究教師,而硏究教師就不能諱言我們自己的弱點。如果我們對教師的硏究取得重大學術成果,那麼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培根隨筆錄》儘管不是專門談教育的書,但對教育工作者卻極有幫助。我讀後就獲益不淺。如果我們小學教師能深刻認識並加以克服自己的弱點,樹立起勇敢、自信、獨立思考和大膽開拓創新的品質,那麼我們的小學教育就一定能充滿活力,欣欣向榮。

《培根隨筆》讀後感2

  《培根隨筆》這本書剛開始接觸它時,只覺得它是一本簡單議論事物的書。可當我從新溫故這本書時,卻又發現這本書教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會更加從容地解決。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英國的弗朗西斯?培根,他有一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散文隨筆共有五十八篇。文章的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多數於個人生活密切相關,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其中有一篇是"論拖延"的,他說"幸福就像市場,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有時他又像西比拉賣神諭集那樣,起初整套的出售,然後一次次地毀掉其中幾卷,餘下卻仍然要全套書的價錢。"這也就說明了在不同的時間,拖延一會兒所帶來的會有所不同。有的是拖延一會兒,能受益更多。有的是拖延一會兒,則會錯失良好的機會。而要抓住機會,是要講究時機的。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他還說"時機的成熟與否必須縝密裁察"我們要想成功抓住機會,就得考慮時機是否成熟。而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縝密思考過。機遇的出現絕非偶然,抓住機遇也並非巧合,這其中也是需要深思熟慮和選擇的。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論幸運"。他有一句話說的好,"每個人都是自己好運氣的設計師。"的確,好運氣不是靠偶然得來的,而是自己爭取過來的。"炫耀於外表的才幹徒然令人讚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幹則能帶來幸運,這需要一種難以言傳的自制與自信。"而這就叫做"潛能"。"幸運之神雖然是盲目的,但並非無形的。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也可以透過不斷作出細小的努力來達到幸福,這就是不斷地增進美德。"幸運之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得為自己去爭取幸運,而不是等著好幸運來找我們。成功並不完全是屬於我們的,它也有幸運的一部分。與其說那些歷史人物是偉大的,不如說他們是幸運的。

  《培根隨筆》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哲學、道理,還有智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原計劃在進行的,我所能做的則是發現並繼續探索。

《培根隨筆》讀後感3

  說到培根,誰都會想起他那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著閒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他是命運多舛的一個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時就受盡了功名利祿的薰陶,長大後也就順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經歷浮沉的宮廷政變後,他最終被罷去官職.在滄桑的歲月裡,他的人生受盡了苦難的歷練,也就越顯得芬芳.讀他的文章,就像在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賜教,須耐心傾聽,反覆揣摩.《培根隨筆全集》就是一個例子。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信手拈來的一句話,甚是耐讀,索性將它摘下來.細細咀嚼一番後,竟被我品出幾分味道來,我想不僅厄運能發現美德,它還能使自己更透徹的看待自身缺點。

  今年八下期末考試的結果已塵埃落定,自己馬失前蹄了.在聽到訊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靂,本還抱有一絲渴望,但在那一通電話之後,便都無處尋覓了.等自己反應過來,頃刻間淚水翻湧而出,像洩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記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為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沒人容我傾訴.那好幾個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說.而其也得到了收穫,模擬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個鹹魚翻身仗呀!對這次的勝利,我已經“蓄謀“很久了,可事與願違.在那幾日,我極度消沉,墮落,不敢和同學通電話,上網也常隱身.悶悶不樂幾日後,父親終於發話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我懂,誰都懂.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找“錯因”,正如諸葛亮所說:欲思其成,必慮其敗.不然再多的失敗也不足為奇,同時也是徒勞的.經過這一次的慘訓,我悟出了兩個對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試前必須調整心態,不能沉迷於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後考試中必須注意的一點,匯成一句話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說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的人,但說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屬於後者.考試前,我刻意的去複習了英語,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奮,卻不然,我還未深入的去複習,那時有太多的“柱子“擋在我面前。

  相通這些後,我便不足為奇會得此結果了.再說,經過這一番深思,尚且也對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語考試得了八十二分)。

  現在回眸這件事,心中還為有些遺憾和委屈.但豁達些看待這件事,縱觀歷史,誰無遇到過點小挫折呢?本書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嗎?只要我們在犯錯中得到進步,不也是好事,也就應了那句話:“吃一塹,長一智。“

《培根隨筆》讀後感4

  “事情一旦到了採取行動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賠根在隨筆中如此說道。

  的確,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幸運如市場,許多時候,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或者至少,它先給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時抓住,就給你難抓的瓶身……”培根講述了哲學、倫理、處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畢。”可即使是這句爛熟於心得話,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著手機,抱著“再玩五分鐘”的心態,一夜不眠,最後落個頭暈眼花,腰痠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說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義。不知多少人,將事情一拖再拖,最後手忙腳亂,悔不當初;不知多少人,在選擇的路口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時機,最後落得兩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鎖,鎖其心智,鈍其行為,毀其人生。

  個人拖延,得一時歡愉,在事後暗悔時光飛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級拖延,導致任務完結不了。社會拖延,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淪為一盤散沙,國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捱打”的悲催命運。

  百無一用是拖延,在經歷了無數個起早貪黑的日子,終有一日下定決心將之更改。於是,每日緊抓時間,竟比之前早了幾個小時入眠。不曾為當初愚笨的作法所自恥。

  生而在世,難免心存幾分懶惰。但如何將之克服?可謂,目標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藥便是恆心與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賠根又道。

  是啊,機會不等人。

  總有人自認為“懷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賞識,亦或認為某些機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後在心怡之物來臨之際,芳華逝去,束手無策。

  中國首富李嘉誠,當機立斷,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落後,土地空曠。但就是這樣前途渺茫,經濟體系不全的舊社會,李嘉誠牢抓商機,代鉅款買地皮。也正是這令人大跌眼鏡的做法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在機會的路口,他絕不拖延。

  百無一用是拖延。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是否應遵從先輩的教誨,在機遇、選擇、心智中不留下一絲拖延呢?

  馬上行動,沒有藉口。對遲疑說不,對猶疑說不,對彷徨說不。

  “子彈出了槍膛,飛起來速度極快。”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於拖延!

  點評: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時間到拖延時機,層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樸實獨特的觀點脫穎而出,作者所選用的素材引述時代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議論,運用李嘉誠的事例突出議論了把握時機的重要,使議論的針對性、時代感更強,扣題緊,聯絡生活實際,結尾由偉人到自身,呼籲青少年遠離拖延。大有憂國憂民的心態,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可謂一篇佳作。(指導教師:劉冬梅)

《培根隨筆》讀後感5

  前幾天去朋友家玩,看到一本講述哲理的書,名叫《培根隨筆》,聽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現要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我於是借了回來,抽了下空,讀了一下,才知道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讀完這本書,我不知不覺中便被它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深深地吸引了.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友誼》,《論時機》等多篇隨筆.記得培根說過:“年輕人出錯往往會使事情毀於一旦,年長者出錯則只是使本來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點慢點.” 寧可錯過,不可出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藍子裡。不要做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擲的事。凡事都有留有迴旋的餘地。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時機,也就是機會,個人只有抓住時機才能走向成功。既然是時機,它的出現有絕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所以要想抓住時機,最主要的是當時機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握住,俗話說的好:機遇,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

  看完了《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富有生活情趣,自強不息的培根.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開啟光亮就會射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 ,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這麼好的一本書,希望大家有空讀一讀,最後對此書的作者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英國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被譽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使哲學再生的人”。400年來,他的作品為無數讀者傳誦,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可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甚至被某些史學家稱為“偉大的卑鄙人”,這也許有些言過其實,有失公允,卻道出了培根其人其事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培根隨筆》讀後感6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絡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著並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所以要為自我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裡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潛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我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7

  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說不盡的道理;沒有動人的抒情,卻有令人深思的魔力。《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整本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五十八篇隨筆。每一篇都有一個論點,充滿睿智的語言,使讀者不禁為之讚歎。

  培根時而站在世間紅塵之外,來闡明人們至今仍糾纏不清的俗事;時而站在普通人的內心深處,來解釋人們被世間萬事所累的因與果。培根用其敏銳的洞察力將超出凡人的人生思考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通讀全書之後,我充分體會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

  《論時機》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僅僅一句話,讓我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回憶起成長的過程,有多少磨礪我、讓我成熟的機會卻都被我甩掉,要麼請人幫忙,要麼置之不理,從未鼓起勇氣去抓住時機,去拼搏去努力一把。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的一幕幕,哪一幕不是因為抓住了時機?《論時機》讓我懂得要時時做好準備,準備迎接困難,準備抓住時機,準備面對成與敗。

  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本文不僅僅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哲理,而且充分表達了他的論點,如:“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一句話,揭示了求知的不同作用,求知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弊,要看每一個人求知的目的。再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還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同樣闡明瞭一個道理:一個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往往是一個才情並茂,文采飛揚的人。而培根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隨筆展現了他的文采,展現了他的人格,也展現了他的論點。《論美》中,培根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說外在美不重要,他站在中間的立場,外在美不是不重要,每一個人都應該愛美,因為這是對自己的的尊重。可是內在美才是真的美,外表的美不能代表什麼。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值得深思的道理……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就是這樣一本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說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裡包含著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開啟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裡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著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說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鉤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說“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著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裡,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說“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絡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著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赫拉克利特曾說過:“初射之光最亮。”但實際上,一個人自身所發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習慣、偏見的影響而不那麼明亮的。俗話說:“人總是樂於把最大的奉承留給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卻恰好可以治療這個毛病。朋友之間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出忠告,一是關於品行的,一是關於事業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勸誡是一味最好的藥。歷史上的許多偉人,往往由於在緊要關頭聽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後悔莫及的錯事。人儘管也可以自己規戒自己。但畢竟如聖雅各所說:“雖然照過鏡子,可終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業而言,有些人認為兩雙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雙眼見到的更多,或者以為一個發怒的人來必沒有一個沉默的人聰明,或者以為毛瑟槍不論託在自己肩上放,還是支在一個支架上放會打得一樣準——總之,認為有沒有別人的幫助結果都一樣。但這些話其實是十分驕傲而愚蠢的說法。在聽取意見的時候。有人喜歡一會兒問問這個人,一會兒又問問那個人。這當然比不問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會有兩種危險。一是這種零敲碎打來的意見可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看法。因為最好的忠告只能來自誠實而公正的友人。另外這些不同源泉的意見還可能會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從。比如你有病求醫,這位醫生雖會治這種病卻不瞭解你的身體情況,結果服了他的藥這種病雖然好了,卻又使你得了另一種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還是隻能來自最瞭解你事業情況的友人。

  友誼對於人除了以上所說這些益處似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益處,多得如同一個石榴上的果仁,難以一一細數。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麼能這樣來說: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種益處了。所以古人說:朋友是人的第二個“我”。但這句話的容量其實還不夠,因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個“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摯友。卻能承擔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個好朋友實際上使你獲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個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辦的。比如人為了避免自誇之嫌,因此很難由自己講述自己的功績。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許多情況下無法低首下心去懇求別人。但是如果有一個可靠而忠實的朋友,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當地辦到。又比如在兒子面前,你要保持父親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慮丈夫的臉面。在仇敵面前,你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但一個作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計較這一切,而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見,友誼對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處簡直是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當一個人面臨危難的時候,如果他平生沒有任何可信託的朋友,那麼我只能告訴他一句話——那就會認倒黴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詩意和哲思的完美結合,“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作家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論真理》中,他談到“探究真理即要對其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即要與之相依相隨,而相信真理則要享受真理的樂趣,此乃人類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因為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於真理中。

  在《談讀書》中,知道了讀書之用有三:一為心曠神怡,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其實,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但讀書亦有方法,講求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唯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的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篇《論友誼》了。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誼的滋潤。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過便忘了的風景,而朋友,將成為在你心裡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是的,友誼能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

  但是世上友誼本罕見,真摯友情更難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並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們懂得了誰才是真正的朋友。成長總會讓我們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間容易出現分歧誤會,可能有吵鬧,可能有諒解,但總是需要信任、寬容、真誠來輔助陪伴。因為,友誼有著兩種可觀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強理智。

  處於花季的我們,左右有朋友,曾經的懵懂可能讓我們在友誼上付出過代價,但是不得不說,友誼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麼?一個靈魂居住在兩個肉體中,《論友誼》讓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且行且珍惜。

  讀《培根隨筆》,好像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書裡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對人生的體會。

  若讀透這本書,彷彿就看透了人生,因為作者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很多時候,換一個視角,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一份精彩的生活,智釋人生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裡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唸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複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著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

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共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絡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願望,讀後感《讀《培根隨筆》有感》。然而,人活著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裡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