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精選10篇)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精選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1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傾力寫成的,收編在他的作品集《四季奇譚》中,副標題是《春天的希望》。到今天,它不僅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而且也被拍成同名電影,無論是書還是電影均深受大家喜愛,當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否則也不會有今天這篇文章。我認為這本原著作或者電影之所以能夠火遍中國,深受中國讀者或者影迷的青睞,是因為它常讀常新,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

  監獄是這部著作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我覺得它可以作為本書的主角之一。它在書中踏實實實在在存在的,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它把人們圈在這有限的空間,使人們失去自由。為什麼大家會對《肖申克的救贖》這樣追捧,這樣狂熱,給予它如此高的評價?可能他們都看到了自己。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在塑造英雄墓碑的時候也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了墓碑之上。書中的監獄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監獄,肖申克監獄是有形狀的,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是可以用手摸得著的。而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監獄成為了我們逃避現實,安於現狀或隨遇而安的舒適區。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把自己困於“肖申克監獄”裡的人了。他們像一個被設定了程式的機器一樣,每天重複一樣的動作,過重複的生活。雖然他們的身體是自由的,但他們的靈魂卻沒有歸處。就像書的作者想向我們訴說的一樣,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不喜歡,但是慢慢的你就習慣了,最後甚至離不開它。這才是最可怕的。

  “我有老人和孩子需要養”,“我有車貸房貸需要還”,“我要娶妻生子”“我不爸不是王健林”“我學歷低”“除了這個我什麼也不會做”……因此即使有人不滿於自己的現狀,即使有人知道自己的心靈已經被囚禁失去了自由,自己也失去了逃出去的希望,這些反而成了他們自我安慰的一劑良藥,使自己更加的心安理得。

  所以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就是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低了,甚至有的人毫無幸福感可言。每個人都在忙,馬不停蹄的忙,你問他究竟在忙什麼,可能他們自己也說不了,就是感覺自己的時間很緊,每天被時間追著,不得不跑。他們的身體被忙支配著,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心如果關閉,哪裡都是牢籠。心要是自由,哪裡都是美麗的風景。

  在書中有一個人物的結局值得我們深思,他就是被關押了一輩子的老布。當他被放出來自由的時候卻自殺了。因為他在監獄裡囚禁了太久,早已習慣了裡面的生活,他根本沒有想過從監獄裡出來。即使能從“監獄”裡出來,但對他來說絕非是幸運,而是災難。因為這麼多年來他不僅生活在現實給他的監獄,也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監獄。

  很多人在一個不喜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很久,他們也整天想著離開。但如果有一天真的被公司辭退,他們雖然不會和老布有一樣的結局,但肯定會和老布有一樣的感受。

  而書中的主人公安迪卻和老布完全不同,安迪的心中一直有一片藍天。他雖然被冤枉入獄,但永遠沒有失去希望,永遠對自由充滿渴望。最終他也做到了,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成的事,他用了將近20年。近20年來他一點一點的挖暗道,始終對很渺茫的希望充滿信心。安迪最終能夠重獲自由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

  首先是目標。安迪心中一直存在詩和遠方,所以一進監獄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定要出去的目標。有了目標就相當於有了信念,就有了面對冰冷的監獄牆壁和鐵柵欄的勇氣。而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過的稀裡糊塗,他們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逃避,就是自暴自棄。

  其次是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安迪通向自由的道路累積了19年,耗費了19年,是靠他一錘子一錘刨出來的。就像我們生活中很多人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可是大部都夭折。究其原因,是沒有腳踏實地,沒有積累足夠多的量,沒等到量變導致質變的時刻就放棄了,他們失敗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第三是堅毅。安迪的越獄過程之艱難是難以想象的,幾十米的洞以及幾百米讓人難以忍受的下水管道的爬行。這換成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成功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很多承受很多才能成功。追求的過程一定要有毅力,不然的話就容易放棄。而生活中像安迪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能夠獲得很大成就的人只是少數。

  最後借用安迪的一句話結束我的感想,此句話使我感觸最深,在這裡與大家共勉:“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時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2

  在那個時代,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地獄,是一個人間煉獄,那裡獄卒殘暴、獄霸橫行,在那種漫漫無期的禁錮中消磨生命,同時也磨蝕了人的精神,似乎只有全部放棄希望變?成行屍走肉才能生存下來。但是在監中服無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這樣,他像是用一件無形的護身罩護住自己,心中永遠有希望。而他的到來,就像是給這個黑色的監獄帶來了光明,他不僅自己充滿著希望,同時也點燃了身邊人的希望。身陷囹圄,但仍緊抱自由。

  從一個高屋建瓴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犯人,安迪經歷了婚姻的不忠和背叛,心懷憤懣,卻含冤入獄,而這二十年來,他始終相信自己能活著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牆中打開了通道,他爬過了狹長而骯髒的下水道。當大雨沖刷他身上的汙穢,剩下的便是一個解脫、自由的人。

  我聯想到了本次的病毒感染疫情,在此時此刻,仍然有許多病毒感染者處於人生的一個關鍵時刻,對於他們來說,疫情就是一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不過,他們仍舊滿懷希望,我看到有許多醫務人員以及病人,在休息時間角色扮演,演繹打敗病毒的過程,鼓勵了自己的同時也給他人帶去了歡樂和希望!

  人生百年轉瞬盡,休道漫漫其修遠,坎坷、挫折、失誤、不幸,常常冷不丁地就給你一擊,教你痛苦,流淚,不堪倦頓。你可以苟延殘喘,但你決不能從此風平浪靜。這是誰也躲不過的事實。唯一的唯一是讓人生充滿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所言:在我們心裡,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無論你正處於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希望所帶給你的不僅是心靈上的慰藉,更是活下去的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3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該作品用第一人稱“我”的視角講述銀行家安迪因為被法官誤判謀殺妻子和她的情夫而入獄的故事。安迪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後遭遇了一系列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和折磨。然而,安迪並沒有被磨難所折服,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在監獄的牆上挖出了一條暗道。最後在一個普通的晚上,從暗道爬了出來。他從肖申克監獄中逃了出來,重獲了自由,並且在墨西哥以一個新的身份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在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安迪。安迪的入獄給黑暗的肖申克監獄帶來了一絲陽光。安迪是一個具有獨特的人性光輝和魅力的人物形象。他沉默寡言,但在那沉默寡言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永不妥協的、永不放棄的心。

  剛開始,在監獄裡,安迪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面對“三姊妹”的不斷侵擾,他即使孤軍奮戰,被打的滿身傷痕,也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後來,他在監獄圖書館工資時,提出了想要擴張圖書館的請求,連典獄長都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是他十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堅持給州議會寫信,最後夢想成真,為圖書館爭取到了資金,把肖申克監獄的圖書館擴充成新英格蘭地區最好的圖書館。安迪用自己的知識教獄卒們逃稅,幫典獄長洗錢,從而得到了典獄長的重用,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些較好的待遇,如自己一間房間,這是安迪能夠逃出去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安迪利用自己獨居一室的待遇在自己的房間裡的牆壁上挖洞。一天天,一年年的慢慢挖洞,且沒讓任何人知道。他用了二十六的時間挖暗道,最後在1975年的一個夜晚逃出了監獄,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安迪在肖申克中待了二十幾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受盡了各種折磨。但是,他並沒有太多的怨恨,而是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獄前獄後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也並沒有使他精神崩潰,焦慮不安,而是極其冷靜地面對眼前的一切。他表現出了超於尋常的理性、平靜和忍耐。是理想的信念支援著他平靜地面對這一切,也正是因為這一份信念的支援,他向“我”購買了一個需要挖六百年才能挖挖出一個洞的小錐子,表面上是用來磨石,但實際上他用小錘子挖出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

  在監獄期間,他意外得知事情的真相,即指知道了殺死他妻子和她的情夫,並嫁禍給他的真正凶手。他努力過,向典獄長申請重審案件,召回找回真正的兇手,還他清白,讓他得以清白的堂堂正正的從監獄裡出去。但這一切是徒勞的。典獄長不肯見他,不肯理會他所說的言語,典獄長並非是不信,而是出於某種原因而選擇忽略安迪的請求,甚至將知道真相的唯一證人從肖申克監獄調到了其他的監獄。在這段期間,我想安迪內心是崩潰的吧,但我想這也是他堅定從按暗道裡逃出來的信念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體制化的監獄中,安迪是一個異類,因為他有理想有毅力,艱苦的環境並沒有使他屈服,他就像一些鳥一樣,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天生就嚮往自由。

  我們要想安迪一樣,做一個有理想,有希望,有追求的人。正如同小說中安迪所說的一樣:“‘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4

  “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做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我希望這封信會找到你,而且找到你的時候,你過得很好!——《肖申克的救贖》

  這部電影在很久之前就看過了,之後又重溫了好幾遍,每一次觀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不管多少次讀到這段話都會覺得感動。當安迪找到時機打通隧道,爬過長長的臭水溝,站在雨中享受久違的自由。當瑞德年老後終於獲得假釋,他通過當年安迪描述給他地方,找到安迪給他留的包裹,憑著地址,他們在海邊相遇········電影中這些經典鏡頭不管看多少次,還是會心潮澎湃,為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或喜或悲。在獄中安迪和瑞德都遭受了許多痛苦與不公,安迪連進入獄中都是被冤枉的,之後明明知道真兇是誰了,卻因為監獄長的貪婪而錯失證明清白的機會!在遭受一次次的打擊之後,安迪依然沒有放棄希望,透過數十年的蟄伏,終於獲得自己的自由!就像影片最後說的那樣。

  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如果失去希望,那未來就毫無指望!也許要達到那個希望需要耗費我們數不盡的時光,要付出無數的努力,但也許某天就能夠降臨,只要別輕易放棄!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5

  《肖申克的救贖》無論什麼時候希望是很重要的吧!有了希望一切的苦難都可以忍耐,一切的羞辱都可以承受,只為了有一天能逃出生天。重新過上自由的生活。

  若是沒了希望,就像是行屍走肉般,也許也像老布魯克斯那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憐的老布魯克斯已經被制度化了,給了他自由卻整天活在恐懼當中,還不如讓他在肖申克終老。

  另一個重要的啟示,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一點點的消磨我們的一切思想,希望是美麗的,是必須的,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雖然有那麼多希望會落空。

  自由永遠無價,無論什麼理由必須要屈服於一個人,但內心的東西永遠無法被控制,只有靈魂才真正是自由的。

  有些人像永遠關不住的鳥兒,因為它的光輝太過於閃耀。這是影片中的話,而我想說的是 有些人像永不言敗的鬥士,一切苦難都像是滋養蓮花的淤泥一般。也謹以此獻給格格,祝福你,我們和你站在一起,悲傷著你的悲傷,痛苦著你的痛苦,人生路上誰人都會遇到挫折絕望,但我們依然充滿希望!

  當然其實最重要的感受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安迪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6

  希望,是應該把惡魔還是上帝,當你處在不同環境不同角度時,看到這些內容也會不盡一樣。

  於是乎,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當你看到惡魔時,你會認為希望不能實現,也不敢實現,因為實現他意味著你會失去很多,他們不敢看到達到希望的境界時,可以得到的會有多少。迪克,二十年裡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了一個可供逃生的通道,因為他不相信希望是惡魔,他相信希望是上帝,可以幫他實現很多夢想。於是他努力達到希望。而影片裡的布魯克、瑞克等人,因為在監獄裡待的時間太長,已經害怕監獄外面的生活,他們為自己的希望感到恐懼。布魯克在監獄裡50年後終於可以有機會獲得自由,但這個時候他卻退縮了,他寧願待在那個讓他可以縱容的活著的監獄,也不願意獲得自由,因為自由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想著影片結尾時瑞克在超市工作,去小便都要必須打報告,如果不被批准,他連一滴尿都出不來時,我只能感到一絲悲哀和恐懼。習慣是種多麼可怕的東西,能讓你適應任何你認為不可能的生活。

  在肖申克的監獄裡的人們都是要被囚禁很長時間的人,在進入監獄初始階段,你可以反抗,但你反抗的結果只能是受苦,想想與安迪剛進監獄的那個胖子,一次輕微的反抗,就用生命付出了代價。當看到反抗是這樣的結果,又有幾個人敢反抗呢?在這種環境下,所有的人只是選擇了服從,他們選擇了改變不了環境改變自己的標準方式。也許他們有希望,但在這個環境他們不願意也不敢談及,也許當他們談論多的時候,會惹出什麼他們不願意出現的事情。對於這些人,希望變成了什麼?

  希望有時候也是看實現希望的長短,小偷安米在肖申克只待兩年,所以他有準備讓自己重生,於是變成的安迪的學生,讓自己完成高中學業。而對於那些不敢抱希望或者瞭解希望遙遙無期的人,只能讓自己按住希望了。因為希望對他們來說根本就實現不了。看看布鉭克出獄後的境遇,最後被逼著自殺。再看看瑞克剛走出監獄時境遇,我們只能說,人有了希望才能活得更加快樂,更加開心!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7

  回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出自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老電影,心中那份感動依舊難以忘懷。這部在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在今日仍受眾多影評人追捧。其實,電影本身只是講述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故事。

  故事主要集中在一個名叫安迪的銀行家身上,1946年他因被誣陷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刑,進入肖申克監獄,在這裡他遇上了好友瑞德——一個在監獄裡混跡數十年的老油條。故事也由此處展開。

  電影的主要場景"肖申克"是一所重犯監獄。犯人在"肖申克"所經歷的痛苦不是獄警們的折磨,而是日復一日的循規蹈矩,這樣的生活讓他們忘記了自己原本的角色,忘卻了自己的情人、青春、理想,忘卻了自己作為一個社會個體的真實性。

  安迪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因為周遭的環境而麻木。他用自己的金融知識為獄警做賬,以期能夠改善獄友們的生活,同時尋求越獄,獲得自由的機會。

  庸常生活中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一味尋找前人的足跡,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被動接受,習慣了沒有奇蹟。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安迪就是如此。

  一米厚的高牆、5公分厚的鐵管、200米的惡臭下水道,這便是安迪的逃獄之路。他用一把小錘子,耗費數十年的時間挖穿了那堵厚牆,在雨夜砸開水管逃出監獄。而這堵牆是瑞德說六百年也鑿不穿的。

  安迪逃離監獄是尋求自由,同時也是逃離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中出現一個十分令人難忘的詞——體制化。何為體制化?當初看電影時印象並不深刻,而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對體制更深有體會。它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一如電影中的那句話"起初,你討厭它,然後逐漸地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照它,這就是體制化"。

  現在社會好像也比較時興將人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體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種優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獨立的。可實際上,真正願意做體制外的人還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何況他們真的在體制外嗎?但體制真的好嗎?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如安迪一樣生活在監獄裡,所以也根本就無法感覺那種身體上的對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這並不表明你的靈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個人不自覺地都在受到體制化的影響,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被"體制化"的命運。只要你現在問一問你自己:我還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還是我自己嗎?或許你就能感覺得到了。對,你感覺都沒錯,你被體制化了。這是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體制,它在以他的規則規定著你的生活。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排斥體制,體制在很多時候是社會的脊柱與規範,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快捷、更健康、更有序。雖然有時它會讓我們感覺不自在或無所適從,甚至會有一種壓迫感。可回看歷史,在那些戰亂沒有體制的年代,世界是什麼模樣!動盪不安,政府混亂無組織,無紀律,人民生活迷茫,得過且過。這也是當今社會為什麼總是強調深化體制改革的一大原因,也足以體現體制對一個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一個團體都是如此。

  那麼作為追求自由靈魂的個體—我們,既然不能擺脫這種束縛,那就學學安迪吧。在體制中求生存與發展。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我們的自由之花需要我們自己去灌溉,我們生活的方式需要自己去選擇去經營。正如電影中的那堵傳說六百年鑿不穿的牆一樣,看似很難突破,卻在十年內被一人之力擊毀。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遇到一種看似很難突破的高牆,無堅不摧讓人望而畏之。然而有人在牆內有人在牆外。牆外之人並非擁有什麼特異功能。其實每個人都擁有穿透一切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信念。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必然會在堅持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事業成長的過程必然是漫長艱苦的,只有堅持信念,才能打破束縛的高牆,取得突破。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不僅是一個故事,還展現了希望、自由、信念的力量,更讓我們從中思考了有關體制的意義。公司應以國家體制改革政策為指向,不斷深化公司體制。而作為一個員工,我認為更需從自身來規範體制認識,提高自身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公司的需要。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8

  很喜歡斯蒂芬·埃德溫·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說,反覆看了幾遍,也看過2遍由弗蘭克·德拉邦特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小說,也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小說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卻被當作殺害妻子的兇手被判無期服刑于肖申克的監獄。從此,一個清白的好人,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將安迪推入到肖申克的人間煉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泯滅人性,暗無天日的黑暗環境,以及腐敗醜惡的管理體制,早已將所有犯人的精神和意志磨滅殆盡,形成制度化。這裡的犯人長期習慣了這種制度化的管理,對於他們而言,外面的世界反而是可怕的,即便重獲自由在外面也很難生存。安迪與其他的犯人不一樣,他冷靜,理性,堅強,雖然在肖申克監獄受到了各種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和摧殘,但他的內心一直期盼自由,從沒有放棄過希望。在獄中他用自己在金融方面的才能,利用典獄長和監獄警衛的貪婪和自身利益的需求,幫助典獄長洗黑錢,幫警衛避稅,做理財投資。從而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機會,從此不用做苦活,不用受其他犯人的欺辱,單獨享用一間牢房,負責管理監獄圖書館。當然,也正因為他具備這種才能,本可以申冤有機會離開肖的他,卻被典獄長的操控下破滅了。安迪在肖申克這個魔城裡,從沒有喪失他善良的人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頑強的意志力,花費了20幾年最後成功越獄,為自己爭取到了自由,正如他所言:希望是個好東西,只有充滿希望才會擁有希望。

  安迪不僅使自己獲得重生,也幫助了肖申克其他的獄友,讓他們重拾希望和信心。因為他的堅持和努力,不停的寫信申請補助,永不放棄的精神,成功的將肖申克的圖書館打造成最好的一家監獄圖書館,充實了圖書館的各類書籍,讓不少獄友有機會自學考取文憑,學習各種技能。在肖申克安迪還結識了瑞德,也是在安迪的影響和幫助下,讓瑞德重新燃燒起開始新生活的希望。

  人性的善與惡在這部小說體現得淋漓盡致,安迪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理性、智慧、堅強、冷靜讓我頗受感染。在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精神折磨下,安迪仍然選擇了頑強抵抗,不放棄,超越自我,花費了20幾年的漫漫長夜為自己挖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路,最後實現了他在美麗海島的自由生活。自由和希望的種子埋藏在安迪的心中,迫使他做出一系列的救贖進行自我拯救。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9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主人公安迪在逆境中生存成長並最終重獲自由的故事。

  就像書中說的第一晚是最難熬的,什麼都沒有,除了自己,典獄長說“身體交給我,把思想交給上帝”。瑞德看著高高瘦瘦又有點羸弱的被冤入獄的安迪,看上去就是那麼冷靜,沒有吵沒有鬧,沒有怨天尤人。安安靜靜一個月後他才開口與人交流,高價購買一把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才可以打通隧道的小錘子。

  在這個連身體和思想都不屬於自己的地方,甚至還經常遭受“姐妹花”的欺凌,就在這種體制化環境中,堅強的安迪不放棄每一個給自己和同伴帶來些許自由的機會,冒著生命危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換來幾桶啤酒,享受感覺是在修葺自家屋頂的自由,就在那時“安迪的臉上有些笑容”。

  在圖書館工作,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安迪的堅毅,每週一次的信件,去追求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希望,終於兩年後獲得200元,隨後又以每週兩封信來實現他的理想而最終他擴建圖書館的夢想得以實現。震撼人心的是在圖書館安迪跟典獄長對抗被關禁閉,給大家分享美妙的音樂,獄友聽音樂時,感覺音樂像光環照在他們身上,更照進他們心裡。

  最牽動人心的是當那個小盜竊犯說出安迪妻子死亡真相,安迪向典獄長反應要求查清時,典獄長為了讓安迪繼續為他洗錢,而不惜謀害他人。當安迪知道自己的這點希望破滅後,那刻為他揪心……本以為就這樣結束了,然而安迪為自己走上了救贖之道路,鑽過用了十九年挖通的牆,爬過五個足球場大的下水道,迎接風雨的洗禮,奔向一個沒有記憶的溫暖的地方,享受自己創造的自由。

  正如安迪自己所說:“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

  “希望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有這樣的信念,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事可以難倒我們,可以讓我們沮喪,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的生活,而且生活的更美好呢!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10

  肖申克的救贖,納粹高徒,屍體,暮冬將至這四篇中篇小說,總和在一起,反應了斯蒂芬金的寫作歷程和寫作心理的變化,及他人生中的波折和坎坷,也有成名後的風采和活力。

  斯蒂芬金一生的起起伏伏與這四篇有很多的相像之處,小學時候他因為寫了篇恐怖小說被校長所唾棄,兒時的心理陰影使他在未來的創作空間中,將自己的原型都會在小說中體現。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銀行家,納粹高徒中的託德,幕冬將至中的斯蒂芬,他們的種種經歷,都能衍射出斯蒂芬不同時期的不同心理,當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的抨擊文學壇時,許多的作家都因此存在非議,斯蒂芬金也不例外,但是他始終堅持著自己內心對恐怖小說的熱愛,從魔女嘉莉的退稿到發行幾百萬,從一個落魄的銀行家到旅店老闆,從一個懵懂少年到一位城府莫測的殺人犯,從一位文學作家到時間旅者,都是反應了斯蒂芬金早期的落寞到成名的風采,期間的迷茫,壓力,以及為了生計的煩惱,都能在小說中感觸頗深。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肖申克的救贖中雷德因為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及對未來的追求慢慢的感染著他,使雷德對出獄後嶄新的生活又充滿信心,但在納粹高徒中,一名14歲正直青春年華的少年因為好奇,找到了二戰時的納粹軍官,杜山德,最開始只是想更深入瞭解歷史,慢慢的託德發現,自己的內心與杜山德的內心相性相近,對血性的渴望,對歷史的崇敬,慢慢成為一個流浪者的劊子手,但是當自己的人生走向巔峰之際,他內心從小的壓抑即將爆發,從此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光明源於黑暗,黑暗湧現光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