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武都兩水地區東嶽廟會的獨特文化價值論文

淺析武都兩水地區東嶽廟會的獨特文化價值論文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而廟會則是融宗教、藝術、民俗、經貿和遊樂為一體的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種定期集市。《辭海》對廟會的定義是“廟市”,指在特定日期、在寺廟內及其附近舉辦的集市活動,故稱“廟會”。而在《妙香室叢話》中的記載是,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因而,從古至今,以寺廟為最初依託,以宗教活動為最初動因,以集市活動為表現形式,很多地區至今依舊在舉行。由於廟會融宗教、藝術、民俗、經貿和遊樂等活動為一體,所以說至今仍是部分地區民眾重要的文化生活內容。廟會活動,不僅體現人們樂觀、趨群、感恩和務實的民族性格,而且對促進商品流通、縮小城鄉差距等有重要的意義和文化價值。

  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在春夏之際,有一個重要廟會活動——“三月八”,這裡的“三月八”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東嶽大帝聖誕祭祀武都兩水鎮前村東嶽廟“泰山爺(東嶽大帝、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廟會活動當地民眾俗稱“三月八”,實質上是東嶽廟會。筆者透過走訪長者、民間調研,茲將“三月八”東嶽廟會文化價值論述如下:

  一、社祭是“三月八”東嶽廟會產生的主源

  1.廟會與社祭的歷史文化淵源

  遠古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原始人類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不能理解,也無法抗拒,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掌控它,所以創造出各類的“神”。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方式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那麼人們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這就是早起的祭祀活動。根據《禮記·曲禮》的記載,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廟會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的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的活動。而廟會文化的內涵是信仰與崇拜,可分為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宗教信仰,而這種信仰的本質是祈求長壽、健康,其價值取向是倡孝揚善、祛災避兇。而廟會活動祭祀神仙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佛教神靈崇拜,如來(釋迦牟尼),大肚彌勒佛、觀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等;二是英雄崇拜,孫悟空(齊天大聖)、關雲長等;三是祖先崇拜物件,如三皇、伏羲、女媧等;四是道教神靈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靈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五祈安求富,城隍、媽祖、藥王孫思邈、財神等;六是是祈子廟會,送子娘娘、驪山老母、堯山聖母、石婆等。

  2.“泰山爺”其人

  武都兩水鎮“三月八”祭祀的“泰山爺”就是東嶽大帝,關於泰山神東嶽大帝的來歷,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

  一是太昊說。道經《洞淵集》雲 :“太昊為青帝,治東岱,主萬物發生。”《枕中記》亦云:“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 ;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二是金虹氏說。《神異經》稱“: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東嶽帝也。”《東嶽大帝本紀》、《歷代神仙通鑑》亦持此說。

  三是盤古化身說。《述異記》言“: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秦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五運歷年記》也稱“: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

  二、聚會祭神是“三月八”東嶽廟會“神們”的主要活動

  1.聚會祭神、齋醮祈福

  武都兩水地區“三月八”東嶽廟會的重要活動是兩水鎮範圍內的“神們”聚會,由當地的道教信徒舉行道教齋醮科儀。“三月八”聚會的“神”主要有泰山爺(東嶽大帝)、周將軍(周紀)、竹塔大爺、老太太(九天聖母)、二郎爺(二郎神)、祖師爺(真武大帝)等,在三月二十八的前三天,民眾就把兩水鎮前後二村的主要“神”,迎請在一起,舉行為期三天的道教齋醮科儀。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摺子戲,俗稱“做道場”,也就是法事。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唸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注和程式,透過建壇、設定用品、湧經拜懺、踏罡步鬥、掐訣唸咒等來共同完成,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2.迎神賽會

  武都兩水地區“三月八”東嶽廟會,每年在農曆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八定期舉行,前期主要在東嶽泰山廟內進行祭祀活動,最後一天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稱為迎神賽會,這種迎神賽會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將神像抬出廟門在全鎮主要道路巡行以祈福消災。“三月八”期間,廟會與迎神賽會由公推“帶頭人”組織,以廟產收入及向商號、公眾募集資金充作迎神賽會活動經費。各村組織人馬,根據分工。在“三月八”的當天,由兩水鎮民眾把聚會到一起的神像抬出廟外,沿著兩水鎮的主要交通要道巡行以祈福消災,隊伍所經村社,均於通衢大道口供福禮,點燭焚香,燃放鞭炮,專人恭迎。

  3.“跑馬”

  “跑馬”,又稱“跑賽”,是“三月八”東嶽廟會重要的一項活動。“跑馬”,由鑼鼓隊前列,按歷史戲劇故事扮演成各個角色,騎馬列隊成行,在整個全鎮範圍內於農歷廿五、廿六、廿八巡行三天,最後一天與聚會的“神像”同行。“跑馬”的活動,以扮演角色的演員騎在馬背上而得名。衍生於秦腔,是一個只演不唱的劇種,表演者必須懂戲的內容,會騎馬,根據劇中人物,穿戴傳統戲劇服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騎在馬上,待到表演時,表演者雙腳踩蹬,立於馬上,手持刀、矛、劍、戟等道具。“跑馬”的.馬,要對鞍轡進行裝飾,在馬頭上掛紅,在馬額上扎飾“圓鏡”,而騎在馬背上由人扮演的角色臉譜,按戲劇故事人物臉譜化妝,俗稱“搭臉”,然後手拿所扮演角色人物該拿的兵器,穿上劇裝,騎在馬上巡行。“跑馬”活動,地方特色濃厚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給農村增添無限歡樂的景氣。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在“跑馬”的同時,把摩托車也紮上大紅花、彩旗,與馬一起來“跑”。

  三、娛樂購物——“三月八”東嶽廟會“人們”的主要活動

  廟會活動又和集市貿易活動融為一體,發展為民眾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隨著民眾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如今“三月八”傳統廟會,更已演變成兩水鎮及周邊群眾一年一度的“休閒購物節”。“三月八”當天,熱熱鬧鬧的集市就擺出陣勢,攤位大多集中在兩水鎮 212 國道線的主要街道。各種熱鬧場景漸入眼簾。在現場看到,長街之上,商鋪林立,服裝、五金、日用百貨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供人們盡情挑選;來自各地的客商,各地風味小吃擺滿了橫街,等待人們細細品嚐。在街頭感受到了廟會的熱鬧氣氛,村民們很“捨得”花錢,不停地買衣服、買小電器、買玩具、買餐具、買水果等等。據統計,廟會當天吸引了1000多家商戶,趕會群眾近萬人。

  四、保護“三月八”東嶽廟會的獨特文化價值和意義

  1.“三月八”東嶽廟會儲存了民間文化的多樣性

  (1)兩水地區泰山廟會的獨特性:泰山廟會,具有廟會的典型特徵,透過祭拜俗神而伴之有多種文化、商業活動。在泰山廟會期間,當地以全鎮各村劃分,人人參與,抬著“神像”走村串戶,雖人數眾多,規模宏大,卻又秩序井然,其嚴密的組織性是極為少見。

  (2)保留了大量民間傳統文化內容:在廟會的活動中,宗教信仰、古老的祭祀禮儀等傳統文化中的獨特藝術形式在廟會活動中大放異彩。使得區域內的文化多樣化得以全面儲存下來,許多非物質文化被完整地傳承下去,成為當地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

  2.“三月八”東嶽廟會的人文現象

  (1)有利於促進群眾身心的健康發展

  民間信仰是一種伴隨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文化現象,把生命和生活的希望與人生理想,寄託在對一些觸手可及的俗神的信仰和崇拜上,並嚴格遵守著相關的禁忌。在“三月八”東嶽廟會中,民眾透過祭拜東嶽大帝及各路神靈活動向神靈祈求幸福生活、驅除瘟神鬼怪的願望其實就是內心裡希望能懲惡揚善的樸素願望,這些願望慰藉著先民的心靈,規範著先民的道德情操,成為先民賴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據。

  (2)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

  在“跑馬”活動中,“跑馬”所到之處,各村的人們見面了都互相真誠祝福,這個習俗對民風的淳樸化起到了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在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摩肩接踵的人群裡,人人沒有了孤獨感,感受著與平時不一樣的情緒,快樂在人群裡傳遞,那種希望普天同慶、社會和諧發展、人人都安康幸福的真誠與善良,成為歡樂的節日,成為每個人的願望。“跑馬”活動,所取得的和諧人際關係效果,是一般的說教形式所不能具有的教化功能。泰山廟會卻以其獨特的方式,獨特的信仰,透過自發的組織和自發的規定極大地融洽了當地的人際關係,使得當地一直保持著淳樸善良的民風。

  (3)有利於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泰山廟會以其規模宏大(最多時是三月二十八可達近萬人)、組織嚴密(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和辦事程式)、花樣繁多(有跑馬、祭祀神靈、商業娛樂等等)而深受群眾喜愛,每年參加者越來越多。在廟會日,兩水鎮的公路上車輛行人日夜絡繹不絕;小商小販在忙得不亦樂乎,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泰山廟會對當地經濟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個傳統廟會,武都兩水地區的“三月八”東嶽廟會充分顯示了甘肅武都兩水地區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展現了農耕文化的價值觀念,更因獨特的人文魅力,泰山廟會風風火火了數百年而一直被群眾所喜愛。不僅有利於民間文藝、民俗文化的傳承,廟會與商業貿易緊密結合,已經收到了雙贏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