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讀後感

梅雨潭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梅雨潭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梅雨潭讀後感1

  早在朱自清《綠》中領略過梅雨潭的風格了。而今天,我也隨他的文章,來到了人間仙境般的仙岩腳下。

  這是正值冬季,但仙岩上卻一片生機勃勃。樹是綠的,草是綠的,湖水也是綠的,連整一座山都是綠的。我們一行人爬上半山腰,就聽見“嘩嘩譁”的流水聲。這聲音極為悅耳,時而高,時而低,時而緩,時而急,如同優美的仙樂,在山間迴盪。我們踮著腳,從擺在水中的岩石中小心翼翼地跳過,近了,越來越近了。突然,樹木濃密地樹葉沒有了,映入眼簾的,是一汪碧綠的潭水,綠得耀眼,綠得純潔。這一汪潭水,如同山間一顆閃亮的翡翠,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引人注目,更加閃閃發光。

  在這以往綠色的上方,是一條瀑布,把山用一條奔騰不息的咆哮著水流一分為二,它從二三十米的高處如同一條巨龍,從破石中湧出重重地落在水面上,激起了無數的水滴,輕輕地,慢慢地落入水中。再近一點看,那瀑布從山河蜿蜒向下,還真有一點像篆書中的“人”字。

  走進梅雨亭,迎面而來的一股一股寒氣,洗淨了人一天的勞累,變得輕鬆自在。從梅雨亭中,可以近距離地欣賞瀑布的英姿。細一看,瀑布的水流似乎也時而緩,時而急,時而粗,時而細,時而如同一條巨龍從天而降,時而如同一條白色的絲帶,從天空中慢慢飄下。那濺在石頭上的水花,粗粗一看,只覺得只是小水滴而已,課仔細一瞧,果真如書上說的一樣,像一朵一朵雪白的梅花在空中盡情的綻放,又一朵一朵飄落水中,無影無蹤。

  我們繼續向上走,梅雨潭看不見了,瀑布也沒了,但它“嘩嘩譁”的流水聲,好像是離別的話語,一直在耳畔迴盪。

  梅雨潭讀後感2

  當我讀完《綠》的時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我彷彿真的感受到那麼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彷彿飛越了時空,與朱自清爺爺並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時,我會不禁吟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梅雨瀑布沒有詩中的壯觀,沒有詩中的高聳入雲,沒有詩中的……卻有著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奏地搖盪,在深綠地伴襯下,散發著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帶露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爺爺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爺爺為它贊誦;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爺爺為它驚詫。它沒有長江一洩千里,它沒有兵馬俑般世界聞名,它也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只有那種清新脫俗的綠,清澈如境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爺爺的筆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喜愛,對溫州的讚美,對大自然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痴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懷著遐想、懷著感慨、懷著憧憬,合上書本,激動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綠總是在眼前浮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