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範文(通用5篇)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範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1

  楊xx:身殘志堅,用鍵盤敲出青春光彩

  31歲的楊xx,家住xx市xx區齊伯鎮桃花湖村,由於身體原因,自初中畢業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為了改變生活環境,實現自己人生的追求與夢想,同時也為了家鄉的發展和村民脫貧致富,2015年至今,在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援下,楊xx先後在村裡開起了電商超市,成立了貴州明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2008年,楊xx初三畢業,正當他準備升入高中繼續讀書時,厄運降臨在他身上,接連一段時間,身體開始出現不適,後來去醫院檢查被查出患上了重症肌無力,這樣的結果對他來說簡直是晴天劈雷,從那時起,他幾乎是天天以淚洗面,又不敢出門,心裡非常自卑,怕見任何人,更怕看見親戚朋友和同學,足不出戶在家裡呆了3年,曾經一萬次想要離開這個世界。

  2012年,楊xx逐漸走出人生的低谷,慢慢去適應各種環境生活,開始與朋友、同學、鄰居透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學會照顧自己,逐漸走出了自卑的心裡陰影。

  2015年,楊xx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關於網際網路方面的報道,心裡產生了一絲觸動,在想能不能利用網際網路、QQ、微信等網路平臺來宣傳推銷齊伯鎮的農產品,於是他主動與區電商辦聯絡,在區電商辦的指導支援下,楊xx逐漸走上了“電商路”。

  2016年,xx區農村電商列車開進了“夾皮溝”桃花湖村,因為有網路賣姜經驗,楊xx被推舉為村電商服務站站長,開啟了人生的一段新旅程,迎來電商事業發展的春天。在xx電商辦的指導和幫助下,楊xx家鄉的小黃姜經過精心策劃和包裝,成功登上了淘寶、京東、黔郵鄉情等電商平臺,與此同時,xx區快遞物流也實現了村村通,為小黃姜的銷售鋪平了道路。此時的楊xx,不但把自家種的小黃姜透過電商平臺全部賣出去,還動員親戚朋友加入網店售姜隊伍,在村裡帶動銷售小黃姜。自此,質地優良的小黃姜透過電商銷售渠道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國。當年,楊xx實現網路賣姜10萬斤,銷售收入15萬元,嚐到甜頭的他內心充滿了喜悅,幾年的堅持與執著終於換來了收穫成功的回報。

  漸漸地,齊伯小黃姜成為熱銷產品,名聲在外,楊xx成了十里八鄉出了名的網路“賣姜王”。楊xx在收穫創業成績的同時,人生價值也得以體現,2017年9月15日,楊xx作為參會代表受邀參加由商務部主辦的全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經驗交流會,個人事蹟被收入會議材料,當年還獲得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

  透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楊xx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給父親買了小汽車,在縣城裡買了商品房,生活越來越好……

  眼下,xx區已邁上了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援力度前所未有,桃花湖村的小黃姜這一特色農產品在電商事業推動下,正在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昔日落後的苗族村莊,在黨的惠民政策春風吹拂下,甩掉了貧困帽子,煥發出勃勃生機,步履鏗鏘地奔向鄉村振興的大道。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2

  高xx,男,漢族,1994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遼中區供銷聯社黨群辦公室一級科員、黨支部組織委員兼紀檢委員。

  他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為幹事創業的舞臺,努力推進遼中鄉村全面全方位振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積極推進區域電商運營中心建設,有效促進農產品流通。協調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增強基層組織服務能力,破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制約瓶頸。開展合作金融,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深入推廣“供銷惠農·雙減雙增”示範專案,打造遼中農產品品牌效應,提高科技含量,帶動農戶增收。為遼中鄉村振興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具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和良好的政治素養。

  高xx積極投身現代農業生產實踐,潛心鑽研香菇四季栽培關鍵技術,認真履職、傾情奉獻、增收惠農,用美好青春年華譜寫新時代創業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

  她先後被評為河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承德市農村青年拔尖人才、承德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承德好青年、灤平縣十佳優秀青年、灤平縣政協先進個人。

  她就是灤平縣政協委員、承德市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承德市食用菌產業協會副會長高xx。

  專注香菇種植,心繫一方百姓。作為一個企業家政協委員,6年堅守只為香菇產業在灤平開花結果。到灤平創業之前,高xx從事過銀行職員、食用菌產品銷售等職業。2013年與一名鄉鎮幹部結婚後,改變了人生軌跡。受其影響,高xx深入瞭解到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感受到底層貧困群眾的生活艱辛。透過調研瞭解到,三道梁村氣候適宜香菇生長,高xx萌生了一個實現人生價值想法,即組建一個食用菌種植企業,帶動貧困戶創業增收。2015年5月,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在三道梁村建設蘊香園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區,從事食用菌(香菇)的種植和銷售。

  透過6年的辛苦打拼,企業佔地面積達200畝,總投資2000萬元,固定資產1700萬元,建成發菌棚24棟,雙層出菇棚99棟,2019年新建四季出菇棚8棟。目前菌棒年生產、栽培規模達200萬棒,年生產香菇鮮品1500噸,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2016年、2018年、2020年連續獲得河北省扶貧龍頭企業、承德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形成了具有企業特色的扶貧模式,2020年,在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上,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扶貧模式被評為產業扶貧優秀案例。

  目前,高xx把公司發展成為了灤平縣最大最專業的香菇種植企業,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累計帶貧400餘戶1200餘人,累積支付土地租金10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分紅80萬元、支付勞動報酬1200萬元。

  在助農脫貧的基礎上,既扶智又扶志,注重技術培訓。從務工人員中不斷培養有頭腦、有技術的菇農,傾力教授香菇發菌管理技術與四季出菇管理技術,累積培訓菇農50餘人,為當地菇農帶去了創業的理念和機遇,豐富了他們的頭腦和技術,做到了精準施策,分類施策。

  疫情期間,為了給京津冀市場提供更優質的香菇,增加無法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高xx長住園區,研究企業週年生產策略,穩定就業崗位,2020年以來累計增加就業崗位40餘個,增加臨時用工100餘人次,發放勞動報酬50萬元。一李姓聾啞青年,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高xx用其所長,安排臨時工作崗位,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做好企業經營管理的同時,高xx不忘政協委員的社會責任,積極參加抗疫活動,累計捐款捐物2萬餘元支援抗疫一線,“我是一箇中國人,還是一名政協委員,疫情當前,為國分憂,我義不容辭”。

  高xx將小香菇做成了帶動一方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在她的帶領下,公司生產設施不斷更新、產品質量逐年提高,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高xx懷揣著一顆為民心、一份政協情,在自己的奮鬥和成長過程中實現了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高xx積極投身現代農業生產實踐,潛心鑽研香菇四季栽培關鍵技術,認真履職、傾情奉獻、增收惠農,用美好青春年華譜寫新時代創業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

  她先後被評為河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承德市農村青年拔尖人才、承德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承德好青年、灤平縣十佳優秀青年、灤平縣政協先進個人。

  她就是灤平縣政協委員、承德市青年聯合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承德市食用菌產業協會副會長高xx。

  專注香菇種植,心繫一方百姓。作為一個企業家政協委員,6年堅守只為香菇產業在灤平開花結果。到灤平創業之前,高xx從事過銀行職員、食用菌產品銷售等職業。2013年與一名鄉鎮幹部結婚後,改變了人生軌跡。受其影響,高xx深入瞭解到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感受到底層貧困群眾的生活艱辛。透過調研瞭解到,三道梁村氣候適宜香菇生長,高xx萌生了一個實現人生價值想法,即組建一個食用菌種植企業,帶動貧困戶創業增收。2015年5月,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在三道梁村建設蘊香園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區,從事食用菌(香菇)的種植和銷售。

  透過6年的辛苦打拼,企業佔地面積達200畝,總投資2000萬元,固定資產1700萬元,建成發菌棚24棟,雙層出菇棚99棟,2019年新建四季出菇棚8棟。目前菌棒年生產、栽培規模達200萬棒,年生產香菇鮮品1500噸,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2016年、2018年、2020年連續獲得河北省扶貧龍頭企業、承德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形成了具有企業特色的扶貧模式,2020年,在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上,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扶貧模式被評為產業扶貧優秀案例。

  目前,高xx把公司發展成為了灤平縣最大最專業的香菇種植企業,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示範帶動作用,累計帶貧400餘戶1200餘人,累積支付土地租金10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分紅80萬元、支付勞動報酬1200萬元。

  在助農脫貧的基礎上,既扶智又扶志,注重技術培訓。從務工人員中不斷培養有頭腦、有技術的菇農,傾力教授香菇發菌管理技術與四季出菇管理技術,累積培訓菇農50餘人,為當地菇農帶去了創業的理念和機遇,豐富了他們的頭腦和技術,做到了精準施策,分類施策。

  疫情期間,為了給京津冀市場提供更優質的.香菇,增加無法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高xx長住園區,研究企業週年生產策略,穩定就業崗位,2020年以來累計增加就業崗位40餘個,增加臨時用工100餘人次,發放勞動報酬50萬元。一李姓聾啞青年,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高xx用其所長,安排臨時工作崗位,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做好企業經營管理的同時,高xx不忘政協委員的社會責任,積極參加抗疫活動,累計捐款捐物2萬餘元支援抗疫一線,“我是一箇中國人,還是一名政協委員,疫情當前,為國分憂,我義不容辭”。

  高xx將小香菇做成了帶動一方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在她的帶領下,公司生產設施不斷更新、產品質量逐年提高,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高xx懷揣著一顆為民心、一份政協情,在自己的奮鬥和成長過程中實現了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3

  張xx,女,1992年08月13日出生,漢族,xx縣xx鎮趙莊子村人。2013年河北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後,為實現人生價值,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她回到家鄉xx縣xx鎮趙莊子村當起了職業農民。透過八年的努力,獲得了頗多收穫。現將事蹟總結如下。

  一、以“一心一意”為宗旨,當好為民辦事的貼心人

  張xx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可是當農民後,才發現農民沒那麼好當,首先得懂政策才行,在前期瞭解了政策背景後,她看到了鄉村發展的潛力,但初入行的她對農業生產幾乎一無所知,從零開始。搞農業,從種養技術,到電商銷售,方方面面需要學習的很多。遇到問題,她就向科研院校、農業農村局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參加各類培訓班,瞭解最新市場動向,不斷給自己充電。她熱愛祖國,代表著一份厚重的情感,內含著對農民深沉的熱愛,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份責任。也正是這樣一份執著的熱愛,讓她選擇了農業用自己的熱情與汗水,自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發展現代農業,誠實守信,勇於進取,無不良記錄。

  二、加強理論學習,發展現代農業

  張xx就在想:“一個人致富不算啥,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脫貧致富,才是最有意義的!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就要能夠吃苦耐勞,沉得下心,放得下架子,融入到田間地頭,然後一切從村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積極的心態去幫助村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她在2020年10月和2021年7月份參加了河北省高素質農民合作社骨幹培訓,透過參加培訓在今後的發展經營中學以致用,不僅讓她成為了一名綠色雜糧種植能手,還讓她成為了帶動當地農民共同發展的“領頭雁”。

  以前她吃過不懂技術的虧,現在不想讓大家再走彎路。農廣校的老師常常教她們,作為高素質農民要自己幹得好,還要帶著大家一起幹好。於是,從2020年開始,她每年免費舉辦技術培訓,她透過舉辦創業導師培訓、實訓實習、技術諮詢、專案幫辦、專案申報、技術人才引進等模式為種地大戶及廣大村民們提供服務,目前已開展的活動主要是涉及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植保體系技術、農機事故應急處置、無人機等農業新科技等種植技術培訓20餘次,創新創業培訓9次,政策宣講5次,電子商務培訓3次,財務諮詢3次;培訓參加人數共達700餘人。

  張xx領辦的鑫翰合作社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等。合作社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面積應用以節水小麥種植技術為主的糧食增產技術,確保了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小麥畝產達495公斤以上,玉米畝產達700公斤以上。近幾年來,合作社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關於發展糧食生產的精神,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援下,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縣農業局的安排部署,取得了糧食生產豐收,農民群眾獲益,為糧食生產進一步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民群眾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生產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的信心高漲。糧食生產在穩健中得到不斷髮展。

  三、夯實基地建設,標準化農業生產

  近3年來她的規模不斷壯大,現在合作社擁有耕作、收穫、土地深松、農作物播種、病蟲害防治等多種農用機械,合作社以誠信服務為宗旨,以推廣使用農業新技術為紐帶,在大面積承包土地種植農作物的同時為廣大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加工業務。合作社現流轉土地13850畝,其中合作社自建基地6540畝,社員以土地入股7350畝;託管土地29500畝,每年社員分紅資金約110萬元。

  隨著農民種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的降低,農村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些土地因沒有及時耕種變得荒蕪。為幫助農民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張xx牽頭組建了xx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為切入點,以保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勞動力就業為目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調整種植結構,突出特色,努力實現雜糧種植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產品優質化和市場多元化;積極發展訂單生產,開發雜糧種植基地;依靠科技進步,穩步擴大雜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打造本地雜糧品牌,逐步擴大市場,助推脫貧攻堅,帶領全鄉鎮村民致富奔小康。

  2018年,她意識到合作社農機化轉型升級需要更加智慧化、精準化的農機技術裝備作支撐,合作社在2018年承擔了《河北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專案》,在專案中與國家農業智慧裝備中心、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多方合作,共同搭建起了農業全程機械化平臺。

  她積極發展糧食深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在確保糧食市場穩定的同時,也帶動農民增加了收入,可謂一舉兩得。主要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擁有現代化綠色食品石磨麵粉、雞跳腳玉米渣生產線3條,分裝線20餘條,原糧收儲及加工基地2個,年加工雜糧雜豆90萬噸。她的合作社始終堅持“做名牌、創名牌”的經營理念,目前xx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鑫翰”農副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宸福農場”牌雜糧品牌扶貧公益品牌、“鵬沃”牌小雜糧系列產品品牌商標。助推了雜糧雜豆產品暢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東莞等全國50多個地區,解決了當地農戶雜糧雜豆銷售問題。

  今後她將繼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以提高農業效益、促進富民增收為核心,不斷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努力讓土地成為“聚寶盆”、大農業成為“致富源”。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4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xx來到省定貧困村龍門縣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4年來,他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紮根瑤鄉,甘於獻身,唱響了新時代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的雄渾樂章,給村民們帶來了消除貧困的成果。目前,上東村勞動力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從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加到39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村,從後進村到後進村,從產業空心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變化。

  用真相贏得民心,激發消除貧困的內在力量。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青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這裡的貧困在省裡掛號:全村生病、殘疾、智力貧困現象突出,集體經濟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礎設施不足、大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往東村時,xx興奮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建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這意味著上東村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好,還要做好新的、優秀的工作。作為軍轉幹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裡暗暗地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拔貧窮的帽子決不接受士兵!

  要想脫貧,先改變自己。從機構到鄉村,只有紮根,才能把兩心變成一心。白天訪問貧困家庭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整理扶貧資料,到了上東村,xx忙於工作。

  第一次來的時候,有些村民給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推測xx是否來鍍金。但xx決心以真心戰勝民心,凝聚消除貧困的攻勢。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裡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積極深入村民家,噓寒問暖家,瞭解村民家庭成員和收入狀況、貧困原因等,正確識別建卡貧困家庭47戶172人(其中有勞動力貧困家庭35戶153人,無勞動力5戶12人,五保戶7戶7人)經常深入田地,與村民尋找財富的良策,與貧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來,xx透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大眾籌措扶貧慈善金和物資共計一百多萬元,幫助大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最令村民感動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間,xx一直與村黨員幹部奮鬥在防疫現場,為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擔當守護者。

  xx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動了上東村村民。現在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內生力進一步激發了。

  尋求良策實際招募,鋪設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貧困要治根。產業扶貧是消除貧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大眾就地就業的長期計劃。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很難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卡,最大限度地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現實財富?xx認為,產業扶貧只有根據土地條件、對症療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穩定的扶貧。

  在實際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xx和村兩委班尋求構想,提出構想,尋找產業興村的`突破口。他立足於該村溫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溫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租賃、竹製品加工等。此外,xx為上東村贏得韶新高速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溫泉專案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說他為上東人民做了現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xx透過建立財富領導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培訓財富領導人,培養技術、通電商、會管理財富領導人,建立專業合作社3人。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援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透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途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長期穩定的脫貧致富之路。

  抓住黨建促進和諧,描繪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送錢送貨,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xx指導省、市、縣加強黨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方案,強調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設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設,建設不去的扶貧團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多、經常教育困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組中及時發表了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黨員建立了學習教育的便利平臺。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重視發展培養黨員,近3年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多歲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重視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致力於解決班級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透過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發揮了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要塞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驅模範作用。黨建促進和諧,現在上東村各社會事務呈現出繁榮景象。該村也相繼榮獲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xx堅信,在黨建的帶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現在的上東村,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21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xx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事蹟材料5

  退伍不褪色,是金子那裡都發光

  xx,197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秉持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以“三變改革”為有力抓手,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居民脫貧致富,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帶領村委班子成員,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為環境美麗、農民富裕、產業興旺、品質提升的美里鄉村。

  2018年3月,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退役軍人xx當選了該村新一屆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當村支書,意味著他要放棄常年在西安經營的高薪酬生意。xx猶記每次回到村裡,鄉親們圍住他問長問短,看著老鄉們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他的內心五味雜陳。這些年,無論走多遠,最惦記的還是這個生他養他的老地方,他決定放棄西安的事業,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讓鄉親們也富起來,讓延家川村舊貌換新顏。

  凝聚班子的戰鬥力

  自18年換屆任職後,發現村裡存在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如一盤散沙,可如何要處理好這些問題的整合,對我這樣的一個新手真的也是難上加難,經村兩委多次和村裡的老黨員,老同志群眾代表探討,研究,商議後,最終我們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妥善善解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村裡現在不但團結安定,文明和詣,還被列為先進重點文明村。只有解決好問題安穩,才能有下一步的發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該同志始終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完成了全村92戶188人脫貧,帶領群眾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終堅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換取貧困戶的放心”,經常“到戶中、面對面”入戶瞭解農戶困難,對本村所有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均能做到“情況清、底子明、瞭如指掌”,並且能真正做到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針對貧困戶的困難需求,能夠及時到戶瞭解並幫助解決,在當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評。

  產業發展創益明顯

  他上任後發現,延家川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全村土地閒置荒蕪,村集體經濟落後,主導產業薄弱,在家群眾增收困難,村民人心渙散。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深入學習中轉變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結合“三變”改革,圍繞盤活集體資產、農村土地、林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要素,啟用發展潛能,先後到山東壽光考察溫棚種植,陝南革命老區柞水,天津毛家裕,楊凌農高會等地學習考察;為了使“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他決定流轉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個長效穩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綏德縣中角鎮延家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採用三變改革六步法,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轉川地60畝來發展蔬菜大棚專案,建成標準大棚27個,同時大棚基地設施配套400噸蓄水池,管網,電,路,太陽路燈等均己建設安裝完成,帶動全村387戶1089人增收,同時,大棚種植專案僱傭貧困勞動力20餘人,戶均家庭務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這樣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還能壯大集體經濟,儘早實現全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轉土地100畝用於栽培高標準、高品質紅薯,預計穩定增產40%,可直接帶動20戶62人增收。腰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說,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礎設施大變樣

  村民富裕起來後,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落後,他多方爭取,積極協調,依託政府和社會力量,解決了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新建3口水井,維修2處水井;同時打造村委陣地,對陣地會議室打造和牆面,亮化燈,廣場運動器材的安裝打造,全村路燈的更換90多盞,熱水器56個,新式電錶370餘戶,硬化村裡道路一公里,為全村新建廁所235戶;同時發展紅薯產業一百畝,建成可容納30人的幸福家園,爭取200萬包大棚河提解決了父老鄉親們的出行難,用電方便問題,提高了我村形象硬體設施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19年中秋節,舉辦了延家川新民風表彰暨中秋大會,為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凝聚力,評出10名個人先進進行表彰,透過表彰,大力弘揚道德模範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廣大村民,以道德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時代新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質,深入推進全村公民道德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同時營造出勤勞致富光榮、安於貧困可恥的社會新風氣,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尚。

  團結老兵共創共建戰疫一線勇敢逆行行

  作為延家川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為更好地服務退役老兵、團結退役老兵,他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建檔立卡,每一名退役軍人一戶一檔,收集訴求與建議,定期召開座談會,交流紅色基因故事、致力軍人精神傳承。將優秀退役軍人延維浩選為村環境衛生監督員,號召退役軍人群體參與村集體建設,以軍人精神的引領示範作用營造全村積極進取氛圍。

  戰役一線勇敢逆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為群眾築起一道堅固防線。他從臘月二十八接到鎮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帶領村兩委成員,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衝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帶頭做好疫情防控宣傳,透過網格細化,班子成員與網格員一起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確保戶戶到位、人人知曉。為切實把“內防輸出、外防輸入”落到實處,在村各出入口設立卡點,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嚴格排查勸返外來車輛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間,他總是主動值夜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其他同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始終堅守著軍人的性格和氣質、紀律性和無私奉獻精神,時時處處彰顯著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養和赤膽忠誠,是退役軍人中的優秀代表,是一面旗幟。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不遺餘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