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讀後感字

無名的裘德讀後感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無名的裘德讀後感字,歡迎大家分享。

  《無名的裘德》是哈代一生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批判鋒芒的一篇小說。透過文字,我們不僅看到了人性扭曲害死人的一面,更看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產生的社會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深化;異教勢力與基督教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及社會民眾信仰危機造成的邪惡生活觀帶來的危害。同時,也是作者為書中人物性格的悲劇性刻畫做的最好的鋪墊。整個故事敘述溫和,嚴肅,深情,逐漸滲透,給讀者一個由細微到大的理解、反思、震憾的過程(遺憾的是翻譯和電子排版均不盡如人意)。

  基督寺,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環境,貫穿在整篇小說裡,是當時教育和宗教的聖地。書中人物的情感關係就是圍繞它展開的。

  裘德和淑是男女主要人物,也是兩個十分相愛的青年。在他們坎坷的生活裡,裘德的深情及對基督教神職的嚮往;淑的美貌和充滿青春的活力都深深地吸引著彼此。他們都曾是有過暫短的婚史,出於基督教義的尊嚴和約束,兩人始終未能辦成婚禮。清苦又充滿蜜意的日子彼此相依相偎,堅持對未來的憧憬,有著令人難忘的美好回憶。然而個人的奮鬥、努力,希望總是那麼渺小,易破滅;愛情的美妙終抵不過世間無止無休的流言和現實的衝擊。由於他們的情感始終不能得到眾人的認可,飽受非議的消磨,加之孩子們不良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的人生、婚姻始終處在錯位又困惑、理想與現實相互糾纏的矛盾中。而靈魂與肉體慾望的鬥爭又形成了他們愛情與婚姻的長久錯位;愛情與婚姻的錯位更是加劇了理想與現實生活的矛盾。結果,一家人終因無法擺脫理想人生與現實生活的糾葛而桎梏痛苦消亡。不可否認,兩個光鮮的生命是被所謂的宗教戒律和現實的'無情而葬送的......

  為何光明要賜給那個痛苦的人,為何生命要賜給那個心中悲哀的人?”

  也許,在適者生存的世界裡,一味追求浪漫的愛情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是註定會毀滅。主人公裘德在去世前一段發自內心地感慨,應該就囊括了本書最想表達的喻意:

  〔對任何一個青年人來說,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朋友們——這個難題我曾不得不去解決,在眼下人人追求上進的時代,成千上萬的人正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就是不加鑑別、不考慮是否恰當,碰到什麼就做什麼呢?還是考慮自己做什麼恰當或什麼是自己的志趣,從而對所走的路做出相應的調整?我是極力採取後者的辦法,結果我失敗了。但是,我並不承認我的失敗證明了我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者假如我成功會證明它是正確的,儘管現今人們都這樣來評價這些嘗試——我是說,他們評價人的嘗試不是根據其本質上的好壞,而是根據它們偶然的結果。假如我現在的結果是像那些穿著紅、黑衣服正下車來的博士們中的一位,大家都會說:‘看那個青年多麼聰明,按照自己天生的志趣去追求!’但如果他們看到我的結果並不比從前好,就都會說:‘看那個小子多麼愚蠢,自己竟然異想天開想往上爬!’

  “可是我失敗並不是因為我意志不堅,而是因為我貧窮。本來要兩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我卻極力想在一代人中去完成。我的衝動——我的感情——也許它們應該叫做我的惡習,太強烈了。一個沒有優越條件的人必然要受到其阻礙,我的血應該像魚一樣地冷,心應該像豬一樣地貪,這樣才會真正有好的機會成國家的一位名人。你們也許要嘲笑我——我倒很願意你們那樣做——因為我無疑是一個適合受人嘲笑的物件。但是我想,假如你們知道我近幾年是怎樣過來的,你們就會同情我。假如他們知道”——他朝學院那邊點一下頭,名人們正一個個到達那兒——“也很可能要同情我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