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讀後感範文

易經的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易經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易經的讀後感1

  老師一直推薦,讓我們看曾仕強教授講的《易經的奧秘》,本來不屑一顧,今天試著看了,真讓人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一直錯誤的認為《易經》只是一部“八卦書”,上講天文,下講地理,但沒想到裡面蘊含著如此眾多的內容!真正的廣大精微,無所不包!

  我覺得,《易經》與“地球人大學”這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後者更需不斷完善!而且,前者是古人所作的精髓,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學習、理解、借鑑和運用,而後者可以在此基礎上新增現代社會的資訊,雖然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認為,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並不像有些愛國主義者推崇的那樣完美無缺,而且,世界也在不斷地進步,因此,無論是對外來文化還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都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所以,如果西方文化的“精華”,新時代的新資訊也能融入其中,那就是“現代人的《易經》了”!

  《易經》首先體現了一個“世界大同”的思想,這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據曾教授所述,學習《易經》有三大意義,其中一個便是“求同存異”,這是在全球化中發揚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最好方式!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是否讀過《易經》,當年他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贏得了各國的支援,相信現在有這個理念,中華文化也定會源遠流長!

  第二個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三個方法”:仰視、俯視、廣角。“仰視”就是要抬頭“看天”,即關注外界;“俯視”就是低頭看自己;“廣角”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用聯絡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只停留在一個點上。這和任老師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謀而合,但是順序不同,不知道有沒有影響?

  第三個,最令我感動,曾教授說,伏羲(包括孔子等)並不是我們推崇的“偶像”,他們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所以被人們永記心中,獲得永生!所以我覺得,“地球人大學”的'理念要被人理解,要流傳應該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出發點,為人所用才能被人所記。

  總之,《易經》裡面有好多深刻的意義,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以前沒聽老師的話,早點去讀,真是一大遺憾啊……

  易經的讀後感2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永珍,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為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麼,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為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為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打出頭鳥;‘坤’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斤斤計較;‘恆’卦,孔子在繫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恆’,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恆’;‘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說女人的不好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於《周易》;《周易》裡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於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後,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易經的讀後感3

  感悟之一: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感悟之二: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勝疏懶,要找聰慧者,要找我們的“啟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啟蒙”老師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感悟之三: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等待是一種智慧、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時機還沒成熟,一旦時機到,事半功倍。

  感悟之四: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我們必須學會反省,當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於預先考慮的明白,心裡也會有準備,不至於最後會把事情辦咂,甚至走向歧途。當我們做事之後反省了,從中得到經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後的成功鋪好路。

  感悟之五: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感悟之六: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我們常說,要想做事,首先必須會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們的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而做人就是講究人緣,要想有人緣,就必須與團體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團體,就必須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交流,瞭解他人的心聲,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難,方能得他人之心。

  感悟之七:謙虛謹慎虛若懷谷——切忌得意忘形,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浮躁就會讓人變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為了讓鮮花常伴於我們身邊,讓事業不斷前進,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謙遜謹慎,虛懷若谷吧。人生中有許多哲理,如果能從中體會到幾個就會豁達,人的一生雖然不能一帆風順,經常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之事,但歡欣、喜悅的日子也會時常光顧我們。我們要想歡欣、喜悅起來,必須學會開懷豁達,要想共同進步,必須齊心協力;如果世人都參照《易經》生活、工作,世界就一片光明。

  易經的讀後感4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陪著我一起讀經典,媽媽即使在懷和生弟弟的時候也從來沒間斷過,現在我們讀完了《易經》、《孝經》、《大學》、《老子》、《孝經,國風》、《百家姓》《三字經》、《德育啟蒙》、《千字文》、《論語》、《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弟子規》、《中庸》、《成語接龍》、《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增廣賢文》、《孫子兵法》、《少年兒童詩詞啟蒙》、《莊子》,現在我們正在讀的經典:《詩經,小雅》、《孟子》、《文學啟蒙》。

  我媽媽更是把《易經》讀了149遍,《老子》讀了160遍,《孝經》100遍,《大學》100遍,《黃帝內經,素問》10遍,為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樣。現在我也在挑戰100遍,現已通讀了七遍。

  剛開始讀經典時,我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要讓我們讀經典,我很反感。我曾經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孩子都不讀經典,為什麼偏偏讓我讀?”媽媽很淡定的說:“孩子,媽媽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我們是要學聖賢,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別是《易經》更是教我們如何做幸福的人,用變易的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對媽媽的這番話還是朦朦朧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優秀,更出類拔萃。

  堅持讀了一段時間後,我是越來越喜歡上讀經典了,特別是《易經》我讀起她朗朗上口,美妙無比,我讀完《易經》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美妙詩句。

  《易經》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聖”事實上遠遠不止三聖,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後呢?神農氏做;神農氏死了以後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後堯帝接著作;堯帝死了以後舜帝接著作;舜帝死了以後大禹接著作;大禹死了以後周文王接著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著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八九位聖人,周公死了以後孔子接著往下作。我想易經應該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讀《易經》讓我明白聖賢其實是內心強大的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是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快樂幸福的人;是遇到什麼困難,都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的人;是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委屈磨難,都能從最合適的角度去看待的人;是無論到哪裡,都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聖人,是無論做高官還是普通人,都能夠幸福的人。這也是媽媽讓你們讀經最大的心願,願你們今後可以做個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具備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養的人,讓他人感覺到舒服順眼的人。

  感恩我們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好的經典,讓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營養,我和媽媽還會繼續將經典讀下去,我要“為天地立命,為往聖繼國學,為天下開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