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1

  最近在喜馬拉雅聽完了這部150集的小說,很喜歡聽。最喜歡裡面的人物就是皮埃爾,今天看到了一篇讀後感,深感認同。

  皮埃爾則是我在這部書裡最喜歡的一個人,我震撼於他那強大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一種幾乎接近於靜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兒子一樣帶著一種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後所獲得的那份超脫與豁達。最喜歡的是巴茲傑耶夫對皮埃爾所說的那段充滿啟示性的話: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淨的甘露,我能用不潔淨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淨嗎?只有把內心洗淨,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淨。”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著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淨並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著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著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著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並且最終獲得超脫。就像娜塔莎所說的“他像剛從浴室裡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淨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我想也許庫圖佐夫就是皮埃爾將來的樣子,成為那樣默默無聞甚至受人們誤解的偉大人物,但是那份順其自然的從容與那份洞若觀火的自信,卻是留給後世最大的一份財富。而他們的這份頓悟與釋然,也許卻是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我不希望我會一生都活在像皮埃爾過去的那種渾渾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過這條人生的苦水,獲得永恆的真諦。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2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讀書不僅可以增長我們的學識,更能夠塑造我們的品質和性格。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也完全可以把讀書當成一種心靈義務對待。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我最為喜愛《戰爭與和平》,它的場面極為開闊,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

  世界的歷史可說是一部戰爭史。自十字軍東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至近代亞洲的泰緬戰爭、中日戰爭,哪一次不是死傷慘重、民不聊生?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便是以四個豪族作主線,在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交替描寫中,為我們展現了1895至1820年俄國曆史的生動畫面。從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現。而戰爭,只能造成國破家亡、亡命傷身、人們流離失所的悲劇。

  記得小說主人公安德烈曾說過:“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留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戰爭中,硝煙瀰漫,耳畔是聽不盡的嘶喊聲。但在士兵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是在呻吟、在流血,他們在企盼下一個消亡的肉體不屬於自己!而戰爭始終具有其殘酷性、現實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從老百姓中抽出來的壯丁,他們來自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為了戰爭,他們身份統一為士兵,也許有的人從彼此仇恨卻站到了同一戰壕裡,因為目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對面的機槍和炮火!

  有史以來,各種戰爭不勝列舉,我們真是避之惟恐不及。當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紀和平安定之際,隨著3月20日那場流彈的侵襲、警報的驟鳴,卻將一切願望打碎!

  戰爭可以說是解決國際糾紛問題的最糟糕、最危險的選擇。使用戰爭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與發展的.願望,也無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引發紛爭的固有矛盾;既會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也會播撒新的仇恨與敵對的種子,甚至加劇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和對抗,使部分地區乃至全球局勢陷入新的動盪和混亂。20日那隆隆的轟炸聲,破碎的已遠不止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己使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為之憤慨。立即停止對伊戰爭,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在《戰爭與和平》這部卷帙浩繁的鉅著,作者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呼籲我們“愛好和平的人們,聯合起來吧,讓我們只有一個旗幟——和平!”這個口號,應成為我們世界人民永恆的追求!“戰爭與和平”,我們渴望和平、擯棄戰爭!讓我們乘著《戰爭與和平》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驅散戰爭的陰霾,還海灣地區一片祥和寧靜的晴空!我們一定會生活在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3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說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著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4

  這5天來,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裡面主要講述了: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透過衛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這本書告訴我們:珍惜和平,享受著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為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5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筆耕不斷,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脫穎而出的鴻篇鉅著,它被譽為“一部史詩級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戰爭與和平深刻關係。

  這本書一方面以虛構的瓦西里、羅斯托夫、別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個家族的生活為主要線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生活,構成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國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英勇的氣概,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放置於戰爭這一特殊階段,塑造出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說中出現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關的貴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們不顧祖國的安危,在國難之時仍沉湎於享樂之中;另一類則是以國家為重、勇於在危難關頭為國家排憂解難,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東西。作者在讚美這一類貴族人物的同時,也不忘描寫普通人物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普通士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不畏犧牲、英勇果敢的高貴品質和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膽小的貴族統治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詞則生動地展示了戰爭前後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我讀過許多的書,可從未讀過以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的作品,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讓我開了眼界。《戰爭與和平》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