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1

  重讀《種樹郭橐駝傳》是在琴姐的影響下完成的。昨天晚上,她在辦公室備課。而我也在辦公室看書。她備的課就是《種樹郭橐駝傳》。相比於很多人喜歡利用網路備課,我更喜歡用自己看到的直接講給學生聽。總覺得網上的資料亂七八糟的,不符合我的胃口——當然,這也顯然是一種驕傲自大的心理。這也是影響我班級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郭橐駝種樹,總結四個字:順天致性。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曰其蒔若子。其二曰其置若棄。其蒔若子具體表現為: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其置若棄具體表現為:勿動勿慮,去不復顧。按照郭橐駝的說法,其種樹無它法,不擾而已。相對應的,“不我若也”。要不然就是在其蒔若子階段不踏實,要不然就是在其置若棄階段太憂心。最後的結果就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將種樹的理論運用到“治民、養人”,郭橐駝用反面方法來說,官員名義上不斷督促百姓,實際上耗費百姓寶貴的休養和生息的時間和精力來犒勞官吏。也就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柳宗元曰: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如是看來,柳宗元的理論是否就此破產?非也!養樹兩部分:其蒔若子和其置若棄。在沒有做到其蒔若子的情況下,也就無從談得上其置若棄。在其蒔若子的基礎上,是否真正實現了其置若棄呢?

  分析G205的情況,優秀的人才自然不少。田雨、譚亮、曾榮飛、肖銳等等皆是一時之選。但是人皆有惰性。正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沒有做到“欲”後面的內容,這種惰性就會成為破壞力,影響人才力量的發揮。而筆者一直以來,並未找到真正合適的方法。故此,在其蒔若子部分,已然失分。

  正因為在其蒔若子部分失分,我又貿然力圖實行“其置若棄”,於是就容易出現所謂“甩手掌櫃”的情況。而班級管理那麼瑣碎,真正“甩手掌櫃”是做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現在這種“四不像”的狀態。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必須在源頭入手,也就是“其蒔若子”部分著手。問題來了,如何做才是“其蒔若子”?把所有的學生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嚴格說,我確實將所有人都當做弟弟妹妹在對待。至於如何當孩子對待,還真是不知道。畢竟我也只是個未婚人士。如果一定要進行猜想,無非是要“愛護”他們。那麼何謂“愛護”呢?會不會過猶不及,成為了“非其置若棄”呢?充滿了茫然與無措。

  郭橐駝給了我們一個樣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方向。但是具體的路徑還在摸索之中。柳宗元得到了養人術,我卻還沒有得到治班術。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2

  愛迪生說,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由此可見教育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韓嬰說,賢母使子賢也,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尤其是幼兒的影響最大。其次就是學校教育了,學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學會更好地融入群體與社會當中;要使青少年獲得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動力、熱情是必備的基礎;要使青少年在紛雜的事物中學會選擇,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使他們具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和鮮明健康的個性;要使青少年擁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內心和優雅的舉止;要使青少年學會清醒而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在社會上恰當的位置,並養成時時自我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調整,使自身不斷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漸懂得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包括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人類和對後代的責任。但在有些時候,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因此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學習了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後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傳記裡講了一個叫郭橐駝的人,種樹本領優於常人。人們讚歎他能把樹種得這樣高大茂盛,而他認為自己的種植方法很簡單,就是“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順應樹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實現自身的習性,就能茂盛發展。讓每個人主動發揮出自身的潛力特質、自覺開發出自己的興趣能力。“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如果再把這培植樹木的道理推衍到培育人才上面,那麼,最好的育人,也是“順其自然”,就是能“因材施教”。

  學習完這篇文章後我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人就是豐子愷。豐子愷愛子女眾所周知,他一生有三子四女,許多漫畫作品就是以他的子女作為描繪的物件,兒童們為他的漫畫作品提供了他們理解的世界,這些畫風幽默的作品,實則也探討了放在如今也仍然值得人們深思的教育問題。他的漫畫《某種教育》讓人看了覺得十分的諷刺,一個模子裡做教育,制定一套優秀的標準,老師們就像糕點師傅一樣,努力把每個孩子往“優秀”的模版裡套,這樣才是“完美的作品”。但這真的是我們作為父母想要給到孩子的教育嗎?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用50種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有遠見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應該明白,人生而不同,如同花草植物,只有清晰認識其不同特性,因性施肥澆水,因材施教,才能開出最嬌豔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是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到孩子,但若是硬把一個孩子往不適合的模子套和培養,對孩子到底是磨礪還是痛苦。對於教育者也是一樣的,豐子愷的漫畫《某種教師》照本宣科,老師講課猶如錄製唱片,迴圈播放。不像講課,倒像背書,也不管學生聽不聽,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講完走人。

  課本是死的,但講課的老師是活的。老師不是說書先生,而是孩子求學之路上的引路人。人們如今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多,老師也早已不只是單純給孩子輸入知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浩瀚無垠的知識宇宙中為孩子指明方向,架起橋樑。“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豐子愷作為一位父親所發出的最深最真的呼籲,他反對家長和老師按照成人的觀念去幹預孩子,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豐子愷先生用這種風趣幽默的.漫畫形式生動刻畫了不合適的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揭露一直延續至今的教育痛點問題,發人深省。從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無能之輩,無論怎樣的制度為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夠仁政施民,有所建樹。但做來幾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屬下矇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為與現實情況不符,與愛心初衷相違,即所謂的“好心辦壞事”。

  一個精於種樹、深諳種樹之道的稍殘老人,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這一點當真難能可貴。樹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勻,原土宜生,築土緊密。這些做到後,不再去動它,也不必擔心它的生死,自然會有它自身的生長長勢。栽種時就像對子女一樣盡心,栽好後就不要再牽牽念唸了,隨它生長去。只有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繼而才會更好的成長。總的來說,也就是橐駝不妨害樹的生長。其他種樹人呢?則不是粗心大意於樹就是過分溺愛於樹的成長其程。疏忽導致樹死亡,溺愛亦會有損於樹的正常生長。正所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養樹與養人,種樹和治民,本無相關,但究其內裡,又如此類似。從種樹中得治民法,亙古皆適,不妨將其視為顛撲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願時下有心人思之,以為鑑戒。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3

  郭橐駝雖然是一個種樹之人,但是卻在勤耕細作之中發現了萬事的發展規律,這和他細緻的觀察和良好的心態是分不開的。

  郭橐駝這個人,他雖然患有駝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彎腰而行,就好像駱駝一樣,鄉人們都嘲笑他,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個而放棄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號。儘管上天給了他那樣的外貌,他也沒有去埋怨,只是順從地接受了現狀,並且調整了心態,也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他活的很好,至少他是快樂的。或者說,因為他的心胸開闊,因為他的心態,他比大多數人要活得快樂。

  人們常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成功總是和付出努力分不開。然而,現實中汗水固然重要,可往往成敗的關鍵則是我們的心態。成功的關鍵在於心態,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的結果只是使自己與目標背道而馳。牛頓在劍橋大學期間,由於鼠疫爆發,被迫返回家鄉。然而正是他在家鄉的兩年中,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發明了微積分等重大成果。而之後牛頓卻走向了功名利祿,縱使長時間埋頭於書籍與實驗室之中,其後的研究也再沒有之前的輝煌可言。

  目標固然重要,可是若以一顆浮躁的心去探索未來的希望,則無異於揠苗助長,正如同《種樹郭橐駝傳》中他人種樹的方法。目標猶如種樹,需要我們抱以平常之心,自然之心方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老子說“道法自然”講究“無為而治”才是治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目標需要我們以自然平和之心予以對待,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我們的人生便可到達天性自然。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4

  《種樹郭橐駝傳》中的養木之道其為:“順木之性,以致其性。”也就是說順應樹木的自然天性,使其自然生長。養木如此養人亦是如此,在我現在的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對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來說我們更多的是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學一些自己不願意學的東西。

  近年來流行的網路詞彙“虎媽”、“狼爸”,就是說這些家長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個頂尖大學的孩子,但我們若細細“品味”這種教育方式,便可發現這樣的成功的代價有多大。她對孩子不尊重,不信任,嚴定家規,辱罵更是家常便飯,試想在這種缺乏信賴和起碼的人格尊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麼能夠變得自信、寬容、公正呢?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以這樣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而失去了自己本來原有的天性,慢慢的變得性格孤僻、不自立,或者自卑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做好了別人給他們安排的事情才不會受到批評,從而導致他們的人格變得不健全。所以順應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

  有時候愛也是一種傷害,直到這幾年才被人們關注的一樣病症——抑鬱症,你聽說過嗎?有一種抑鬱症叫青少年抑鬱症,死亡率僅次於車禍。導致這個病症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大多數患者表示是來自於學校和家庭的壓力,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校和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去逼迫他們學習一些自己不願意學的東西,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慢慢的轉化為暴躁最終演變為抑鬱症。

  倘若家長和學校注重順應天性的教育,那麼將會減少一些這樣死亡案例,不要將自己的意志過分的強加於還在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不要以愛之名來傷害孩子。

  法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埃德加〃莫蘭在談到教育時也說:“教育的任務不是純粹的傳授知識,而是傳授使我們據以理解我們的地位和幫助我們進行生活的文化。同時,它也是一種促進開放的自由的思維方式。”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在教書的時候經常提起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一個釋放天性的過程,人在生下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探索則是人們的天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的知識往往比老師傳授於我們的吸收的更加牢固這便是為什麼老師要一遍一遍的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順應天性的教育比逼迫和強迫更適合孩子,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學校和家庭更應該重視的是孩子天性。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5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著的一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橐(tuó)駝即駱駝,“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窿然伏行,故鄉人號之駝”。主人公姓郭,原名不詳,因為身體殘疾,背駝得很厲害,眾人就以“郭橐駝”稱呼其人。郭橐駝的絕技在於善於種樹,“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凡是經他之手栽種或是移植的樹,不但都能成活,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既早又多。箇中訣竅何在?郭橐駝給出的答案貌似十分簡單。“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強調自己並非高人一等,成功的秘訣首先在於順應植物生長的客觀規律。但也不是“無為而治。“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只要在栽種或移植的過程中,保持樹根的舒展,把土培得平整,搗得嚴實,移栽時儘量保留樹木原來所生長的土壤。做好這些基礎工作後,不必再多動,不必再焦慮,該幹啥就幹啥去,等著到時候枝繁葉茂,花果飄香吧。

  郭橐駝也指出了其它植樹者的問題所在。“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然。”一類人做事潦草敷衍,違背樹木的本性,沒有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另一類人“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焦慮多動、急於求成,時不時摳摳樹皮,搖搖樹根,觀察長勢,考察指導,反而扼殺生機、適得其反。

  大道至簡。郭橐駝這番種樹的道理,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組織都有很強的現實的借鑑意義。人才培養、子女教育、組織管理、政策制訂都要尊重客觀規律,既不可撒手不管,聽之任之也不可關心太過、急功近利。為政者、管理者重在做好“舒本培土”的基礎工作,切忌好高騖遠,朝令夕改。中國足協此前對於職業聯賽、青訓的一些做法,就可以說是和郭橐駝的種樹之道背道而馳,因而鬧出了不少笑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種樹更是有相通之處。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 篇6

  最近,“虎媽”、“狼爸”、“鷹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面對這些家長用棍棒式教育培養孩子的作法,人們廣泛熱議,到底我們是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及早地讓他們適應社會而為他們安排未來?

  也許問題的答案就在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

  現在我們老犯一個錯誤,就是一旦一件事不合理,我們就馬上走極端——支援這件事的另一面。嚴厲的家庭教育受到懷疑、指責,有人馬上打起旗號“讓孩子自由發展”。

  看看郭橐駝是怎樣種樹的吧,“順天致性”是最好的方法,做到這一點,就自然而然能使樹“天全性得”。教育也一樣,我們不能放手什麼也不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只要做到“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便足夠了。否則,有些家長“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恐怕只會使“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也許這是給家長的一個良好訓誡。

  十年種樹,百年樹人。種樹和樹人相似,既要愛得適度,又要“順天致性”,如果現在家長將孩子看作追求功利的工具,那麼,輸在起跑線上的便恐怕是整個社會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