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精選13篇)

關於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精選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1

  說到蟬,大家都聽過它的聲音吧。它們總是在炎熱的夏天,發出煩躁的聲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它們呢?

  蟬也叫蠐螬,通常住在生有洋橄欖樹的地方,在《昆蟲記》中,法布林道出:蟬——用生命歌唱生活!一直認為,蟬是一種好吃懶做不幹活的昆蟲。拉封丹也曾經寫過,蟬到了冬天去哀求螞蟻給它食物吃,但是這是沒有依據的,法布林卻認為與此不同,它發現了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蟬生產一個“酒窖”時,其他昆蟲都來偷喝,最壞的算是螞蟻了,它們成為了無恥之徒,成群結隊的來襲擊它,把整個酒窖搶了過來。蟬並不是弱不禁風,也許是因為太善良了。

  蟬在建築他們的地穴時,巧妙的利用自己身上的粘液,使地穴能夠牢固。說起蟬的地穴,卻永遠不遜於蟋蟀建築的地穴。在《昆蟲記》中,法布林寫了金蜣的地穴與蟬的作對比,突出蟬的造穴技高一籌。

  法布林做了一個實驗,用節日裡最大的火藥放在蟬看不到而又最近的地方放響,結果蟬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見,蟬是一個“極聾的聽不見的人”,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蟬的一生都在唱歌中度過,它唱歌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展現魅力?還是為了取悅人們?還是為了解悶?我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割奪它們的權力。畢竟,它們這一輩子只能唱歌。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誇。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2

  說道蟬大家都應該知道,夏天我們到處都能聽到它的歌聲,可是誰瞭解蟬的生活習慣、繁殖以及它的朋友和敵人。

  在法布林的《昆蟲記》中給我們講述了蟬的世界。我想不到小小的螞蟻敢和龐大的蟬搶奪吃的,而不起眼的蚋竟然是蟬家族滅亡的罪魁禍首,小小的蚋把自己的卵放進蟬的卵中孵化,孵化出來的蚋的幼蟲還會吃掉其它的蟬卵。

  蟬的幼蟲經過千辛萬苦的磨難孵化出以後,有的會被風颳走,有的會被吹到水池裡……但是還是會有一部分會遇到合適的環境生存下來。經過四年的黑暗,蟬才會鑽出地面放聲高歌。

  大自然中我們不能忽略任何一種不起眼的小東西,因為它們都是很不容易才生存下來的,它們都是小生命。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3

  由於小樂豁達大度和和顏悅色,所以他把樹汁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都對小樂很友愛,只有螞蟻的立場跟大家完整不一樣,他有時候還咬小樂。最後小樂終於受不了螞蟻了,螞蟻就告訴小樂一個故事。句意表達完整小樂只得把地位讓給螞蟻。最後小樂弄清楚了這個故事其實是騙人的,螞蟻還不情願,持續咬小樂。小樂感到又煩又疼,就飛起來。螞蟻愉快地跑到小樂的位置,成果樹汁乾涸了。小樂告知螞蟻,他愛喝的樹汁實在是自己的嘴巴抽出來的,不自己他就只能對著樹皮發愣。

  一天描寫深刻,結構謹嚴小樂正邊喝樹汁邊唱歌的時候,有一隻母蟬飛過來說愛好小樂的歌聲,後來小樂跟那隻母蟬成了夫妻,可是小樂認為本人越來越沒有力量了,有一天小樂逝世了停止了他蟬的畢生,他的友人都很傷心。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4

  我在這個寒假裡喜歡上了一本書,叫《昆蟲記》,他的作者叫法布林,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種昆蟲,就是蟬。這裡講述了蟬和螞蟻之間的戰爭,蟬的地穴,蟬的音樂,蟬的卵。

  蟬鳴彷彿是夏季的一個永恆的標誌,然而,誰又曾想過這歌聲的來歷?蟬以地下漫長的四年的黑暗生活,來挽取一個月的日光中的歌唱。想要完成這樣的一次觀察,又需要怎麼樣的耐心與熱忱?

  首先是自己努力。這本書開頭就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否成器不在遺傳,而在自己努力。將來能否成器,能從小時候很愛玩什麼,喜歡關注什麼看出來,法布林也是這樣,他小時候迷戀昆蟲,長大以後就成了享譽世界的昆蟲學家,文學大師。

  其次是執著和自信。這本書裡幾乎每一處都在告訴我們昆蟲世界時多麼神秘有趣,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多彩。你若是有法布林一樣的執著,自信和滿腔熱情,去探索自然界中的奧秘,也會有和他一樣驚人的發現。

  我要學習法布林那種認真觀察,不懼艱難困苦的精神。從小處著手。做將來某一方面偉大的法布林吧!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5

  昆蟲的世界裡,有蟬與螞蟻的故事,有食屍蟲偉大的團隊精神。有食量巨大的大胃王——花金龜,有自然界的.清道夫——聖甲蟲,還有生命力如野草一樣的堅強的昆蟲——白蠍……可在這最令我著迷的故事還是蟬與螞蟻的寓言。

  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有首寓言《蟬和螞蟻》。人們從中瞭解到蟬與螞蟻冷落的傳說如同年利己主義。可是現實呢,卻是不同的。七月流火,午後酷熱難耐。蟬用指甲的細嘴開出一口甜美的井,並把多餘分給那些口渴的昆蟲,在這些乞求者中,最多的是螞蟻,蟬心為善良,而螞蟻則貪婪,它們咬、扯、拽著蟬,而巨蟬到最後,棄井而去。當蟬生命耗盡時,螞蟻又來撕裂它的屍體,這時蟬也不知靈去哪裡了。

  而我們看到的寓言卻並非此言:冬天到,螞蟻藏糧之時,蟬前來乞求,吝嗇的螞蟻嘲笑到:“你夏日裡歡暢,那冬天你也跳跳吧。”說完,高傲地離去了。

  這在昆蟲世界如此,今日社會仍沒改變。西方人認為這是正確的,可誰知道這件事的真相。社會中出來的“啃老族”,是越來越多,強盜也數不勝數。社會,就不能改變它自己的命運嗎?既然不能,那就由人類來改變這一切吧。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6

  昆蟲記中的蟬並不是像寓言故事中一樣,它呆是夏天邊喝邊“唱歌”的。實際上那並不是唱歌,而是腹部發出的聲音。其實,蟬是很勤勞的。

  七月時節,當我們這裡的昆蟲口乾難耐時,蟬卻不必為此苦惱。只要它用自己尖如錐子的嘴巴鑽進樹皮,將吸管似的嘴插進孔裡,就可以喝個飽了。可是不久,鄰近很多口喝的昆蟲,立刻發現了蟬的井裡流出的汁液,跑去舔食。這些昆蟲大都是黃蜂、蒼蠅、蛆蛻、玫瑰蟲等,而其中最多最可惡的卻是螞蟻。它們把主人趕走,搶佔它的井,等它喝光井裡面的法液後,然後又去劫掠下一個井。真正的事實與寓言完全相反,辛苦的勞動者的卻是蟑。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小偷不只是乞討,有時還搶劫,這不是像昆蟲記中的螞蟻一樣嗎:這些被害者就等於十分勤勞的蟑。還有些壞人,他們貪老百姓的錢,這不是連螞蟻都不如嗎?

  現在,我們大家都做一個勤勞、善良的人吧!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7

  在課堂上,我學過了《蟋蟀的住宅》、《蜜蜂》,這兩篇文章都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他熱愛大自然,總是耐心細緻地觀察自然界中的生物。

  這幾天,我也跟隨著法布林的筆觸,嘗試著走近昆蟲的世界。合上《昆蟲記》,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蟬了。在我們的眼當中夏天最聒噪的蟬,卻被法布林描述得如此優雅、偉大。“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的難得,而又如此短暫。”讀了《昆蟲記》,我才知道:蟬要在黑暗的地下“藏身”四年,才換來炎炎夏日中那不到兩個星期的盡情歡叫。儘管它的生命短暫,但是它仍用盡全力,痛苦地歷經一次次地蛻變,卻無怨無悔。

  我禁不住地聯想到了:杏林子筆下的那株磚縫中冒出的小瓜苗,它為僅僅擁有幾天的生命而勇敢地衝破阻礙;維也納的四月,路邊的小花迎著冷風冷雨而齊刷刷地綻放……其實,生命的意義無關長度,而是在於積極樂觀地面對每一天。如果我們每天蹉跎歲月,那麼再長的一輩子也不夠我們揮霍;假如我們從此刻開始,像小小的蟬一樣,用生命歌唱,那麼,我們的一生就可以如夏花般絢爛!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8

  每當夏日來臨的時候,蟬的叫聲如同噪音,而且天氣越熱,它們就叫得越是來勁,叫得越是大聲。它們一個比一個叫得清脆,一個比一個叫得響亮,絲毫也不在乎會引來天敵。原本天氣就熱,聽到這叫聲,更讓人更加煩躁。

  但自從我暑假裡讀了法布林寫的《昆蟲記·蟬》的片段後,讓我走進了蟬的世界,原來它正在歌唱一首生命的讚歌!使我瞭解並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令人敬佩卻微不足道的小昆蟲。

  我看到一段拍蟬蛻皮的影片,總共長達17分鐘。瞧!它們一個個努力並用著吃奶的勁兒蛻皮,有些蟬兒因為力氣不夠皮未蛻下,它便永遠沉睡……而蛻皮成功的蟬兒,換上了美麗的新裝。經過了艱難地蛻皮,蟬兒顯得更加強壯。法布林在書中是這麼描寫的:中胸首先開始蛻皮,先從背上的中線裂開,裂口的邊緣慢慢拉開,已經能看見淡綠色的昆蟲。與此同時前胸也開始裂開,縱向裂溝上至頭後,下至後胸。由此可見蛻皮多麼艱苦、多麼不容易,它們就像一位滿身泥漿的挖土工,終於有一天,穿上高貴的禮服,插上能與鳥兒媲美的翅膀。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蟬的聲音太吵了,是噪聲,但現在我不再認為那是噪音,而是一首歌頌幸福的樂曲。知道嗎?這幸福多麼的來之不易!書上講:美國有一種17年蟬,在地下生活17年,不見光明,才能換來30天在陽光下的歡樂。17年!6205天,經過幾千天的地下生活才可以換來30天的自由,這,就是蟬兒的生活。它們要用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點時間來為大自然增添生機,它們要向世人宣告它們的來到,它們要歌頌這世間的美好。

  以後我再也不會認為蟬的叫聲是噪音,我會仔細聽聽那窗外的蟬鳴聲,聽聽它們的怒吼,聽聽它們的'感嘆,聽聽它們的喜悅!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9

  今天,我再次“光臨”了《昆蟲記》。這次我看了《昆蟲記》裡的《蟬》。夏天,外面總是傳來“知了,知了。”的聲音,這就是蟬在鳴叫。蟬棲息在樹上,幾乎一刻也不離開過樹。可它還是幼蟲時,卻在地下生活了四年!在地上卻只呆了一個月!除了蚯蚓,沒有一種昆蟲的幼蟲能在地下生活四年。真不明白,蟬為什麼要在地下生活四年?它又怎麼在地下生活四年的?難道地下有一個仙境,可以讓它在那兒生活四年?這是一個很難解開的謎。

  再說說它的成蟲吧。蟬夏天非常喜歡在樹上唱歌,而且常常排成一列,歌唱者和伴侶並肩坐在一起。蟬有非常好的視力,卻沒有聽力,所以再大的響聲也吵不到它,即使用槍在它周圍打幾下,它也絲毫沒有反應。蟬是聾的,它完全聽不到自己所發出的聲音。

  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卵吧。蟬在樹上產卵,它的卵和螳螂的卵一樣,在沒孵化以前就有危險了。蟬產完了卵,把放卵的穴藏好離開後,一個叫蚋的小壞蛋就會溜過來,找出蟬的穴,把自己的卵產進穴,然後重新覆蓋好。蚋卵比蟬卵孵化得早,孵化以後就以蟬卵為食。蟬媽媽明白這些是冒充的,卻一點也沒有要傷害的意思,真“慈悲”啊!

  我真不懂,為什麼蟬的幼蟲能在地下生活四年,蟬媽媽又為什麼不肯傷害蚋的幼蟲呢?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10

  假日裡,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這部書就像一塊香甜的乳酪,讓我垂涎三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什麼昆蟲都有,裡面描寫了昆蟲們的動作、思想、習慣等等,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

  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蟬。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

  很多人對蟬的認識僅僅侷限於夏天的時候會在樹上歌唱,但對於它是如何歌唱,又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性,並且如何繁衍等問題,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也沒有觀察過。而法布林透過常年仔細地觀察,真實記錄了蟬的生活習性,讓我學到很多知識。

  蟬是一位用生命穿越黑暗歌頌光明的偉大歌唱家。黑暗中的不懈努力,只為了30天的自由歌唱,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嘆的生命真諦。蟬的生活習慣讓我很好奇,例如蟬習慣把卵產在細枝上以及蟬媽媽明知自己的家族正受到蚋的毀壞,也不去軋碎這些壞種子,任意由它們鼓翼其旁等等。但好在,幾乎所有我提出的問題,都能從書裡面找到答案,這也是我對它愛不釋手的原因。書上還提到蟬自從爬出地面後,一直都在歌唱,這點可把我嚇壞了,因為我害怕那聲音。而未長成的蟬的地下生活狀態,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我只知道它的地下生活至少要漫長的四年甚至更長!天啊,那是一種怎樣的毅力。

  蟬除了意志力堅強,還非常大度。可惡的螞蟻經常騷擾及欺負它,它也不計較。所以蟬是一位性格非常開朗的朋友。

  透過讀這本書,我懂得了四點:第一,生命在於堅持,在於積極樂觀地面對每一天;第二,與人相處要大度,要做一個有毅力,有決心並開朗大度的人;第三,對生活要學會觀察。我要學習法布林那種認真觀察的習慣;第四,要尊重昆蟲,因為它們和人類一樣,是有生命的。

  讓我們向蟬致敬吧,為生命而歌唱!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11

  讀了媽媽給我買的法國作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之《蟬》後,我才知道以前寓言中所說的:蟬在夏天到秋天一直叫,終日無所事事,而螞蟻辛勤勞動,到了冬天蟬向螞蟻借糧,還被螞蟻挖苦。這是不對,其實蟬是一種很勤奮的昆蟲,比螞蟻要勤奮很多倍。

  首先每年7月中旬蟬媽媽都會挑選斜斜向上翹著的,粗細不超過鉛筆的乾枯枝條,然後用胸部尖利的短針在樹枝紮上一排小孔,大約三四十個,接著會在小孔上產下三四百個卵。10月初,卵開始孵化。變成和跳蚤一樣大的幼蟲在接觸空氣後,身體才開始硬朗,就會馬上尋找藏身之地,以躲蔽寒冬。作者在文中還詳細描寫了蟬的幼時它是怎樣爬到地下的。(它划動小小的前爪,猶如舞著叉,使勁地掘著,把土刨出地面。幾分鐘後,針尖大的一口井便初具規模。小傢伙就鑽下去,埋了自己,此後就再也不見蹤影了)。幼蟲就一直在自己的地下家中生活四年。四年後它才爬出地洞,蛻變成蟬,而在日光下歌唱的時間還不道五個星期。整整四年,它都穿著,幹羊皮般堅硬的外套,用爪子堅持不懈地掘著泥土,只為了有一天能穿上漂亮的黑禮服,插上透明的翅膀,然後高歌一曲。

  讀完此文章,我真為蟬所感動,我再也不會說蟬只歌唱,而不勞動,因為它為了這首歌,用了那麼多力,真是太不容易了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12

  《昆蟲記》裡總共寫了十九種昆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蟬。

  蟬的地穴在含有汁液的植物的須上,他可以從這些根鬚取得汁液。它能夠很容易的在穴道內爬上爬下,因為當他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時候,他必須知道外面的氣候如何。所以他要工作好幾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做成一道堅固的牆壁,適宜他上下爬行。

  蟬也是非常喜歡唱歌的。他翼後的空腔裡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他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但是不幸的是,他這樣喜歡的音樂,對於別人,卻完全不能引起興趣。

  普通的蟬喜歡把卵產在乾的細枝上,他選擇最小的枝,粗細大都在草與鉛筆之間。蟬找到合適的細樹枝,用胸部尖利的工具,把他刺上一排小孔,他的卵就產在這些小孔裡。蟬產卵的總數大約有三百或四百個。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

  昆蟲記蟬的蛻變讀後感 篇13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後,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戶曉:整整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於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隻飢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隻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後,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林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鑽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著樹裡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乾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隻,第三隻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失聰。只要避開它的六隻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於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失聰那樣大喊大叫。

  書是可以治癒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失聰?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