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養》讀後感(精選5篇)

《談修養》讀後感(精選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修養》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談修養》讀後感1

  一代學術宗師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談修養》闡發人生修養途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了許多青年讀者。作者以其心理學的專長和思想文化的觀察,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群國族之間的互動,一一道破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屏障,引導人生趨往康莊與豐盈。

  其中的“談讀書”這一章節對我影響頗深。

  文中說“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傢俬,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為一名教師,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書的空間,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因此,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我們要把讀書活動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反思,提高師德素質和自身修養。

  在讀到“談冷靜”這一章節時,我也有許多感觸。

  文中說“一件事常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頭腦不冷靜的人處之,便如置身五里霧中,覺得需要處理的是一團亂絲,處處是糾紛困難。一個冷靜的人常是立定腳跟,胸有成竹,所以臨難遇險,能好整以暇,雍容部署,不至張皇失措。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風格向來當作一種美德來欣賞讚嘆。”

  作為一名班主任,一個班級由於學生眾多,性格各異,在教學中,總會遇到個別學生行為怪異,言行讓老師和學生無法接受,不時惹得我們勃然大怒,但我們回頭想一下,我們發怒後,除了傷害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影響了教師形象之外,對學生有何教育意義呢?不僅沒有,有時甚至因我們的發怒,反而傷害了學生的心,讓我們陷入尷尬境地。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老師,不會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更不容易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優異的業績,老師只有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才會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而有的老師就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學生的錯誤,冷靜的想一想,他們畢竟是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學生不犯錯誤,老師教書育人從何談起,就因為學生容易犯錯誤,老師能有效的幫助他糾正錯誤,才體現出老師工作的重要性。 從《談修養》中我還讀到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一定要流傳千古,轟轟烈烈,但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同樣,在工作中,一個和諧的集體,不是僅僅只靠一個人就能創造的,而是靠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人人都有優點、缺點,再聰明的人也有犯錯的時候,關鍵是要相互學習,相互支援,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只要人與人的關係調處得好,工作和生活都會很愉快的。

  《談修養》讀後感2

  首先不得不說,這是本從未預料會走入我視線的書。作者朱老先生大名,耳熟能詳,卻又陌生遙遠。偶然有幸拜讀大作,幸甚!感慨良多,要記下些許。

  我願先從朱老先生談起,北京大學已故教授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他和宗白華先生被稱為20世紀我國美學的雙峰。朱先生以理智澄明、剛毅沉穩見稱於世,學問人格並受推崇,從事美學研究60多年,著、譯宏豐。研究朱先生的學術歷程,可以寫出很厚的專著。據說朱光潛先生不屈從任何政治偏見,忠於理論思想的撰文,陸續發表了各類說詩、論文、談修養的文章,後來整理編輯,整合兩本書《談文學》、《談修養》,這便是此書的由來。

  朱老給我帶來的第一點反思:當代青年的眼光該放在哪?我想,這是一個有關志向的問題。,"有志者事竟成",志氣使人對自己應當做的事提起念頭。不知是朱老料事如神,還是我們的道德進步步履維艱了,近百年前的社會現象如今仍在。許多以教育為事業的人根本提不起念頭去研究,許多以政治為事業的人,根本提不起念頭為國民謀幸福。我們文化的落後,社會某些紊亂,不就由於這個極簡單的問題嗎?所謂"無志者,事不成"!但完全不思量達到這種目的所必要的方法或步驟,更不抱定循這方法步驟去達到目的之決心,這只是狂妄,不能算是立志。許多煩悶,許多失敗,都起於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者是不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我以為,想要能夠做更多自己所想要做的事,前提是有更大的能力。我們的民族更如是,空談中華之崛起,不如青年們奮起,但求有朝一日能做國家脊骨時,更堅挺些。另外,志氣太大,理想過高,事實迎不上頭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志氣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結果就必至於墮落。無論麻木還是消沉,絕非生來如此,大多是挫折所致。經不起挫折就是意志薄弱,這樣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寬自解的話,就是把所有的過錯都推諉到環境。在理想與現實起衝突時,錯處不在現實而在理想。我們必須接受事實,理想與現實背馳時,我們應該改變理想。倘若我們的青年將一切問題都推之外在了,就再無反思,進而再無進步,愈加消沉麻木。危矣。普通人毛病在責人太嚴,責己太寬,埋怨環境還由於缺乏自省自責的習慣。我們在談青年的反思,現在就有如笑嘻嘻的轉了個圈圈,又回到問題的本源。自責自省正是能夠反思的基礎。許多人拿立志遠大做藉口,把目前應做的事延宕貽誤。尤其是青年們喜歡在遙遠的未來擺一個黃金時代,把希望全寄託在那上面,終日沉醉在迷夢裡。這樣的行為無異於吸食精神的鴉片。青年蹉跎了,民族的發展難免蹉跎。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啊。立志不僅要接受現在的事實,尤其要抓住現在的機會。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儘管在很遠的未來,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的一頃刻。由此我不禁想到朱光潛老先生的人生信條"三此主義",就是此身,此時,此地:

  第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起,不推諉給旁人;

  第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

  第三,此地(我的地位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中華兒女當立鴻志,但是鴻志絕非空志。可以觸及,並要不懈追趕。

  《談修養》讀後感3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潛光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穫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為然,以為這種書,又是在講什麼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為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於"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為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為:力而能為、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鬥"一詞,我認為如果人生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鬥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

  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鬥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為什麼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為我們,作為哈工大人,作為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於承擔重任,勇於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他人,儘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於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為許多人仍妄存僥倖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藉助於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凌。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倖苟安者、頹廢因循著和夤緣倖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活動,讓我拿著攝像機,跟著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後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於什麼?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裡,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係融洽,生活才會愉快。

  《談修養》讀後感4

  修養,離我們的生活不近也不遠,平日裡我們喜歡以“修養”為名去讚許、褒獎一個人,但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更多的是以“這人真沒修養”去埋怨他人,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恨和不滿。

  不知道是社會浮誇之氣的影響還是自己潛意識的作怪,每每聽到他人提及“修養”二字,心裡不免感到一種“遠離或陌生感”,似乎覺得在當今浮躁、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如果聽說某人很有修養,第一反應就是此人在往臉上塗粉施黛,有扮演“淑女”之嫌。曾經我也清清楚楚地聽到眾多人誇某老師極具修養,謙謙儒雅,如仙風鶴骨,似超塵脫俗,可私下接觸後卻感覺相差甚遠,心裡很是不舒服。所以我的真切感受是,當下我們需要的更多是“真實”,真實地面對自己後,才能與“修養”同行。

  當然梁老處在不同的社會年代,其所指修養的內涵與深度則應不可同日而語。《談修養》文中也提到“修養是對生命本身的認識。我們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認識自己的生命,認識人類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強”。此種“修養”乃是一種生命自我認識後的再次昇華,而不是“作秀”,更不是“掩蓋”與“包裝”。“修”即修去人的各種邪念,“養”乃養出人的`一身正氣。孟子曾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可見古人是很善於靜心自養,修身向上的。

  在我心中,具有“修養”品行的人總應從裡到外都特別乾淨清爽,同時又流淌著力量。他主動遠離不良的社會俗氣,更懂得與虛偽告別;他身上不僅有著嬰兒的純粹與活潑,也有著老人的睿智與包容;他全身上下散發著一種柔和但不失影響力的光芒,能讓身邊的人有種在大海深域中自由翱遊卻不怕失去方向的勇氣,能讓接近他的人內心趨向寧靜、溫暖、自由和幸福;他還能啟迪我們在腳踏實地中去蓄長彈跳及創作的本領;他更能告訴我們不要渴求去改變某種生活狀態,而應慢慢陪養、行成新的生活姿態……

  文中提到了“要思想上有出路”、“要發願”、“要反省”、“要有規律的生活”的修養方法。雖簡簡單單幾個字,卻是需要人一輩子去修才能做到的。而只有修了後,我們才會明白我們放棄“我執”,生命中就會有一道曙光劃過,照亮你前方的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走出自我的侷限,懂得從另一次角度去看待世事,必然有豁然開朗之境的到來;只有修了之後,我們才明白“我”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能量的暗耗就會從此停止,原來我不僅可以讓自己幸福,還可以讓更多更多的人幸福;只有修了後,我們才明白作為“人”,其實我們很幸運,痛苦與機械開始逐漸被遠離,理性被用在主動的、有意義的、創造性的生活中,美麗、溫暖、幸福的世界也在“理性的卷軸”下慢慢展開;只有修了後,我們才明白我們的生活可不再混亂與糾結,即便沒有那麼多規章制度挾持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也能夠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還不失規律。

  真正的修養,總是在很輕很淡中給人一種很美很暖的味道。我很喜歡,我很嚮往,我也在進行。

  《談修養》讀後感5

  大學都快要結束了。回想起來,專業課的知識該讀的大部分都讀了,但是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自己讀得確實很少。這也是有時覺得自己理論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夠的原因。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每學期都有計劃讀幾本文學、歷史或者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被擱淺了。一方面是由於時間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覺得是因為自己太"懶"了。後一點也是在我讀完《談修養》一書後的感觸。

  這次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書,不僅受益匪淺而且還感到“吃驚”。為什麼用“吃驚”這個詞呢?我覺得,雖然這本書名是《談修養》,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環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領,但是我在書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潛先生對當時社會和國家問題的深刻分析與解剖,同時也給出瞭解決的良方。比如說:第六談《談處群》就是從個人出發,以小見大,談的是國家大事。平時我也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很感興趣,也愛琢磨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分析,不僅沒有條理也沒有深度。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並且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徹了。這正是緣於這本書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問題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詳細的解答。如:《談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戰以前和抗戰以來青年心裡的區別,並深究了其中的原因。還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中似乎能找到社會變壞的原因:人的惰性。這是最本質的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說:懶,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認真;懶,所以貪小便宜,以不正當的方法解決個人生計;懶,所以隨俗沉浮,一味圓滑不敢為正義公道奮鬥;懶,所以遇引誘即墮落,個人生活無紀律,社會生活無秩序。懶是萬惡之源!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道德去約束和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傾向於藉助法律的手段。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問題。這些對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條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幫助。朱光潛先生不僅是一位美學大師,他對於當時社會中的醜惡現象也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對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些都表說明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總之,我就吃驚在在一本談個人修養的書籍裡找到了關於國家、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養,修身養性也。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而外在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作風。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風,就要做到“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勵”“四慎”是“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我覺得,“慎獨”尤為重要。“慎獨”通俗的講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但是他們兩個又不完全相同。“慎獨”講的是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人是否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比如,一個人可能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沒人在場的情況下,他是否仍能做到這一點呢?如果不能的話,就說明他的修養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獨處才是最考驗一個人修養的時候,也是一個人最脆弱的時候。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談《談價值意識》。雖然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其中很多的東西現在看起來似乎在現實中任然存在,也很實用。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來源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和"要復興中華民族,我們必須在青年心理中養成對於個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為第一句話我現在還不太理解;另外一句是太理解、太贊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也就使得每個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飢餓時能吃上熱噴噴的飯是幸福;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們就幸福。

  總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潛先生能在當時那樣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養,並能深刻的理解當時社會上的不正的現象和風氣,是因為他的內心是美的。而這種美的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如先生所說,"全社會都壞時,如果有一個好人存在,它的意義與價值是不可測量的"。正是當時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將我們民族引向了現在的光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