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菊與刀讀後感範文(通用2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菊與刀讀後感 篇1

  作者,【美】魯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於美國政府,收集各項資料,完成了這份報告,並在報告中闡述自己的推斷。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決策與她的推斷意見一致,他準確的預見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為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說:“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脫到“國民性”與物件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入惡性迴圈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 篇2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十分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著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非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為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著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為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裡?日本是個有著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裡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裡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後的精神核心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為從中國那裡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著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為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為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痴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為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儲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彷彿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透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為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後感 篇3

  在看了《菊與刀》後的感想:從語言來說,我是這樣看這三種語言的:

  中文—自在

  日語—自律

  英語—自由

  當然,這同時也內在的反映了三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總體來說,這三個國家中,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大大多於日本與其它兩國的,中美兩國的最大共同之處在於包容性。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社會進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這一點上是個致命傷,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戰後的一些年裡,由於美國和西方的支援,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會的同一性發揮到了極致,結果給日本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點,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國的支援在後面。當日本經濟發展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很容易的透過廣場協議使日本進入長期的蕭條。所以日本戰後的發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來的蕭條,也有其必然性,而且這種必然性會更持久深刻的影響日本社會。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這一點,即日本社會的非包容性—當然書中的許多觀點,作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來看是片面的,但這一點我很認同。究其原因,我想還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極端的個性。這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的時候可以像日本高度發展時期那樣呼風喚雨,反之則是滅絕人性的軍國主義的橫行。

  而中國和美國則更多地反映了大陸環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歷史更長的中國,把包容演變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國,在既定的法律條條框框之下,給與充分的自由,如中國那樣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國人,如果期望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儘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個明智的選擇。在日本企業裡,尤其是在日本國內的日本企業裡,我所看到的極少數的成功的中國人,無非有兩種情況,技術超強—這個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國有關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沒有可替代性。

  這並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實是,我在日本工作時熬夜3天3夜最終完成工作時的興奮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剛到日本是由於環境不適,在電車裡突然鼻血直流的時候給我遞過來紙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見到的很多美麗善良的女孩也會是日本人—雖然我從來沒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終生。作為朋友,作為同學,甚至是作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為同事或者是成為其下屬時,最好要慎重考慮了。

  菊與刀讀後感 篇4

  結構還是不能很好把控,歷時也太長,前思不接後想,很難微言大義,沒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題旨與意圖。當初想要讀它的衝動源於對人類學感興趣,還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也是因為自己的附庸風雅!還有就是為了下本書—源氏物語做一下鋪墊。

  讀此書讓我看見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總感覺中國人沒有日本人走得極端,雖然看見很多中國人才有的性格,但說不上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影子,中國人講究中庸,日本人卻有節制的將與我們所共通之處發現到極致。忠、孝、義等都發現到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步,我總想批評我們自己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裡苟且骯髒,賢非賢,義非義,忠也不能全,我對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懷疑的態度,這讓我佩服起日本人來,但在書中我讀出日本人的呆板與固執和木訥。他們對性的隨意,讓我面紅頸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來說,有時就喜歡這種極致,藏著掖著,想想也沒勁。

  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相比成年後性格的鉅變,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們的條條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斷,這是對自己下的定論,無關整個國民。

  如今出來工作,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進日本的,讓我產生學習瞭解日本的意念,從國家的發展上,日本的確走在前面,即使我們一直在趕超,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下我們的體制、文化、經濟管理的發展上,我只看到我們一直在借鑑模仿,一路學習,所以學習試著瞭解日本,也成了自己興趣之一。

  菊與刀讀後感 篇5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就有很多想要說到的,但是為了不影響節奏,都將想法埋藏在了心底。現在來看,也只有大概了。

  這本書,讀到前面部分的時候,其實我是覺得沒多大意思的。因為作為一箇中國人,並不能夠說對日本有多麼深刻的瞭解。所以,作者前文寫的內容更像是在科普,而我卻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反駁、指正。但是到了後面講到修為、教育的時候,更多地和我國的情況產生了一些共鳴,讀來興趣驟增。就全書來看,確實有邏輯不通、前後矛盾、引證謬誤等問題存在,主要歸結於缺乏田野調查和作者本人立場所致。

  我不知道這本書究竟對戰後的對日政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但我認為,日本人並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所獲審判並不能夠告慰眾多因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慘死的冤魂。日本在其戰敗後表現出的180度大轉變,不過是其隱忍性格的表現,卻背叛了自己不堪受辱的民族性格。看今日日本,所作所為多像隱忍之後準備報復。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值得密切關注。還是那句話,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切莫讓歷史悲劇重演。

  菊與刀讀後感 篇6

  菊花溫文爾雅,恬靜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作者採用兩個對比如此鮮明的名詞命名,也正說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譯者在序中舉例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

  日本作為中國隔海相望的老鄰居,無論是甲午戰爭到9·18事變,亦或是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都讓日本同血腥、殘暴等貶義詞一起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裡。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現,可以總結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這幾個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並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鬥爭中加以運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級制度可謂是異常重要。並且相比於中國來說,在封建時期日本的等級制度無疑要嚴格得多。在中國,科舉考試成為了從一屆平民到行政官員的橋樑,但在日本,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透過世襲的方式固定了下來。在四個世襲等級之下的賤民大多從事各種汙穢職業,不被人們當做人來看待,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將從事這樣的職業。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輩分,提倡"父權"至上。其他人必須絕對服從長者的主持。對於日本人而言,長子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性別也與一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權至上",婦女的社會地位便顯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級制度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他們不得不無條件的服從比自己權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這突破牢籠的野心,而又對制度無可奈何。

  作者將日本文化概括為恥感文化。據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在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殘暴和屠殺,表現出他們沒有罪惡感,他們戰敗不願投降而寧可自殺,便是因為他們認為當俘虜是一種恥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義"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圖報"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在他們看來,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是有兩種恩情卻是他們必須報答而無法回報完畢的: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栽培之恩,即"忠"。

  從古至今,日本多次引進中國文化,但日本人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忠孝恩情義的文化。日本文化的恥感文化,情義觀念以及近代日本發展的如此迅速,確實存在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了解日本這一國家。

  菊與刀讀後感 篇7

  今天完整讀完了《菊與刀》。加入了讀書群以後的確對我讀書有督促作用。看到這個月沒有倡議每個人交書目和讀書筆記,不過我還是打算完成一下作業。

  書的附錄有關這本書的學界評論說到:“綜觀各種評論,大體可以說: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角度評論者對此書評價很高,從哲學、歷史學角度評論者則有根本性的質疑和困惑。撇開具體問題不說,就根本性質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文化人類學這個新興學科的看法問題。實際情況表明: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民族、文化問題日益突出,文化人類學日益發展。《菊與刀》這本書也一直暢銷。在日本,有統計說:這本書的日譯本自1948年出版後至1996年,48年間重印超過100次,印數超過230萬冊,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擁有一冊。在美國,《領袖週刊》有文章把這本書列為領袖必讀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美國女學者,為了當時二戰後美國社會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據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透過文獻資料和訪談戰俘以及在美國的日裔寫成了這樣一本影響深遠的著作,令人讚歎!

  日本和我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學習日本,小時候最初有關日本比較深刻的印象大概來自《血疑》,後來還有一部當時電視上播的日劇我記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說一個女孩沒有聽力但是卻打乒乓球的,而記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劇,有個女孩練習鋼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經常練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對我鋼琴曲的啟蒙,我第一個喜歡的音樂家也是肖邦。後來看了幾部日本的文學作品,村上春樹——抱歉對他的小說卻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邊淳一的幾本書。這些年工作的原因當然對日本的經濟、科技、社會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興趣與日俱增,今年初終於第一次到了日本。說實話,非常喜歡日本,離得也近,準備以後多去。

  《菊與刀》以前在幾個書店翻看過幾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來在深圳機場翻看了一些,1月從日本回來買了一本紙質書開始讀。認真讀來發現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較學術的著作,但是作者對日本社會從歷史和當代社會義理習俗的角度對日本社會的等級制、恩、義理、名譽、人情、道德、修養、兒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闡述,對於瞭解日本的歷史,社會文化基礎,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啟發。當然日本學者的評論也說,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戰前那個時代日本社會和家庭的一些習俗和事例,並且採訪的社會層面有限,從二戰到現在,尤其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有著深刻的影響,現代日本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菊與刀》仍然獲得本文開始引用到的那麼高的評價,可見讀來對了解和理解日本社會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淺。

  菊與刀讀後感 篇8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菊象徵著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無世無爭的氣節。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時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謙和、自律的一面。刀則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著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

  我今天只談日本民族性格中積極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識裡叫自我修行,自我剋制。它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鍛鍊意志,學會做人。在自律的過程中,既有最開始的難以忍受,又有最後的樂趣,進而讓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更上一層樓。

  縱觀中國,我們雖然經歷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許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還缺乏文明和鐵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們遵守規定是天經地義的事,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一個笑話生動地說明了中日駕車者的區別:在一個有100個車位的停車場中,如果美國人停車只能停80輛,因為他們的車太大;日本人卻能停110輛,因為他們會利用空間;換了中國人只能停兩輛——一輛堵在進口,一輛堵在出口!

  就拿排隊這事來說吧,日本人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排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因為那會令人非常不齒。在公眾場合時,日本人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更多地想到別人以及別人的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不做妨礙別人只舒適自己的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們似乎從小就學會了插隊,每天都在上演著。經常有同學向我抱怨:別人插了我的隊。我只輕輕地告訴他:你能排隊,而且堅持著,說明你很自律,長此以往,你的自律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人生路!

  再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了!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母親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從小教育,從小堅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一生的自律。由於我國條件及現狀限制,我們做不到那麼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紙、塑膠瓶的回收。也許你不缺賣舊紙的錢,但至少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有點溫度:把要丟棄的舊紙放整齊捆好,不要讓它與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這學期在我班,我放了一個蛇皮袋,用來回收舊紙,半學期下來也裝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幾個錢,但從中我們收穫了自律。如果這樣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學習和紀律上,那麼我們將走得更遠!

  有人說:“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這樣的人生天下無敵!

  菊與刀讀後感 篇9

  到6月形勢開始變化了。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過去兩年半中最高統帥部將歐洲戰場置於優先考慮的地位,現在沒有這種必要了。對德戰爭已勝利在望。在太平洋方面,我軍已在塞班島登陸,這是一個預示日本最後失敗的大戰役,從此以後我軍日益進逼日軍。而且從新幾內亞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緬甸的阿圖、塔拉瓜和比亞克的戰鬥經驗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在同一個極其可怕的敵人作戰。

  因此,在1944年6月,回答有關我們的敵國日本的許多問題就很重要了。不管問題是軍事的或外交的,也不管是由最高政策引起的,還是由扔向日本後方的傳單所引起的,每一種見解都是重要的。在這場和日本所打的總體戰中,我們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東京當權者的目的和動機,不僅僅是日本的悠久歷史,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的統計資料,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政府可能指望從國民那裡得到多少支援。我們必須試圖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習慣和這些習慣的表現“模式”。我們必須知道在他們的行動和看法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強制力。我們必須將自己作為美國人而據以行動的前提暫且置於一邊,儘可能不要輕易地迅速得出不費氣力的結論,認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我們會怎麼幹,他們也會怎麼幹。

  我所承擔的是一個非常棘手的課題。美國和日本還處於戰爭狀態,在戰爭期間一味譴責敵方是容易的。但要看出敵人透過他們的眼睛是怎樣看待人生的,那就遠為困難了。可是我們非得這樣去做不可。問題是日本人將怎樣行動,而不是一旦我們處於他們的地位將怎樣行動。我必須試著把日本人在戰爭中的行動看作是一種有助於我理解他們的“本錢”,而不是作為一種“債務”。我必須觀察他們從事戰爭的方法,還暫時得把它看作只是個文化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日本人戰時也同和平時期一樣,是按自己的秉性行事的。那麼,從他們處理戰爭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哪些顯示其生活和思維方式的特殊徵候呢?日本領導人煽動好戰情緒的方法、安定驚惶國民的方法以及戰場上的用兵方法——所有這些都顯示了他們自認為可以利用的力量是什麼。我得尋蹤於戰爭的種種細節,以便看清日本人是怎樣一步步在戰爭中暴露自己的。

  菊與刀讀後感 篇10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這本書,第一眼就看見了這樣的學直論。不禁感嘆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

  此書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對於一民族而言,是有共通性的。如果對一些基本理論都瞭解不了,卻對異族之好戰或其它秉性攻伐,未免貽笑大方。

  日本人對於登記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一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的“劣根性”,而只存在不善於整合作用的懶惰國民。

  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國民性與物件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民族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入惡性迴圈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 篇11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為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溫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溫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汙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為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為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為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裡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為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為是T皇,這也就是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為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計程車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為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汙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汙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透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著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 篇12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國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鮮明的特色,本書是探討日本文化不能不讀的一本書,僅是出於對日本文化的好奇開始讀這本書。

  開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書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當長的時間。但讀了一部分之後,就發現作者的文化功底異常深刻,能夠深入到文明的底層去解析異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觀點,個人非常認同:

  美國人在壯年時期依靠自由的個人選擇來實現人生目標;日本人則透過嚴格的個人約束,進行精神修養的鍛鍊來實現人生超凡的境界,而獲得自由難以實現的效果。

  在日本,畫家、詩人、演說家及武士為了實現“無我”的狀態幾乎都是採用這種修行訓練方法的。他們不是為了學到“無限”的超能力,而是為了能不受干擾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換句話說,他們是為了學會一種實現目標的調整手段,讓自己能夠恰如其分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果對日本文化感興趣,或者對日本文明中體現出來的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薦閱讀這本極具思想深度解讀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來進攻別人的象徵,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與刀讀後感 篇13

  菊和刀代表了兩種性格,一種是寧靜平和,一種卻是殺戮。這正提現處書中日本人的兩種性格集於一身的矛盾。體現這種矛盾我個人認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當還是孩童的時候,特別自由、開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超過9歲便開始壓抑人的個性,讓他們屈從。這種前松後緊的教育方式也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務實的人種,他們忠心可以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鬥,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們又在戰敗時選擇接受屈服並找到一條好的解決之道。他們剋制守禮,按照祖先傳統的孔子之道,尊重師長,聽從父親。但是卻只知孔子之道皮毛,並不知其理念,導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領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極強,“復仇心”也極強。你在感謝他們的體貼之時,怕也是要擔心自己不注意的兩句話導致他們的情面受損,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決鬥。當然這是開玩笑了。

  這本書描寫了日本人很多的行為和特徵,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瞭解日本人並很好的管理他們。我覺得真正想要了解這個人種,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們相處。

  菊與刀讀後感 篇14

  《菊與刀》講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個國家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怎麼樣研究一個國家。這在本書的第一章就可以更客觀全面地看待與瞭解日本人的思想、行為的來源。但是《菊與刀》由淺入深,越到後面越難理解,很多東西尚不清楚,或只能停留在表層。

  菊在中國被稱為四君子之一,象徵著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則是代表著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謙和的一面,也說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樣的品質。刀則讓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隨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著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菊與刀”簡簡單單三個字承載著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這個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從日本人的兒童教養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兒童教養可以聯想到機器生產,但是他們培育出來的兒童卻又不缺乏創新。日本人對於兒童教養的嚴格要求卻又使兒童保持了童年時代的歡樂。

  與此同時,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範圍流行,客觀上隱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後的一面,而在經濟上,優秀的日本製造帶來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無意於文化上的反思。

  菊與刀讀後感 篇15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徵,這二者體現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溫和又好鬥,愛美又黷武,尚禮又倨傲,善變又頑固,馴服又專斷,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為一個西方人沒有帶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比較冷靜的旁觀者來寫這本書的,應該是比較客觀吧,這本書在日本也引起轟動。

  我的爺爺是在抗日戰爭時加入共產黨打日本人的,他的兩個血氣方剛堂弟當時還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學讀書,立即會到家鄉抗日。

  對於當初日本人的兇殘,爺爺奶奶一直記憶猶新,那麼多的中國人,那麼大的中國一下子被日本打敗了,日本人整個村莊的屠殺。為什麼?爺爺最氣憤的日本人再兇殘也是明槍明刀的,最可惡就是那些助紂為虐的漢奸,沒有他們日本人只不過是沒有翅膀的老鷹。漢奸給日本人出謀劃策的殘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難防。

  經常聽到這種評價,中國人單打獨鬥是條龍,在一起就內鬥——不團結。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但起碼可以引以為戒。強大的堡壘,從內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說,一些外貿出口的產品,同是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全居觀念,不要相互砍價格挖牆角,大家團結起來,有一個行業聯盟,大家都賺錢,不好嗎?。其實從本的描述中並沒有表揚日本人聰明,聰明並不是日本人的強項,相反中國人反而被認為聰明,聰明的人為什麼沒有優勢呢?什麼時候才能像美國人那樣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每個人都太過聰明,太過聰明,就容易太過自我。

  西方國家老是說我們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國會產生水土不服吧。也許我們自己的人類學專家可以像本一樣研究研究,探討探討了。

  菊與刀讀後感 篇16

  有幸讀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這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也是文化人類學的經典之作。餘華曾說:日本不是喊幾聲"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還得與這個曖昧的鄰居一起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那麼"瞭解日本"確實是"關愛中國"的前提之一。透過這次略讀讓學識疏淺的我對日本——這個特殊的鄰居,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遵為至美而剛柔相濟。作者用"菊"與"刀"來象徵日本的矛盾性格,著力闡述日本傳統之二元性,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即抓住了日本文化細緻的地方,又將它置於東方文化與太平洋島嶼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視野裡。

  戴季陶有言:他們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從中國、印度輸入各種物質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夠通通消化起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更把這個力量來做基礎,迎著歐力東侵的時代趨向,接受由西方傳來的科學文明造成現代的`趨勢。民族的數量,現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他,實在日本這一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敬。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看法,他們的這種樂於學習,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實為可贊和學習。

  這本書共有十三個章節,分別從行為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度、自我修養和兒童教育等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從中可以解讀出日本民族歷久形成的種種文化模式,包括負恩與報恩的壓力、義理與自由的抉擇,享樂的人情觀與自虐的修養法。還有別樣的兒童教育傳統。這些充滿矛盾的外部行為模式及內在文化體系,使我們逐漸窺見了嚴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級制度下日本"恥感文化"的源數。

  書的第一章節寫的是任務——研究日本。為讀者如何瞭解日本、研究日本的方式和角度做了很好的引導和介紹。觀察鑽研日本人的戰爭行為細節,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利用圖書館資料、圖片以及在日本拍攝的電影,來研究他們的社會習俗生活習慣,來走近這個矛盾體民族,瞭解它的文化模式。

  第二、三章是戰爭中的日本人和各得其所,他們是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對等級的信仰和信賴也超乎世人,但也有靈活性來變通等級制。日本人認為精神是主要的、永恆的,物質是附屬的、瞬間的。戰爭中他們完全是‘憑主觀意識的’,信念建立在"諸事俱在意料之中"對天皇絕對忠誠、投降可恥和自我犧牲的思想深入人心。臣民、戰士的這種絕對等級信賴和靈活變通態度,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各種劇烈變化的行為的直接原因。比如:有的日本士兵寧可刨腹自殺也不願投降做俘虜,以死謝罪,證明對天皇的忠誠。甘願投降計程車兵一心一意的服從招降的隊伍,還是以一個軍人戰士該有的姿態來投入戰鬥,只不過把槍指向了自己的同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讓世界很多民族為之不解,他們的這種"怪脾氣"是世界人類文化學研究或者心理學研究等等,想要弄明白、求突破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第四章是我感觸反思最多的一個篇章,講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的座右銘是:萬物各歸其位,各得其所。明治維新政治家們謹慎劃分了國家在政府職能方面及國家神道在宗教方面各自的許可權範圍,他們把其他領域留給了人們,但確保了自己處於新的等級制最高層。如此一來,對於他們認為事關國家大事,他們足以直接插於控制。對於工業發展領域,日本選擇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閣下"們制訂發展方針和相關政策,他們不僅制訂計劃,而且也建立並動用政府資金扶持他們認為有需要的企業,當企業達到了預期中的"運營有度、生意興隆"政府就賣給私營公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取得功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對比一下清末的洋務運動,不得不承認日本天皇政權的英明、卓見。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洋務運動時期統治集團的當權者不那麼集權謀私,多以國家、民族的興旺著想,洋務運動的功效就不會如此這般弱小。

  此外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是他們對於"報恩"的理解,對於天皇的無限絕對忠誠,就是他們重視報恩的一種表現。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有一種歷史負債感,把自己日常的決定和行為都作為報恩,比如努力工作、極端敬業,尊重服從領導上級,都是報答情義的表現。

  最後,透過對《菊與刀》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對日本的文化和日本民族二元性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同時激發了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濃厚興趣,從而去更深入的瞭解與探索。

  菊與刀讀後感 篇17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物件———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著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為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 篇18

  其實,《菊與刀》中最經典的一些概括,在蔣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蔣百里是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們在看了蔣那些未來中日戰爭的預見和判斷時嘆息幾聲。雖然,蔣的判斷和預見為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書比起《日本論》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論》一書順帶在結尾把蔣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紹的這些書,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周作人的《日本管窺》,今天看都沒什麼價值,尤其是《日本國誌》。

  我知道的最後一本企圖全面而籠統介紹日本的書,是臺灣人許介麟寫的《誰最瞭解日本》,許同志對他之前所有寫日本的書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沒看出格外有價值的觀點出來,也許是他的決心和掌握的史料與他所掌握的理論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緣故,總之,我對此書沒什麼特別印象,如果不是透過GOOGLE,我甚至不記得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準確名字。當然,他給了我一個按圖索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好書。

  其實,賴肖爾(六十年代美駐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與刀》在全面瞭解日本近現代歷史更有價值,但為什麼上述書在中國統統不如《菊與刀》更著名,這真是件邪門的事情,也許,所謂民族性的判斷之類東西,比起單純的結合歷史分析的東西,更能滿足大眾獵奇的口味,也許,對大眾而言,一個人、一個國家全面而真實的面目並不值得特別關心,能提供多少新鮮奇特想象的東西才最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菊與刀讀後感 篇19

  這是社科類領域一向力薦的書籍,美國人寫的,語言上我覺得有點羅嗦,挺考驗耐性的,但不影響他的學術價值,對於瞭解日本人的國民性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日本人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馴服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

  這些特點全都有極端的表現。”這是書中歸納的日本人的本性,也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所以用菊與刀來形容再生動不過了。這些特點用專業的語言解釋可能會比較枯燥,換個角度來解讀一下,會通俗一些:一個人同時擁有九陰和九陽神功,兩種至陰至陽的功力融合在一個身體裡,如果這個人沒那個運用自如的能力,掌控不了,兩種力量在他體內亂竄,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的,不把他折磨死也得精神上備受摧殘,心智上多多少少都會有問題;如果能使用至陰的力量那更恐怖了,周芷若那樣的天才要不是後來向善了,那得是多大的禍害!從把一招九陰白骨爪運用的爐火純青的梅超風身上就可見一斑;要是發揮至陽的力量,一個張無忌橫空出世,具有普世情懷,那這個世界可真是陽光明媚了;只可惜,日本只有前兩種情況出現過,至少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後者是沒看到。

  二十一世紀之前各個時期的日本侵華戰爭中的變態及禽獸行為暫且不提,即使是現在的基本和平年代,一個島就讓他明媚不起來了。日本人性情極端,矛盾的融合在一起,不同場合不同時期不同需求有不同表現,瞭解日本國民性,是為了知道怎樣與之交往,然知彼容易知己難,能夠知己、願意改變自己更難;當我們放眼天下洞察世界時,也要經常閉上眼睛好好看看自己,知己知彼,我們與其交往或交手,趨利避害,因勢導之,因利用之,因事擊之,因害避之,有進有退,方才可以保持關係平衡;擁有九陰神功也好,九陽神功也好,或二者兼而有之也好,都未必是好事,因為凡是絕招都是致命的!仁義禮智信德……幾千年來塑造了國民性,大走中庸之道,極端性總是被排斥的,因為太陰的總是禍國殃民,可是真在路上遇到梅超風了你能怎麼辦?就算不想有絕招怎麼也該有一招半式讓人忌憚的吧!如天龍八部少林寺裡的那個掃地僧一般也行啊!尤其是當人性面對的既非善亦非惡,而是家與國、戰爭與和平、生存與自由、責任與權力的時候,又當如何判斷如何表現?感性的說一句,當我國人受辱,國土被犯,以惡對峙是為惡?以善對之是為善?

  菊與刀讀後感 篇20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為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著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說什麼。也許他們會為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著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為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裡,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著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