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8篇)

《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1

  我回到家,捧起再別康橋這首詩,看起來。我眼角皺起,讀著讀著,我的眼裡流出兩掛細細的清泉,順著臉頰滴在了地上,不由得想起了現在,心裡很捨不得母校—銘新街小學。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們在這個學校同老師同學們一起玩耍的時間沒有多長了,小學的時光正從我的手上悄悄的溜走了。沒有多少天,我們就要各自奔向自己的中學。

  可是我卻沒有為這個學校做出十分偉大的貢獻出來。望著周老師眼中的惆悵,我也不禁悲傷起來。從四年級轉過來,周老師就讓我多看點書,我先是很不認真的讀。但是,在偶然中我發現了這首詩,我有些感觸,但不是十分重視,可是在我的手中只有微小的一些時間和大家共處了,心裡好些捨不得。

  “那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作者眼中,康橋是那麼的美,那麼令人嚮往。在我眼中,銘小是我見過最美的地方。操場上的那棵粗壯挺拔的梧桐樹,在樹的旁邊,是主席臺,莊重又有氣勢。在主席臺旁還有花兒,十分美麗,在花壇的芬芳裡,我願做一株小花。在校園的一角,有一排樹,在樹蔭下,我們像小樹一樣茁壯的成長。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還剩三天,我們馬上要離開了,想起那樹蔭下,想起那花兒,想起那朗朗的讀書聲,我怎麼捨得離開它呢?可是,我必須了離開,在將來的時光中我要為母校爭光。以後在領獎臺上我會自豪地說一聲:“我是銘新街小學的!”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2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再次讀你,我不想把你讀成一首離別的詩,因為那太過於傷感。但我竟還是把你讀成了一個夢,一個我的夢,一個我的故鄉的夢。

  那裡有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那裡有一支長篙,撐著一船星輝。曾經輕輕的我走了,走得如此匆忙,竟還來不及和你打聲招呼。夢已悄然消失,消失在那斑斕的星輝中,尋夢,你的影子卻已逐漸模糊。

  故鄉,你究竟是我過往的夢,還是兒時的一段回憶!我似乎找不到你了,那座橋呢,我怎麼只看到了那嶙峋的骨架,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曾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的柔波呢!我不能做你的水草了,轟鳴的機器已將你的身體肢解得斑駁破碎,那樹蔭下的一潭清泉不再是你的血液了,那是你的淚啊!

  你成為我的夢了,抑或你本就沒有存在過,只是我曾經欣賞過的一幅美麗的圖畫。今夜我審視著你,美景不再,“文明”讓你如此不堪。累了,想念你,尋夢,幸好,還有那千年的古樟聽我傾訴……“悄悄是別離的笙蕭”,故鄉和我相對沉默。

  離別是一杯醇醇的酒,輕輕喝上一囗,令人回味無窮。可是故鄉,我們的離別怎麼會是一杯苦酒,現在我只是在夢裡見到過你了。走時,我輕輕的走,來時,我悄悄的來。只有那棵蒼穹的千年古樟了,除此竟帶不走一絲回憶……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3

  風平浪靜,踏上歸國的船隻,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上。這時候徐志摩會想些什麼呢?

  畢竟那是他曾留學的康橋,留下了他美好的回憶。在夕陽下,他走在河畔,看著那柔情似水的柳樹,似乎如同夕陽中的新娘,望著水中的倒影,盪漾在心頭。

  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橋的柳樹是如此嬌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動人,那康橋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那裡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夢。不遠萬里踏上征途,到康橋留學,為的就是學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奔赴康橋後,卻發現康橋如同夢幻一般美麗,“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康橋的一切事物就連那榆蔭下的一潭,都沉澱著作者彩虹般的夢。可見作者對康橋是情有獨鍾。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橋,而是遠離它,帶著對康橋美好的夢,漸漸離去,回首康橋,漸漸遠去。美好的夢,輪廓漸漸模糊,只變成了一點,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現在卻要驟然遠去,留下的是無比的惋惜和憂愁。

  或許作者不是為了寫愁,只是為了安慰自己,留下紀念而寫下這首詩。但從文中卻表現出那樣的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揮手作別,那是作者的不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是何等灑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淚沾衣裳,有的只是揮手告別雲彩的瀟灑與自然。

  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憂愁不能佔據整個心靈,是因為心境開闊,便能容納憂愁。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4

  一柔神秘的雲彩,一段星輝的回憶,一頁“郊寒島瘦”的史詩,一道穿越喧囂抵達感性的阡陌。那榆蔭下的潭,盪漾著一抹平靜中的騷動;雲般的雋就,山般的蔥濃;是彩虹劃破水面的綺夢,是康魂經久不化的見證。

  她,穿越了楚辭的憂鬱,穿越了千年的兵火,穿越了歲月的洗磨與浩劫。於茫茫林莽之中,於悠悠的詩人心中的康河之上,她以女神的姿勢永遠佇立;她的聲音是明亮透徹、微微慵懶的一如魚兒眼神;延續詩人的靈魂,成為無法破譯的符號,成為雕嵌他心靈驛站圖騰,永久不敗。

  康橋,是他靈魂聖潔的歸宿,精神棲息的港灣。

  康橋,渲染輝煌流瀉甜柔的七色光把你的影子留住,曾經牽手而過的日子又一次漫上記憶的枝頭,那麼溫馨的照片,每一次的撫摸都有真誠的淚流。

  沉默,數個年頭今晚沉默的康橋。所有無聲的語言如今被一隻心絃拔動成轟鳴的絕響,沉澱出了所有的昨天……多少失落的曲線在這裡找到精神皈依的起點與終點,悠悠的漩浪,洗滌著他昨日迷茫的雙眸。

  康橋,逝去歲月正如極目處的一線山巒,若即若離,影影綽綽,以永恆的姿勢溫暖著雙眸。而畢竟早已遠去了,在伸手可及的距離之外,在跋涉可抵的距離之外。唯有切切的輕風最好,依稀把你的髮香送來。

  康橋,永遠的康橋。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5

  “那榆陰下的一譚/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詩中喻譚為夢,自有作者的追尋。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這篇散文《小石譚記》同樣讓我認識到:一譚如夢!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遊記,“永州八記”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石譚記》作於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柳宗元滿腔的政治熱情及高遠的政治抱負橫遭惡勢力的打擊,可知其抑鬱憤懣。而他借遊遣悶時所見的小石譚,雖位處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無拘束地盡展風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鳴佩環”,清清一泓而纖塵不染;其石,名具個性;其木,風姿迥異;其魚,隨心所欲;其岸,依水而曲……

  其實,人世間,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許,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與醜惡相對的美夢,實現起來卻總是舉艱難。其實人也源於自然,也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而不應該把自己囚禁在狹隘的空間裡。開啟渴望理解的心鎖,捅破心靈與大自然的隔閡,掙開一切內心的束縛與壓抑,從大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努力去追尋靈魂中那份最純潔、最原始的淨土。但是柳宗元畢竟是柳宗元,當他在小石譚夢的影子前得到一絲絲快樂時,還是不能徹徹底底地忘卻自我,小譚固美,卻位處僻野,有怎能給樂眾生?

  唉,一譚如夢,樂難遣憂!我也只能這樣感嘆了。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6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再別康橋》。這本書包含了許多不同題材的新詩,如愛情,景物描寫等,全部都由徐志摩所撰寫。

  雖然新詩沒有公正的格式,但是這樣才能更加表達作者澎湃的情感,這也是我特別喜歡新詩的原因。這本書中新詩的文筆十分優雅,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和許多十分優美的字句。詩詞的含意也非常的深刻,令人難以忘記。雖然這些新詩有一點難明白,但是這樣做更加鼓勵讀者多加思考,多運用腦筋,來琢磨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和即明白作者的思路。

  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新詩就是標題上的再別康橋,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首著名的詩。我其實挺喜歡這首詩的。康橋其實就是現在的劍橋大學,因為作者十厲分聰明又十分好學,因此考進了這間大學。這首詩基本上是作者要離開康橋了,在回家的路程上看到了沿途的景物,因而表達對康橋的不捨。這首詩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和很很多的視覺描寫,描繪出他在回家路上所看到寧靜,美麗的景色。加上作者更運用了首尾呼應,給全篇文章添加了美感。這首詩著明是有原因的:作者能夠在描寫平平無奇的景物時抒發極強烈的感受,在每一句中都能感受到康橋大學對他的意義重大和他對康橋大學的念念不忘。這首詩的意境獨特,令讀者好像置身其中。看這首詩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三年後我畢業時會不會對學校有同樣的感覺呢呢?

  雖然這本書字數不多,不太厚,但是他能表達的情感可能比一本厚它他十倍的書更多。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7

  幾回讀,總願追隨詩人,去往他曾經的尋夢地,究竟是旁觀,還是親臨?那樣悵然不捨、時空顛倒、夢境穿插,都因為,那即將的別離。——題記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腳步、面容、思索、還有那近乎割斷臍帶的嬰兒般的不捨……

  輕輕地,又走上曾經輕飄過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樣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對不起,不忍打攪那熟睡的心靈,不忍打攪那可愛的夢境,更不忍打攪夢境中的自己。親愛的,你不捨的夢中真有不捨的我嗎?

  哦,還有你,可愛的青荇,我的小東西!在這熟睡的一刻、在這熟睡的季節裡,只有你強忍睡意,不願別離而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輕輕的'我,在你的愛意裡。因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們的愛河——康河裡,柔情蜜意!吻別,我最愛的你!

  來到那曾經到來過的樹蔭下,傍著悠悠康河,驀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心跳、臉紅,做了少婦的你更加豐腴美麗。深情地望著你,問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婚禮?當你挽著新郎夕陽而去,你那金色的豔麗、婀娜的豔麗,卻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記憶!康河為你而波光盪漾,我為康河眼中的你心頭盪漾!問你是否還記得那件送給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平鏡,記住了你新娘的美,記住了我彩虹般的夢。親愛的,嫁做人婦的你,如果還在意我們曾經的傾心,那麼在我離別之際,請你再看看鏡中的記憶:我為你,在青草更青處撐一支長篙,漫溯;我為你,在滿載的一船星輝斑斕裡,放歌!那是我的夢啊!那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啊!我把夢獻給了你,把夢留在了這裡!

  激動,我快要哭出來,卻,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別離、悄悄的別離、幸福的別離,留在這裡!我,沉默了!夏蟲為我沉默了!康橋為這一切,沉默了……

  遠了,眼中的景,草坪、樹蔭、康河,還有那最美的彩虹,還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橋……

  遠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腳步、衣衫,還有那一步三回頭的背影……

  詩,可以有尾音;而詩意,卻是那樣綿長不絕。沉醉其間是那樣讓人難以自拔,如登仙界,如歸故里。——後記

  《再別康橋》讀後感 篇8

  第一次讀《再別康橋》這首詩,不禁被她的魔力所震撼,我感到驚訝,何以這短短的十幾行文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人彷彿置身於夕陽下靜謐的康橋,心中泛起淡淡的惆悵與憧憬,回味悠長。

  第一節一連三個“輕輕的”使人浮躁的心頓時平靜下來,想“輕輕的”欣賞這首詩。心無雜塵,詩中的意境便更容易在心中展現。夕陽西下,餘暉灑落,給河畔的柳樹鍍上了一層金色,朦朧中,彷彿一位身姿嫋娜的新娘。豔麗的紅衣倒映在波光之中,詩人的心,也隨著水波起伏,盪漾起離別的惆悵。他輕輕的揮一揮衣袖,向那西天燦爛的晚霞道別。詩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現,詩人的心情也在我的心頭湧起。輝煌的景色襯托出離別的苦痛,詩人要離別這美麗的康橋,怎能不感到傷心。

  接著詩人發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願望。讀至此處,一股感動油然而生。在康橋,河流都是溫潤的柔波,即使做一條水草,詩人也心甘情願。可見詩人真是戀極了康橋,愛極了康橋。

  轉眼就要離別,自然要觸發詩人對往昔美好的回憶。晚霞倒映在潭水中,彷彿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康橋寄託著詩人年輕的夢,榆陰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無不喚起詩人對過去追尋夢想的回憶。

  詩人撐著長篙,駕一葉小舟,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象徵著詩人昔日在康橋,縱情的誰尋自己的夢想,向青草更青出,夢想更深處漫溯,探尋。心中充滿了年輕的豪情。讀到這裡,離別的傷感似乎悄然隱去,只留下夢的美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詩人又把自己拖回了現實。夢境幻滅,令人感到有些失落。心凝重了,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此刻彷彿在用心與康橋對話,向她傾訴離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與第一段那麼相似

  ,好像又要重新來一次道別。全詩首尾照應,迴環之中更顯詩人的不捨。這也是這首詩讓人回味悠長的原因之一。“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康橋的一切都那麼令詩人不捨,練一片雲彩也不願帶走,其實他已經帶走了那晚康橋的一切,那個屬於他自己沉默的康橋,永遠留在他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