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讀後感範文

《奉獻》讀後感範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奉獻》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奉獻》讀後感1

  什麼是奉獻?這對年紀尚輕的我們似乎是個熟悉卻又陌生的詞彙,有人把它當成歌曲來唱,有人實際行動證明。《聖經》裡有提到:“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世界上有數不清的例子,而我從無意中,發現了一則關於奉獻的感人故事。

  習慣性的上信箱收信,看見了一個朋友轉寄給我的,主旨是“最美的奉獻”,幾乎是毫不猶豫的我開啟來看,看見了瑞克父子兩人的感人故事。

  剛出生的瑞克四肢痙攣,他的父母將他送到療養院,當然,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行動不便的瑞克有著一顆熱愛運動的心,他和父親迪克一同游泳,將曲棍球棒綁在特製的輪椅上與兄弟比賽,鄰居們異樣的眼光,逐漸被他的開朗和眼神感動。但是十五歲,瑞克萌生了想“跑步”的讀頭,一個四肢癱瘓的人,要如何和正常人一樣邁出雙腿跑步呢?

  但奇蹟出現了,比賽的那天,瑞克坐在輪椅上,而他的父親迪克就在他的身後,手握著輪椅的握把,推著瑞克,一步一步的跑向終點。當他們一起克服萬難、抵達終點的同時,他們約定,這絕對不是他們的最後一場比賽。

  三十多年了,超過一千場的比賽,父親迪克和瑞克感動了千萬人,瑞克展現了生命的韌性,父親迪克更是將他健全的身體能體會到的快樂,和兒子瑞克一同分享,這對父子的`馬拉松人生,更讓我領悟了“奉獻”。

  別懷疑,那些真的是真實故事,甚至沒有經過改編。關上螢幕,我的腦海裡然迴繞著他們的故事,父親迪克無私的奉獻,更是讓我掉下了許多眼淚,這……不就是我們一直無法瞭解、無法體會的奉獻嗎?現在的我們年紀還小,可能無法讓全世界知道我們的奉獻,但是,那又如何?我們有能力去愛人,就儘自己一點點的力量,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奉獻》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奉獻》這篇課文,我感嘆萬分,張海迪姐姐雖然患了嚴重癱瘓病,但她一直勇敢地生活,把自己僅有的光和熱奉獻給人們,這是多麼的偉大啊!

  文章講述了張海迪姐姐身患嚴重癱瘓病,忍著疾病,痛苦堅持學習,迎難而上,懷著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他刻苦求醫,只為人們治療。他關心和愛護小朋友,常常教小朋友唱歌和理髮,還為幾位小朋友醫好了癱瘓病。張海迪姐姐明確生活目標,克服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難,為社會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想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電視,電視裡的一個電臺裡面講了有一位健康的小男孩,他小時候浪費時間,不認真學習,長大後也不努力工作,只是在街上乞求食物,當自己快要去世,才醒悟到小時候不應浪費寶貴的時間,長大後不應不找工作,不努力賺錢,最後悲傷地去世了。

  難道只有患癱瘓病的人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嗎,只有不健康的人才能為社會做貢獻嗎?為什麼張海迪姐姐身患癱瘓病還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把自己僅有的光和熱奉獻給人們,而我們卻做不到呢?

  《奉獻》讀後感3

  奉獻是一種真誠,更是一種感動。用淚水與歡笑串起我們內心的彩虹。

  當奉獻成為一種責任,成為一種義務。正如太陽用光芒揮灑於大地,一切生命因之茁壯成長;正如雨水用身軀滋潤大地,一切生命之花為之綻放。在奉獻的背後,除了感動之外,更多的是歡樂。

  所以,有人可以為了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惜付出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而那些自私的人,當他們決定用逃避來面對掙扎於苦難中的弱者來說,轉瞬即逝的便是內心的譴責。遠遠地眺望遙遠的人群,留下的只是一聲嘆息與一個孤獨的背影。

  因此有了一位奉獻的老人。新年第一天,他用自己辛酸的血汗錢宴請了200名災區兒童。要知道,老人是以撿拾廢品為生的啊!他用一種父親本能的愛給了他們以“家”的溫暖,難道說,這不是一種奉獻嗎?而這種奉獻,所承接的是“父親”與“孩子”共同的快樂與幸福。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奉獻都讓人快樂。十五名大學生,為救兩名落水兒童,在那滾滾的長江之水中,手拉手地搭成了人梯。這是一種多大的勇氣,也與死神抗爭的人,我為你自豪。可不幸還是發生了,三名十九歲的大學生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這一幕,讓無數人潸然淚下。而我認為,他們的這種敢於奉獻的精神將會在更多人的身上得到呈現,得到更好的詮釋。

  宴請兒童是奉獻,為救落水兒童葬身江底是奉獻。那他們,就更是奉獻,卻被大多人所忽略——天下父母。父母,是為孩子奉獻一生的人啊。歲月與磨難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就是最好的證明:一頭青絲最終演變成縷縷白髮。他們奉獻的是生命啊!我們的成長是以父母的。衰老為代價的呀。生活中的淚水與歡笑,共同詮釋著奉獻的真諦……

  當奉獻成為一種責任,便是美德之樹開出的一朵迷人的花,可以扭轉乾坤,可以呼喚黎明,可以讓每一顆真誠的心得到交融,成為一條最美最長的彩虹,漫延於整個天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