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墳讀後感(通用5篇)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的墳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1

  《大學生的墳》這本書的作者是劉興奇,該書於2011年9月1日華夏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是賈洪寶、霍本科;作者是現任長沙軟實力教育企業總裁,華中科技大學碩士,曾就職於中聯重科、新東方等企業。2007年起在全國高校舉辦目標解析講座和軟實力演講1000多場,被稱為中國目標解析第一人,首次提出“個人軟實力”的教育概念;2010年創辦中國第一家針對個人的軟實力教育企業。《大學生的墳》自2011年出版以來,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在大學生中引起巨大轟動。作者用他的思想和行為正在積極地影響著一代大學生,他在《大學生的墳》裡說道:因為我不是比爾蓋茨,沒有他那種天賦和技術專長;我也不是李開復,沒有他那比較好的起點和生存環境,作為和現在大學生從出身到生存環境都差不多的我,無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參考價值。同時,作為一個生在80年代、長在90年代、創業在00年代的我,與現在的大學生更加沒有太大的代溝,因為確實我們都處在這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都面對著共同的問題,有著相同的感受。

  有很多人問作者為什麼要創辦軟實力教育,他說:“幾乎大學生走過的彎路,我都走過:迷茫、貧困、失戀、自卑、內向、膽小、人際關係不好、表達能力不強、身邊環境墮落、選錯專業、考錯研究生、去錯公司??但經過我種種破繭成蝶、鳳凰涅槃式的努力,我還是走過來了。但是我發現,還有很多人在迷茫著我當年的迷茫,貧困著我當年的貧困,自卑著我當年的自卑,痛苦著我當年的痛苦。於是我想伸手拉拉後來的人,所以我創辦了軟實力教育。”所以作者覺得用他的經驗和智慧,可以幫助這一部分人,為此作者將其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彙集成目標學和軟實力,然後凝結成書;而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將軟實力普及全國,惠及全中國人。

  該書主要是寫給那些上進但可能有點迷茫或者其他問題的人看的,是寫給那些一直在為改變命運而奮鬥的人看的;本書圍繞令大學生們糾結、苦惱、困擾的貧困、性格、愛情、迷茫、考研、四六級、職業規劃等問題,提出應對方法和改變策略,以幽默、激情、犀利的語言,揭開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墳”,希望幫助學子成功走出困境,化繭成蝶,徹底根除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頹廢兩大毒瘤,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尤其對於是正當大學生的我們更感同身受,迷茫和頹廢在大學氾濫成災,在大學裡常常見到整天無所事事,幹什麼事都覺得無意義提不起精神的人,這一些人缺乏動力、沒有目標、安於現狀,這便是作者最擔憂的大學生風氣,因此在其著作《大學生的墳》裡的每一篇文章都飽含思想和觀點,用他極富批判性的思維和犀利的語言,剖析了現代大學生迷茫頹廢的本質並給予了恰當的指導。

  很多大學生都說他們也想有動力,但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沒有耐心,做不到堅持不懈,而《大學生的墳》裡面的話,使我震撼與銘記:“那些缺乏動力的人,真應該去跟你父母生活一段時間,和分母生活不是你在家裡讓他們來伺候你,而是和他們一起勞作,看看他們的工作環境,看看他們的工作條件,看看他們怎麼流血流汗,看看他們怎麼忍受別人的白眼。”“。這些場景總讓我覺得他們生活的真不容易,我父母雖然沒有賣白菜,但我也會經常想起他們那些艱難的生活場面,這時我都會充滿動力。”“很多人之所以一直都沒有幸福感,是因為他們沒有感恩的心”。如果能夠體諒父母的艱辛,時刻有一顆回報父母的感恩的心,前進的動力還怕沒有嗎!《大學生的墳》裡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落、每晚一句話都飽含了其思想和觀點,都能夠促使每位讀者深思與感悟,裡面的每一句話在我看過後都希望能夠記著,時刻的想起,想起裡面每一句震撼我心的句子,時刻拿來鞭策與激勵自己要奮進,要懂得知足感恩,,要切合實際地好好理順自己的想法,不可迷茫、頹廢與墮落。

  對於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於是“平二代”的我們,在大學裡是沒有資格頹廢與墮落的。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貧富差距拉大、特權階層增多等問題日益嚴重,“平二代”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少,財富和社會資源已經迅速聚集到少部分人手裡,“平二代”已經沒有了未來發展的任何優勢,“平二代”將真正淪為無產階級。與此同時的是,“平二代”的上升通道堵塞,“讀大學”一直是底層人士實現向上流動和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平二代”憑藉教育翻身的機率變小,不僅表現在進入一線高校的通道變窄,而且表現在高校教育質量的下滑,因為大學教育質量的下滑,一方面幾百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才;這些可能都是“平二代”的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或者還沒有清醒地知道的,因而劉興奇的這本《大學生的墳》給現代的“平二代”們給予揭示與警鐘,讓我們認清自己,認清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讓我們清醒地知道自己,我們沒有頹廢墮落的資格。

  該書不是枯燥地說教,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勵志。作者劉興奇用他極富批判性的思維和犀利的語言,剖析了現代大學生迷茫頹廢的本質並給予了恰當的指導。正如華夏出版社評論:他的作品會促進當代教育者們進行深刻思考,並將對當代大學學風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2

  剛看完一本書《大學生的墳》,劉興奇老師寫的。感謝塗鵬學長,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借閱了這本書。看完後感觸良多。

  轉眼間大二了,卻一直很迷茫,找不到方向。回首一年半的大學生活,卻似乎什麼也沒有學到。如同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反思,“當代大學生,是我們上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們。”我們90後,無疑是幸福的一代,電腦網路,手機,交通的發達,讓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卻也被深深的腐蝕了。

  我們離不開電腦,離不開網路遊戲,離不開網購,電視,手機。我們整天對著電腦聊著QQ,微信。玩著電腦遊戲,放肆的揮霍著我們的青春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青年人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青年人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夢想,失去的信念,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熱忱。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大學生們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

  劉老師(大學生的墳作者)有句話說的很現實,對於大學生畢業後尋找工作,企業已經不再看文憑了,而是看一個人的能力,書裡提到了一個名詞,軟實力。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硬實力是指大學文憑、技能證書等可以證明的能力,而軟實力是指暫時沒法用證書考核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領導力、分析能力、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硬實力,大部分人不缺乏,而軟實力,卻恰恰是我們所缺乏的。

  大學裡面有兩種人群,一種人整天宅於宿舍玩著電腦遊戲,或者聊著QQ微信,看著電影,韓劇,美劇。沉醉於網路遊戲或者公主夢裡。可以三五天不出門不上課,每個月心安理得的花著爸媽寄來的生活費,血汗錢。我便是這類人其中的一員。

  還有一種人群,便是一心想著學習,讀書謀出路的人員。她們每天按時的上著課程,課餘時間便是讀書,考證,自習。考了三級考三級,六級,考研。他們的社交圈侷限於班級,甚至只是宿舍。他們害怕與人交流,或者是不懂與人交流。堅信著知識改變命運,為著幾千塊錢獎學金努力的奮鬥著。卻荒廢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等,也就是軟實力。畢業應聘時,卻連一句自我介紹都說不出。劉老師自身就是一家公司的總裁,我想他對於畢業大學生的看法是有所依據的。

  很多的人喜歡窩在教室或者宅在寢室,而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各種比賽,也不喜歡聽各種講座,不管校內校外,不管收費免費。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為某一次服裝打折而眉開眼笑,為某一次水果漲價而絮絮叨叨,為食堂的飯菜難吃而怨聲載道,為某次遊戲的輸贏而捶胸頓足。部分人進入大學就抱著一種想法,高中那麼辛苦。那麼大學自然是用來玩的。

  部分人高考前對於異性的渴望壓抑太久,一上大學,體內的荷爾蒙就控制不住,逮一個就是一個,死不撒手。眼裡除了對方還是對方,心裡除了愛情還是愛情,不食人間煙火。一旦花心就醋意大發,一旦分開就疑神疑鬼,一旦出軌就砍瓜切菜,一旦失戀就尋死覓活。這類人屬於沒見過世面的那種,飢餓太久,吃到青菜蘿蔔就覺得是山珍海味了;寂寞太深,月下散步就以為勝卻人間無數了。

  對於大學戀愛,我是持謹慎態度的。或者是家庭原因,前一段戀愛的影響,再或者是人庸無才。大學一年半,並未戀愛過。我理想中的戀愛狀態,是雙方能互相激勵,能在對方身上學到東西,獲得成長的。而不是無聊填補寂寞,或者滿足虛榮心罷了。若孤獨,便享受孤獨。

  看完此書,我想。我明白我大學接下來的時間要學什麼了。

  可惜才疏學淺,不能把作者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朋友們,如果你迷茫頹廢,看不到目標,卻不願在迷茫頹廢下去。不妨看看這本書。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3

  剛看完了劉興奇的《大學生的墳》,才知道我們過得生活是有多迷茫與頹廢,如果我們再繼續這種不敢與改變現狀的大學生活,或許三年後的我們連一個得到別人認可的機會都不能!我們花那麼多的父母的血汗錢,卻在睡懶覺與打遊戲中浪費了大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的寶貴時間!自卑,軟弱,不敢交流,見識短淺甚至於還嚴重依賴,這些對我們來說,改變真的很難嗎,難的話我們就該放任嗎?這些弊病如果我們不能改正,大學四年之後我們只能拿到一個不能證明自己的千篇一率的畢業證書和結業證書,我們這四年真得到了應該有的鍛鍊嗎?不能,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只是在這座大學生墳裡多了一具無名的骸骨,毫無用處!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改掉自己那些頹廢的習慣,漸漸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專業知識實力,人際關係等來增強我們的競爭實力,從而活出自己的色彩!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4

  花2個小時15分鐘,快速讀完了這本書。在對所獲感想陳述以前,我首先我談點自己大學生涯的感悟:中國的學生很多是盲目的,也許他們可以當幹部、他們可以透過各種證書考試、他們可以成績優秀等等,當然並不是因為我不是以上的某種人而反對他們,但是當我問周圍的同學:“你想要怎樣的生活?”,回答常常是“當官”、“做生意”、“進企業”、“隨便,只要能賺錢,都行”。但是也許我們忽略了,生活和活著是不同的。身在政法類高校,看著國家的一些制度,我很能理解我們大學生的各種狀況。畫家陳丹青說:“要是想賺錢,15、16歲就夠了……在以前,我會鼓勵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透過考試途徑,自己出來闖……但是這幾年發現這樣的做法還是很難的。”大學擴招以來,教育變得產業化,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大部分學生遵守流程進入大學,成為了像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一樣的同質產品。我們學習,也許想到的不是自己學到了什麼,而是終於離透過考試又近了一步。我們寫作論文,方法亙古不變,形式大於內容。我們考研,不是熱愛,而是被迫與隨波逐流。我們找工作,不是考慮自己適合什麼,而是考慮什麼在外界看來更好。大部人都在別人的定義裡生活,而忘記了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當然,陳丹青還說:“在現在的環境下,能最終出頭的大學生只有那麼幾個。”因為,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你的熱愛、激情、奉獻精神、抗壓能力、行動力、學習能力、執行力都是不能缺少的。同時,自己要不斷增加自己的資訊量,愚昧和不適應往往是因為無知和資訊不對稱。最後,還要加上一個信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信仰,哪怕是在你探索中的信仰。

  剛上大四的時候,身在美國的摯友問我以後想幹什麼。我告訴他:“我喜歡的是寫作、旅行和音樂。”表面上有一點答不對題,但是我認真思考後覺得:找到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和名望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而發生變化,你所能真正擁有的,是你對待你生命的態度,你尊重你的生活狀態並且熱愛它,同時你也擁有對不適感改變和接受的權力。

  在《大學生的墳》這本書裡,作者劉興奇對中國大學生的現狀、大學生面對的問題和困擾幾乎一一作了描述和分析,會讓我把一些曾經一些斷斷續續的但雷同的觀點連線成一個體系。當然這本書也給我啟示:由於作者本來是一位創業者,必然有商業意識,當他提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因為窮而活不下去的時候,他認為這些大學生不會生存、沒有商業意識。但是我認為走進這種困境的學生中,除去逃避社會的,沒有理想和規劃的,還有一類屬於受到成長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也許想單純學習、單純想做學問,但是當他們發現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理想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情形沒有的時候,他們受制於瞭解的太少,就會困在原地,越來越失望。以前我也希望把學習和工作、事業劃一個絕對清晰的界限。但是我現在會認為學習只是手段,它為你找到你喜愛的生活方式服務,並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情。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拿我最瞭解的東西舉例,如果你當一個專利權方向的律師,專利的種類本來就很多,涉及醫學、化學、工程學、物理學等等。你代理每一個案件需要的知識可能都會不同,你不可能樣樣精通。只有在那個時候快速學習相關知識,你才能勝任工作。大學生是應該多多觀察社會的,世界的發展,讓舊時封閉的空間已經不在封閉,對待同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多多瞭解各種想法和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樣的好處,不僅讓你活得更有希望,還有就是不會自己困死了自己。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

  大學生的墳讀後感5

  劉興奇寫的《大學生的墳》,讀後感受頗深。我覺得作為大學生我們都應讀一讀,好讓我們改變現在的頹廢心態,更接近成功一步!

  我見過很多努力的大學生,可是他們的努力方式卻非常錯誤。我看見太多的學生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在學英語,不僅沒學出個什麼名堂,還廢了自己的專業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我見過太多的人在考研,僅僅是因為他們身邊的人都在考或他父母讓他考;我見過太多的人在瘋狂自習和拼成績,只是為了那點可憐的獎學金。這樣的努力,就像南轅北轍一樣的徒勞。

  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現在很多大學生迷茫、頹廢、墮落或者盲目自我感覺良好,這部分人的思想、精神、信仰、未來的競爭力等都已經進入了墳墓。

  認清了你自己,就認清了整個世界。成大事者不拘專業,有軟實力笑傲江湖。

  一隻猴子絕對不希望它管理的物件是會思考的人,而希望是一群沒腦袋的豬。

  大學生身上有兩個腫瘤:一個是迷茫,一個是頹廢;前者是良性的,後者是惡性的。

  “這本書不是寫給幼稚和八卦的人看的,所以裡面沒有很多精美的圖片和太多的心情日記;這本書也不是寫給頹廢的人看的,因為頹廢的人是不會看書的;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那些上進但可能有點迷茫或者其他問題的人看的,是寫給那些一直在為改變命運而奮鬥的人看的,因為他們就是我的同類,我愛他們!”

  在這樣一個時代,只要是上過學的人都學過英語。在很多英語癲狂症患者看來,好像沒學好英語人生就不完整,人就白活一樣。雖然大部分人學了英語都沒什麼鳥用,但很多人無視這個事實,依然前仆後繼地懵著腦袋往前衝。我經常說,有一些人註定因為學了英語,而被英語害死。

  有一天我和一堆大學生聚餐,酒足飯飽之際,大家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了分類。事後我覺得這些分類不一定完善,但它確實是大學生們的“真知灼見”,因為都是自家人看自家人,看得比較通透,而且其中很多語言來自民間,頗有鮮活的江湖氣息。於是我把它輯錄出來,希望讀者朋友們可以藉此看看別人眼睛裡的自己,對於認識自我和定位他人多少有些益處。由於是大學生們在酒酣耳熱之際的神侃海聊,難免存在有待商榷之處,所以我在每一條後面加了一個評論。

  在人們的觀念中,“希望”應該是一個很正宗的褒義詞了,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希望小學呢。不過凡事都不絕對,就比如“希望”這個詞,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意蘊,我就見過很多人被“希望”給廢了的。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創辦軟實力,我說有很多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要把被傳統教育教沒了的能力給教回來,比如教學生做人,教學生說話,教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