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展示課點評材料

《再別康橋》展示課點評材料

  今天聽了丁婉老師的一節《再別康橋》,似乎還沉浸在康河柔波當中,丁老師溫婉柔靜的語調,如鳴佩環;精巧的設計,環環相扣;耐心的傾聽,細緻入微。身處課堂中,時而領略夕陽照金柳的柔美,時而聆聽星輝斑斕裡的放歌,今天的課堂,就是她帶領學生一同追求美,追求“美景”、“美情”的過程。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作者對康橋的深深眷戀,正是康橋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其心中的詩人天命,徐志摩的政治、文藝、傳統道德等思想都深受康橋思想文化的影響,所以其對康橋的情感必然是濃厚的,康橋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如今徐志摩故地重遊,自然是心緒萬千。在詩人的心中康橋已經被理想化、詩化了,詩人對那裡的一草一木,無不包含著深情厚意。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清泉,星光斑斕的夜色,沉默的夏蟲,無一不被理想化、詩化、人格化。丁老師選擇挑戰教學這篇詩歌是有勇氣的,同時,她也是具有智慧的,其具體體現在:

  教學思路的精巧。詩歌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難點,教學經典的詩歌更是頗有難度,詩歌往往有主旨隱逸、情感飄忽、意象朦朧和表達跳躍諸多特點,如果用太邏輯太條理的分析來代替用各自的心靈去感悟詩歌的整體美,最後得到的常常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性答案。而丁老師抓住作者朗讀一首詩,欣賞一幅畫,感受一片深情這三個主環節,沒有破壞這首詩至美的意境。而且在每個環節的開展中,紮紮實實做到位,效果很是不錯。例如第一個環節:朗讀一首詩,就很好地從朗讀詩歌的要求入手,和學生一起探討,提出實實在在的要求:字正腔圓、融入感情、運用技巧。這樣,交代給學生目的很明確,學生能很快地按照要求,美美的大聲地自由朗讀起來,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丁老師還認真細心地提醒孩子們美讀,我們看到一個追求美的老師。

  豐富的'背景資料的運用。可以看出,丁老師課前進行了大量查閱資料的工作,並對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他的追求——愛、美和自由:讀詩歌第一節,虔誠的學子就像是與老友道別,又不知何時再能重來。他的情結——一輩子難有的屬於康橋的幸福:兩個暗喻,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是將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使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作者與康橋儼然成為一對情侶,詩人極其所能讚美它,也不能讚美其萬分之一。他的尋夢——眷戀著的深情:詩人翻出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這幾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這是詩人全詩的感情爆發點,面對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為只有歌聲才能表達出作者此時的心情,但是他又頓時啞口了。他的夢之破滅——醜陋的現實:詩人慾歌而不能歌,一如詩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讓人扼腕,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呢?作者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對詩歌的認知,丁老師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起伏之勢,也讓我們看到一位追求美的作者。

  丁老師也比較注重突出詩歌教學的特點,關注到課堂教學的詩意。丁老師在每一步的欣賞,都用到了很美的詩話語言。例如:“我看到河畔的金柳,被夕陽渲染上獨特的金色,像一個盛裝的新娘,倒映在康河中,瀲灩波光,煞是美麗。”詩樣的語言,本身對學生也是一種美麗的浸染,學生被激發出閱讀的興趣,找到“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滿載的星輝”讀出了款款深情。我們看到了一群追求美的學生。

  正如徐志摩的追求,更高層次的是“自由”,在有限的課堂時空裡,我們除了追求美同時還要追求自由。什麼是課堂的“自由”?對於閱讀來說,深透文字精髓就是自由;對於教者來說,個性化的教學就是自由;對於學生來說,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要求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教給學生的就是方法,餘映潮老師在教學這首詩歌就著眼於兩個問題:怎樣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變化?怎樣讓學生體會到這首詩的美感。

  怎樣去做呢?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詩歌的鑰匙。把握詩歌情感的起伏變化,哪個地方該讀得“低落”,哪個地方該讀得“激昂”,全是靠感悟。老師所有提供的背景資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詩人情感的變化而服務的,所以,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例如,丁老師引導學生感受一片深情時,有位學生說到:“從‘在康河的柔波中,我甘做一條水草!’中我感受到詩人對康河的無限眷戀,也正說明他對劍橋大學的感情之深,他想永遠留在劍橋大學。”這裡有一個很好的體會美,感受情的機會,可以用想象描述法,在康河中,作者想做的就是一條水草,水草如此低微,可是由於作者太愛康河了,所以做一條水草就甘心了。那麼在這個引導下,學生可以想象作者(水草)心甘情願在康河的柔波中招搖的狀態和那份喜悅,那份深情,我想,此時學生再讀,感受肯定不一般。而詩歌中的其他意象,也可以這樣來賞讀,追求獨特的體驗,感受獨特的幸福,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閱讀的自由。

  另外,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設計的問題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細,宜寬不宜窄,最好能綱舉目張、喚起共鳴,引導遷移、連結、應用,激發生成。比如可以設計一個問題關注詩歌中疊詞的運用,如“輕輕”、“柔柔”、“油油”,“悄悄”等,使用換字比較法,便可體會詩歌用字的精妙和神韻。

  今天,透過學習研討,我收穫的想法很多,無論是哪種課型,哪一篇課文,我們唯有熟讀深思,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課堂,扣緊文字,精心備課,走出一條立足“高效”,突出個性化教學之路,若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不甚感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