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讀後感(通用6篇)

貨幣戰爭讀後感(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貨幣戰爭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貨幣戰爭讀後感1

  看完《貨幣戰爭》,讓我想起來佛教中的一句話,一切都是幻像。你所看到的,你所認識的,你所瞭解的,是別人有意讓你知道的。

  為什麼黃金價格是所有金屬中最貴的?因為資本家賦予了黃金的價格。貨幣多年來一直在貶值,是因為多年來大規模放貸,使得貨幣不得不貶值,而實際上,社會並沒有發展到我們所看到的現象。

  《貨幣戰爭》揭露了太多歷史上金錢罪惡事件。金錢本身沒有錯,這份罪惡來自於掌握金錢的銀行家。拿破崙說:“銀行家們沒有國家,他們沒有愛國的情感,他們只追逐利益。”

  現在的日本之所以經濟低迷,與貨幣戰爭有直接的關係。勤勞的日本人民,近20年來的積蓄,幾天的貨幣戰爭讓日本一夜回到解放前。

  90年前的俄羅斯,還屬於發達國家,經濟情況良好。而資本家們,不用一槍一炮,把這個軍事力量極強的國家打垮,俄羅斯的經濟從90年開始進入經濟低迷時期。

  西方乃至全球的金融歷史是勞動人民的血淚史。銀行家甚至為了獲取利益而發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眾多小戰爭,都有銀行家的身影。人民在流血流淚,銀行家在瘋狂斂財。

  看完這本書,讓我個人震撼之極。我期盼我們國家在未來經濟崛起的時候能夠避免金融戰爭或是打贏金融戰爭;我期盼勞動人民能夠在公平的市場中進行交易;我期盼金錢能夠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而不是少數人斂財的利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定會教育我的孩子們正確地做人處事。我會教導孩子們在向上向善的同時,也賦予孩子們懲處罪惡的能力。我力所能及的把我畢生所學教給孩子們,並且會聯絡更多優秀的人才去把知識和能力傳遞給孩子們。我期盼我的孩子們維護正義和平,推動社會向好發展。

  貨幣戰爭讀後感2

  1月份,工作之餘,我拜讀了宋鴻兵編著的《貨幣戰爭》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很早就聽過這部書的名字,其流傳之廣泛、評價分歧之鮮明我也早有耳聞,因此在閱讀之前,我便懷有極大的探索興趣。及至全書閱讀完畢,不得不承認,該書所述之事,依然超越了我的想象。

  全書共分十個章節,選取了從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歐美歷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金融和非金融事件,尤其是美國曆史事件,從貨幣戰爭的角度闡述了這些政治事件的產生原因,以及美聯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大型金融貨幣機構的成立意義。透過這樣的闡述,作者試圖讓讀者相信,世界金融的核心掌控者是隱藏在世人身後的,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們,整個近、當代世界金融的發展歷史,就是這些操縱者,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所運用的一系列手段的記錄。

  按照書中所說,美國的獨立戰爭並不是北美各殖民地聯合起來為了謀求獨立與英國殖民者進行的艱苦鬥爭,南北戰爭也不是由於廢除奴隸制引發的內部衝突,而是一小撮國際銀行家們為了爭奪“貨幣發行權”而刻意謀劃的;美國曆史上包括林肯、肯尼迪、里根在內的多位總統遇刺事件,也都是因為總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與國際銀行家們對貨幣的控制權相沖突而造成的。

  此外,作者認為,美聯儲的存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生,只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簡單地要在全球性的戰爭中論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同時讓貨幣操縱者們在戰爭大發一筆橫財。肯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越南戰爭之所以結束,則是因為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中東石油危機不是歐佩克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決定等。

  誠然,本書行文流暢,觀點明確,同時夾雜著大量的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作者對於貨幣的重要性、貨幣的傳導機制、貨幣定價等方面論述較為專業,不失為一本別出心裁的科幻金融著作,但就真實歷史來看,該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並不能讓我信服,作為一名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在我看來,金融行業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恰恰是因為合理競爭、不斷創新所致,各國當局對於本國的金融行業也具有充足的監管及調控能力,不太可能存在類似書中所說的“國際銀行家”這樣的群體,同時,歷次金融危機的出現,都與宏觀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關,也並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核心利益群體的簡單操作。

  當然,貨幣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一如基辛格所言:“誰掌握了貨幣鑄造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貨幣戰爭讀後感3

  在讀完《貨幣戰爭》這兩部曲之後,我才明白到自己知識的片面性。姑且不論有人說《貨幣戰爭》是抄襲95年美國紀錄片《The money monsters》,但有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在這之前沒人這樣系統的把當中的因果聯絡展示在我們面前。更重要的是《貨幣戰爭》這兩部曲中,帶給人們是更多的思考。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在認識世界過程中都來自於他對世界的基本認識,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人又因為自己生活經歷的有限性,如果不透過系統的學習建立全面系統知識為基礎價值體系,恐怕我們只是活在自己所認知的世界裡,被現實表面的現象所矇蔽。讀這兩本本書我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個人的知識有限的、貧乏的,而且也有錯誤的認識。

  究竟誰是歷史的主要推動力量,是相對無知、缺乏創造性的大眾,還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起主導作用的精英?對於我所認知的世界歷史,或者說是我國曆史來看,無疑是大眾推動歷史的進展,但看完這兩本書之後,我開始懷疑是否真的就是這樣?就我個人認為,少數精英無疑在推動這個世界發展,因為在這少數精英的背後更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去主導著一個世界進展,它就是利益,它透過金錢來表現出來。我認為人與人是靠利益聯絡在一起,而社會,、國家就是這個利益聯絡的結合體,只要是人構建了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話,這便可以去操縱,甚至去改變這個世界,而這背後的就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天量金錢去推動。在《貨幣戰爭》這兩本書中向我們展現出西方的歷史發展過程,文中認為歷史發展的基本原動力就是人與人利益之間的博弈,而利益的最高的體現形式就是金錢,特別是在工業革命時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歷史程序中更是如此。而金錢這一詞就演繹了西方近兩百年曆史的主要矛盾。

  或許有人認為《貨幣戰爭》這兩部接近小說性質比較多,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一種對世界,對金錢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的思考。世界的發展是很複雜,而我們的認知是很片面的,我們應該怎麼去適應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發展,要不假如有一天“剪羊毛”行動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許我們真的什麼都做不了。

  貨幣戰爭讀後感4

  貨幣是指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貨幣與人類社會以及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貨幣,既可以讓人從善如流,也可以把整個世界拉入戰爭的深淵。讀《貨幣戰爭》,深受震撼,對於瞭解經濟,瞭解金融,瞭解歷史,瞭解貨幣有著很好的作用。我就讀《貨幣戰爭》的一點感受,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表以下看法。

  現今,經濟一團糟的美國,正在面臨一場幾十年未有的巨大的經濟危機。就表層意義而言,這是混亂的經濟現象,但由表及裡,人們不難看出美國的政治基礎,治國方略也同時顯露衰敗的跡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混亂是表象,根子是制度。可以說,這場金融危機反映了美國的治國政治制度出現了危機;政府高官都有金融寡頭的後援背景,政府放任私有銀行貪慾橫行;政府培養普通民眾養成優越感以及沒有節制的消費信貸;政府與國民安樂於舉債度日;天文數字軍事費用背後所掩蓋的強權政治軍事佔領等等。

  而對於剛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來說,老百姓的辛勤積攢的近億美元家底,已成為美國的國債和金融證券。但是,中國人民的這筆血汗錢,在美國政府看來,只不過是一張有數字的符合,永遠都不會償還的借條。美國早就把中國套在它的負債破車上:要麼持續購買美國國債,要麼全球跌序大亂,人類面臨浩劫。

  2008年,歷史將中國推上了世界歷史舞臺的主角位置。中國的一舉一動備受前所未有的關注。面對嚴峻的國際金融危機形勢,而逐步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迎敵?首先,我們要清楚的看到西方金融思想的優劣,結合我國國情適度引用。最重要的是不能讓我們的“戰略空車”主權淪陷,不能將貨幣發行權拱手相讓。如果屈服於國際銀行家的陰謀之下讓自己的印鈔機,無異於將人民淪陷於沉重的債務之中。

  相信中國只要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定會在世界上一枝獨秀。

  貨幣戰爭讀後感5

  近日,在朋友的推薦下,讀了宋鴻兵學生所編著的《貨幣戰爭》一書。書中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們是如何編制和精心巧妙地設計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金融危機、每一次的謀殺總統、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理論來攫取他們利潤最大化的。其本質是每一次的戰爭、危機、總統不是自然規律,不是個人意志的決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及其代理人的巧妙設計,而在這其中每個人包括經濟學家、每一位總統及政客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初讀此書,感覺並沒有印象當中的經濟學書籍那種枯燥乏味,感覺它更像是一部小說,推理小說。看完之後,第一感覺就是:簡直不可思議,世界怎麼會是這樣呢?初看似乎講述的是事實;繼續似乎是小說,讀到一半似乎是事實;當讀到最後感覺是真理;回味反思後讓我茫然。《貨幣戰爭》中的一段話令我震撼:“眾所周知,誰能壟斷某種商品的供應,誰就能實現超級利潤,而貨幣是一種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誰能壟斷一國的貨幣發行,誰就擁有無法限量的賺取超級利潤的手段。”在我的腦海中,簡單明瞭的壟斷產生超額利潤的事實從未被應用到貨幣的供求上。在我國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宣傳下長大,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人可以壟斷貨幣的發行,國家也不可能剝削人民。但是,書中的事實表明貨幣在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普通的商品,一種可以控制的商品。儘管理論上我們都知道,但是從未將其應用到實踐中認真的考慮過。

  從宏觀角度來看,《貨幣戰爭》這本書讓我們知道金融對於現代社會運作的及其重要性。掌握了知識,就是掌握了力量,才會掌握主動權。金融,無論好與壞,至少它現在是存在的,而且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衝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把金融相關的.知識搞明白,才能在現代金融競爭中掌握有利地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從個人角度而言,《貨幣戰爭》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黃金黃金作為個人必備資產配置的必要性,根據傳統理財理論,個人資產中黃金的合理比例應在10%左右。作為一種資產就和股票等其它資產一樣有高估和低估的時候,目前黃金價位居高不下,此時買入黃金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時機;其次,是否買入黃金還要看個人資產總量大小,如果資金量太小,買入黃金也未必最適合,因為那樣並不能達成足夠的財務安全保障目標同時缺又降低了資產的流動性,機會成本相對來說實在太高。綜上所述,我想目前可能較穩妥的方法是適當持有一些長期堅挺且有一定低估的其它貨幣以防止因本國經濟過熱或其他突發因素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產生。雖然這種可能性較低,但個人理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分散風險。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們要增強自己的理財意識,分散風險,儘量避免貨幣戰爭中的流彈。當前經濟開始出現蕭條,物價上漲,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時刻,利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去廣泛的學習,讓思維真正與國際接軌。

  貨幣戰爭讀後感6

  金融是一個奇妙的字眼,它見證了世界各國的崛起,見證了華爾街的建立,見證了人們對金錢無窮無盡的瘋狂追求。

  從《貨幣戰爭》一書中,我看見了圈套與陰謀、商機與遠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何用“金融”這枚棋子叱吒風雲。

  正是遠見,使得這個家族如此驕傲地立足於世界頂峰。那個時候“國際化”這個詞語還沒被人們所熟悉,梅耶·羅斯柴爾德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讓兒子們分別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建立自家銀行和產業鏈。無形中,一張金融的情報網籠罩在上空。你可能想象不到羅斯柴爾德家族從中獲得了數不清的財富。

  利用這張網,他們在戰爭的硝煙中捕獲商機——內森·羅斯柴爾德預知滑鐵盧戰爭的結果,在倫敦交易市場中帶頭拋售英國公債,導致民眾誤以為英國將戰敗,跟風拋售。結果在人們爭相拋售後,內森以低價購回大量英國公債,玩轉股票市場!

  這種手段揭露了銀行家的狡猾,同時也引起我們思考。由於那時是一個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以致眾多股民泥足深陷。聯絡到我們國家的市場狀況,不透明程度更高,損壞了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市場內幕就像一塊黑布,把市場參與者矇在鼓裡,嚴重缺乏公平性!

  我們就拿ST股來舉例。證券市場上的ST股票都有著大起大落的架勢,只有激進的投機者嘗試在“風浪”中撈一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賠了夫人折了兵,淪為幕後“黑手”任意擺佈的棋子,用他們的“犧牲”換取豐厚利潤。所以說,只有建立穩健的、有效率的市場,就必須消滅操控市場的“黑手”,還大家一個資訊透明的市場環境。從國情來看,這對經濟發展起長遠作用。

  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可看出商人重利這真實寫照,但並不代表商人可以透過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來賺錢。良知,應該是心裡的道德底線。中國市場中的眾多偽劣產品,嚴重踐踏了“良知”二字。幾年前,奶粉事件轟動全國。不法商人“潛規則”地用過量製作“營養”牛奶,甚至一些大品牌也參與其中,霎時間“不可信任”產品滿街都是,人們對奶粉或奶製品的需求劇降,造成不少的經濟損失。但是,無形的財富損失得更多。連大品牌都如此,消費者還能相信什麼企業呢?其實到頭來那些不法商人損害的就是自身的利益。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何要去做?因為他們被金錢迷住了眼睛。近期,義大利來中國打假,發現有三十多家企業冒著義大利的品牌高價出售商品,欺騙消費者。實在是丟臉丟到國外去了。這樣的行為多到不可勝數,我們的市場機制是不是該改進了呢?特別是監督機制!

  《貨幣戰爭》此書真的讓我感受良多,見識到什麼是“金融”的威力,什麼叫銀行家的手段。我從未想到可以透過收購再拋售國債強迫一個國家低頭,間接控制匯率,把持住它的經濟命脈!

  近年來,美日強迫人民幣升值和匯率浮動,引起各界關注討論。中國的匯率制度十分特別,既不是浮動匯率,也不是固定匯率。我認為這種制度比浮動制更適合中國國情。現在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金融市場。一旦完全變成自由市場,以現今的實力,無法立穩腳跟,容易被外國金融勢力擺弄。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物價水平都要服從匯率條件下的調節機制,更顯出匯率是一道重要關卡。等到中國的市場完全成熟後,再適當調整匯率制度,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有人說,看書使人明智。的確是的,從書中我們得到思考的餘地,不僅拓寬知識面,還帶來啟發。正所謂品讀經典,感悟人生。

最近訪問